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课题22宏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思维引领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宏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间1978年12月内容思想路途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途停止运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转折(2)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退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心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旧“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退。素养点拨1.从历史说明角度,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2.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乡镇企业的发展。3.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环节,即增加企业活力。4.从唯物史观角度,综合考查中外经济的发展。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峻挫伤了农夫生产的主动性。(2)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夫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内容。(4)意义。①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2.城市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的弊端,挫伤了企业生产的主动性。(2)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3)原则:政企分开、全部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别。(4)内容。(5)意义:增加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工人的生产主动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素养点拨1.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2.从唯物史观角度,比较考查上海与外国城市的崛起。3.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有本质的区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乡镇企业:我国农夫的宏大创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气。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土地流转是指土地运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运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运用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农夫获得土地全部权。即农夫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但没有获得土地全部权。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拓:(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及环渤海地区相继成为经济开放区。(3)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学问密集的特点。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心政府确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记。4.对外开放格局:(1)表现:到20世纪90年头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3)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特区和特殊行政区(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仍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殊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比较考查中外经济体制。安排经济、市场经济都有其主动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2.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际:20世纪80年头末90年头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化。(2)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过程:(1)解放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明确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确立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确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实质: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安排、市场、安排经济和市场经济(1)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安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2)安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安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体现了安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探究点一改革开放材料一大包干用农夫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夫群众对大包干也赞叹不已:“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一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关键实力获得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提示: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运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材料二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产值比较表年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19982.0833.8933.62162.9017.75033.2119993.2455.6235.57161.5718.95432.8120005.5207.9440.55458.3223.46533.7420018.76111.1842.40854.1027.22134.72200212.95114.3045.17949.8732.45935.83——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思维交互:(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一时期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更趋势,说明其形成的缘由。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关键实力获得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三类企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变更趋势提示:趋势:国有企业产值增加,所占比重下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产值和比重都呈上升趋势。缘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验了20世纪80年头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头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记,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思维交互:(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的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关键实力获得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中共十四大、新阶段等提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起先,之后在城市全面绽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究新体制。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先的缘由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干脆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的失误,在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是安排经济体制下最薄弱的环节。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比较早的地区,当地农夫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三个转变1.工作重心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体制上,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探究点二从安排经济到市场经济材料一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全部的资本均由国家拥有,依据须要供应应管理者和工人,全部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安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全部。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的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匮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平安面对着的威逼。——帕尔默《世界现代史》思维交互:(1)结合材料一,概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头中国的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关键实力获得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都不是纯粹的”提示:特征:世界上存在两种经济模式,一种是苏联为代表的安排经济模式,一种是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两种模式出现相互借鉴和渗透的特征。影响:农业集体化(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材料二安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分。安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安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歼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有。——邓小平思维交互:(2)“安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安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结合所学学问,对此结论加以说明。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关键实力获得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安排与市场的关系提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主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说明资本主义也有安排。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说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中国安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安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气薄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2)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究(3)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特点单一的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了主动作用,后来逐步僵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绽开的。从长远角度看,农夫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夫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 ()A.起先变更人民公社体制B.摆脱安排经济的阴影C.生产资料全部制的变革D.变更了土地经营权和运用权【解析】选D。依据“农夫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可知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夫获得“经济自由”是指农夫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和运用权,故选D;A无法体现农夫获得“经济自由”,解除;1979年我国仍旧存在安排经济,解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变更土地公有制,没有变更生产资料公有制,解除C。2.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B.土地合并违反了国家政策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D.土地全部制性质发生变更【解析】选C。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的调整,2006年合并土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分田到户的做法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需进行体制调整,C正确;分田到户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错误;发展集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两次土地政策调整都没有变更土地公有制的性质,D错误。3.20世纪90年头初,国务院制定《全民全部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安排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赐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接着深化B.从供应端重新优化配置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解析】选A。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国有企业改革起先于1984年,到了20世纪90年头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接着深化,A正确。材料反映安排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从供应端重新优化配置,解除B。国有企业改革起先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D。4.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快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激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更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忱高涨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快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解析】选C。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快速增长”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快速,故C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气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加农夫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行替代的重要作用。1984年至1988年乡镇企业全面高速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数发展到607万个,其中户办、联办企业占69%,从业人数达5208万人。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1997年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2015万个,比1995年削减188万个;从业人员为13050万人,比1995年增长1.5%。1997年乡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953亿元,净利润173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238亿。——摘编自《2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回顾与分析》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别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1)依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解析】第(1)题特点:依据“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得动身展速度快;依据“户办、联办企业占69%”得出企业规模小、人数少;依据“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气和国民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