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_第1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_第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_第3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_第4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分布、形态和生理

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阳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作用;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

动时间。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②生物之间的关系

(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如蚂蚁、蜜蜂等1和种内斗争(如农田

中相邻的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①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生理特征与环境

相适应。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适应。

保护色:动物体色一背景色彩(相似)

警戒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鲜明对比)

拟态:生物形状、色泽一背景(模拟)

②生物适应化境的相对性

(1)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

更非永久适应。

(2)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螭其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表达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决定生物的体色

2.以下表达中反响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A.森林里空气湿度大、凉快B.狮子吃鹿C.秋天树木要落叶D.枯叶蝶形状像树叶

3.以下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

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

5.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

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B.温度C.水D.空气

6.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

类群,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7.1850年前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这里的桦尺蟾大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工业污染把

树皮熏成了黑褐色以后,深色的桦尺蟾成了常见类型,浅色的却成了少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一一

A.工业黑烟将桦尺蟾熏成了深色

B.浅色桦尺蟾迁出,深色桦尺蟾迁入

C.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浅色桦尺蟾变成了深色

D.外界环境对桦尺蟾的体色做出了选择

8.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恒定不变的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9.以下食物链正确的选项是:----------------------------------------------------------(

A.青草一蚱蠕一食虫鸟一蛇一鹰

B.鹰一蛇f食虫鸟f蚱蠕一青草

C.蛇f鹰f食虫鸟一青草一蚱蠕

D.青草一蚱蠕一食虫鸟一鹰一蛇

10.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B.植被被破坏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

11.以下诗句都描述了各种自然景观,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生态环境较差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探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两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局部层次分布,高大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

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水B.阳光C.空气D.温度

1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罩起来,过一段时间与没有加网的天然牧场比拟,

天然牧场的草生长正常,实验区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

A.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影响环境

C.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D.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4.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外表生长,并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

A.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B.生物的生存和开展与环境有关

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15.真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A.吸收代谢废物B.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C.能分解有机物,使之变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6.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利用以以下图解能很好解释这句话,有关以下图符号说明

中,正确的选项是-------------------------------------------------------------------[)

太阳能一I一植物体内有机物中能量一n一人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一m一生命活动可利用的能量

A.I表示光合作用,n表示呼吸作用B.n表示蒸腾作用,m表示消化吸收

c.I表示消化吸收,II表示光合作用D.n表示消化吸收,m表示呼吸作用

1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18.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19.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20.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对自然界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是-------------------1)

A.动、植物、人的呼吸作用B.动、植物尸体形成石油或煤炭

C.动、植物残体被分解者分解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1.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为11084米)里有鱼虾类生存,但没有绿色植物,这主要是因

为那里----------------------------------------------------------------()

A.没有二氧化碳B.温度太低C.没有阳光D.没有无机盐

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1)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

人数X100%;

出生率=新个体数数中群个体总数xXO%0;死亡率=死亡个体数数中群个

体总数X1000%。。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常见有如下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

生物将仕「一定区域丙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2)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

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3)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葬地衣层。

3.植被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

地球外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1)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2)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

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

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保护色、拟态等。

6、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

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苑丝子、细菌等;

针对训练

1、一只0.5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5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2、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生活着129533万人口,那么中国人口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3、一个拥有3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繁殖了900只幼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

中的出生率是--------------------o

4、一个拥有1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死亡了800只麻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

中的死亡率是------------

5、以下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D•种群

中幼年个体减少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缺乏

6、以下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个院子里的全部昆虫F、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G、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H、一窝

蚂蚁I、一个狼群

7、以下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B.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群、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8、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

是一种()

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D.变态

9.南美洲妒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毛色雪白;瓢虫体表的斑点;尺蟆爬行时拱

腰成枯枝状。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A、拟态、保护色、拟态、警戒色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C、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保护色D、保护色、拟态、保护色、

警戒色

10.以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

化曲线,以下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A.M以N为食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J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

(1)组成: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⑵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能、水、空气和土壤

等;

②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

分。

b、消费者是各种动物,草食动物被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动物被称为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动物如蚯蚓等。物质、能量循

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

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形成联系——食物链。

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一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一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

动物)。

举例:草一鼠f蛇一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一一

叫食物网。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3)变化规律: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

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局部能量。有害物质逐级积累。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循环不息。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③在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

6.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针对训练

1.以下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红树林B.梅林水库C.西丽果场D.封闭的一瓶蒸储水

2.原始森林中一棵老树死了,长期横倒在地,苔群、蕨类、蘑菇、白蚁、老鼠均以这棵朽

木为生。这里构成了一个()

A.群落B.生态系统C.种群D.物种

3.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从生态角度看,一片草地、草地里的各种生物、草地里

的所有植物、草地里的蝗虫依次可称为(〕

A.生态系统、群落、植被、种群B.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群落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群落

4、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5.以下食物链中正确的选项是(

A.阳光一草一兔一狼B.野蘑菇一鹰一野兔C.草一昆虫一青蛙一蛇D.蛇f

蛙一昆虫

.在某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可以缺少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局部

8、有关生物圈的正确表达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B.生物圈是地球外部最厚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物圈是地球上有机物的总称

9、在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能影响鹿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

①狼群中狼的数量;②初级消费者昆虫和树木;③冬季的大雪低温;④夏季长期干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以下各项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A.森林中阳光较弱,小松树生长不好B.当温度降到24℃以下时,蝉停止鸣

C.由于青蛙大量捕杀,造成稻田虫害成灾D.由于久旱无雨,造成作物颗粒无收

11、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请依据这一生态情景,分别将黄雀、柳

树、螳螂和蝉,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12.图2-3是某一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答复:

(1)区分这张食物网中每一种生物,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

(2)写出一条包含蛇的食物链。

13)图中的所有生物能否称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说明理由。

1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的太阳能

B.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C.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1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

A.各级相等,反复运动B.逐级减少,单向流动C.逐级增加,单向流动D.逐级

变化,双向流动

15.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的流动特点是()

A.各级相等B.逐级减少C.逐级增加D.反复循环运动

16、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7、假设某生态系统遭到化学农药的污染,该生态系统中化学农药残留量较高的是()

A.植物B.昆虫C.植食鸟类D.肉食鸟类

1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

(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以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

群数量增加,那么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一」丙

19有以下是一些池塘中常见的生物;①鱼类②水生甲虫③水

蚤姆藻类⑤池边肉食动物,XfZ片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其物序为()

A题一①一②—⑤一③B.④一③一②一①一⑤C.

量②一⑤一甄①一④D.④一②一③一⑤一①

20增寸生态系绅蹲:流癞解释,其中不正睥的选项是(〕

①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昕②能量流越单向的③

能量是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

分不开的

A、①②B、③C、④⑤D、⑥

21、右图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根据图答复:

(1)流经此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所固定的能。

(2)碳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

(3)此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沼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写出其燃烧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22.以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局部图解。请根据图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门)这个食物网由条食物链构成。在此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

还必须有存在。(2〕此食物网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称为。

(3)这一地域内所有的兔构成一个。

(4)如果将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

大的应该是。

(5)对蛇而言,能量损失最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

(6)在此食物网,鸟和虫的关系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7)科学家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可以使次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容易出现

大量增多而使农作物受害。

23、(2011温州卷)阅读以下资料,答复以下问题。

资料一:温州洞头地处东海,海域广阔。该县大规模养殖羊栖菜和紫菜,经济效益良好。

羊栖菜和紫菜能大量吸收海水中的N、P元素,净化了海水水质。资料二:甲藻大量繁殖,

容易引发海水赤潮。如图为适宜的光照下,甲藻的生长速度受pH和温度影响的关系图。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羊栖菜'紫菜和甲藻都属于o

(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烧瓶中培养了甲藻。黑暗放置过程中,甲藻培养液的pH会降低,

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o

(3)洞头水域海水的pH根本处在6.0〜9.0之间,但较少发生赤潮。请结合资料分析可能的

原因:

_o(列举两点)

24、森林是人类的朋友。以下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植物及土壤

生物固定太阳能的调查结果。请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显示乔木层固定的太阳能(填“等于”或“大于”或“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

固定的太阳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2)科学工作者从森林里取了一些肥沃的土壤样本。经观察发现其中有许多生物。据图

分析,这些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哪两种成分?。

25、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

4个营养

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营养级abcd

能量(焦.每平方811.46X10512.16X1051.68X97.19X105

米)105

C.cD.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开展,他开展到一定阶段,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定的

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动态稳定)

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

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4、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常设立自然保护区。

针对训练

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

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昆虫过多B.鸟类减少C.光线缺乏D.食物链被破坏

2.某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飞机播种造林工作,用马尾松种子飞播后,采用阔叶树种(木荷、

风香、台湾相思树)人工点播或补种,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对于保护生态平衡

的价值是()

A.提高森林的欣赏价值B.提高树种的成活率C.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降

低人工造林的本钱

3.对保护池塘生态系统来说,禁止捕鱼是否是最正确方案?()

A.是最正确方案,这样可以保护生态平衡B.不是,应及时适量捕捞成鱼,既有经济效

益,又有利于幼鱼发育

C.是最正确方案,最初会出现不平衡,经自动调节后会到达平衡D.不是,应及

时捕鱼

4.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

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大丰收。这是哪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