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旧传有诗四句夸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宋·洪迈《容斋随笔·得意失意诗》八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
与创新
01020304目录扁平风演示模板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巩固练习01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P40,历史纵横(1)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2)朝廷选官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3)曹魏统治者力图强化中央集权1.背景
一、九品中正制(1)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4)实质(5)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曹魏时期(家世、道德、才能)曹魏(2)含义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2.概况
一、九品中正制咏史作者:(西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唐)房玄龄等《晋书·段灼传》根据教材内容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3.影响(1)积极: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原因: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二、科举制1.背景
(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
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陈秀宏《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二、科举制2.发展历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二、科举制3.评价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考试组成的。——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员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选官权力改变
积极:(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3)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二、科举制3.评价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日知录》
消极:(1)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三、选官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选官方式盛行时期选官标准世官制夏商周血缘军功爵制秦国、秦朝军功察举制汉朝德才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出身门第科举制隋唐至明清考试成绩选拔方式日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02三省六部制
一、沿革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国史大纲》(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3)唐初: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①唐太宗时期,扩大宰相任用范围;②三省宰相于政事堂议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概况政事堂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三、评价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樊树志《国史概要》(1)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2)相权三分,彼此牵制。避免宰相专权,加强皇权;(3)三省与皇帝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03赋税制度
一、概念解析赋税制度(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役制度赋税徭役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其它杂税兵役力役杂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二、魏晋:租调制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租调制的基础)
(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主要内容为: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40至20亩不等的露田,死后应归还于国家;授予男女20至5亩的桑田或麻田,身死不用归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租调制,规定钧田民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布一匹、粟二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特点: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三、唐初:租庸调制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1)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3)影响: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③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时间为丁年龄北魏15-70岁隋开皇二年18-59岁唐武德七年21-59岁唐广德元年25-55岁足额授田的年龄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资治通鉴》田亩税(租):粮食人头税(调):帛或布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政局动荡,户籍破坏赋税没有固定的标准官府随意加征赋税百姓不堪重负,逃离土地原因: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两税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唐初:租庸调制
四、两税法
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书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炎遂请作两税法……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唐会要·卷八十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1)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解到各地征收(“量出为入”)。(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3)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征税对象受田农民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工商发展资产为依据,减轻农民负担简化了名目,固定了时间防止肆意加征,缓和矛盾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
四、两税法(4)积极影响
四、两税法(4)消极影响
(两税制)把平时征收的税如“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各种摊派,全部加入两税法中,一并征取。前者(租庸调制)授田征租之制,后者(两税法)却是仅征租而不授田。故两税制已完全丧失为民制产之精神,造成社会上贫富更加悬殊,土地兼并益发猖狂。
——钱穆《中国经济史》第251页各项杂税并入两税,税外仍然加征,人民负担进一步加重;农民失去了国有田产的保障,一旦破产极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04巩固练习解析:材料“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相关势力的选管权,故B正确;A项“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说法片面,排除;C项“实现”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1.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规定(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D解析:根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成绩,改变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选拔了最优秀的官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选官范围扩大了,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能力为标准,考试内容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不利于科技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2.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B3.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责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院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A解析:据材料“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处,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可知唐代737年科举取士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人士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故选A项;尽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诸如下层平民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无法得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无法得出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D项。4.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权力C解析:从“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所以设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项正确;题干设问是意图,A项只是一种手段,排除;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否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和唐初时,宰相之外又以加衔的形式,使一些人参与宰相事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朝文官制度走向成熟,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分工明确,门下省有封驳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对相权的分散,加强皇权,排除B项;“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表述错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5.隋和唐初的宰相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各二人。同时,又以各种加衔,如参掌朝政、平章国计、同知政事等名目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
)A.反映出文官制度走向成熟
B.促进了中枢决策科学化C.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6.唐初的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一改革(
)A.使征税标准由税产变为税丁 B.依托于国家对土地的分配制度C.使农民的赋税负担越来越轻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解析:据本题材料“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的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而两税法以按照财产多少征税头主,人丁征税为辅,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两税法的标准由税工后税产转变,排除A项;国家对土地的分配制度,是均田制,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变化不一定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7.两税法将贵族、官吏、商人、地主、农民等群体按资产多寡分为九等户籍,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意在(
)A.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 B.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C.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 D.推动社会关系的平等化A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两税法按资产多寡的纳税原则,促使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减轻了下层民众的赋役负担,A项正确;按资产多寡纳税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税收标准变化没有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材料一:材料一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率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尤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材料二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区扩建筹备计划方案
- 高端酒店停车场经营管理合同
- 乾隆与皇后考试题及答案
- 数据日报面试题及答案
-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
- 调度中心管理方案模板
- 车辆无偿租赁给临时施工项目协议
- 石板保护处理方案
- 消防验收计划及方案
- 英国教育发展史纲
- 四新四化的心得体会(24篇)
- 2023年空气加热室设备安装单位工程竣工资料
- 个人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总结(二篇)
- 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二期外用制剂车间栓剂生产线产能扩建项目 环评报告
- 2024年度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保养情况报告课件
- 【基于SLP方法的餐厅设施布局优化的案例探析13000字(论文)】
- 前列腺癌护理个案查房课件
- 克罗恩病诊断与治疗新指南课件
- 普惠性托育机构申请托育中心情况说明基本简介
- 古城墙修复专项施工方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