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巴州焉耆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漫画为19世纪末日本人所画,其(注:图中文字为“铁甲”)所讽刺历史事件的结果是签订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浙增强B.政治功能彻底消逝C.主体呈官僚化趋势D.不断推动社会转型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A.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B.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C.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4.17、18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C.由地中海地区转口到西欧 D.推动了景瓷生产方式变革5.“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该政策需要与哪一制度配套执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6.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C.打击了宗教权和专制王权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7.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8.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被钟南山院士称为“英雄城市”。下列有关武汉的历史,说法错误的是A.1872年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B.1873年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C.1911年武昌首义后出现“中华民国”国号D.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9.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10.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关于资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中美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B.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11.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12.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上帝万能”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新式学堂材料一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国。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有的语言、工艺、军事学堂的基础上,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渐趋一致,他们投身社会变革的各种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国乡村也出现另一现象,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而一些“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浙江景宁县沙溪学堂的创办“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凡此种种……。不少人鄙视新学堂,“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且新式学堂“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人们喋喋不休:“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弟子,亦多弃儒就商。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当时,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屡见不鲜。——两则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我国自汉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渐改变。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逐渐改变”的表现是什么?(2)读材料二,分类提取有关乡村毁学原因的信息(3)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式学堂的看法。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一作用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漫画是19世纪末日本人所画,可推知是讽刺的甲午战争中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正确;A、B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D与材料时间不符。2、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的信息,D错误。3、C【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扩展,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出现了很多商业纠纷,在这种挑战下,万民法应用而生,符汤因比的模式,C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有关,而非气候环境,因此气候和城邦不能形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A;郡国并行制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的强化,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B排除;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之前,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D。4、B【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既有中国传统的图案,又有从西方传来的故事类装饰,这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有中国传统的图案,无法体现瓷器贸易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瓷器贸易的路线,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5、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枢密”与“三帅”之间在兵权上的互相牵制,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得到重用,故C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中的发兵与调兵的现象无关,A错误;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B与材料无关;内阁制开始于明朝,D与材料无关。6、D【解析】

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往天堂钥匙的掌管者,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宗教改革,个人并没有取得与教皇的同等宗教地位,排除B项;宗教改革没有打击王权,排除C项。【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7、B【解析】

殷商时期,“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强化了诚信的作用,这反映出诚信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儒家文化,故A错误;宗法血缘特性不符合管仲的看法,故C错误;天人团结一致不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故D错误。8、A【解析】

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的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不是武汉。A符合题意;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中国人办报的先例,B不符合题意;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首义,建立了“中华民国”,C不符合题意;据抗日战争史实可知,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不符合题意。故选A。9、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D【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详解】试题分析:题目涉及到1972——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A项1972年以前中国两国没有贸易往来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因而B错误;1980年中国刚改革开放大量引进美国资金是错误的,排除C项。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80年开始,中美贸易额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与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有关,故正确的选项为D。11、C【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2、D【解析】

根据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传统: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主要以选拔官员为目的“逐渐改变”表现: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2)信息:晚晴政治腐败导致乡村毁学: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地方政府举措不当:占佛寺为学堂,冲击民众的传统信仰。新式学堂有沦为有权有势人场所的倾向;民众思想的保守:对新学新知的不理解;对新式学堂学生趋新言行的排斥,等等。(3)本小题采用以下四个方面来评分,分别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最后合成总分。①观点:ⅰ是否基于材料;ⅱ提炼材料;ⅲ是否新颖深刻(鼓励多元观点)②史实:ⅰ是否基于材料;ⅱ使用核心史实还是使用边缘史实;ⅲ是否完整使用核心史料③论述:ⅰ逻辑性(清晰、完整);ⅱ是否史论一致④组织:ⅰ连贯性(非列举);ⅱ科学性(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基本思路: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趋势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又意味“学器”的失败,民族危机使国人对中西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对比,逐步明确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先进。为此,要开启民智,融汇中西,开设新式学校是必要的途径(交代背景)。新式学堂在地域分布上日渐广泛,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在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分析材料)。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士人阶层嬗变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进而,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觉醒,如:康梁的变法图强、严复的物竞天择、孙中山的共和革命等,并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而得以广泛传播,国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中国社会各方各面逐步现代化(依据材料联系所学)。中国社会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为何出现乡民毁学的现象?(承转)晚清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传统信仰与新学新知的矛盾;传统儒学伦理与新式学堂的趋新言行的冲突;新式学堂也有沦为有权有势人的场所,与旧式科举的普及性相对,民众更加排斥新学堂。(新式学堂学习近代声光化电、近代制造技术、近代法理规则、近代商业法则,这些都属于城市,与当时中国农村相聚甚远,读书人从农村出发大半不再回到农村,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与士人的关系渐渐疏离,如能写到以上这点更好)(分析材料)这其中,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对佛堂的侵占也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从侧面推动了反清政革命势力的发展。抽象提升:新式学堂产生新群体以新及群体意识的同时,部分民众传统文化归属感却破灭。这反映清末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新学并峙、保守与开拓并存、农耕传统与工业文明较量、乡村与城市差距显著。但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前进。范文:新式学堂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会发生变革的具体表现。中国自古代以来选官制度不断变革,世袭制到察举制,再诞生了科举制,中国传统教育也相应发展,科举制也着实促进了学习风潮。但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社会看来依然落后不堪,不论制度怎么变革,学习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便是做官,从而以前的学生只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参加科举,然后高中;传统学堂也只进行经学教育,培养经学人才。至清朝,这种风气恶化,出现八股文,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束缚学士思想。学校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尤其在近代中国遭遇危急之际,封建旧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培养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致使中国被动挨打。晚清的教育制度衰败不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便已经意识到此。尤其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展开使得清政府需要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采取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便是第一所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使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普遍教育。从材料一来看,学堂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中国对兴办近代教育的决心。新式学堂大大有别于传统学堂,不再只教授儒家经典,更看重人才的多方面培养。学堂种类由语言、工艺、军事到师范、法政,再到农、工、商下又分出专科,种类越来越多。新式学堂的科目种类的增多对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着极大影响,新式教育“学以致用”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同时学堂形成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并致力于普及大众,推动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意识与观念的一致,例如新式学堂的勃兴,为日后革命的进行了人才的储备,从而推动中国变革,社会的进步。但中国封建体制尚存,封建思想未消失,人们对于改寺庙为学堂及学堂里教授的与以往不同的技艺专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鄙夷或不解的情绪。更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浑然不知甚至于不赞同,固守封建旧思想,三纲五常,这便是中国依旧无法彻底变革的原因之一。而新式学堂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乡绅利用其作为谋财的工具,知识新式学堂的信用丧失。并且依照贫富等级来收取学生,使得人才流失,人才培养的不健全。材料二的种种事件,都说明了新式学堂的作用与期望存在明显偏差。也无奈国人反对新式学堂的风气渐长,只是这样并不利于新式学堂其真正存在意义与中国来之不易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现代人才,新式学堂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体,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帮助中国走出近代危机。但封建体制的限制,人为因素又阻碍,新式学堂不可避免的也有着种种弊病。但中国近现代化道路上却不能不看到新式学堂建立的巨大贡献【解析】

(1)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教育在内容方面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目的上,主要是以选拔官员为目的。“逐渐改变”表现:根据材料“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可知,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材料“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可知,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根据材料“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可知,关注贫弱者的教育。(2)信息:根据材料“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可知,地方政府举措不当,占佛寺为学堂,冲击民众的传统信仰;根据材料“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可知,晚晴政治腐败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导致乡村毁学。根据材料“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可知,新式学堂有沦为有权有势人场所的倾向;根据材料“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可知,民众思想的保守,对新学新知的不理解;根据材料“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可知,部分民众对新式学堂学生趋新言行的排斥。(3)看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两则材料主旨,从新式学堂设立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引发的矛盾及引发矛盾的原因角度分析说明。首先围绕两则材料的主旨可以提炼出观点“新式学堂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会发生变革的具体表现。”。说明过程中,首先关于新式学堂设立的原因,根据材料“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