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黄冈、华师大附中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中期 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中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2.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3.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1963年~1973年1.9%3.8%4.6%1974年~1979年-0.1%0.8%2.7%A.加大力度干预经济 B.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C.极力稳定商品价格 D.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4.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5.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反映出德国工人运动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B.继承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则C.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D.引领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6.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上表可以推知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7.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民贵君轻”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C.“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D.“礼”的思想、郡县制8.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公路里程由6000公里左右增至16000余公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猛。这说明A.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 B.西南建设主导抗战进程C.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 D.西南落后面貌得以扭转9.据如表可推知当时A.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亟待改善 B.个体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传统手工棉纺织业濒临绝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10.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11.“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这体现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荀子的“人之性恶”思想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D.朱熹的理学思想12.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可能,就看我们能否在一定的过渡时期内,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木家经营”。十月革命后,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经济政策A.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B.有利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13.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D.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14.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15.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16.撤切尔夫人执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反映出A.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 B.英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C.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 D.撤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17.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18.明中期,“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嘉靖年间,歙县在京徽商出资出力创建了会馆,令来者“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这表明①徽商活动范围广,在都城有一定影响②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不断发展的纽带③民间自发集资,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④明朝政府对会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20.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处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21.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198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成立了A.沿海开放城市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经济特区 D.滨海新区22.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水利设施的修筑。如图所示水利工程修建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代 D.汉代2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24.1927年初,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D.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25.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不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传统道德影响深远 B.徽州商人趋名逐利C.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D.家谱方志隐恶扬善26.如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如图可知,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 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渊源流长 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27.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D.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28.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A.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B.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D.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9.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C.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清初军国大事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30.威尔逊总统参加巴黎和会;罗斯福总统出席雅尔塔会议;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签署条约。以上事实体现美国总统的身份是A.国家首脑 B.政党领袖 C.军事统帅 D.首席法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评价美国的对华政策时说:“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划定势力范围没有门户开放政策有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是一种自由开明政策。实际上,只要触犯美国利益,开明自由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都会失去分量。举个例子:(1921年)11日,中国政府欠美国某大银行550万美元到期,但无力偿还。美国国务院威胁北京政府说,久借不还会对中华民国的财务政治评级产生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家提出要向中国政府预付一笔款子,供其偿还上述贷款。这一提议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美国金融家和政客先是联手制造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就为中国成为美国金融保护国铺平了道路。”——摘编自(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政策推行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32.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材料三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33.材料1951年6月,在稳定了阵脚的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条例的核心为佃农对地主缴纳的地租,以全年收获量的37.5%为上限。同时公布相关法律,规定要签订书面佃耕契约、延长契约期间、限制佃耕地的收回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地的“正产物”是指稻米、甘薯等,以1947、1948年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而非依每年收获量的37.5%重新计算。土地改革政策是一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部分转往官方。三七五减租之后,大部分地主因为害怕受处分,于是主动与佃农签约,只要佃农耕作若干时期,该田地便属于佃农,不必再缴租。而政府方面为了补偿地主,以向其盐、纸、农林、工矿这四大国业股票作为补偿。地主除了获得股票、债券作为补偿外还能保有部分土地,不会一无所有,消除了地主暴力反抗的风险。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也有余钱可存款。——摘编自孔夫子旧书网《揭秘“三七五”减租》(1)根据材料指出“三七五”减租实施的背景及“三七五”减租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七五”减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都体现的是二战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这一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故B正确。2、B【解析】

材料信息是,因原告有欺诈行为而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说明不诚信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既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维护,也体现了司法公平,故B项正确;该规定提升了法律的权威,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可能发生于罗马公民之间,因而不能说明是为了维护罗马公民利益,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守法意识,排除D项。3、D【解析】

相比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使各国采取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调节的政策,D项正确;19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滞胀表明,扩大工业生产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B两项错误;单纯稳定商品价格并不能解决滞胀问题,C项错误。4、C【解析】材料“1914年9月”“这张图里中国小孩居世界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千年帝制而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信心与自豪,故C项正确;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故B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点睛:图片型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5、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主要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和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暴力革命有明显不同,这说明德国工人运动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暴力革命的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C选项排除;引领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6、D【解析】

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7、C【解析】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和政治,具体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的转型期,做题的方法是利用知识解读史料。根据设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哪些举措冲击旧贵族阶层,这里的旧贵族主要指的是奴隶主贵族。首先是“有教无类”思想,这种思想推动下私学产生冲击了旧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此冲击旧贵族的教育特权;其次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措施,打击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选择的是C选项。“民贵君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焚书坑儒则是打击的术士等人,“礼”是为了维护传统旧贵族的利益,中朝则是为了打击汉初的相权故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8、A【解析】

根据材料“1938—1942年”可知,这时期是抗战期间,因受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把西南作为持续抗战的大后方,加大了西南交通建设,说明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故A项正确;西南建设对抗战进程不能起“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没有体现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西南地区仅仅交通方面的建设不能扭转落后面貌,故D项错误。9、A【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理解和认识。依据表格内容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人都是清朝政府的官员,以政代企,管理机制上亟需改善,故A项说法正确;从表中看不出个体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信息,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表格中体现不了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表中未将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比较,所以看不出居于主导的地位,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10、D【解析】

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11、C【解析】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意味着王和天相结合,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正确;“仁政”思想主要指的是军主要爱惜民力,更注重民本,排除A;题干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B;朱熹理学思想强调天理和三纲五常,与题干所涉内容无关,排除D。12、D【解析】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木家经营”可知,这一举措是新经济政策内容在,这一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恢复,D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现的,排除;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B排除;新经济政策承认市场作用,排除C。13、A【解析】

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C项。故选D。14、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唐朝时期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选项错误,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并未摒弃儒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1791年宪法16、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因此D选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不代表它是错误的,A选项错误;英国当时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B选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减少而非放弃国家干预,C选项错误。故选D。17、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推行“海选”及“一次性投票选举”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取得较大进步,故C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A项;我国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的民主形式,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18、B【解析】

材料“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体现的是徽商活动范围较广,①正确;材料“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体现的是会馆主要是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③正确,因此B符合题意;徽商的纽带是乡土亲缘关系,并非都是血缘关系,②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和会馆之间的关系,④错误,CD排除。故选B。19、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0、B【解析】

从材料中1919年会议上提到的“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根据时间和国家推测,是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在战败国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一事,出于报复,法国提议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因此,B项符合题意;“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表明与德国存在仇恨,英国、美国、日本与1871年的德国没有产生仇恨,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联系所学德意志帝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21、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故B正确;1984年批准天津为沿海开放城市,故A错误;天津不是经济特区,故C错误;1994年成立滨海新区,故D错误。22、B【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该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平原的洛水和泾水之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郑国渠,建于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郑国渠修建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B。23、B【解析】

“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的意思是说围湖造田的事情,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属于非理智状态,故B符合题意;A、C和D均属于农业生产的理智状态。【详解】24、D【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因此D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不是发展;B选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建立是在1927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927年初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25、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徽州商业发展迅速,但恪守和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仍是事功评价的主要标准,反映出传统道德的影响深远,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仍注重和弘扬儒道,并非趋名逐利,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群体的实力状况,C选项错误;是否符合儒道不能等同于善恶,D选项错误。故选A。26、D【解析】

战国到晚清在农耕技术上未有本质上的改变,说明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D正确;精耕细作体现的是田间管理等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民为邦本属于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牛耕图未体现出政府政策属性,C排除。27、C【解析】

根据宣传画时间和“建政权,选好人”信息以及宣传画中的内容反映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说明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排除A;宣传画反映的是农民积极参与选举,而不是民主权利的平等,排除B;农民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是在行使民主权利,与基层民主完善与否无关,排除D。故选C。28、C【解析】

图表反映出亚非拉地区在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地域分布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并不能反映该地区的工业水平提高,故A项错误。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比重下降不等于销售额下降,排除B;图表中亚非拉地区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表明英国对于该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经济侵略程度和殖民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图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出世界各地占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百分比,并不能反映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故D错误。29、D【解析】

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D属于特殊情况,故选D;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明初废除宰相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BC。30、A【解析】

题干所列的美国总统参加的活动都属于外交活动,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是国家首脑,有权对外媾和宣战以及签订条约,A正确;政党领袖、军事统帅均不能直接与外国首脑媾和或者签订条约,排除B、C;美国三权分立,总统没有司法权,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以经济扩张为主,体现金元外交特点。背景: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欧洲列强实力衰弱;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危机严重;五四运动促进中国反帝爱国运动发展。(2)美国打着自由开明、人道主义等旗号,以援助中国为名,实质上是借经济手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利益至上是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商品和资本不断向中国渗透,逐步取得对华经济侵略的优势地位。【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只要触犯美国利益,开明自由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都会失去分量”来看,一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以经济扩张为主,体现金元外交特点;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同时欧洲国家实力衰弱。而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危机严重,又有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导致美国对中国有了此政策。(2)依据材料“美国金融家和政客先是联手制造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就为中国成为美国金融保护国铺平了道路”来看,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旗号援助中国,实质上是借助经济手段控制中国,达到维护其利益的目的,最终导致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商品和资本不断向中国渗透,逐步取得对华经济侵略的优势地位。32、(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舞象.渗透: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礼乐制度的内容掺入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礼乐制度的教育贯彻在儿童从出生开始的成长全过程;根据儿童的性别,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2)成就:维护儿童权益的斗争兴起;儿童保护的法律建立并完善;儿童保护的社会组织建立;儿童在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关注和保护.新特点: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维护儿童权益;儿童保护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儿童的权利逐渐明确化、法律化;儿童保护的国际组织机构建立,儿童保护成为国际问题.(3)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解析】(1)第一小问,重点是反映“对儿童要求”,根据表格后面的“称谓由来”即可知哪些称谓实际上包含了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根据表格的信息总结即可,根据礼记划分严格的年龄即可知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根据表格的“年龄段”即可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礼乐制度的内容掺入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表格的“对儿童要求”即可知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