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课导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如何理解文本中的﹃举

﹄?你认为应以何种标准选拔官员/干部?导入2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比如,《墨子》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诸葛亮说“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司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龚自珍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的历史趋势官员管理世官制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官职,从最初实行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是把血缘关系作为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国家还设立了贵族学校,为未获得继承的其他贵族子弟进入官僚统治阶级提供途径。此外,世官制是和“封建”制紧密联系的,世袭官职和享受待遇同步伴随。在宗法关系下,各级贵族不仅时代掌握政权,也拥有所封土地上的人口和财物。——摘编自《学习时报》:《先秦时代的世官制》;《历史选必1教师用书》先秦:世官制与贵族政治如何认识在早期国家阶段,以世官制为代表的贵族政治?世官制与宗法分封制密切相关;反映了该阶段注重血缘纽带、家国同构的特点。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存在于先秦时期,典型特征是以血缘维系政治隶属关系;作为一种制度特征,注重血缘,家世、门第等贵族政治的特征,在秦以后的成熟国家阶段仍有遗存。先秦:从“任人唯亲”到“尚贤用能”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不劳而获的蛀虫)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从尚亲到尚贤的转变?顺应生产力变革与国家制度转型的历史趋势,打击旧贵族,选拔人才以富国强兵;任人唯贤是符合政治理性的人才观念,得以迅速转化成政治实践。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诗经·大雅》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尚书·说命》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自荐:毛遂自荐他荐:鲍叔牙荐管仲功劳:军功授爵荀子在讨论“官人百吏”的时候,还特别指出他们“不知其义,谨守其数”。即“官人百吏”们不管大政、路线和道义问题,皇帝怎么说,文吏就怎么做。形成对比的是,士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还要用那理想来评价皇帝的是是非非。专制者当然更乐意政由己出,厌恶士人们说三道四,若士人的批评惹恼了他,不妨活埋、烧书;俯首听命的文法吏,才是富国强兵的得力工具。——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文法吏显示了怎样的政治特征?体现怎样的政治局限性?秦:文法吏右图注释:秦文吏俑。出土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该佣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塑的削和砥石,不仅彰显了其“刀笔吏”的身份,袖手而立也自成一派文官风度。汉:察举制与士大夫群体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1、如何理解从文法吏到察举制的发展趋势?选拔标准从看重才干到德才兼备,标准更为全面;标志着主流意识形态从法家向儒家转变。2、结合导言,在当时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察举制仍然存在哪些局限性?选拔缺乏客观标准,容易被地方官员或大族利用。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恩幸传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吏部尚书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编自《通典·选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1、结合材料与史料阅读,理解九品中正制的沿革?2、中正官属于中央官还是地方官?体现何种用意?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3、对家世和门第的看重,带来哪些影响?门阀士族势力发展,门阀政治形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形成。政治、经济和教育特权互相转化,士大夫群体中逐渐诞生“官僚世家”。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四世三公。赵翼:“古来世族之盛。未有如此二家者!不合理的选官制度滋生权力交易,举荐双方结成利益集团,官僚世家“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世家大族。汉末以来皇权衰落,需要依靠世家大族巩固皇权,东晋时发展为门阀政治。门阀士族如何形成与衰亡?印刷术、学术普及科举制专制皇权强化底层社会革命垄断学术把持选官皇权衰落政权平稳过渡门阀士族:由士大夫群体结成的家族利益集团,是官僚的贵族化。在占有大量兼并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通过垄断学术和把持选官而世代高官。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如何认识“考核”与“监察”的差异?考核是历代考察官僚队伍行政效用的基本手段,是官员队伍有效运作的保障。“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辫不留朝。”监察是防止国家机构、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渎职贪腐的重要手段,用以保障中央集权和整顿吏治;“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由此焉。”2、在教材表述中,秦汉与魏晋时期“上计”效果有何差异?与哪一要素相关?秦汉时期的考核效果显著好于魏晋时期;考核效果与政治兴衰密切相关。《周礼·天官》: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汉朝专门制定《上计律》,《汉官解诂》描述其职责为: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在交通、通信不便的时代,上计吏是朝廷了解地方的重要渠道。公孙瓒、司马懿、邓艾等都曾担任上计吏。考古·计簿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简牍100多枚,4万字左右,主要包括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术数历谱、私人文书、汉赋佚篇等四个方面。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墓主名师饶,字君兄,生前功曹史。学者推测,墓主人希望在阴间继续位宠职高、一如生前,故而选择把公文简牍带进墓地随葬。死后仍不忘工作,堪称汉代版打工人·打工魂。考古·计簿《集簿》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如:地区面积上,“界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四百八十八里,如前”。所谓“如前”即和以往一样没有变动;农业上,“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指比上一年多四万六千三百廿亩;户政上,“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结合教材与下图,理解秦到汉监察体系的变化?秦朝的监御史和县丞,对地方郡县进行平行监督;汉以后,以刺史为代表的巡视监察制度,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监督,效用更显著。汉武帝在全国置十三部州,每州派秩六百石、位下大夫的“秩卑”“任重”“赏厚”的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守、侯王和豪强。由于他是中央派遣常驻地方的监察官,且有固定治所,便于就地监察和吏民举告。又因为他是纯粹监察官而非行政长官,对其所监察的二千石既无上下级关系,又无利害关系,权责各自独立而分开,便于发挥监督检举作用,同时又可防止其滥用权力。——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宋代科举与平民社会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畸形东汉初年在察举辟召中实行“授试以职”制度,通过一年到十年的吏职实习,从而强化了“以能取人”因素。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由三公府对孝廉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尚书省在端门复试。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是“以文取人”的,依赖于对经术和笺奏的考试。阳嘉制度,可以视为从察举到科举的一种过渡形态。——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结合教材与材料,可以提取哪些关于科举制的信息?隋唐科举制科举制并非无中生有:汉末对察举制的改良,已经酝酿了科举制考试选才的传统。科举制并非一蹴而就: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规模,首创武举和殿试。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维护了统治。隋唐科举制雁塔题名: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隋唐科举制历代进士录取人数朝代历时/年取士总数/人年均取士数/人唐290约6000约20宋320约40000约125明2772481490清26826747100总结: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看重品行门第向考察才、学转变;选拔流程:由地方评定、推荐向中央考试转变;规范程度:由主观任意向制度化、严密化转变。隋唐科举制时期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先秦世官制血缘秦军功、法吏才干汉察举制品德才学魏晋九品中正制家世、德才隋唐及后科举制考试选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中央政府则将选官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此外,科举考试对书写、辞藻等重视,也推动了唐代书法、文学的发展。但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进士科全部录取人数也不过6000余人。科举制远未发展到全盛。——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科举发展与“平民社会”一说为办理科举手续处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洪迈,《容斋随笔》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唐代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232人。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如何认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崇尚文治的社会氛围推动士大夫群体壮大和科举制度完善,进一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门第观念弱化。清明上河图中的﹃解

﹄字招牌,一说代表此处为参加科考的考生办理手续处。学术观点:唐宋变革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等人基于宋代社会发展,提出“唐宋变革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界充分研究与探讨,东亚各国学界对此这一理论形成基本认可。“唐宋变革论”承认唐宋间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飞跃,包括王权加强,贵族政治衰落,门第观念弱化,社会经济繁荣,人身控制松弛,人身自由加强等,这些要素都推动中国历史走向“近世”。观察日本学者提出唐宋变革论的依据,能得出怎样的历史认识?元明清科举的制度完善元明清科举的畸形发展明代仇英绘《观榜图卷》局部。设色绢本,描金,34.4x63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跋:仇英实父制。著录书籍: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43;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八册,页441-445。范进中举有多难范进处于明代晚期,他之后的清初刚刚实行科举考试,为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各省乡试举人中额颇多。以顺治二年(1645)为例,朝廷确定各省的乡试定额,全国总共有1638个名额。而随着各地形势的基本稳定,各省乡试举人中额趋势由松转紧,顺治十七年的乡试定额甚至“照旧减半”,至康熙年间,康熙朝共举行乡试22科,录取举人总共才17494。那时候,在全省考试中考到前几名才能成为举人,按照现在的招生数量计算,考中举人的概率相当于清华北大录取率的1/20。而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到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却在第一次乡试中就中了第七名亚元,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也难怪他如此高兴了。——《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中了举的范进,后来怎么样了》元明清科举的畸形发展唐宋以来的官员管理唐宋以来的官员考核制度唐宋以来的官员监察制度唐宋的官员考核明清的官员考核清代大计考核官员,按守(操守)、才(才能)、政(政绩)、年(年龄)的标准进行:

守,或清、或平、或浊。才,或长、或平、或短。政,或勤、或平、或怠。年,或青、或中、或老。考绩后根据“四格”将官员分为卓异、平等(又称供职)和入於六法(又称劣者)三等,同时按照这三等,将官员分为举、不入举劾和劾三部分。凡被列入卓异的官员称为“举”,需要“按其事而书於册”;平等者被列入为不入举劾者;“凡入於六法者,则劾。”大计优者称卓异,即“特立超然表异於众流者也”。因此,卓异者必须是“才守俱优”。不同的时期,卓异的具体标准也不同。顺治时期规定官员被荐举卓异必须“首重才品”;康熙时期要求“卓异之员,宜以清廉为首列”;乾隆时期还另行规定“无盐案参罚”和“以务农本”为标准。——摘编自孔祥文,《清前期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唐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唐代的御史台是一个完整的机构,有自己的一套职官系统。据唐代官修政书《唐六典》云,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仪式”;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三院监察官品阶不同,职掌分明,构成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贞观年间,全国有州358个,县1551个,朝廷为监察地方,依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唐中期以后,部分雄藩重镇节度使兼任采访处置使。唐玄宗后期国政腐败,国家局面外重内轻。结合所学回答,唐代道的设置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唐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宋代吕本中﹃官箴

﹄石刻,摄于鸦片战争博物馆明代的官员监察·考成法与监察制度考成法: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抚案官有延误者,该部举之;

各部院有容隐者,科臣举之;

六科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我国历史上重视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汉朝考核的“计簿”要存放在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中,目的是要让御史大夫“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唐朝考核过程中,不仅中书、门下两省要派出监考使、校考使等监督,还派出巡察使,访察京内、京外官吏善恶,上报吏部考功司,目的是防止各地上报尚书省的考核材料失实。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最高监察机构)共同负责,目的是保障考核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清朝在弱化了监察机构的权力后,靠什么来实现对官员的监察呢?对这个问题,清朝皇帝们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