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对外斗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奇色调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答案】C【解析】商朝时治理国家靠占卜靠祭祀,说明白王权是具有神奇色调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祭祀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戎”,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对外斗争也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祭祀,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未体现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是否最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2.《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其次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A.分封邦国众多 B.天子与封臣关系同等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 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周天子与某些诸侯依靠盟约来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这说明西周初年尚未形成高度集权,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分封邦国众多,A解除;天子与封臣关系同等与史实不符,B解除;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C解除。3.西周政治里有着深厚的贵族色调,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驾驭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实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驾驭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4.“封”,甲骨文作形似一株树,作划疆分界之意,于其右旁加“邑”,即成金文“邦”字。“国”,甲骨文作从戈守口,像人持戈“保家卫国”。这几个字的古字形揭示出诸侯国的职责是A.分封亲属,明辨亲疏 B.划定疆界,驻军守土C.征收租税,保家卫国 D.和谐族权,拱卫王室【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封”——作划疆分界之意;“邑”——即成金文“邦”字;“国”——像人持戈“保家卫国”,从这三个字的意思可以看出诸侯国的职责是划定疆界,并且通过军事的手段守护疆土,B项正确;材料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封”、“邑”、“国”的含义和职责,但没有涉及分封亲属,明辨亲疏,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征税这一项权利,C项错误;和谐族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5.“烽火戏诸侯”讲解并描述的是西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举烽火”,于是“诸侯悉至”,发觉收到戏弄的故事。这表明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C.幽王荒淫遭到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需听从周天子吩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常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材料“举烽火,诸侯悉至…”反映的正是诸侯要担当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拱卫周王室的义务,B正确;朝觐天子、联合反叛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和C项错误;此时天子仍旧具有召集诸侯的权力,D错误。6.在西周宗法制之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这种大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 B.地位 C.信仰 D.血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故D正确;财产不是确定大宗与小宗关系的标准,故A解除;地位是由血缘关系确定,故B解除;信仰也不是确定大宗与小宗关系的标准,故C解除。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统一六国C.“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D.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答案】B【解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白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因此选B。A是分封制;C是夏朝;D是宗法制。8.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作奸犯科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中心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解除。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退这一担忧,而实行的举措是A.制定各种律例B.实行郡县制度C.强化中心机构D.建立各地宗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背景,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制定各种律例,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中心机构,故C错误。秦朝也没有建立各地宗庙,故D解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简单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其官员的产生方式是皇帝任命,因此C正确,ABD解除。故选C。11.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纳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当对应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采纳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即郡县与封国并存,故B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没有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秦朝,当时也没有实行分封王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斑马式’的管……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郡国并存制的角度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即可解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历史上常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峻威逼到中心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心集权,均可解除。故选B。考点: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点评: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减弱,无力与中心相抗衡,中心集权得到加强。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13.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B.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C.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D.中心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实力。在元朝,中书省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枢密院是管理军事的,“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强调御史台的“医治”功能可知当时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监察1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行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的制约C.内阁参加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了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故答案为A项。B项,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解除;C项,内阁参加决策不是合法化,解除;D项,丞相制度已经废除,解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纳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驾驭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常要留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驾驭运用。15.“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缘由是A.明太祖废丞相B.内阁的设立需太监牵制C.君主专制的加强D.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朝的君主专制的相关学问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学问的实力。依据所学学问,明太祖废丞相只是加强君主专制措施之一,属于表现,不是缘由,故A项错误;废丞相之后设立内阁,皇帝重用身边的太监牵制内阁大臣,但不是根本缘由,解除B;之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宦官专权现象,从根本上主要是因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与宦官专权现象没有必定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C。16.由君主私臣演化为正式的政务官,由负责君主日常生活起居发展为执掌部分国政,从内廷供奉待诏变成执掌军国机密,辅政制度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路途而变更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辅政制度的特点是A.权力不断被转移和分散B.围绕君权强化而发展变更C.辅政大臣渐渐虚君擅权D相权与君权冲突不断加深【答案】B【解析】辅政制度辅佐的是皇帝,辅政者地位的提高其实是随着君权强化而提高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力是不断的集中而非分散,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中国古代不是虚君,选项C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根本就没涉及相权与君权冲突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B。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留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学问,留意迁移所学学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学问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17.据统计,19世纪40年头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肯定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斗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鸦片斗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因此广州的贸易量削减,A正确;题干涉刚好间是19世纪40年头下半旗,这一时期斗争已经结束,而且鸦片斗争时期美国并未干脆参加侵略,因此B无法说明美国商船数量的削减,解除;C无法说明斗争结束后贸易量削减现象,解除;鸦片斗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已经难以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解除D。18.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符合《马关条约》内容,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解除。【点睛】。19.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处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便于进行外交方面的事宜,目的是限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条款。故答案为B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属于赔偿性条款,解除A项;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属于惩处性条款,解除C项;《辛丑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该条款属于改善性的,解除D项。20.“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A.左宗棠收复并建设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大将”、“湖湘子弟满天山”、“玉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天山”是在新疆。这首诗描写的是左宗棠收复并建设新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曾纪泽是外交官,不是大将;C选项错误,刘永福抗日斗争是在台湾,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奋战,牺牲生命,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1.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殊是在经验了某一事务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务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 B.干脆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具有剧烈的爱国性 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后列强相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属下策,所以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所以材料所评论的事务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是具有剧烈的爱国性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北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义和团运动和武昌起义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义和团运动并未导致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22.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切要文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斗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辰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斗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辰表”()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在1937年旧本的斗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辰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斗争机器粉碎了”,联系所学,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8月到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傲慢安排,故A符合题意;太原会战从1937年9月到11月,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到5月,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主见将中国列为“负责维持和平的四大国之一”。罗斯福做出上述确定主要是因为A.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 B.中美建立友好关系C.中国坚韧抗击日本侵略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可知,1944年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国在远东战场抗击着日本法西斯,C正确;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是在解放斗争时期,A错误;中美建立友好关系不是主要缘由,B解除;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属于抗日斗争的影响,不是罗斯福做出上述确定的主要缘由,D解除。24.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同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悲观。”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悲观”的是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同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悲观”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主见“四有二无”的志向社会,明显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这是导致“贫民悲观”的主要缘由,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金田起义是阶级冲突激化的产物,与材料“贫民悲观”无关,故A选项错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了天京变乱,内部冲突斗争激化,与题干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资政新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农夫无关,不会导致“贫民悲观”,故D选项错误。25.《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敬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见工商牟利,激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A.留意广袤民众利益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相关学问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学问的实力。从材料“批判重农抑商,敬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见工商牟利,激励私人资本”中可以看出,《资政新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先进科技,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农夫阶级政权,《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实际,故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的支持,故C项解除。故选D。26.某学者说:“农夫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起先建立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缘由是()A.定都天京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肯定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夫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实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夫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夫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缘由,但不是根本缘由,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冲突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成功冲昏头脑,进取心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缘由,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见肯定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行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夫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7.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就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后,一面吩咐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对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材料主要表明A.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 B.清政府对内政策的变更C.革命党人拥有肯定的优势 D.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和所学学问可知,袁世凯一方面利用清廷应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又对南京临时政府妥协,体现了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D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解除A。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的政策而不是清政府的对内政策,解除B。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拥有肯定的优势,解除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抓住材料中的两个“一面”的意思,即可知道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2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考查敏捷运用相关所学解答详细问题的实力。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解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29.“中共一大是在当局的白色恐怖下隐私实行的,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致最终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实行。”文中的“当局”是A.晚清政府B.北洋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材料“中共一大是在当局的白色恐怖下隐私实行的”,可知指1921年中共一大。清政府结束于1912年,解除A;北洋军阀结束于1927年,故选B;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于1912年4月,解除C;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解除D。30.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务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宏大成功;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务”隐含着作者某种剧烈的价值推断的是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宏大成功 B.新中国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C.解放斗争即将取得最终成功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宏大成功;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务应当是解放斗争即将取得成功。解放斗争的成功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故答案为C项。抗战成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解除A、D项;新中国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解除B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折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峻匮乏,使得土地供应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这就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供应了客观条件。——《儒家的志向中有没有民主自由》材料二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心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气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代表周天子干脆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并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周初的分封,肯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心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周初期推行分封制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答案】(1)西周初期地域广袤,而人力资源不足;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供应了基础。(2)扩展了西周的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推动了西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缘由:由材料“西周初年,周族人口有七八万,被折服地区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人力资源的严峻匮乏,使得土地供应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可概括出西周初期地域广袤,而人力资源不足;由材料“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供应了客观条件”可概括出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供应了基础。

(2)由材料“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心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气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可知扩展了西周的疆域;由材料“周初的分封,肯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心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由材料“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可知推动了西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由材料可知“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借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损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需马上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起先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新阶段的表现: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限制清政府来侵华。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限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1)同: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及“借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材料二《马关条约》及其内容,可知其相同之处是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都体现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这一经济侵略的形式。异: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材料二中《马关条约》及“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两个不同等条约所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表现:依据材料三中“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