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套)(共135题)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标准答案:知觉组织原则包括:(1)闭合原则,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图形。(2)连续原则,指个体在知觉中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3)相似原则,指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4)邻近原则,指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织在一起的。(5)共同命运原则,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知觉对象中具有共同命运的要素结合在一起。(6)对称原则,指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7)线条朝向原则,指线条方向相同的图形容易知觉在一起。(8)简单原则,指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知识点解析:知觉的组织原则反映了知觉的整体性,就是个体在将知觉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2、举例说明似动的各种形式。标准答案: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1)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是动景运动。例如,霓虹灯产生的光的流动的效果就是动景运动。(2)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3)我们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会发现刺激点飘忽移动起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自主运动现象,也叫游动效应。例如,如果我们在暗室内点燃一支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我们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4)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运动后效。例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知识点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各种形式就是不同类型的似动现象。3、简述语言的特征。标准答案:语言具有的特征:(1)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2)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些零散的词汇,他就无法和别人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际时可以接受的语言。(3)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不能传达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是正常的语言。(4)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正是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指代性,人们才能理解抽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5)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另外,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这说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性的特点。知识点解析: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它的形式和功能决定了它所具有的特征。4、简述顿悟说和试误说的区别。标准答案:(1)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发生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产生的,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就是联结的过程。顿悟说认为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头脑中构筑一种完形,对事物、情境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而不是简单经验要素的简单集合。(2)从学习的迁移的角度来看:试误说认为,只有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被迁移到新的学习中,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的多少。学习的迁移不过是相同S—R的联结的转移而已,如果要产生正迁移,那么两种情境必须十分相似。顿悟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则原理之间关系的顿悟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学到的前一经验能够迁移到新的经验中,在于对要素组成的整体的关系的理解,也在于能够认识到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迁移取决于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3)从人作为学习个体的主动性的角度来看:试误说认为人作为学习个体,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作用,并形成相应的联结。顿悟说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有知觉参与的,并且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各种婴儿气质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儿童抚养的启示意义。标准答案:(1)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各种婴儿气质类型的特点托马斯和切斯提出儿童的气质可以从9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的转移、趋近与退缩、注意的广度和坚持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质量等。在此基础上他们聚类分析出3种气质类型的儿童:“容易型”(easy),大约占40%。这些婴儿性情温和,有满足感,快乐,对新的经验(比如接触陌生人)非常开放并具有适应性。他们大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有好奇心。他们有定时吃东西和睡眠的习惯,他们也能够忍受挫折和不适。“困难型”(difficult),大约占10%。这些婴儿活跃,易怒,习惯没有规律。他们常常对生活常规的变化做出消极反应,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并倾向于退缩。他们经常大声哭啼,遇到挫折时常常发脾气。“慢热型”(slow—to—warm—up),大约占15%。这些婴儿相对不太活跃,有点闷闷不乐,每天的生活有一点规律。他们像困难型的婴儿一样,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他们的反应也是消极的,但是相对温和。这些婴儿最终会适应新的事物、人或地方,只不过其方式是表现出安静的兴趣。剩下35%的婴儿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并不符合某一种典型的气质类型。(2)启示意义在几种类型气质的婴儿中,困难型气质的婴儿非常可能出现适应问题,在儿童期早期和中期可能会出现焦虑退缩以及攻击行为。相比之下,慢热型气质的婴儿在早期则很少出现问题,然而,他们在上学前后往往表现出过分的恐惧、迟缓而拘谨的行为,因为这时候在课堂上和同伴团体中老师和同伴会期望他们积极一些、反应快一些。根据婴儿气质类型的不同,成人必须接受婴儿的独特的气质,并根据婴儿的气质抚养他们,这样才能使每种气质类型的婴儿都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成人能够影响婴儿,婴儿也能影响成人。例如,容易型的婴儿可能会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之间关系和睦,相反困难型的婴儿可能会使父母烦躁不安。这些相互影响使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拟合度模型”来解释气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如何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婴儿,父母应创设不一样的养育环境,使婴儿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父母不应由于受到孩子的影响而对孩子的抚养不当。6、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标准答案:(1)动作是心理发展的组织者。动作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经验,经验促进了个体的发展。(2)动作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动作促进了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发展。(3)动作促进了空间认知发展。动作使婴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定位策略,发展为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定位策略,通过明确客体、自身及环境的关系来判定客体位置,搜寻客体,从而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更为精确。(4)动作促进了儿童社会性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动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随着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并参与到更多的活动中去,他们动作技能的发展会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点解析:动作使个体与周围世界联系了起来,动作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与动作的发展关系密切,当儿童的动作技能发展起来,他们活动的空间变大,与他人交往的形式丰富起来,从而社会性得以发展。7、简要说明人类情绪研究中的三类行为变量。标准答案:(1)情绪性行为,是在特定情绪状态下的典型行为。(2)情绪表现,是指个体在情绪状态时,在生理上、心理以及外显行为上的一切变化或活动,包括身段表情、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3)完成行为,即被试在做了一连串预备反应后,最终完成某项作业的情况。完成行为通常被用作因变量。在使用行为变量时,首先应注意具体情境,即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可以代表不用的情绪;其次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情绪的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第三是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行为强度上可以有很大区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共识及由此概括出的学习的定义。标准答案:心理学家提出了众多关于学习的定义,对其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1)从功能上讲,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2)从学习的过程或学习的来源来看,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3)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之后获得行为或思维较为持久的变化。因此,可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以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终导致行为或思维持久的变化。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含义与作用中涉及的内容。不同学者虽给学习的定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学习的功能、学习的发生和学习的结果三个维度进行概括。9、简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联系:它们通常都是基于两正态连续变量的假设,都是处理两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区别:作为相互关系分析的方法,相关分析是通过提供一个相关系数来考察两变量间的联系程度;而回归分析重在建立两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因此通常可以先考察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如果显著,则可以进一步考虑建立变量间的回归方程。此外,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又各有一些具体方法用于处理不同的情况,如相关分析还包括等级相关、质量相关和品质相关,回归分析还包括非线性回归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标准答案:(1)实际需要。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实验研究来解决。例如,有的研究工作者在从事语文教学时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经常添字漏字或颠倒字的顺序,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完成朗读呢?是他们不够认真仔细吗?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其他同学差吗?(2)理论需要。从理论或学说中推演出的某个假设是否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实验来检验。(3)个人经验。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学问题。例如,为什么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孩?(4)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实验研究虽然不一定要从文献出发,但在确立课题前,系统地查阅有关文献是必要的。阅读文献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尚待研究.从而得出可研究的课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要说明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的含义。标准答案:任何一种学习风格,都既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劣势、不足;既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害学习的一面。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因此,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我们将前者称为匹配策略,将后者称为有意失配策略。匹配策略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有意识的失配策略开始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表现为学习速度慢、数量少,但坚持使用可以弥补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此外,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所以对他们的短处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标准参照测验的预测方法。标准答案:目标参照测验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前测一后测方法选取一组被试,在其接受与测验目标内容有关的教学过程前后各施测一次,取得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前者表示未掌握者在测验中的水平,后者表示已掌握者在测验中的水平。(2)已接受教学组一未接受教学组方法选取两组被试,其中一组已经接受了有关测验目标内容的教学,而另一组从未接受过,若将测验同时施测于这两组被试,亦可获得与第一种方法中含义类同的两组结果。(3)对照组方法选取两组被试,其中一组被试被其教师评定为掌握组,而另一组则被教师评定为未掌握组。将测验同时施测于这两组被试,便获得与上述方法类同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标准参照测验就是要测量被试在某一领域的绝对水平,如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果标准参照测验是有效的话,那么那些高水平的被试就会获得高分,而那些低水平的被试就会获得低分,因此对于标准参照测验的预测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然后比较他们在同样的测验中的表现,如果差异显著,且高水平组的成绩高于低水平组的成绩,就说明测验是有效的,否则就需要重新修改测验。13、在恒定刺激法中,什么是两类回答和三类回答?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标准答案:(1)恒定刺激法的三类反应中,计算其差别阈限是用不肯定间距的一半。而不肯定间距的大小则依赖于相等判断次数的多少。如果被试的相等判断多,不肯定间距就大;如果相等判断少;不肯定间距就小;如果没有相等判断,则不肯定间距就是零。假如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可能只作出正和负的判断,很少作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一个谨慎的人,尽管他的辨别力很敏锐,也不会轻易作出正和负的判断,这样必然增多了相等判断,使不肯定间距变大。因此,不同被试由于态度不同会影响判断的标准,也影响了感受性的测量。可见,在三类反应中,不肯定间距是一个对态度的测量而不是对感受性的测量,因此我们不能采用三类回答。(2)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阚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即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确定常模团体时应注意些什么?标准答案:(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因而,若群体过大,群体内部也需有许多小团体,他们在一个测验上的表现也时常有差异,假如这种差异较为显著,就必须对每个小团体分别建立常模。(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当所要测量的群体较小时,将所有的被试逐个测量以得到常模。在群体较大时,则不可能如此,只能测量一部分被试作为群体的代表,此时就存在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果常模团体缺乏代表性,将会使常模资料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测验结果解释的准确性。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目的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致于误用测验和错误的解释测验结果。(4)样本大小要适当。在决定样本大小时应注意总体的数目。总体数目小,则样本可相应小一些,但不应过小,若总体过小,则可能将全部被试入选;当总体较太时,相应的样本也大。(5)群体的性质。如果群体性质单一,则样本不必太大;若群体性质复杂,则样本容量就应大一些。(6)测验结果的精确度:根据统计学原理,降低抽样误差,必须加大样本容量。(7)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建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8)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情感的种类,并举例说明。标准答案: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在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热情:热情是个体对人、事、物等肯定、强烈、稳固而深厚的情感体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标准答案: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大脑的某一结构与大脑的某一功能具有对应关系。其历史演进包括下面三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颅相说,提出者是加尔(F.J.Gall)和斯柏兹姆(J.C.Spurzheim),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联系。这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2)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对失语病人的研究。波伊劳德(J.B.Bouillaud)指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P.Broca)的研究表明言语运动中枢定位于左侧额叶,威尔尼克(C.Wemicke)的研究表明言语听觉中枢定位于颞叶。(3)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知识点解析: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脑的某一部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朴素的认识,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一特定的功能并非简单、精准地定位于某一部位。因此,其他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2、简述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标准答案:(1)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①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由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②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③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①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②脑干。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它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和桥脑之间。③间脑。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个中继站,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都要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下丘脑则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④小脑。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它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⑤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等。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哪些?标准答案: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1)眼球。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①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②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③眼球外还有三对眼外肌,它们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支配,使眼球能向不同的方向运动。(2)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其中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①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棒体细胞长,呈棒状;锥体细胞粗短,呈锥形。②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在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没有棒体,这是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急剧增加,在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③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功能也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④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视觉的传导机制。①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极为视神经节细胞,第三极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②视觉系统的侧抑制是指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4)视觉的中枢机制。①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②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③视觉系统存在两条通路:一条是大细胞通路,其功能为分析运动和深度;另一条是小细胞通路,其功能为分析颜色和形状。(5)视觉的反馈性调节。视觉不仅依赖于视觉感受器的活动,而且依赖于中枢对视觉器官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视觉器官更有效地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听觉理论。标准答案:在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方面,有不同的学说。(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这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该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但后来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4)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2)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对于我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是有一定意义的。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解释助人行为的三种主要理论。标准答案:(1)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为了获得回报,避免惩罚。(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认为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助人行为。社会中存在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这两种最为普遍的规范。互惠规范是社会期望每个人去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社会责任规范是指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我们的基因驱使我们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机会最大的方式。该理论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更愿意帮助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特别是为什么父母甘愿为孩子做奉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种解释助人行为的理论的掌握情况。下表是对三种理论的比较: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及其组成成分。标准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如何提高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标准答案:内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生长和成熟;(2)前测的影响;(3)被试的选择偏性;(4)被试的缺失;(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6)统计回归;(7)主试一被试问的相互作用;(8)经历,即特定事件;(9)仪器的使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标准答案:实验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是指在实验各个阶段应做的事。心理学实验通常要遵循的基本程序是:(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选择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和有经验的研究者一样,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来源得到启发。提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和前人研究。选择课题还可以通过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其中应特别注意和思考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和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某些研究进行必要的重复。(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进行一项心理实验研究,首先是从解答“为什么”这种问题开始的,为了解答这样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寻求科学的答案。(3)研究设计与实施。①研究设计:实验设计就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②选择被试:选择实验被试也是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者必须根据实验的目的、研究的问题来选定被试。③变量的控制:心理实验是要弄清楚操作变化的条件和某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种种条件中,有些是我们需要操作的,有些是与我们的实验目的没有关系的。这里所讲的变量控制,包括实验过程刺激变量、被试变量等自变量的控制以及因变量的观察、记录和测定等,还包括对无关变量的控制。(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而定。恰当的实验设计与正确的统计分析是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基本保障。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四类。(5)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程序的最终步骤。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以唐德斯为例,简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标准答案: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以此为例我们可看到减数法的上述原理: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德斯把它称为A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这就是采用减数法测量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基本假设。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辨别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C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根据A、B、C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时间=B反应时-C反应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标准答案:在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50毫秒。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斯伯林认为,由于被试在观察字母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必须报告哪一行,所以被试还是需要记忆12个字母,因此从部分报告法对单行项目的平均报告率,可以无偏地估计被试对所有12个项目的记忆容量。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达到了平均9.1个项目。而鉴于部分报告法中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退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此外,后来的研究还发现,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与其输入形式是一样的,即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用梅耶(R.E.Mayer)的观点简要概述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走过的道路。标准答案:梅耶(R.E.Mayer)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单向道、死胡同和双向道。(1)单向道时期。梅耶用“单向道”比喻20世纪初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这时期,心理学家看到了科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的作用,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持非常乐观的看法。他们深信,科学心理学原理,即使是从实验室的动物研究中得到的,也是可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2)死胡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教育心理学家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发现其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挫折面前许多人对心理学原理的教育实际运用的研究丧失了兴趣,回到了他们擅长的心理实验室。梅耶用“死胡同”来比喻20世纪中期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到20世纪中期,心理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单向道”观已被心理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死胡同”观代替,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原理的教育运用持悲观的态度。(3)双向道时期。“双向道”观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观点逐渐占优势。持“双向道”观点的人认为,心理学与教育这两个领域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情境给心理学提出了挑战性问题,要求心理学家去阐明,从而有助于心理学理论接近真实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某市城南区进行了初中二年级的全区数学统一考试,下表中列出了全区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以及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现欲考查:(1)A班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A班成绩与B班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请说明(1)和(2)分别需进行何种统计检验并列出相应的步骤。标准答案:(1)A班成绩与全区平均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的检验方法与步骤①检验方法是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即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差异进行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中可知,总体方差已知,且根据经验可认为全区数学成绩呈正态分布,因此可进行Z检验。②相应的步骤第一步,进行假设:H0:μ1=μ0;H:μ1≠μ0。第二步,算出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公式为:第三步,计算Z值,公式为:(2)A班成绩与B班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的检验方法与步骤①检验方法是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该检验的目的在于由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来检验各自代表的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在本题中,虽总体方差已知,但这里要考查的是两个样本是否来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因此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方差实则是未知的。根据已有经验,学习成绩可视为正态分布,因此两个总体都可视为正态分布。②相应的步骤第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公式如下:(df1=n1-1,df2=n2-1)当n1与n2相差不大时,可以用s2代替sn-12。若两个总体方差齐性:第二步,计算两个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标准误,公式为:第三步,进行t检验,公式为若两个总体方差不齐性:第二步,计算两个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标准误,公式为:此时,的分布不再是t分布,需使用柯克兰-柯克斯t检验进行检验:知识点解析:本题重在区别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明晰总体方差已知与未知以及方差是否齐性对检验方式的影响。14、什么是程序教学?有什么优点?标准答案:斯金纳程序教学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速度,但学习进度不要求一致;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了实现程序教学,就必须借助教学机器,为此,他还制造了一些教学机器。使用程序教学的优点有:(1)对正确答案的强化是及时的。(2)消除了学生不应该有的恐惧心理状态。(3)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进行学习。(4)由于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刚刚做了什么,所以教师能够在最有利的时间,使用必要的补充强化。(5)因为机器可以记录学生错误的数量,教师可以不断地修改所编的程序教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什么是测验的效度?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1)效度的含义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2)影响效度的因素凡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变异来源都会影响测量的效度。测验本身的构成、受测被试的特点、施测的过程、阅卷评分、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等一切与测量有关的环节都可能影响测量的效度。①测验的构成当组成测验的试题样本没有较好地代表欲测内容或结构时,测量的内容效度或结构效度必然会不高。同时,若题目语义不清、指导语不明、题目太难或太易、题目太少或安排不当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一般而言,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测量信度,进而为提高测量效度提供可能。由于同一个测验可以有不同的效标,同一个观念效标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标测量,因此在评价测量效度时,所选效标的性质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②测验的实施过程一个测验在实施过程中,如不遵从指导语的要求,或出现意外干扰,或评分、计分出现差错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③接受测验的被试被试的应试动机、情绪、态度和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造成较大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响测量的效度。就整个被试团体而言,如果缺乏必要的同质性,则很可能会得到不恰当的效度资料。知识点解析:一个测验能够真正测到它想测的心理特质,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测验的构成。另外,测验过程是否规范、测验过程中被试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测验的效度。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脑功能的整体说。标准答案:脑功能的整体说强调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具体的研究与观点如下:(1)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PierreFlourens)用鸡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结果表明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如果所有皮层都被切除,那么各种智力功能都会丧失;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就都可以康复。(2)20世纪初,拉什利(KarlspencerLashley)采取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的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平均相关为0.75)。由此,拉什利引申出了两条重要的原理:均势(equipotentiality)原理和总体活动(massA,Ction)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按照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知识点解析:脑功能的整体说否认皮层功能的定位,强调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也就是皮层的面积大小与大脑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2、简述脑功能的模块说。标准答案: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模块说与定位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模块说强调独立的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3、什么是不随意注意?举例说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标准答案:(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来到北方看到雪花,会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一声巨响属于绝对强度,夜深人静时候的时钟滴答声属于相对强度。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突然飞来的蝴蝶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期待、过去的经验等人自身的状态因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各种小吃会引起美食家的注意。兴趣是人的认识性的需要,如对昆虫感兴趣的人会对遇到任何昆虫产生不随意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期待足球比赛的人会对网页中出现的足球字样产生不随意注意。过去的经验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例如,数学知识丰富的人会对书店中新展出的数学图书产生不随意注意。知识点解析:不随意注意是和随意注意完全不同的一种注意类型,它会不自觉发生,不能由主体控制。动物和人都拥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类型。4、简述色觉理论中的三色理论。标准答案:(1)三色理论是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的色觉理论,他认为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1860年,赫尔姆霍茨(H.yonHehnhohz)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如果一种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白色的感觉。其他的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2)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一种细胞能最大限度地吸收450nm的光波(蓝色),一种吸收540nm的光波(绿色),另一种吸收577nm的光波(近似红色),从而支持了三色说。但是,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有些色觉现象很难解释。例如,它就无法解释红绿色盲。按照这一理论,红绿色盲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黄色是由红和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黄色的色觉经验,但这与事实不符。知识点解析:该理论认为人的网膜中存在三种独立的感受器,它们能够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5、什么是似动现象?标准答案:似动现象是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决定似动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前后图案出现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请简述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区别(从思想基础、关注对象、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等角度)。标准答案:(1)思想基础不同:个人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2)关注对象不同:个人建构主义——强调关注的对象是学习者个体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素质;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3)基本观点不同:个人建构主义——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形成的、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相关工具。(4)基本理论不同:个人建构主义——提出诸如生成学习过程、非结构性知识经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获得三个阶段、随机通达教学等,主要体现针对个人及其认知过程的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提出情境性学习、抛锚式学习、支架教学等,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实践的情境性和学习团体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中动机过程的论述。标准答案: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认为动机过程与三种强化类型有关:(1)直接强化。班杜拉认为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属于外部强化,也叫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影Ⅱ向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属于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斯金纳认为使用强化理论解释人类的学习,强调个体的学习的发生必须依赖亲历亲为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强化。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决定学习发生的关键因素,强化是决定学习的结果是否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并且他认为强化除了斯金纳论述的直接强化外,还存在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8、简要阐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标准答案:(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或者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只在意基本的需要和满足。自我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它的作用是满足基本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只允许个体获得为外界现实所许可的快乐,从而保护个体不会因本我的盲目冲动而遭受伤害。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消耗的能量是本我提供的。自我出现于婴儿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超我是指人的各种良心和理想,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遵循理想原则活动。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当本我突破自我控制而违背某些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用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内疚感和犯罪感。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构成,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是在3~6岁儿童与父母互动中发展起来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我是生来就有的,个体为了与外部现实发生作用,又从本我中发展出自我,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节者,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使个体把握社会标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三个部分构成完整的人格系统,支配着人的活动。(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按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不同的阶段是随着性的发展情(3)对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优点:一是他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与家庭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二是他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有助于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是一个重大缺点:首先,该理论过分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其次,他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很难重复验证。再次,他的理论是基于性压抑的精神病人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适应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社会,但不适应于其他文化环境。最后,他并没有直接研究儿童,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撰写实验研究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标准答案:(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报告实验所涉及的重要信息。(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以保证必要情况下研究结论能够得到科学的反复检验。(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研究报告撰写时需注意的一些要点。10、简述标准分数的含义、计算公式、性质和优点。标准答案:(1)标准分数的含义标准分数(standardscore),又称基分数或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2)计算公式标准分数的公式是Z=(x—μ)/σ(其中x为某一具体分数,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3)标准分数的性质①Z分数无实际单位,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一个相对量。②一组原始分数转换得到的Z分数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凡小于平均数的原始分数的Z值为负数,大于平均数的原始分数的Z值为正数,等于平均数的原始分数的Z值为零。所有原始分数的Z分数之和为零,Z分数的平均数也为零。③一组原始数据中,各个Z分数的标准差为1,即SZ=1。④若原始分数呈正态分布,则转换得到的所有Z分数值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4)标准分数的优点①可比性。标准分数以团体平均分作为比较的基准,以标准差为单位。因此不同性质的成绩,一经转换为标准分数(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相当于处在不同背景下的分数,放在同一背景下去考虑,具有可比性。②可加性。标准分数是一个不受原始分数单位影响的抽象化数值,能使不同性质的原始分数具有相同的参照点,因而可以相加。③明确性。知道了某一被试的标准分数,利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表,可以知道该分数在全体分数中的位置,即百分等级,也就知道了该被试分数在全体被试分数中的地位。所以,标准分数较原始分数意义更为明确。④稳定性。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后,规定标准差为1,保证了不同性质的分数在总分数中的权重一样。知识点解析:标准分数是能够精确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知道了一个分数的标准分数,就可知道这个分数的百分位数。标准分数在心理测量学中应用广泛,例如常模的制作、测验等值技术、测验分数的合成都需要使用标准分数。11、简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在进行组间比较上的区别和联系。标准答案:共同点:它们都是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都可以用于检验组间差异,即通过比较自变量(性质变量)的各水平在因变量上的差异对自变量的效应进行判断。区别:t检验主要是基于t分布理论,只能用于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即其分析的自变量只能有两个水平;而方差分析则主要用于多组比较。另一方面,t检验还可以对单个总体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而方差分析法作为一般线性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自变量在多个因变量上的效应检验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信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就叫信度。信度是衡量一个测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测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具体如下:(1)被试方面。①就单个被试而言,被试的身心健康状况、应试动机、注意力、耐心、求胜心、作答态度等都会影响被试心理特质水平的稳定性,进而影响信度。②就被试团体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当被试团体异质时,可能高估实际的信度;当团体同质或团体平均水平太高、太低时,会使总分分布变窄,低估实际信度。(2)主试方面。①就施测者而言,若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考生暗示、协助等,信度会降低。②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不一,也会降低信度。(3)施测情境方面。在施测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宽窄是否恰当等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4)测量工具方面。以测验为代表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工具是否性能稳定是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①测验的试题数量太少或考查的范围不全面,都难以全面测查到被试的心理特质,信度会较低。②如果一个测验内部的试题之间彼此异质,则无法使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提高。③题目的难度会影响信度,太难或太容易都会降低信度。(5)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两次测验间隔的时间越短,信度值越大;间隔时间越长,其他因素带来影响的机会就越多,信度值就可能越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标准答案:(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含义点估计是使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区间估计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2)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区别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的观测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估计的结果以一个点的数值表示。区间估计则以样本分布理论为基础,以样本统计量反推总体参数的范围,估计的结果以区间表示。知识点解析:本部分应注意的考点有两个,一个是方差的点估计值在统计检验中的运用,一个是平均数的区间估计范围的计算。14、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主要有哪些?标准答案: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验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观体验测量方法和上述生理指标方法、表情研究方法组成了一个方法体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情绪的机理。(1)形容词检表。自50、60年代以来,为了解成人的情绪体验,建立了一种简捷、通用的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检表(简称ACL)。用这类检表可测查被试即时存在和体验着的情绪。这种方法被称为主观体验自我报告测量,用于检测心境和用于临床诊断。①心境形容词检表。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即心境是延续一定时期(几天或更长些)的淡薄而朦胧的情绪状态。心境形容词检表是用于测查心境或情绪性障碍。它既可为医生、教师所使用,也可由被试个人用来作自我评定。形容词检表是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如镇静的、神经质的、害怕的、忧郁的等等并列为检表。被试者通过内省,从检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②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普卢特奇克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利用形容词检表测量方法,编制一个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情绪一心境调查标准中的前八项相当于在他的情绪三维模式中列入的8种基本情绪。把这8种基本情绪扩充为相似类别的情绪群,并用相当的形容词术语标出。另外,在这个检表中加入了标示激活量,作为第9项。这一量表曾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践中趋于简化。在经过标准化检验之后,有的量表只留用少量词汇,在同他种量表比较中就能达到相当高的相关。(2)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①维量等级量表。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伊扎德最初提出的八种维量是从众多的对情绪情境作自我评估的数据中得出的,后经筛选,确定了维量等级量表的四维是:愉快度、紧张度、冲动度和确信度。愉快维表示评估主观体验最突出的享乐色调方面;紧张维表示情绪的神经生理激活水平方面的,它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诸成分水平;冲动维涉及对情绪情境的出现的突然性,以致个体缺少准备程度;确信维表达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动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四个量表所组成,每个维量作五级记分。②分化情绪量表。分化情绪量表和维量等级量表一样也是以形容词检表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量表。它是当个体处在特定情绪情境下时,用来测量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该量表包括10种基本情绪,每种情绪有三个描述它的形容词,共3个形容词。分化情绪量表被发展为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情况,一种为测量情绪强度,作五级记分,称DESⅠ,另一种为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可用来测量心境或情绪特质,也作五级记分,称DESⅡ。分化情绪量表要求被试描述某一情绪发生的具体情境,填写分化情绪量毒和维量等级量表两个量表。按维量等级量表填写某种具体情绪的四种维量强度,得出五级强度分数。按照分化情绪量表填写具体情绪的形容词检表,得出各种情绪成分的五级强度记分或频率记分。两个量表同时使用。分化情绪量表和维量等级量表测量得出的标准图形达到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表明情绪体验的性质和测量方法上具有理论和应用的意义。(3)应用性情绪量表。情绪和认知、情绪和操作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绪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已为人们所公认。这里,我们看到了情绪研究的使用价值。为此,心理学家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量表,以便在了解的基础上,最终能达到认知和操作水平的提高。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称CSAI—2问卷,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马腾斯等人以多维的竞赛状态焦虑理论为指导,而编制成的一种对运动员具有特殊测定价值的状态焦虑问卷。这一量表已由祝蓓里修订出了中国常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什么关系?标准答案:(1)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或整体学习的效果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具有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效果是个体的智力、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还可以相互促进。如果就某次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3)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但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强度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强度偏低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于1908年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耶克斯一多德森法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标准答案:(1)对立过程理论是德国生理学家黑林提出的色觉理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觉色素:白一黑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具体表现为,在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按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知识点解析:现有的研究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2、简述言语理解的不同水平。标准答案:言语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言语理解可分为三级水平:(1)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词是言语材料最小的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依靠词来表达。(2)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水平。它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因此,句子的理解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认知活动。(3)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这种理解既要以词和句子的理解为基础,还要进行推理、整合、提取意义等更复杂的认知操作,因此它是言语理解的最高级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举例说明语言的各级结构。标准答案:语言是由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1)音位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在英语中,单词home包括三个音位:/h/,/o/,/m/。这三个音位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改变都会使词义发生变化。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也有这种情况存在,即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a在单词fat和fate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另外,几个字母合并也可代表一个音位,如ee在单词feet中代表一个音位。(2)语素语素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语素的种类较多:它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这种语素称自由语素。例如,汉语中的“人”,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人民”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另外,还有一种语素称黏着语素。这种语素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例如,汉语中的“阿”“者”等都是黏着语素。(3)词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使用的单位都是词。在口语中,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同时还传递构词法与句法的信息。在书面语中,词还具有图形信息。因此,在书面语言中,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例如,“信息”就是一个词。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4)句子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例如,前面这句话就是句子,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也表达出了什么是“句子”的含义。知识点解析: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如语音规则、缀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音位组成语素,然后由语素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短语和句子。4、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标准答案:(1)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1977)提出的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2)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1994)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点解析:班杜拉前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行为理论,后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逐渐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其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就反映了他强调的认知因素对行为影响的观点。5、简述人格的结构。标准答案: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的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等。(4)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它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形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标准答案:(1)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存储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2)长时记忆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形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这种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它使人能够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例如,我们知觉事物、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等,都需要提取头脑中各种有关的信息。知识系统的组织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觉、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就不一样。(3)储存时信息的变化特点。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信息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信息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①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消失。②保持的内容比原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③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变得更加夸张、突出或歪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奴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人格发展的阶段论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种危机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这八个危机或八个阶段分别是:①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②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1~3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③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⑤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⑥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⑦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30~6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⑧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喷剂推广方案
- 四川省内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测试(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2
- 2013年6月23日上午面试真题
- 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做法
- 2012年7月2日上午面试真题
- 辽宁行政职业能力模拟38
- 地方公务员陕西申论77
- 安徽申论A类模拟55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清华附中朝阳学校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北京三甲中医疼痛科合作方案
- 健康评估练习题大全(含答案)
- 农机修理工培训大纲
- 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
- 抢工期施工方案(干货分享)
- 新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制度转变与创新
- 火锅连锁餐饮连锁餐厅运营资料 海底捞 杯具清洗消毒流程P1
- 采煤机的分类及工作原埋
-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流程图
- 电子商务考试小抄【已排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