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学者杨向奎曾指出“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杨向奎意在说明A.周代疆域比商代更为宽阔B.不能把西周看作统一的国家C.周代分封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王朝是一个分封制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的多民族国家”可知,杨向奎在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选项符合题意。周代疆域比商代更为宽阔与材料无关,A选项解除。不能把西周看作统一的国家与材料无关,B选项解除。周王朝是一个分封制国家是史实,不属于观点,D选项解除。2.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协助推断墓主子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材料反映周代墓葬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子身份地位,故C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子身份地位无关,解除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子身份地位无关,解除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协助推断墓主子身份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周代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3.“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心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B表述正确;“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皇位世袭”,且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解除A;“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男女同等”,解除C;D表述的是地方与中心的关系,不符合题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限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渐渐同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限制力的不足,故A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5.《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行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实行的措施是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B.设立丞相帮助处理政事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见国王要加强对中心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行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限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王要加强对中心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BC与监察无关,解除。6.出土于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官员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据此可知,郡守A.可以任免属县的官员B.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C.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D.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说明郡守不仅要负责对辖区的行政管理,还有负责对治下百姓的民风教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解除;郡守权力远小于西周诸侯,解除B项;郡守掌管行政事务,解除D项。7.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世袭制度取消,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因此“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故答案为C项。A项与官制变更无关,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隋朝创立科举制,解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点睛】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县制下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血缘色调深厚的贵族政治。8.制度设计关乎社会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确定的制度A.官员的选拔以血缘为标准B.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C.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通过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开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夫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力力膨胀,威逼中心朝廷;故柳宗元确定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B项正确。官员的选拔以血缘为标准是世官制,与材料确定郡县制不符,A项错误。君主专制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扬麻痹人民,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汉朝设立中朝,减弱相权加强皇权,但与材料确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点睛】理解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和“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结合柳宗元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评价,即可知道柳宗元确定郡县制的作用。9.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不能“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和任何的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须要一个主宰——这个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来代表他们,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这意在说明A.中国小农经济极其保守落后B.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的沉重C.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D.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中可以看出小农因为本身不能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和政治组织,所以须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和阳光”,因此体现了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封建社会小农因为本身不能形成全国性联系和政治组织,所以须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和阳光”,并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本身的保守落后,A选项解除。题中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小农因为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须要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赐给“雨水和阳光”,反映的是封建小农离不开封建政府,并不能反映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沉重,B选项解除。题中只是提到小农因为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须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和阳光”,只能说明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说明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发展,D选项解除。10.《历代名臣奏议》认为元朝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心政府”,由此A.享有诸侯国的特权B.与中书省地位同等C.行使权力受中心政府节制D长官不由中心任免【答案】C【解析】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心政府节制,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行省不是诸侯国;材料““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心政府””说明C项错误;D项说法,行省的长官都由中心任免。点睛:材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是解题的关键。11.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中说:“一是遍考(考证)《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经过考证,1人无从查考,5人查无实据。作者认为A.隋朝仍旧推行察举制B.科举制度“重才轻品”C.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D.科举制促进文化旺盛【答案】C【解析】【详解】《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却查无实据,说明作者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察举制,解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度“重才轻品”,解除B;材料只是反映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不能体现科举制促进文化旺盛,解除D。【点睛】紧扣关键信息“《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经过考证,1人无从查考,5人查无实据”分析解答即可。12.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A.汉代形成“中朝”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C.明成祖设立内阁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多设宰相以分散相权。由所学学问可知,汉代的“中朝”、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都是起用身边的近臣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以加强皇权;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以及宋代的二府三司都是通过多设宰相的方法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三省六部制13.《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罢相的是明太祖,不是明成祖,故A项错误;都察御史的职责是监察职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C项错误;废除丞相,皇权高度集中,政治并没有清明,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14.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对“动力线”的概括最全面精确的是()A.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B.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C.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D.个人主义志向和民主社会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宝是民主与法治,保留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说出了B项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所以答案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名师点睛】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世界文明的源头。最珍贵的财宝就是民主与法治。与此相关的学问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特征、意义等,是考试的重点。15.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特别蠢的,没有人情愿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假如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以下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本质的是A.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方式B.雅典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C.雅典民主的泛滥,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D.用豆子抓阄的方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的错误要轻得多”意指雅典用抽签的方法选举不能保证被选举人的素养和实力,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表象,解除;B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解除;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D选项解除16.“这力气一方面将整饬腐化堕落的希腊化世界,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行伸缩的法律;另一方面将消退希腊文化中刚刚出现的分裂和二元对立状况,以一种片面性的单纯来取代希腊的和谐之美”。材料中“这力气”来自()A.马其顿 B.古罗马 C.意大利 D.德意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实力。材料中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行伸缩的法律”。这就说明这种力气是拥有强大的法律基础的国家,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古罗马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意义17.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须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帮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迟疑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打算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需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B.罗马法的规定具体琐碎、不好用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D.罗马法主见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关于“传唤”的各种状况都通过法律规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来看,说明罗马法是比较完备和系统的法律。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解除;材料中的具体规定是有必要的,好用性强,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惩处,不能体现轻罪重罚的原则,解除D项。18.英国学者安东尼•亚弗雷泽编著的《历代英王生平》中写道:“1701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嗣位法,这个法案除了其他内容外,保证要由新教徒继位,……而且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离开王国”。这一法案A.起先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和限制王权的原则 B.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C.标记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D.从法律上根除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学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起先确立议会至上和限制王权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18世纪中叶,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故解除A、B、C;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了王权,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王位继承法》19.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1887—1889年,英国政府官员参与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A.政府对议会的决策有确定影响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中表明政府官员在议会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政府权利渗透进入到议会中,对议会的权力具有确定的制约性,故选A。选项B、C属于议会的地位和职能,在材料中未体现,解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议会享有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事务,解除。20.“工业革命变更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气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安排与社会力气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头”,故解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21.有学者探讨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变更的背景应当是A.责任内阁制确立 B.宪章运动绽开C.1832年议会改革 D.两党政治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实际反映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无权状态,议会被贵族把持。1832年改革扩大选举范围,削减了衰败区的议员名额,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故选C。A项错误,与材料资产阶级和贵族势力之间的争端无关;B项是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运动;D项是19世纪出现的。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22.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反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有确定的行政权,能够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当时英国的宪政体制还不完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一个许久的过程,政治制度变革具有渐进性,故C正确;“反弹”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国王扩张权力,故B错误;此时王权已经被制约,只不过体制还不太完善,故D错误。23.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简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A.共和制B.联邦制C.代议制D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学问点是近代政治体制。从材料中看美国表面是一个共和国而实际是由很多共和国组成实质是指美国联邦制共和国下是由很多州组成各州的独立较强。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24.“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行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须要特殊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心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干脆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C.在中心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开确定权力出现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开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确定的民主精神,故答案为C;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解除A;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并非由选民直选,解除B;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驾驭国家的行政大权,解除D。25.1787年宪法对联邦权力的规定采纳了列举方式,凡未列举的权力均由各州保留,而对一些“未尽事宜”,则依靠联邦法院对宪法的“适用说明”来明确。宪法的这种规定A.减弱了宪法的权威B.保证了宪法的公正C.给予了宪法敏捷性D.扩大了各州的权力【答案】C【解析】依据“凡未列举的权力均由各州保留,而对一些‘未尽事宜’,则依靠联邦法院对宪法的‘适用说明’来明确”,表明1787年宪法具有确定的敏捷性,C正确;1787年宪法是美国最高宪法,各州不能违反,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宪法的公正”,解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26.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家的元首”C.“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D.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答案】B【解析】题干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反映了德国皇帝享有立法、司法、限制议会的权力,“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故ACD项能够说明。“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家元首”只能体现皇帝是国家象征,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元首均为国王或皇帝,故B项不能说明。本题要求选择不能说明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B。27.对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很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胆怯 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胆怯 它的不合法活动,胆怯 选举成就更甚于胆怯 起义的成就。”恩格斯的话表明德意志帝国A.民主是虚,专制是实B.以民主来欺瞒工人阶级C.受到恩格斯的高度确定D.其民主对工人有有利之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民主。民主是虚,专制是实是德意志民主的特点之一,但在题意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故解除A项;德意志帝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并不是为了欺瞒工人阶级,故解除B项;题意并没有体现恩格斯对德意志帝国民主的高度确定,故解除C项。依据“有很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胆怯 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胆怯 它的不合法活动,胆怯 选举成就更甚于胆怯 起义的成就”可知德意志帝国民主中有工人可利用的内容以争取合法权利,对工人来说是部分有利的。故选D。28.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今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A.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B.只有和平方式才能够推动政治制度建设C.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D.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定充斥着暴力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法国经过七十多年、多种政体的试验,最终才稳固了共和政治,说明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时要经过多次尝试,C选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与经过多年多种尝试才能确定共和政体不符,A选项错误;“只有和平”或“必定充斥暴力”等说法,过于确定,BD两选项错误。29.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A.中国的主权独立已遭破坏 B.外国在华攫取了领事裁判权C.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可得出此时中国的司法主权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侵扰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30.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说:“在鸦片斗争以前,我们不愿给外国同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愿给我们同等待遇。”“我们不愿给外国同等待遇”主要指的是A.封建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B.清政府闭关锁国,讲究夷夏之辨C.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清政府禁止国人出海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清政府保有传统的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把西方国家看成是蛮夷,西方国家要求通商,而清政府实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讲求夷夏之辨,不同等对待西方的要求,D项正确。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情愿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担当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状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今失去了干脆对话的全部渠道。——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缘由》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斗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好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日世界上有“五个力气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境况,尼克松确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记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新中国看法。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对华看法有了什么变更?依据材料二,概括导致美国对华看法变更的缘由有哪些?(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尼克松访华带来怎样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更的主要因素。【答案】(1)看法: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变更:打算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尼克松确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亦可)缘由:越南斗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不利境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气中心之一。(2)影响: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渐渐增多;干脆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中国外交逆境,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必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内外形势。【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美国在目前状况下不会予以承认”可得出结论: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其次小问,依据材料“尼克松确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可以知道变更是“打算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第三小问,依据材料“越南斗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好处于不利的地位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日世界上有‘五个力气中心’”等结合所学学问可以得出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