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东汉末年的清议与党锢标准答案:背景:(1)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社会黑暗,引发部分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的强烈不满;(2)汉桓帝之后,察举制日趋腐败,有德有才之士难以举荐,士人心生不满;(3)东汉末年,太学生多至3万余人,太学生议政成为风气。清议以部分开明士大夫为主体,还有一些太学生与郡国生徒参与其中。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对外戚、宦官进行猛烈抨击,是为清议。其中以太学生议政效果最著。名臣朱穆打击宦官赵忠僭用天子葬具,而被治罪,太学生数千人诣阙上书,使朱穆获释;皇甫规因拒绝贿赂当权宦官而被诬治罪,太学生300余人随同若干高级官僚诣阙陈诉,使其得到赦免。太学清议,是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较早史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正义,打击了黑暗势力。士大夫不仅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还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李膺曾任司隶校尉,因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而捕杀之。延熙九年,宦官党羽、术士张成之子杀人,为司隶校尉李膺处死,于是被诬告与太学生、士夫“共为部党、谤讪朝廷”,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后虽赦免,但却被禁锢终身,不得人仕。是为第一次党锢。建宁元年,大将军窦武与名士陈蕃共同执政,启用李膺等人。众人密谋诛杀宦官,但宦官集团抢先发难,窦武、陈蕃殒命,李膺等百余名士也被捕入狱,被折磨致死,党人门生、故吏、亲属皆免官禁锢。是为第二次党锢。直到黄巾起义,党人才被赦免。士大夫保持节操、与宦官势力抗衡的行为显示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对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评王莽改制。(兰州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河北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2)五均六筅。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筅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斗、升、各、龠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莞,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筅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8年统考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二)历史意义。元代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兴起、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在欧亚的特征。(黑龙江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美苏冷战的兴起。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苏联的挑战。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抛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二)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1)西方阵营的形成。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了西欧的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于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西方阵营的形成。(2)面对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即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在军事上于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至此,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出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三)特点。(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标准答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随后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又签订了一些条约作为其补充,这样就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以及列强关系的调整而建立的这种战后世界性“和平”体系,历史上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也有众多的危害:①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条约》的压制,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③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必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知识点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6、论述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标准答案:(1)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的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的“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2)失败原因:“非暴力”只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群众进行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知识点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殖民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重要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一篇正确地认识建国以来中共所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中共在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重要决议。《决议》共分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中共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第二,《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指出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决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决议》认为,我们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三,《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指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思想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3)意义十一届六中全会是三中全会后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会议,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广泛的拥护;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同心同德为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哥伦布远航美洲前的印第安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请对各区域略做说明。标准答案:(1)玛雅文明分布区域。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墨西哥哈卡洲以南、危地马拉全境、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广阔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已发展到定居的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初的几个世纪里,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佩滕.伊查湖的东北,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公元3~9世纪为玛雅国家的繁盛期。据考古资料证实,9世纪末,仅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国家就多达110个。15世纪玛雅文明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2)阿兹特克文明分布区域。阿兹特克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定居于墨西哥中部谷地。后不断扩张,16世纪初形成东达墨西哥湾、西抵太平洋的庞大国家。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精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鼎盛时期全国有人口600万。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有30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3)印加文明分布区域。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印加”,意为“太阳之子”。公元前若干世纪,他们就创造了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文明。12世纪以库斯科(今秘鲁南部)为首都建立了印加国家。15世纪初,它开始向外扩展,征服了周围许多部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帝国——印加帝国。其版图北自厄瓜多尔北部,南达智利北部,西临太平洋,东至亚马孙河热带森林。大体包括今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智利北部、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中心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地区。南北长达3000英里,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以德国宗教改革为例分析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标准答案: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反教会斗争,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引发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宗教因素外,还直接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关。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还有向人民征收什一税,出售教职和赎罪券,向主教、教士第一年收入征收佣金等特权;政治方面: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在各国拥有特权,阻碍了西欧各国的统一;宗教方面:天主教会出现种种弊端。教会出售教职、赎罪券,崇拜圣物,是导致教会本身变成了商业机构,违反了宗教教规。但是宗教改革之所以首先在德国出现,还与德国的特殊政治、经济情况分不开:(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国封建经济虽占据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显著发展,甚至出现了部分手工工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分散性,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大城市多半分布在边区,与外国的联系要比本国的联系更为紧密。(2)德国政治上存在着分裂割据的局面。德国名义上虽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存在大大小小的许多封建领主,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组织、军队、法律和货币。所谓的帝国议会,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皇帝只有在帝国议会授权下才能行动。皇帝及议会既无国库,又无军队,需要用款时向诸侯摊派。(3)天主教会在德国拥有很强的力量,德国受教会的榨取最严重。德国教会的神职人员,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教皇;罗马教廷还利用德国的政治分裂,加重对德国的榨取,这些财富归根结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4)德国农民地位低下,阶级矛盾十分突出。德国劳动人民中的绝对多数是农民,少数仍处于农奴地位。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加重了地租和劳役剥削,农民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德国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是促成德国最先爆发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全面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宗教改革及三大新教派的创立,大大缩小了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在西欧的地位一落千丈,这是对西欧封建制度的最沉重的打击。(2)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特权,没收了教会的大批土地和财产。这不仅有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系。(3)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的教义不仅鼓舞来了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他们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总之,宗教改革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进程,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第二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标准答案:(1)各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重新联合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展开,19世纪晚期,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的组织性增强,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运动多数是带有合法性的议会斗争,并以经济斗争为主,超出了西欧和美国的范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运动的高涨,锻炼了无产阶级,其觉悟不断提高,这就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重新联合创造了条件,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2)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团体的建立,为第二国际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是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普遍建立。各国工人政党、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的普遍建立,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组织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工人运动更具有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了从理论上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更广泛的传播,这就为新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制。(北京大学2002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二)秦汉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这样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南开大学2013年中国历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废除科举制度。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901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创办新式学堂。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规定从蒙养学堂到大学堂共分7级,完成整个学制需20年。壬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科举考试停止后,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因之于1905年12月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至此,自“癸卯学制”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日臻完善。(三)鼓励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论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重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工作关系。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打破了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幻想,南京变单边外交为多边外交,意图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将申诉政策确立为对日的主要政策,而且在事变的处理过程中逐步强化,直到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在申诉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英美等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日军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三)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广田三原则”的提出与交涉,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图谋。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王莽改制。标准答案:西汉后期,汉王朝危机四伏。公元8年,王莽废掉孺子婴,正式称帝,改国号“新”,改元“始建国”。王莽建新后,为了解决长安长期以来存在的土地兼并以及奴婢等问题,颁发诏令,开始托古改制。(1)王莽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王莽宣布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均不准买卖。“王田”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重新分配土地。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违令者治罪。②推行五均六筅。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六筅是官府专营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和五均赊贷,共六事。③不断改革币制,王莽共改革币制五次。④附会周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等,导致制度混乱不堪。⑤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如此将王降级为侯,导致少数民族普遍不满。(2)意义:王莽改制是统治阶层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救,但是很快就以失败告终,被绿林、赤眉等农民军推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味地附会古制,官吏贪污,更易名号。王莽的“王田”政策要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收土地归国有,遭到地主阶层的激烈反对,三年后就被下令废除。“五均六筅”政策是用以制止囤积居奇,平抑物价,阻止土地兼并,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王莽随意变更各种名号导致了全国的大混乱。尤其是改民族名称,破坏了民族间的和睦关系,加剧了民族矛盾。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王莽改制,应当从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以及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5、简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东北师范大学1999年世界中古史真题;南京大学2005年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查士丁尼一世,东罗马帝国皇帝(527—565年在位)。早年到君士坦丁堡投奔任东罗马帝国高级将领的伯父查士丁。518年,查士丁成为皇帝,因年老无子,将其收为养子,并委以要职。527年4月,与查士丁为共帝,称“奥古斯都”。同年8月1日,查士丁一世死后,查士丁尼成为唯一的皇帝。528年,成立以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颁布《查士丁尼法典》。以后又颁布《法学阶梯》《学说汇纂》,与他死后颁布的《新律》构成《民法大全》。532年,镇压发生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并开始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在东方,对波斯进行长期的战争,最后在561年底签订为期50年的和约,东罗马帝国每年付给波斯3万金币,波斯放弃对拉济卡的主权要求。534年灭北非汪达尔王国。接着先后派贝利萨留和纳西斯率军在亚平宁半岛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哥特战争。552年出兵伊比利亚半岛,占领半岛东南部分领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十字军运动(十字军东征)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标准答案:十字军东征是两欧教俗封建主对近东发动的系列侵略战争。战争在“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旗帜下进行,从1096年到1270年,持续近两个世纪之久,因出征部队士兵带有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其主要原因有:①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传说中东方的富庶,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占有东方财富的贪婪心,这是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②长子继承制下的西欧,出现了大批无土地、无财富、空有贵族头衔的“穷光蛋骑士”,这些人成了十字军的最重要的力量;③西欧的封建化,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农奴饱受残酷剥削,再加上灾荒连年,他们急于借东征寻求新的出路;④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积极支持十字军东征,目的是打败竞争对手,实现对东方贸易的垄断;⑤教会是这场侵略战争的组织者和发动者,一度衰落却开始复苏的教会欲借此重塑权威,实现统治东方教会,击溃伊斯兰教势力的目的;⑥下层民众的宗教狂热,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赎罪的要求与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领以及基督徒对穆斯林近似仇恨的矛盾最终成了这次东征的导火线。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召开宗教会议,正式动员西欧各阶层参与东征,不久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攻占了耶路撒冷,大肆杀掠一番后,建立了一些封建王国,实行西欧式的封建统治。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起兵反抗,教廷号召组织了第二次东征,德、法国王亲自出征,但一路损兵折将,一无所获。1187年,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1190年西欧教皇及统治者匆忙组织第三次东征,英、法、德国王再次亲征,付出惨重代价后同萨拉丁议和,耶路撒冷王国首都改为阿克,保留有沿海小片领地,穆斯林占有耶路撒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202年,处于教皇权力巅峰的英诺森三世组织了目标为埃及的第四次东征,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唆使下,1204年转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一度灭亡了同是基督国的拜占庭帝国,并建立了持续到1261年的拉丁帝国。此次东征既不是收复失地,也不是反对异教徒,而是充分暴露了十字军侵略和掠夺的本质。此后教廷又组织了四次东征,但声势渐小,最后终于彻底失败。十字军东征是一场落后对先进、野蛮对文明的侵略战争,它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国家之广,参与者之多,地理范围之大,旷世奇有,对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首先,十字军东征毫无疑问是一次灾难:对近东和拜占庭来说,大量社会财富被抢掠或毁坏,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对东欧来说,东侵后近东通往东欧的商路逐渐衰落,加速了古代罗斯的衰落;对西欧各国人民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几十万十字军死于非命,无数财富被白白消耗。不过东征也给西欧带来众多的积极影响:①从政治上来说,东征造成大批封建主死亡,削弱了封建主阶级的力量,农奴借机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加速了农奴制的解体;②从经济上来说;摧毁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对东方商路的垄断,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③从文化上来说,西方人借此直接接触到东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丰富了西方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④对西欧社会来说,东征把“穷光蛋骑士”及社会无业游民引向东方,有利于西欧的社会稳定;⑤对宗教来说,东征削弱了罗马教廷的势力和威望,为英、法等国中央集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知识点解析:十字军运动是东地中海世界的一次巨大灾难。7、试论“文化大革命”。标准答案:(1)“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中共中央、毛泽东在1957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渐形成的一套“左”倾错误理论。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和持续的直接原因。第二,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第三,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的不断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进行反革命活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第四,毛泽东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第五,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苏联向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反修防修,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国际背景。第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曲折和失误。中国千百年来受到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平均主义的影响,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先后出现了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贯始终,但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第一,毛泽东虽然亲自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的动机是想要阻止资产阶级复辟;这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党夺权、阴谋推翻党的领导,性质截然不同。第二,虽然林彪、江青两大反革命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窃取了很大一部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但最终未能取得最高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没有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没有变。由于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纠正了“左”倾错误。第三,“文化大革命”中大量斗争发生在人民内部,使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陷入极不正常的状态之中,是一场严重的内乱。(3)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灾难,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第一,在思想上,“文化大革命”混淆是非,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处泛滥,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简单化,在一系列理论上、政策上造成了严重的错误。第二,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给中国的人才建设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三,严重破坏了生产,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第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教育、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第五,组织上,“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受到了破坏。(4)“文化大革命”是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一次错误实践,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三,必须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反对个人凌驾于党、国家和组织之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第四,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第五,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标准答案: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经历了分别以四个重大事件为代表的发展阶段: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经历了分别以四个重大事件为代表的发展阶段:第一,提休斯改革,雅典国家诞生。第二,在阶级和等级的划分使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公元前594年出现了梭伦改革,史贵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备。第三,在1日贵族势力削弱、新兴工商业者和下层平民力量还不甚强大时,庇西特拉图实行僭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第四,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消除了氏族制残余,完善了雅典国家机器,确定了民主政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概述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当代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突出的特点:(1)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电机、内燃机。这次技术革命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新技术汇人,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相连、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这次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二战后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形成需要国家大幅度投资、监控的大科学,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3)发展进程高速化。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大为缩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标准答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国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第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三,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标准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形成于隋,完善于唐,为以后历代所沿袭,至清末而废除,历时1300余年。(一)演变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初期既注重士人的才德,也照顾世家大族,但后来流弊严重,完全成为门阀士族把持的选举机制。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前身。2.隋文帝时期,正式停止了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的权力,后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德才二科推举人才。由于此举流弊也很大,隋炀帝时期创设进士科,以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3.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1)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有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虽然难考,但考中后极易飞黄腾达,被视为“士林华选”。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2)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性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由兵部主持。(3)武周时,还专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4.宋朝继续发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士人考中即授官,在仕途上升迁也较快。后来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被录取的人便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5.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式微。因元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元朝总共举行科举17次,且进士名额分配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元代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要比汉人、南人少而简单。总之,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根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6.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非常僵化。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间用古注疏,以八股文为考试形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秋闱),在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举行乡试之次年的二月(春闱),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于三月初一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以皇帝名义举行的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二)历史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对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学术、社会结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公平、公正地选拔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举荐制等,科举制无疑非常公平。它不论出身、门第,凡是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晋身政坛,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2.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选举出了大批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吏,他们远远不同于以往的凭借门阀入仕的不学无术的官员,具有真正的才能,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效率。3.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提升了庶族的势力。科举制吸收了来自下层的大批官员,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4.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事业有推动作用。以经典为考试内容,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科举制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尤其是八股取士,形式呆板,内容僵硬,极大地限制了士人才学的发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维也纳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标准答案: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欧洲各战胜国为了确立欧洲大陆的新秩序及瓜分赃物,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背景:维也纳会议由俄、英、普、奥四个战胜国操纵,各国目的不同,明争暗斗。俄国一心想扩张领土,建立在欧洲的霸权;英国一方面想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另一方面想扩大海外殖民地;普鲁士也要求扩张领土;奥地利则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内容:维也纳会议的内容体现在各国于1815年6月9日签订的《最后总协议》上,主要内容如下:1.恢复欧洲许多国家正统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诸邦都将复辟。2.为了各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为俄、普、奥瓜分;俄国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萨克森五分之二的领土和其他一些邦的土地;英国得到法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并从荷兰人手中夺走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3.建立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4.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城堡和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3到5年;法国赔款7亿法郎,并交出军舰;同时还对法国周围国家版图进行重新规划,以防法国东山再起。5.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影响: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是因为:第一,它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维持德、意分裂状态,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它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海外殖民地,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第三,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都是欧洲君主镇压革命、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压手段维护欧洲专制统治的工具。但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标准答案:汉光武帝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加强。(1)政治方面:退功臣,进文吏;升尚书台成为中枢机关;加强皇权。设置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刺史来加强监察制度。(2)刘秀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解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这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②实行假民公田,解决了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③通过度田试图解决土地问题。(3)加强军权。东汉建立不久,下诏撤销了郡国都尉的建制,将兵权并归守相,加强中央的军权,其中中央军队主要有四支。首都有两支,即南军和北军;地方上驻扎黎阳营和雍营两支中央军队。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光武帝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适当扩充。4、简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意义。标准答案:借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先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王”已不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将或将军,为武官之长。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战国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发展,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极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官吏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而是领取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佣的性质。国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标准答案: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种姓是随着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后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2)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中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3)吠舍: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4)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等、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分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文献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种姓之间等级森严,相互之间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也对此习以为常。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知识点解析: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一个障碍。6、试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标准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互相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各大洲连为一体,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亚洲、非洲和美洲开始沦为西欧各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非、美洲各国的独立发展进程被打断,陷入了贫困和落后的深渊。(3)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开始,引起世界贸易的重大变化,引发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与市场有联系的贵族牟取了暴利,积累了巨额资本,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引起了人种分布的巨大变化。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发上了哪些重要变化。标准答案: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促使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从历史沉睡中醒来。内忧和外患推动着他们把眼光投向现实,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引起了思想界的某些新变化。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他们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鞭挞封建末世的社会批判思想。在这方面以龚自珍最为突出。他揭露官僚政治的黑暗腐败,并预言社会变乱即将发生,期待祖国的生机勃兴和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第二,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经世思想家们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自始至终坚持了反对侵略、抗敌爱国的立场。林则徐力主禁烟到底,积极抗战。魏源等人也主张严禁鸦片、抗敌救国。第三,在反侵略思潮的推动下,经世派们还特变注重对西方情况的介绍及对祖国边疆问题的研究,写了一批有关西方各国情势及边疆问题的著作。姚赢《康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廷枏《海国四说》、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等。第四,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思想。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则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著名口号成为当时倡导学习西方的著名代表人物。经世派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认同,迈开了近代中国融人世界发展主流的第一步,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觉醒。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标准答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随后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又签订了一些条约作为其补充,这样就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以及列强关系的调整而建立的这种战后世界性“和平”体系,历史上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也有众多的危害:①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条约》的压制,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③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必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知识点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9、美洲印第安文明为什么会被西方侵略者毁灭?标准答案:美洲印第安人在15世纪以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等。但在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入侵下,很快归于消亡,原因如下:第一,从印第安人方面讲,他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大都处于原始公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只有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早期的文明。因此,他们在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开始向资本主义迈进的西方。另外,印第安人本身由于语言、部族等的隔阂,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强大的力量,无法同有着封建君主支持的西方侵略者抗衡。第二,从西方侵略者方面讲,他们正处于海外扩张的初始阶段,具有极强的侵略欲望;经过长期的积累,也具备了海外扩张的物质基础,如远洋航海、火药技术的完备,使得他们的远洋征服成为可能;西方侵略者取得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具有较强的实力。另外,西方侵略者带来的疾病,也促使大批没有免疫力的印第安人死亡。第三,印第安文明的消亡,关键在于其相对孤立、落后的发展状态被正在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打破。印第安文明的孤立性和资本主义扩张之间的碰撞,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消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标准答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成一败。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两国的具体国情和外部条件有密切联系。(1)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的不同:第一,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为有利一些。第二,中围封建结构与日本相比更为坚固。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比较坚同,并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相比之下,日本的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阻力也比日本大得多。第三,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容易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很难分化出与统治营垒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在日本,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在被迫开国后就形成了一支主张倒幕维新的革新势力,维护封建旧制度的幕府陷于极端孤立的地位。(2)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外部条件的不同:第一,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比日本大得多,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相比,日本的吸引力微不足道,因此,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中国的侵略上,日本遭受的侵略压力比较小。第二,中国早期的受侵略过程,唤醒了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当做落后挨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改革救亡的迫切性。因此,日本的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第四,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迫使西方殖民者汲取了某些教训,从而使他们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因此,英法列强在日本的倒幕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敢于公开地进行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标准答案: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一)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大者几十万人,小者几千。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他在途中两度被匈奴截留,拘禁十余年,并且也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东返。但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向西域进发,以联络乌孙共击匈奴。原定目的未达,但他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最后顺利返回长安。乌孙还派了数十名使者携带礼物到长安答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公元前108年、前104年,汉武帝两次派兵出击楼兰、车师及大宛,并在楼兰、渠犁、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前60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府在乌垒城。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从此,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始完全确立,汉对西域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人西域,如井渠法和穿井技术等;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也大量向西域行销。西域的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也传到了内地。(二)东汉时期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混乱之际控制了西域。永平十六年(73年),大将窦固北击匈奴,恢复了对东师的宗主权。西域于汉超在断绝关系65年后又复沟通。东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及戊己校尉,镇抚西域,抵御北匈奴。后二年,北匈奴反击东师,西域通道再次断绝。是时班超带随从吏士36人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地君长,脱离匈奴,使其归附东汉。第一站是鄯善。班超杀掉匈奴使者,使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明帝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班超在于阗击杀匈奴使者,使鄯善王归附东汉。又先后降服了疏勒、莎车。永元三年(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之后,班超又降服焉耆、尉犁和危须,最终再度将西域隶属于东汉的统治之下。班超功封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班超凭着个人的卓越才能以及坚强的意志,取得了出使西域的成功。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在保留其原有社会组织和政权的形式下实现的。采取“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允许西域各族保持较大的自主权。使得中原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对西域开发和内地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之争。(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一)争论内容。20世纪30年代,由于政府当局的保守倾向,思想文化界分流也日趋明显,这使始之于20年代的东西文化之争带上了政治色彩。围绕文化抉择的讨论,出现了立场大相径庭的两派:一为“西化派”,一为“本位派”。“西化派”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全盘西化”是他们在论争中提出的口号;“本位派”则以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十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口号。“西化派”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本位派”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已经步入现代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二是如何来建设为现时所需要的新文明和新文化?(1)“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位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一十宣言”。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5月,又发表《我们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也反对模仿苏俄。(2)“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正面对立的是“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一词,是胡适首先使用的。主张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二)影响。(1)在讨论中,“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两极对立的观点有互相吸收的趋向。“全盘西化”派放弃了“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文化”派也不断充实对“本位”的解释,提出建立“中国本位意识”的观点。(2)“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全盘西化”论者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本位文化”等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标准答案:自天宝元年(742)到元和十五年(820)的79年间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这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形成了藩镇割据;宦官势力滋长,并干预朝政。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唐玄宗后期政治的腐败。唐玄宗后期深居宫中,怠于政事,只图安逸享乐,朝政非常腐败。他任奸弃贤,相继以奸邪佞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掌握实权。李林甫妒贤嫉能,擅权跋扈,而杨国忠凭借外戚之势,更加专权骄横,朝政在他们的把持下变得十分黑暗。玄宗还任用韦坚等聚敛能手大肆搜刮,征收高额的租税。苛政暴敛加剧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第二,安史之乱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率15万众,号称20万,反叛于范阳(今河北涿县),至广德元年(763),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方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唐王朝分崩离析。第三,藩镇割据威胁到了唐中央政府的统治。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荀安,唐代宗措置失当,任命地方节度使,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势力。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多数藩镇在其割据地区实行暴虐统治,与中央相抗衡。藩镇割据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续不断的战争,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第四,宦官专权造成了朝政的腐败。唐朝初年,宦官只管宫廷内部事务,唐太宗时有宦官不干预政事的规定。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宦官逐步参政。肃宗以宦官李辅国专掌禁军。代宗时宦官担任内枢密使一职,执掌机要。德宗时以宦官统率禁军。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纵在他们手中。宦官专权的局面最终形成。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皇帝和朝臣不甘心受宦官支配,常常爆发反宦官的斗争。顺宗时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结果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宦官专权造成了朝政的腐败,使唐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被削弱。第五,朋党之争更加加剧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其中斗争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历史上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继续。唐朝后期,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已掌握了大权,早已压倒处在没落之中的士族地主,并已转化成社会上的腐朽势力。由于没落的土族地主和掌权的部分庶族地主都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所以无论谁掌握政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两党在勾心斗角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与宦官同流合污,致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第六,均田制的破坏与田庄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这一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唐代均田制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不仅更加详备,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进一步放松,这就给土地兼并的进行提供了方便,使得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并最终破坏了均田制。到玄宗时,各类田庄篷勃发展,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并且由于田庄主对庄客、雇农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此外,唐玄宗时期废除了府兵制,实行募兵制。京师宿卫兵士都由招募而得,初期能够注重军事训练,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到天宝年间多招募一些市井无赖充当,使得中央军队很快地堕落腐化。边镇的戍兵也实行招募制,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由于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威胁到唐中央的统治。综上,唐政府白天宝年间开始走向下坡路,在这期间,虽有无数伟大的人来挽救,但专制日甚,朋党日兴,士族日衰,藩镇日盛,民族活力日失,逐渐地走向衰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标准答案: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依靠毫无实权的皇帝,不敢和广大人民群众联合,因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掌握着人权、军权。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一群没有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三,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四,维新派在变法的理论、策略和措施上有重大失误。“托古改制”的理论难以为人接受,为政治而牵强学术,其效果适得其反。在变法的错略、措施上急躁冒进、不分轻重缓急,社会难以承受,缺乏善后措施和可操作性。(2)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符合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第二,这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宣传了进化论和民权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旧文化,改变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面貌。第四,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带动了史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第五,对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化也有影响。延续千余年的缠足陋习受到社会广泛地抨击,以不缠足、兴女学为起点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步。因此,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戊戌变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新生的一次大飞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农业革命的中心以及农业革命的影响。标准答案: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中心有三个地区: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小麦等;东亚地区的农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主要农作物是稻、粟、高粱、大豆等;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第二,它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游荡不定的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第三,它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供应链管理合同内容
- 接受社会捐赠协议模板(B类:非定向捐赠类)
- 暨南大学《法语口译理论与实践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金融工程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汽车改装技术 课件 5.1汽车顶篷老化翻新
- 二零二四年艺术品买卖合同(作品描述)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合同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1-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应用场景
- 针灸治疗项痹病
- 翻译三级笔译实务模拟47
- 植物繁殖委托合同
- 收银系统软件合同协议书范本
- 《地方执法评估体系研究》
- 9《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市场营销学》讲稿
- 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制度(4篇)
- 4.2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 电网络理论专题知识
- 2024年专用:滑坡防治抗滑桩施工合同
- 电子化学品的市场分析
- 国开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