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_第1页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_第2页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_第3页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_第4页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论文目录TOC\o"1-3"\h\u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综述 31.1纪录片的界定 31.2人文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 32纪录片的镜头组接 52.1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2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3镜头组接的意义及影响 73《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 83.1《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整体概况 83.2镜头组接的逻辑性:以故事的形式组接镜头 83.3镜头组接中的动与静 103.4镜头组接中空白镜头的作用 114《舌尖上的中国》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34.1交叉蒙太奇的运用 134.2交叉蒙太奇:跨时间多地域拍摄镜头的运用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本科论文摘要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越来越快,文艺类纪录片脱颖而出,与普通纪录片不同的是文艺类纪录片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情景再现、现场模拟等手段还原事件当时的景象。既然是故事的情景再现那么镜头的组接手段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怎样的镜头组接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观众带入再现的故事中,本文将以近年来热映的文艺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其中的镜头组接技巧。本文中论述的主要问题,首先从纪录片方向来看,对纪录片含义的界定,人文类纪录片与纪录片的区别,其次从镜头组接的方式上来看,镜头的组接规律与组接技巧分别是什么。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与其他纪录片镜头组接手法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以影片中实际运用的组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纪录片的概况为主,将从两个方面对纪录片进行解析,首先是对纪录片的界定,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被称为人文类纪录片,纪录片中镜头组接技巧的应用。第二部分将对于镜头的组接规律及组接手段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镜头组接方式不同,能为纪录片带来怎样的叙事效果,第三部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镜头组接技巧,首先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具体镜头组接方式分析镜头组接的应用。例如以第一季中的第一期为例快节奏的碎片式剪辑手段让观众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纪录片观看感受,这种观看感受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镜头组接技巧值得我们考究。其次,是跨时间跨地域的镜头组接方式,第二是以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对影片叙事结构的影响,以及空镜头在镜头组接中的作用,最后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中镜头的交叉蒙太奇手法的浅析。关键词:人文类纪录片;镜头组接规律;镜头组接技巧;交叉蒙太奇;《舌尖上的中国》本科论文AbstractThedocumentaryfilmindustryisgrowingfasterandfaster,andartdocumentariesstandoutasbeingdifferentfromordinarydocumentariesinthattheyaredocumentaryfilms.Onthebasisofthescene,throughthescenereproduction,scenesimulationandothermeanstorestorethesceneatthetimeoftheevent.Sincethestoryofthesceneisrecreatedthenthemeansoflensgroupinwhich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withwhatkindoflensgroupcanbeTobetterbringtheaudienceintothereenactedstory,thisarticlewilltaketheexampleoftherecenthitliterarydocumentary"TongueinCheekChina.Ananalysisofthetechniquesoflensassemblytherein.Themainissuesdiscussedinthispaperare,firstofall,thedefinitionofthemeaningofdocumentaryintermsofthedirectionofdocumentary,thehumanitiesanddocumentaryfilmThedifference,andsecondly,fromthewaythelensisconnected,whatarethelawsandtechniquesoflensconnection,respectively.Inthecaseof"Chinaonthetipofthetongue"andotherdocumentaries,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lensconnectionmethod?Assemblingthemeansforadetailedanalysis.Why"TongueinCheekChina"cangetsuchhighviewership.Thediscussionofthispaperisdividedintothefollowingparts,thefirstpartismainlyanoverviewofthedocumentary,whichwillbeconductedfromtwoaspectsofthedocumentaryThefirstisthedefinitionofdocumentary,whatkindofdocumentarycanbecalledhumanisticdocumentary,andthetechniquesofcameraconnectionindocumentary.Application.Thesecondpartwillbeadetailedanalysisofthelawsandtechniquesoflensconnectionmeans,lensconnectionmethods,canbedifferentfordocumentaryfilmWhatkindofnarrativeeffectdoesitbring,thethirdparttakes"TongueonthetipofChina"asthemainobjectofanalysistoanalyzethelensconnectiontechnique,firstofall,taketheTheapplicationofthespecificcameraconnectionsin"OntheTipoftheTongueinChina"isanalyzed.Forexample,inthefirstissueofthefirstseason,forexample,thefast-pacedfragmentededitingmethodallowstheaudiencetohaveanunprecedentedexperienceofwatchingadocumentary.Itisworthwhiletoinvestigatewhatkindofshotcompositiontechniquesexistbehindthiskindofviewingexperience.Thesecondisthewayinwhichtheshotisassembledacrosstimeandplace,andthesecondistheeffectofthelogicoftheshotonthenarrativestructureofthefilm,aswellasthewayinwhichtheshotisassembled.Theroleofblankshotsinshotcompositionandfinallyalightanalysisofthecross-montagetechniqueofshotsin"TongueinCheekChina".Keywords:Humanitiesdocumentary;Theruleoflensassembly;Theskilloflensgroupconnection;Crossmontage;《abiteofchina》引言近年来,国内的纪录片越来越多,题材的多样化也使纪录片有了许多种类。文艺类纪录片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纪录片形式,逐渐被观众认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之所以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剪辑手法在当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许多纪录片导演开始打破之前的创作理念,剪辑手法的突破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在拍摄过程中频繁使用小景深大特色,频繁打破使用长镜头的手法,大量的闪回、对列、短切、快速剪接这些故事片常用的剪辑手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当前纪录片中。这些改变逐渐形成了当前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趋势,即镜头拍摄越来越精美化,摆拍的手法越来越多,剪辑越来越快速化、越来越杂糅化。我们传统的拍摄剪辑观念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舌尖上的中国》远销国外这也证实了本片的剪辑节奏是是迎合国外大众审美的。知名剪辑师乔·比尼曾说:“纪录片中的人物50%取决于拍摄对象本身,50%取决于创作者的塑造。导演是首轮塑造者,剪辑师是第二轮塑造者,和导演不同,剪辑师没有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没有那些恩怨情仇,剪辑师看到的只是你拿给我的素材,所以这种置身事外是很宝贵的。我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评估这个拍摄对象和这些素材,让这部纪录片中的人物活起来。”这也证实了剪辑手法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在国外纪录片主要分为四种形式,刨除记录事件的不同会导致纪录片的种类不同之外,剪辑手法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纪录片分为:特别纪录片(主要是对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调查性纪录片(根据已发生的事件进行二次还原)、大型电视纪录片(规模较大剧情较为枯燥),微型纪录片也正是收视最为多的一种纪录片形式,剪辑形式较为明快,主题也更加贴近生活,这使得微型纪录片成为了国外的主流纪录片形式,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在海外畅销的主要原因,因此明快的镜头组接方式正在逐渐成为纪录片剪辑手法中的“大势”。《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映让人们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较高的收视率,引发了纪录片中的一系列“舌尖”,但都没有取得成功,那么《舌尖上的中国》为何拥有如此高的收视率,原因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它的纪实性特征也是文艺类纪录片区别于普通纪录片的最主要特征,其二就是镜头的组接技巧,节目组不光在摄制方面花费了极大的精力选择和拍摄内容,在后期剪辑制作方面也对每集节目精心构思,平均每集约50分钟的时长里播出的镜头有1400多个,如何将他们组接在一起,本片中不论是单独片段的镜头组接节奏,还是整部纪录片的段落节奏变化都与主题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进展相关。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的影视艺术形式,其中视听元素以及表达方式对于纪录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镜头是纪录片的生命,而镜头的组接则赋予他生命的“灵魂”。镜头的组接顺序,除了简单的时间经过交代,还可以向观众们表达出事件背后的真实情感及影片主题,尤其在文艺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方式,同一组画面的剪辑方式有很多种,哪一种才能在交代事件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引导观众情绪,对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1]。今天我们的纪录片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舌尖上的中国》近两年的“收视之王”它不仅向观众们展示了各地的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人们对于美食的情感。在影片中剪辑者没有使用简单的时间顺序或单一事件的剪辑方式,而是采用快节奏的碎片式剪辑手法,使纪录片告别了“枯燥平淡”。接下来我们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切入点详细的论述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组接技巧。1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综述1.1纪录片的界定关于纪录片和人文类纪录片的区别用用茶来形容的话,纪录片就如同一杯青涩的绿茶,初品唇齿留香,再品神韵回荡,然而人文类纪录片就如同茶中精品,倾满山之清,沁满园之春,莫道销魂。纪录片最初的用意就是用镜头记录下的真实画面,镜头中的故事更为客观,而人文类纪录片则是将纪录片中的人物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更为侧重的表现出来,人文类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原因就是他贴近生活。1.2人文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纪录片是否一定要保证真实,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一部纪录片的完成是现实生活给予的,也是创作者的感情给予的,没有感情介入的纪录片,真实的没有意义[2]。所以纪录片逐渐“虚拟化”人文类纪录片应运而生,其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却又有独特的题材。第二,从影片中折射出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第三,动人的情节设置。总结来说,人文类纪录片在让人们看故事的同时引人深思,给与人心灵的震撼,反观之,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是要求完全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赋予它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就纪录片讲故事而言,故事应该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可靠的再现,而不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想象性的阐释[3]。《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对生活中美食进行简单的镜头记录,更多的是将美食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挖掘出来,使得纪录片达到真实的艺术感。图1.1舌尖上的中国2纪录片的镜头组接2.1镜头组接的前提条件从前期的拍摄角度来看,纪录片的编导需要提前构思好剧情所需要的镜头,以免导致后期剪辑过程中因为缺少镜头而导致故事剧情的缺失,因为纪录片的镜头素材量很大,选择镜头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需要剪辑者认真的对素材进行筛选,哪些镜头更能触动心灵能引人深思能更好的突出主旨,所以在进行镜头组接之前筛选是必不可少的一步。2.2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知名剪辑师乔·比尼曾说:“纪录片中的人物50%取决于拍摄对象本身,50%取决于创作者的塑造[4]。剪辑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将各种散乱镜头按整体结构组合成一个整体。和导演不同,剪辑师没有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没有那些恩怨情仇,剪辑师看到的只是你拿给我的素材,所以这种置身事外是很宝贵的[5]。剪辑师将结合故事的发展逻辑,观众的注意力和关注是由高到低有节奏地联系在一起的。简单来说,镜头组合的原则主要是镜头的组合要符合逻辑,遵循镜头调度轴的规律,镜头过渡的场景要自然,动静镜头组接恰当,光线和色调的过渡自然。另外,在满足基本连接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到一些技巧以及蒙太奇。在进行镜头组接时从整体出发去判断镜头组接的剪辑点,在组接过程中要注意被摄主体的方向、位置,保持空间的统一性,无论是远全中近特哪一种景别之间的互相连接都不会使画面看起来混乱,保证叙事的连续性。图2.1镜头的轴线运动规律图2.2镜头景别从组接节奏的来看。动作与节奏联系最为紧密。用交叉的剪接,即可获得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速度快、节奏高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紧张热烈的感觉。因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所以较为缺乏戏剧性,如果一直“慢慢讲故事”那么整部影片的剧情就会十分枯燥,提高镜头组接节奏,给观众增加画面上的视觉冲击,也能为纪录片增加一些悬念感。2.3镜头组接的意义及影响一部电影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镜头组接的成功,因为从单个镜头的角度来看,单个镜头的图像或声音只能表达表面意义,不能表达其他的思想或深刻的内容,但如果镜头组接得成功,它可以使没有关联的镜头或屏幕产生特殊的意义来表达创造者的感性[6]。在初剪到综合剪辑过程中要做到镜头之间的衔接合理、符合叙事逻辑,既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又要通过镜头运动和组合等方式来展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突出镜头的内部表现力,以鲜明的镜头节奏在实现叙事功能的基础上达到增强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在当代的纪录片浪潮中,《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以高收视率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它运用了平民化的视角,使影片更贴近生活。该片运用独特的镜头剪辑技巧和叙事技巧,在镜头组合上更加注重故事的戏剧性,将“现实”与“戏剧”融合在一起,使它向观众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3《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3.1《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整体概况在当今纪录片大量涌出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纪录片有特点与众不同,就要具有自己的创新点,《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有特点的镜头组接,它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7]。《舌尖上的中国》在剧情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单单是讲这道菜怎么做,更多是讲出这道菜的背后的故事,以及华夏大地上真正的美食文化。从镜头组接技巧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严谨的做到了遵循镜头组接的原则而且在片中包含了许多的镜头组接技巧,还有最突出的交叉蒙太奇,这样的镜头组接手法赋予了《舌尖上的中国》极大地艺术性,这种纪录片在从前的纪录片市场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它的创新之处。镜头的使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镜头的拍摄技术,二是镜头的后期组接。拍摄前,镜头使用场景位置等。拍摄结束后,镜头的拼接主要采用各种镜头拼接技术和一些蒙太奇手法来表现。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的主要是镜头的组接技巧方面,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大量的镜头运用,纪录片中的视频过渡特效是极少的,在符合基本组接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了很多动接静,静接动的组接手法,以及富有逻辑性的镜头组接手段,使得镜头不仅为主体服务也为画面服务,这使得《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盛宴。3.2镜头组接的逻辑性:以故事的形式组接镜头如果说“真实性”是纪录片的主体,那么“故事性”纪录片就是为主体浇灌灵魂。灵魂的升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达技巧的提升,比如配乐、解说词、以及剪辑。剪辑中刨除声音对镜头的组接影响,最重要的就应该是镜头的组接,根据原始分镜头脚本拍摄出来的零散的素材将他们合理的组接在一起,按照剧情发生的逻辑以及镜头中的运动规律将零散的镜头“合理的”组接在一起。运用“故事性”的镜头组接手段,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中,虽然镜头的数量有很多,但是他们之间的组接不是一味将镜头组接在一起,而是富有逻辑的将他们组接在一起,比如说先是对食物的收获、然后是食物的烹制,最后是这些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这样的组接技巧使得镜头之间的组接十分自然,给观众们完整的故事感受。在整部电影《舌尖上的中国》中,主要讲述了劳动者如何狩猎、挖掘、加工、制作天然礼品食品的故事。它把这些故事联系起来,用人物的故事来表达食物。比如,云南卓玛家族收集松茸,送到市场销售,浙江老宝挖冬笋,云南老黄做诺登火腿,湖北神武、毛荣兄弟切莲藕,查干湖、南湖分段捕捞。通过这些部分的故事,他们向观众展示了食物获取的艰难过程,从而产生了烹饪各种食物的画面。然后,通过这些人在集体和家庭中对食物的珍视,引出了这些食物与家庭的关系,从而表达了电影结尾自然与家庭的关系,人们得到食物来制作食物。家庭与食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影片组装的逻辑。这些镜头采用快切镜头来实现叙事,流畅的事件也能充分展现中华大地上的各种自然美,以此来转换叙事节奏。这种镜头组合方式使镜头组接更加合理和具有艺术性。镜头组接在每一集的剧情中也都有所体现,第一季第一集中“鱼把头”捕鱼前一个画面是渔民们在勾渔网。而后的画面就告诉观众们渔民们捕到鱼了,这就是一种镜头组接的逻辑性的体现,前面勾渔网的画面作为铺垫,向观众们发出疑问,引起观众们的思考,在接下来的画面中给出答案。图3.1勾渔网图3.2勾到鱼3.3镜头组接中的动与静《舌尖上的中国》剪辑节奏相对较快,整片中少有长镜头的出现,而且大多数的镜头都是都是运动镜头,镜头的衔接都富有镜头的相似性,比如说在制作美食的时候先是将镜头给到整个厨房再给到锅和锅中的食物就是这样快节奏的动接动的镜头转换下使被摄者的动作保持流畅,有时也有动静结合的组接形式,这样做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关注度。3.4镜头组接中空白镜头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影片中都有空白镜头的存在,对于纪录片来说也同样,空镜头对于镜头组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部影片中会用到语言留白和镜头留白两种滞留形式,今天我们要分析的就是空镜头对于影片的作用,空镜头就是不含剧情特点的镜头,大多是以景为主,这样的镜头穿插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空镜头的时间留给观众自行脑补剧情,这样的镜头组接手法,可以使观众们更好的参加到影片中来。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许多的空镜头,这样的镜头在剧情中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这样的观影也可以称之为“填补式观影”,当观众开始思考下一个镜头会发生什么的时候,空镜头就起了作用,勾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观众们对整部影片感兴趣。从我个人的理解角度看,镜头组接中空镜头的作用更像是“下集预告”,总是吸引着观众去思考接下来的剧情中究竟会发生什么。举例来说,《舌尖》第一季第一集中,讲“鱼把头”带领村民捕鱼,前面的画面是大家在冰面上忙碌着,“鱼把头”焦急的站在冰面等候着,渔网下入到冰面下,正当观众们准备猜测到低会不会捕到鱼的时候,镜头一转开始将冰面上的祭湖祭鱼的活动,这样就给观众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住观众们的注意力,究竟“鱼把头”得判断会准确吗,带着这样的好奇去看接下来的剧情,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图3.3渔民们焦急的忙碌着图3.4开始举行祭湖活动4《舌尖上的中国》蒙太奇手法的运用4.1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镜头剪辑运用上,蒙太奇这种剪辑手法十分常见,该片多次用到交叉剪辑的方法,来控制叙事节奏,制造悬念[8]。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更是将交叉蒙太奇用到了极致,传统的纪录片大多是运用线性的剪辑手法,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是用到了戏剧性的镜头组接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也被称为跨越时空的影像美[9]。在选择镜头时,它们是用叙事节奏进行镜头的组接。在蒙太奇技术方面,它使纪录片更多样化和艺术化。它可以用来体现焦虑比如说第一集中卓玛的焦虑,当她把松茸送到市场时内心的紧张和其他人的喜悦,反映她的内心活动。“鱼把头”的故事中,指挥渔民捕鱼,渔民迅速撒网捕鱼,就是利用交叉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形式。两条在渔网中挣扎的叙事线索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捕鱼氛围。图4.1交叉蒙太奇4.2交叉蒙太奇:跨时间多地域拍摄镜头的运用一年、四季、三餐.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舌尖上的中国》用独特的记录方式,记录了中华大地上的美食故事,从北方的馒头到南方的米饭,无论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鱼类、肉类,亦或者是春节阖家团圆时刻的饺子,每一种美食都融入了各地人民的智慧和劳动,而《舌尖上的中国》将各地的美食故事用镜头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因此运用了许多跨时间多地域的镜头组接手段。利用空间的对列,把两个不同空间同时发生的事情并列在一起,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造成强烈的情绪效果和戏剧性效果[10]。例如,在第一季的第三集中,豆腐被用作谈论不同地区豆腐做法的主要内容。开头一章谈到了姚桂文和他的妻子在云南红河地区制作的手工豆腐,镜头一转来到了草原上,一家人制作的奶豆腐。图4.2手工豆腐图4.3草原奶豆腐镜头再次开始谈论安徽南部方兴玉制作的毛豆腐。这种镜头组装方法使故事跨度更大,更灵活,涉及面更广。《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是纪录片,但是在40分钟的剧情中却含有两条以上线索。这样的组接镜头之间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但实际关系十分紧密,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图4.4毛豆腐结论本文以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为四个部分对本文的论题《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上的中国为例》进行论述,本文前两个部分是从整体出发对论题中的纪录片以及镜头组接两个大方面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些特点,从纪录片的类型分析,何为人文类纪录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加以“艺术性”的创造,但在创造的同时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这样类型的纪录片就可以被称之为人文类纪录片。镜头组接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镜头之间的规律和技巧比如:连续性、逻辑性、运动规律性等等,一部好的纪录片少不了好的镜头组接技巧,另一方面镜头组接的节奏也尤为重要,因为纪录片的素材量往往都非常大,把握好节奏,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加快短镜头的组接节奏,掌握好长镜头的组接位置,这对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很大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绝大多数的功劳都来自于后期剪辑的成功,人文类纪录片镜头组接中的重点技巧就是逻辑性,要想讲好“故事”体现“艺术性”逻辑性是必备的。还有就是交叉蒙太奇的运用,能增加悬念激起情节高潮。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镜头组接的重要性,画面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最直观的,注重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是人文类纪录片的成功前提,有“剧情”的纪录片才会更受欢迎。从镜头组接角度看制造剧情悬念,推动剧情发展。换言之,就是善于运用镜头组接的技巧以及蒙太奇手法才能使影片更加吸引观众。本篇论文的以镜头组接技巧为主要出发点进行镜头组接技巧方面的论述,虽然当代的纪录片数量有很多。但是能做到与《舌尖上的中国》同种水平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在现代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题材要贴近百姓生活之外,影片的质量也愈发成为观众们的关注重点,比如说画质、后期剪辑手法、影片的叙事结构、解说词的强烈共鸣等等。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为当代的纪录片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专业知识掌握相对有限,我会在以后更加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对于镜头组接技巧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参考文献[1]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23-25[2]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68-170[3]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55-57[4]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2版)》[M].犀和禾刘宇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4月版:36-37[5]刘涛,韩鸿.“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J].重庆:电子科技大学电影评价,2013年:71-75[6]鲍勃.奥斯廷《看不见的剪辑》[M].张晓元丁舟洋译.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78年出版:12-13[7]鲍勃.奥斯廷《看不见的剪辑》[M].张晓元丁舟洋译.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78年出版;10-11[8]洪雪飞.从《舌尖上的中国2》看纪录片剪辑的艺术性[J].当代电视2014年9期;58-59[9]张家齐.浅谈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今传媒,2015.3;105-107[10]张帅;分析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未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4期:287-288致谢行文至此,致谢的开始就意味着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四年转瞬即逝。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咀嚼这细枝末节的滋味,便已烟消云散,从初相见到今天,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在建工楼、传媒楼上的每一堂课,仿佛都在昨日,还没来得好好珍惜,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的背景下,我们没办法相拥在一起,面对面的和我的老师、同学、室友说一声谢谢,但是这四年间老师带给我们的知识、同学、室友给我的关怀。我都会记在心里,与你们相识我何其荣幸,至此我也将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奋斗的征程。还记得我初次踏入绿岛,那天阳光很好,我见到了我的室友,从见面时的生疏但现在的无话不谈,在绿岛我收获到了友谊,虽然实习期间我们分散在这座城市的地方,但是我们之间的问候关心从未停止。开学第一课我见到了我们班24名同学,在学业上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学习收获了专业知识。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专业相关的课程,还有一些公共课,还有体育美育课,这些课程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在绿岛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收获了动手实践能力,每一学期最后的作业,都让我收获满满。在绿岛电视台我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这对于我的大四下学期的实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四年里我学习到了太多太多,又有太多是我要感谢的。首先我要感谢我们传媒学院的每一位老师,以及的论文指导教师,能成为你们的学生我十分幸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岁月虽清浅,时光亦潋滟。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不谈亏欠,不负相见。在四年的学习时光里,你们不仅教会我专业知识,还教会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尤其是我的室友当我难过时你们给予我的陪伴和安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还有我们的社区老师,为我们的在校生活保驾护航。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得父母在我求学道路上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你们我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未来的日子里上,我会尽力报答你们。最后我要再次感谢一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以及答辩组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给与我修改论文的宝贵意见。到此,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道一句珍重,是因为倍加珍爱。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问卷调查法。它是通过书面提问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即调查人员编制调查项目表,分发或邮寄给相关人员,询问答案,然后收集、整理、统计和研究。

1.确定调查课题

确定题目时要注意选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要注意选题切忌太大,也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2.制定调查计划

要明确调查课题、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手段、调查步骤、时间安排。

3.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时要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观性,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或途径。

4.整理材料

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以便后续总结归纳、形成结论。

5.总结研究

对整理完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调查法相对其他研究方法来说较为耗时耗力,但也有其优势,即获得的一手资料信息真实具体,能够对研究对象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是通过观察法提炼总结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创始人——普莱尔,也是在一次次地使用观察法后,提出了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诸多理论。

1.明确观察对象

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观察者与观察对象。

2.制定观察计划

在观察计划中要规定明确的观察目的、重点、范围以及要搜集的材料。

3.做好观察准备

观察准备是否充分,往往影响观察的成败。

4.做好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要时时记录,不放掉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观察法具有拓展人们的感性知识、启发思想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强调研究要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且不允许掺杂个人的偏见,确为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采取实验法的一个典例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可以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

5.实施实验并记录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

1、主动变革性

观察法与调查法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2、控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