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讲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影响;

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意义)

/■,、

1

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

2023广东T4;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的统一

唐朝的兴衰2023北京T3;与建设,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

2021湖南T4史解释。

2022湖南T3;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唐朝贞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

2021江苏T3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认识唐朝

封建社会的高度繁

2022广东T3;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荣,认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2021北京T23.了解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

的制度变化与创

变,多角度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历

新、民族交融。

史解释。

2023湖南T17(2);

赋税制度4.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三省六部制的

2023.6浙江T22(1)

运作方式以及特点,分析两税法的

创新之处。

1.分析:多为选择题,常以图表或文字史料为切入点,多维视角考查唐代在政

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上的突出表现。

命题分析预测

2.预测:重点关注藩镇割据,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赋税制度,唐

太宗的民本思想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知识点一隋朝兴亡

1.建立与统一

(1)581年,「1]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灭②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和备水旱赈济。

(2)兴建⑶洛阳城。

(3)开通「4]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1)从政治方面来看,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大运河的修建能够有

效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促进民族交融,巩固统治。

(2)从经济方面来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便利了南北运输。

(3)从主观目的来看,开凿大运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隋炀帝去江南繁华地区巡游享乐的需要。

知识点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6]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

“贞观之治”

谏。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

“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民族关系

东突厥唐太宗统治时期被打败,可汗被俘获,东突厥汗国灭亡。

西突厥唐高宗联合[7]回纥灭西突厥。

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

后突厥

北方(突朝与漠北回纥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

汗国

厥、回纥)舞台。

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8]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

西域

南北。

回纥唐玄宗时期,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南(吐时期

蕃)9世纪

唐蕃“长庆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前期

东北(靴鞫)唐玄宗时期,封革未鞫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9]渤海郡王。

唐朝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

(1)交通的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地区往来更为密切。

(2)唐朝统治集团民族政策较为开明,通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和亲、册封等

加强管理。

(3)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较大吸引力。

(4)少数民族主动内附。

知识点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10]节度使兵力随之扩

大。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11]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长期的[12]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1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结果: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14]后周五个短命王朝。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及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

(3)后周世宗改革: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15]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四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L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创立曹魏时创石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中央委任[16]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官;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17]_

标准

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口8]家世。

影响初行时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后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壬其二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1)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察举制下,权门势家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曹魏时期需要大量人才,统治者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推行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创立隋朝建立后开始用[19]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20]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甯前武举神册

完姜

=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会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

作用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

(1)创立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21]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

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

兵、开IJ、工六部。宰相议事的地方叫[22]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3)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

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

飞电If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改革,颁布[23]均田令,规定一天一WW纳柬为租,纳帛或布为调,麦田农良

沿革北魏

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24]庸。

①租庸调制下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音义

j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2)两税法

天宝年间,土地卖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

背景

X"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开始实行780年1

每户按[25]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

内容

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音义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制度,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

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

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特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赋税征收单位,不服徭役可以以“庸”代替。两税法的特点是从按人丁征税转为按

财产征税,但其只是改变而未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EMBMUIt材设活,

情境1对话隋朝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胡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

对于隋朝大运河,胡曾和皮日休是怎样评价的?

答案胡曾认为自从开凿了这条运河,隋朝就一步步走向灭亡。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负担,成

为隋亡的重要原因。皮日休肯定了隋朝大运河在改善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联系等方面的历史作用,批

驳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进行了评价。

情境2《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

吉日出。齐纨鲁缰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情境3唐太宗的民族观念

(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观念。

答案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情境4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天子(唐玄宗)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新唐书》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

杨国忠为相。

根据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政治原因。

答案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

情境5唐朝藩镇割据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

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

该材料反映了唐朝政权怎样的状况?

答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情境6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居要职、掌大

权的人)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描述了什么制度?反映了该制度怎样的特点?

答案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易错

唐代科举并非入仕的唯一方式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

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人仍然很多,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情境7唐代三省位置示意图

上图为唐代三省位置示意图,中书省和门下省位于宫城内,尚书省位于皇城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三省与皇宫的相对位置角度分析三省的职能。

答案中书省和门下省位于皇宫内,尚书省则位于皇宫外皇城的中心位置,三省的空间布局与其职能密切

相关,体现了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的分立,有助于皇权的加强。

情境8唐初的赋役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给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

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佣”的意义。

答案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探究1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品级

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当时官员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

“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

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据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等整理

材料二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

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

社会的等级阶层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族和平民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为那些原来既非官

僚,也不是地主的平民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等

mm

।材料主旨材料一介绍了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二指出了隋唐以后科举制的作用二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

试答:选拔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

为主;选拔范围扩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试答: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儒学的

传承;有助于文化教育发展,社会读书风气形成;有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被越南、朝鲜等国家采用,促

进了其政治的发展;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历史解释——科举制的意义

社会整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孥竞

合功能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科举考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学发展

巩固国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

家统一

推动世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界文明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历史解释——北魏至唐初:士族的衰落与门阀政治的结束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定姓族,将鲜卑贵族和汉族土族都纳入北魏官僚体系;均田制限制了士族豪强

广占土地;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削弱了士族豪强的势力。通过以上措施,士族门阀在经济和政治上逐

渐失去优势地位。

(2)隋文帝取消九品中正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抽去了山东士族最后的依靠;府兵制君主直辖、兵

农合一,摧毁了关陇贵族存在的基础。隋炀帝进一步取消了关陇贵族的特权。

(3)唐初,以魏征、马周为代表的“山东豪杰”先后担任重要职位,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高宗废王立

武则标志着关陇贵族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和门阀贵族政治残余被扫除。

探究2唐代中央官制的创新

材料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

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政府一

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作“敕”。封驳之权属于门

下省,即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才能正式生效。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

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

时则被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主旨材料论述了唐代中枢权力的运行特点。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的原因二

试答: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三省集体议

政,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历史解释——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职权分明: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程序合理: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要经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执行(尚书

省)三道程序。

(3)加强皇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使其互相牵制。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

足。

历史解释——隋唐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转型

(1)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①隋唐之际,三省摆脱了皇帝个人的秘书咨询机关的性质,成为国家政权机关,天下、国家、朝廷的概念

和皇帝分离,皇帝也融入了国家、朝廷,成为国家政务的最高负责人。

②尚书六部最高行政机关地位的确立使尚书六部与寺监和殿中省有了明确的分工,结束了秦汉以来国家事

务与皇家事务不分的历史,从形式上摆脱了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古老传统。

(2)官员通过考试任用制度的建立:北朝强调军功,南朝重视文才,与门第相对但尚未完全否定门第。

不论出身、考试合格方能任官的科举制的建立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入新的阶段。

探究3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

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

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

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

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冲料主旨材料指出了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两税法的特点。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税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二

试答: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

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缴税)。

历史解释——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

(1)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不分主、客户。

(2)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中。

(3)课税标准: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杂税、杂役。

(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5)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

唯物史观一一全面评价唐朝的两税法

(1)积极性

①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两税法依照财产多少,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

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

④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

①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因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农民不得不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

交纳税钱,这增加了农民负担。

②两税法下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命题点1唐朝的兴衰

1.[2023北京]“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

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

特点的是(C)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縻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为:“贞观之治”强调的是政治与社会发展层面;“开元盛世”强调的是经

济、文化层面。①体现的是政治开明,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正确;②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符合开元盛世

的特点,不正确;③体现的是文化繁荣,符合开元盛世的特点,不正确;④体现的是社会安定,符合贞观

之治的特点,正确。故C项正确。

命题点2选官制度

2.[2022湖南]据下表可知(A)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1606年5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碑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隋至唐初,九品中正制经历了由废除到恢复再到废除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和庶族寒门的兴起,世家大族逐渐失去了存续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依靠门

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因而唐初虽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的短暂复兴,但不久便再度被废

除,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仅涉及进士科的设立,无法得出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的结论,排除B

项;唐太宗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再度废除反映了门阀观念的弱化,排除C项。

命题变式

3.[2021江苏]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

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B)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

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B项正

确;材料不涉及科举考试对君主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矛盾

的激化,排除D项。

命题点3三省六部制

4.[2022广东]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D)

北齐隋唐

一吏部

吏部户部

利部礼部

度支兵部

都官刑部

-J>>工部

五兵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一变化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

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命题变式

5.[2023河北模拟]唐德宗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仅剩高参一人也以病免,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

需要拟定,命翰林学士和其他官员代拟。贞元四年二月,用翰林学士吴通微等五人并知制诰,致使中书省

“六员舍人皆缺”。这说明(B)

A.朋党之争加剧了政治混乱

B.君主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

D.三省六部权力相互制约

解析材料中提到唐德宗不补充中书舍人的空缺,而是用翰林学士撰写诏敕,这说明君主利用翰林院牵制

中书机构,最终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朋党之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

没有涉及行政权,体现不出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书舍人的缺失,无法体现

三省六部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制约,排除D项。

命题点4赋税制度

6.[2023湖南,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

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

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

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

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解析第(2)问,评析题需要回答两部分,首先是述,也就是需要概括白居易、柳宗元二人的观点,据

材料可知,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制。两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

了两税法下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然后是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原

则,既要指出其认识的合理性,也要指出其认识的局限性。

答案(2)两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了两税法下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

端,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制。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两人的认识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认识到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性与两税法实行的进步性。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

性: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

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两税法的进步性: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

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户税依户等纳钱,一定

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0分)

命题点1唐朝的兴衰

1.[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

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担任幕僚,这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

集权,强化了唐朝中后期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A项。唐朝时期的朋党之争是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

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与材料强调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由“游宦

之士”“辟召幕僚”可知,材料中士人成为藩镇幕僚并非通过科举考试,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与阶级矛盾

加剧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

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解析据白居易诗中所记,唐代的中央官吏俸钱不存在与史载不合的情况,而地方官吏的实际俸钱比史载

高,且高出部分也符合法令,这说明当时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仅由材料信息得不出中央官吏受到严

密控制,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中央财政问题,排除C项;不载于法令的那部分收入是合法的,因此

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排除D项。

命题点3三省六部制

3.[2021北京]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D)

(某

制制

制_

官•

门•

可月

)封

官)

(日

员B-

(桁

画,

可'

C名

)省

)行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三省分工不同,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通过签

名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由此可见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①错误,③④正确;皇帝画可后应该交给

尚书省执行,故②错误。因此,D项正确。

命题点4赋税制度

4.[2023.6浙江,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

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

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

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

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关系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

“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

“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

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

田制度相辅而行”

第二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原因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

户籍制度、均田制遭到破坏。

均田制度坏……改为两税法矣”

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

所学知识

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

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3分)原因:土地兼并;户籍制度、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收入

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分,答出3点即可)

f------------------------------: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

1.[2023海南模拟]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

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

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B)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

端的余杭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和杭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扬州和

杭州都处于运河沿岸,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

2.[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贞观二年,公卿奏请陛下“营一阁以居之”,太宗以“靡费良多”拒绝;太宗

下诏曰:“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分土之实存焉。”正式实施宗室刺史制度(皇子等皇室成员任

州刺史);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和灵活土地法令,鼓励农业发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A.隋末战争造成社会动荡

B.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仁政”思想的影响扩大

D.长期动乱阻碍农业生产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建立之初,社会动荡,经济亟待恢复,所以唐太宗在执政中注重轻

徭簿赋,减少财政支出,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等,故选A项;唐朝中后期经历安史之乱后,才出现藩镇割

据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排除B项;“宗室刺史制度”与“仁政”思想关系不大,排除C项;“长期动乱

阻碍农业生产”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3.[情境创新/2024河北月考]下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C)

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芯何力临洗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

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

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其和亲的对象主要是周边少数民族上层,据此可知,唐太宗

比较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故选C项;唐政府的和亲政策并没有完全平息边疆地区的纷争,排除A项;

唐朝的和亲政策在于笼络周边少数民族,以巩固边疆统治,并不是中原王朝外交软弱的表现,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草原各族人民对唐太宗的态度,排除D项。

4.[2024山东聊城阶段测试]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

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

析,这一变化(D)

A.缓解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减轻了边防压力

D.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唐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

都由节度使兼任,致使节度使增加了监察权和财权,权力大增,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D项正确。

5.[2023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

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D)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察举制……由本乡名士主导……至曹魏时……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可知,自东汉至曹

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