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远古时期,伏羲氏有网罟之歌,反映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熹氏作乐用来调和阴阳,生育万物;葛天氏之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炎帝作乐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据此可知,远古之乐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D.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答案〗B〖解析〗材料中伏羲氏、朱熹氏、葛天氏和炎帝作乐都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劳作状态,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捕鸟捕鱼、求雨抗旱、五谷繁盛、教人种植等,这表明远古之乐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远古之乐的主要内容,但不能据此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故排除A项;远古时代确实宗教巫术观念盛行,但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远古之乐的宗教色彩,故排除D项。2.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儒学开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显学 B.儒道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C.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 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恢复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的统一,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C项正确;儒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显学,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儒道思想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4.十六国以来,“五胡”君主就拥有重大的军事专制权威。尽管在这里也经常出现民族冲突和各种动乱,然而各政权也随即开启了汉化进程,如采用汉式官制、编制户籍、振兴官学、建设法制等。这种情况的出现()A.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反映了少数民族开始形成华夏认同C.证明了少数民族政权合法 D.加速了民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尖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各政权也随即开启了汉化进程,如采用汉式官制、编制户籍、振兴官学、建设法制等”指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加速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华夏认同并不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形成的,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5.《宋史·选举志》载:“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竟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升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初庠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儒如路人。”由此可见()A.太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官员 B.社会亟需革新教育重塑士人价值观C.理学的传播推动了士大夫深刻思考 D.教育的发展追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忠信之俗微”“无进修之志,初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可知,这反映了士人道德下滑,教育需要进行改革,重塑士人价值观,B项正确;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官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理学的传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追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甲午战争时期,尽管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有明显优势,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而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这一现象()A.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B.揭示了清军战争失败的根源C.加速了国人师夷长技步伐 D.宣告了清廷统治能力的丧失〖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甲午战争时期尽管中国海军在军事实力上并不逊色于日本海军,但实际上在战争中的部署却显得支离破碎。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的行动并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反而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战、甚至“中立”自保的态势。这种明显的战略不统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和矛盾,A项正确;单纯将战争失败归因于海军的部署问题显然过于片面,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失败确实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反思,推动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步伐,但这与南洋舰队保持“中立”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但并未宣告其统治能力的丧失,清朝在战后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7.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中国经济发展独立自主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一战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19年(中国)。据材料“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和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对华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当时也未得到有效改善,排除A项;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排除B项;一战期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又很快萧条下去,排除C项。故选D项。8.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共党)唯一阴谋,在激怒我向匪进攻;如我进攻时迁延不决,则匪势更张,国际舆论对我更劣;如果速战速胜……而我国内战既起,复不能根本解决,则国家威信仍有损失。无论胜与不胜,而一经用兵追剿,则彼之目的达矣!”据此可推知,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名存实亡B.国民政府对国共冲突被迫以政治解决为主C.国民政府失去美国等国际支援D.国共两党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无论胜与不胜,而一经用兵追剿,则彼之目的达矣!”可知,国民政府不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共冲突,而以政治手段解决为主,故选B;抗战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排除A;材料信息与国际支援无关,排除C;抗战胜利期间,中日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9.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所有政府官员,在从当选到卸任总共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和卸任检查三道程序的严格监督,其中卸任检查由专门的查账员对其在任期内的所有活动和账目进行清查。由此可见,古代雅典A.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B.贵族的政治权力受到限制C.权力运行机制得到了完善 D.重视对公权力的监督〖答案〗D〖解析〗雅典的所有政府官员在当政期间甚至卸任后都要接受严格的监督和账目清查,说明当时雅典重视对公权力的监督,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督,没有体现分权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AC;官员并一定都是贵族,所以并不能说明贵族的政治权力受到了限制,排除B。10.有学者指出“虽然欧人东来使欧亚商品成为全球市场的畅销货,促进东南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创造巨额财富。但东亚各国丧失海权后,商品流通和贸易利润为西洋人所控,东亚各国不能再通过“海贸而裕国。”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要表明()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东亚各国处于世界市场的核心地位C.东亚各国海权丧失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D.东亚各国商品日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学者通过东亚各国海权丧失后的经济困境,强调了海权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权的丧失导致东亚各国在商品流通和贸易中失去了主动权,进而影响了其整体经济发展,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虽然是一个正确的历史事实,但并非学者想要强调的主要观点,而是作为背景信息存在,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出东亚各国在海权丧失后,其经济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而非处于核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更侧重于描述海权丧失对东亚各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而非单纯指向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排除D项。故选C项。11.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B.复兴原意为“再生”,就是直接延续古代文化传统迎来古典文化的再生C.运动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D.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不是古典文化的再生,而是资产阶级利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B符合题意,故选B;A、C、D分别是对文艺复兴产生原因、思想内容和影响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2.亚当·斯密提倡“自由主义”,是让民众按自己的意愿花钱,属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凯恩斯提倡“宏观调控”,是让政府花钱,属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也能保持经济增长。据此可推知A.西方经济学应从市场向国家调节过渡 B.自由放任与宏观调控都是经济手段C.凯恩斯主义是当今世界主流经济思想 D.自由放任与国家监管需要相互融合〖答案〗B〖解析〗材料对比了两种经济调节手段,认为他们都有其积极作用。B项表达与材料一致,故B正确;A项强调的是演变过程,而材料只是对比两种手段,不符合,排除A;凯恩斯主义70年代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取代,排除C;题目主旨是对两种经济思想的对比没有涉及融合,排除D。故选B。1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C。14.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下列情况,与沃勒斯坦的话相近的是A.警告各国不要挑战美国的地位 B.民族主义膨胀加剧了世界动荡C.和平崛起是实现强国的最佳途径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失败〖答案〗C〖解析〗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不要为了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挑战现存的世界秩序,也不要一味逞雄,而应该努力发展,和平崛起,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不是说强权主义必然失败,D说法绝对化,排除。15.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答案〗C〖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材料中的“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来看,说明经济全球化遇到挑战,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夸张,排除;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排除B项;国际社会推崇互利共赢原则,排除D项。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说明A.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B.信息化的出现推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到来C.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D.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C正确;信息化使人类分工更加紧密,A排除;B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到来,排除;“新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D排除。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答案〗(1)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1)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主要作用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的统一、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概括。(2)唐朝:根据“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设置节度使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即可。宋朝: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从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但造成“三冗”“两积”局面等方面进行概括。元朝:则结合所学评价行省制的影响即可。规律: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章政权机关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背景。〖答案〗(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3)背景: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文革结束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可知内容是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据材料“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可知内容是规定了政权组织形式;根据材料“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和“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可知内容是规定了基本方针和政策。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从规定国体和政体的内容可知其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小问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从宪法规定的国体和政体中可知体现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从宪法性质角度分析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宪法内容角度分析意义是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从法制建设角度分析意义是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从当时的实际角度分析意义是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可知背景是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可知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可知背景是经济全球化潮流;从思想角度分析背景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从法制建设角度分析背景是文革结束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威尔逊总统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是企图在短时间内建立独特的美国世界,这是一个粗略的、欠全面考虑的、危险的计划。然而1918年到1919年,欧洲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厌战情绪和焦虑,为了阻止战争的再度爆发,他们不惜付出任何牺牲。事实上,国际联盟复杂而不切实际的章程和明确限制的权利已经成为有效重建国际关系之路上的一个严重障碍。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人类如果要避免极具破坏性和大规模屠杀的世界大战,就必须参与到世界重建这项艰苦的工作中来。国际联盟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组织他不过是在承认各现存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人类事务进行修补。这种在解决事实问题中无能为力的机制根本无法适应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的复杂的政治需求。那些狭隘的,陈旧的消亡的或垂死的道义和政治上的观念,必将被人类具有相同的来源和相同的命运这样一种更清晰和更简单的观念所取代。——摘编自赫伯特《世界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最终解散的原因及启示。〖答案〗(1)原因:人们厌战渴望和平;吸取一战爆发的教训;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以防止战争。(2)原因:国际联盟盟约章程复杂,难以实现;对战败国的严惩,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国联没有真正解决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国联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时代复杂的政治需求。启示: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世界建设,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1)根据材料“国际联盟的计划是企图在短时间内建立独特的美国世界”“欧洲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厌战情绪和焦虑,为了阻止战争的再度爆发”可以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对一战的认识反思、防止战争爆发的机制建立等角度概括得出〖答案〗。(2)第一小问,首先凡尔赛—华盛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在旅游规划服务的创新考核试卷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上的优势和限制考核试卷
- 放射性金属矿床的地学指标选用与开发利用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技术在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印刷业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DB11T 765.2-2010 档案数字化规范 第2部分: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
- 蜜蜂主题课件教学课件
- DB11∕T 1771-2020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技术规范
- 幼儿园万圣节活动方案
- 做家务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湖北省中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件:香喷喷的轮子
- 广州离婚协议书(2024版)
- GB/T 44218-2024微型扬声器测量方法
-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 GB/T 44144-2024有声读物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202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分析及备课建议+课件
-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借款合同随借随还
- 2024福建福州市公安局协作支队警务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