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文言文、汉字等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以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2.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3.共产党员穆拉维也夫曾说:“1918—1920年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当听到要把巴库和格罗兹尼的石油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真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痛心……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入人心B.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一些质疑C.苏俄尚未找到正确的过渡方向D.苏俄借助西方力量实现了工业化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他的“仇恨”起因于: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B.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C.德奥同盟针对法国 D.德挑战法国霸主地位5.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6.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处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7.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8.近代史上,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成立9.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10.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11.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12.下列诠释评价最贴合如图场景的当是A.敬天保民 B.民贵君轻 C.儒学独尊 D.道法自然13.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规定科学家的最低工资为1200卢布,最高工资为4800卢布。同年,《关于改善科学家状况》还规定,供给科学家的口粮增加到500份,专家可以免去与自己业务无关的各种义务,如义务劳动和服兵役等。这些措施旨在A.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B.配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缩小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D.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4.北魏孝文帝曾被“民族交融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A.支持胡汉通婚 B.具备儒学修养 C.实施全面汉化政策 D.迁都中原洛阳15.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1.8%,19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2.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这种变化说明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16.明中后期,河南地区棉农种植的棉花,除满足自身需要及供给本地棉纺织业外,还有大批被输往江南,供应松江、苏州等地的棉纺织业,因而钟化民认为“中州地区所产棉花虽然数量很大,却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A.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B.自然经济日趋瓦解C.长途贸易较为兴盛 D.经济分工更加细化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段文字中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A.牛顿力学诞生 B.工厂制度出现 C.海外市场扩大 D.君主立宪制确立18.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19.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①中正大街②大同大街③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0.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 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22.截止到1926年,苏联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A.借西方经济危机之机发展工业 B.国家资本主义得到了灵活运用C.利用外国资本建立本国重工业 D.采用租借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23.苏格拉底在劝一个不信神年轻人信神时,说神是“全视全听.全能全知、全善全德”的。但事实上,希腊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连众神之王宙斯也有“弑父”的污点。这表明苏格拉底A.批判城邦制度 B.否定传统权威 C.维护神权统治 D.蛊惑青年思想24.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强调从个体自身的价值入手,呼唤人性的复归。这种人性的复归,是要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该学派A.主张超然物外的逍遥 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推崇严刑峻法治国 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25.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26.如图是1954年创作的我国国有企业生产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A.“一五”计划推动重工业发展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C.工人踊跃投入“大跃进”运动D.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生产力为了社会主义,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27.“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颁布上述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戈尔巴乔夫28.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29.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基层乡村治理都十分重视。如表为部分朝代有关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A.乡村军事职能日益增强 B.基层行政效率得到提升C.君主专制得到显著强化 D.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30.下列是有关黄海海战细节的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材料一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材料二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32.美国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初,其对外出政策不断调整。阅读捌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殆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伺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华盛顿《告别演说》(1)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材料二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一万,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材料三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o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在一战后迅速崛起的表现有哪些?(4)综上所述,你对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有何认识?33.欧洲文明基本元素欧洲文明是独特的,我们的目的是从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材料一“欧洲文明之源”随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地中海东部城市的发展,其他成熟思想也会形成西方文明的基础,很多要素成为西方文明出现时的特征材料二“欧洲,是个混合体”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欧洲文明发端之初一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文明,构成欧洲文明的混合体延续了一千年左右,但组成元素之间并不调和材料三“迈向近代欧洲”时至十五、十六世纪,这个混合体开始分崩离析,在形塑欧洲文明这件事情上,欧洲各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均等——摘自《极简欧洲史》引言问题(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东方文明元素“成为西方文明出现时的特征”?(2)据材料二列举欧洲文明发端之初的三大组成元素。(3)据材料三分别例举相关国家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片面的认识,主张全盘否定,而对西方文化则全盘肯定,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偏激倾向的体现,B正确;主张废除汉字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诗界革命无关,排除ACD。2、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可知是清末新政,故D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宣布破产,排除A;百日维新是1899年,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1899-1900年,排除C。故选D。3、B【解析】

由材料中“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可知,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而“当头挨了一棍似的痛心”“摇摇欲坠”等表达了作为共产党员的穆拉维也夫的消极态度,这反映出包括穆拉维也夫在内的一部分党内人士对新经济政策存在质疑,故答案为B项。穆拉维也夫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美好的,但这仅是他一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党内一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存在质疑,实际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表明苏俄找到了正确的过渡方向,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苏俄的石油工业,并未体现出苏俄借助西方力量实现了工业化,且当时苏俄并未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点睛】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里孟梭坚持要“复仇”,这说明法国此前曾遭到过重大的失败,并受到侮辱,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对德割地并支付大量赔款,从此埋下双方仇恨的种子,故选A。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进行的,普鲁士虽然组织了反法联盟,但是并不是法德结仇的开始;C项是在一战之中;D项明显错误。考点:普法战争点评: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战争1870年9月开始,最终法国战败。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5、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段的下降是因为秦朝的“焚书坑儒”、b段的上升是因为西汉中期的“独尊儒术”、c段的下降是因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发展,d段不应该是下降的趋势,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应该是上升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名师点睛】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经常将图表、图片、表格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既活跃了命题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此类题型做题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是图表、图片、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6、B【解析】

从材料中1919年会议上提到的“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根据时间和国家推测,是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在战败国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一事,出于报复,法国提议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因此,B项符合题意;“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表明与德国存在仇恨,英国、美国、日本与1871年的德国没有产生仇恨,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联系所学德意志帝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7、C【解析】

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8、C【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故选C项;AB项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排除;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不属于“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9、A【解析】

根据课本知识,题目要求的是共同之处,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而文艺复兴则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A正确。春秋时期中国不是封建社会,不会是反封建思想,B错误,中国当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C错误;D也是只符合文艺复兴。【详解】10、B【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故答案为B项。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当时中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巩固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11、D【解析】

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12、C【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是著名的《汉代讲经图》,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在长安设立太学,讲授儒家学说,实行大一统统治,故答案为C;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D是道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已经不受推崇,排除。13、A【解析】

苏俄的做法是优待科学家,这有助于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A正确;1919年尚未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对科学家的优待与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无关,排除C;题干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14、C【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的全面汉化政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而不是支持胡汉通婚,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具备儒学修养与其被称为“民族交融的推手”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从属于孝文帝实施全面汉化政策,故D选项不全面。15、B【解析】

据材料“就业比重仅为1.8%……增加到2.5%”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业比重增长,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说明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妇女就业状况,不能体现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故C选项错误;妇女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劳动力增加,不是短缺现象,故D选项错误。16、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棉花等农作物开始面向市场,说明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A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排除;长途贸易兴盛的说法不符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分工细化无关,D排除。故选A。17、B【解析】

“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是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工厂制度出现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牛顿力学诞生为工业革命发生奠定理论基础,海外市场扩大提供了市场,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因此ACD排除。故选B。18、D【解析】

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19、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街始建于1934年,①中正大街是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占领长春之后改名;②大同大街是1938年日本设立的据溥仪的年号取名;③人民大街是1996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是1945年前苏联红军进入长春而改;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排除ACD,所以答案为B。20、B【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可知,利玛窦认为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皇帝大权独揽,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和行政权,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A【解析】

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文献记载是二手史料,两者结合可知,我国牛耕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战国时期,A正确;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B;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之后也能反映历史真实,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22、B【解析】

由材料“苏联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可知,当时的苏联积极灵活地运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项目,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当时的苏联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来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租让制,而非租借制,排除D。23、B【解析】

“希腊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连众神之王宙斯也有‘弑父’的污点”说明神不是万能的,苏格拉底借此来否定传统权威,B正确;苏格拉底并没有批判城邦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对的是对神的绝对权威,故C项不符合题意;“蛊惑青年”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24、A【解析】

根据材料“从个体自身的价值入手,呼唤人性的复归……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可知该学派体现了道家追求超然的精神境界,A项正确;强烈反对任人唯亲体现了墨家尚同思想,排除B项;推崇严刑峻法为法家思想,排除C项;提倡重建周朝制度为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25、C【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26、A【解析】

根据“1954年”可知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宣传画内容反映的是炼钢,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故选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1954年“大跃进”运动尚未开展,排除C;宣传画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故选A。27、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颁布该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亚历山大二世,故B正确;彼得一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28、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神山沦没”事件指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故B项正确。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排除。C项,甲午战败标志着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走向破产,排除。D项,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29、D【解析】

依据材料数据可知,自秦汉至清代,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渐减弱,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并未涉及乡村军事职能、基层行政效率和君主专制的变化,其他选项错误。故选D。30、D【解析】

由材料信息“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而致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遂沉没”“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最终舰首先行下沉”可知,三则史料都明确了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故D正确;三则史料中只有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中提到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故A错误;三则史料中只有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浅野正恭的《日清海成史》提到致远舰欲撞击吉野,同归于尽,故B错误;三则史料中也只有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浅野正恭的《日清海成史》提到了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故C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来看,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依据材料“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来看,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依据材料“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2)不同:依据材料“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来看,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依据材料“群众愿意配合隔离”来看,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来看,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而且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相对于英国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