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262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262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262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262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262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共9套)(共262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1题,每题1.0分,共21分。)1、在“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A、校父B、专家C、大兄长D、校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巴比伦的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并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在巴比伦,由于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作业或练习用的也是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被称为“校父”,教师被称为“专家”,助手被称为“大兄长”,学生被称为“校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职官学校以外,还有A、教区学校B、寺庙学校C、文士学校D、修辞学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埃及的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并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相比,古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教育制度也比较完善,出现了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和宫廷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3、公元9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_________为主。A、家庭教育B、学校学校C、佛教教育D、宫廷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印度的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并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从公元前1000年到前600年,古代印度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把人分为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古代印度的教育主要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公元前9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学习的内容是《吠陀》经,学习方法是背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4、在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中,教师被称为A、专家B、拉比C、文士D、校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希伯来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并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希伯来人将教育当作神圣事业,教育工作者受到人们的尊重,教师称为“拉比”,类似埃及的文士。巴比伦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会,在泥板书舍中,教师称为“专家”,负责人称为“校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5、古希腊教育先后经历的发展阶段为A、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荷马时期B、古典时期、古风时期、荷马时期、希腊化时期C、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D、荷马时期、古典时期、古风时期、希腊化时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希腊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并理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概况。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教育先后经历了荷马时期(公元前1100一前800年)、古风时期(公元前800一前500年)、古典时期(公元前500一前330年)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一前30年)四个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斯巴达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时期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特点。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而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其教育目的是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7、雅典教育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为此,他们需要学习的“五项竞技”是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B、赛跑、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枪C、赛跑、击剑、游泳、跳跃、投标枪D、骑马、赛跑、击剑、游泳、掷铁饼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雅典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五项竞技”的内容。雅典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和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雅典的男孩7岁以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十二三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和投标枪。另外,还要学习骑马、游泳、击剑等。到十五六岁以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到18岁时,再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8、日本大化革新时期所建立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仿照于中国的A、汉代教育制度B、唐代教育制度C、宋代教育制度D、元代教育制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日本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同时兼顾“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不同国家重要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发端于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奴隶制的基本终结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成。经过这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日本走出奴隶制社会,完成了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当时日本朝廷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极力仿效中国唐代的制度,建立日本社会管理制度,那一时期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就是仿照中国的唐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9、智者在教育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A、《荷马史诗》B、《产婆术》C、“七艺”中的前三艺D、“七艺”中的后四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典时代的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教育贡献。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智者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0、“知识即道德”的主张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泰戈拉D、亚里士多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时期各教育家的思想及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知识即道德”(智慧即德行),并衍生出了“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教”等命题。“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1、古希腊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西塞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希腊教育家教育地位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时期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地位。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主要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事业,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和教育家,其著作《理想国》阐述了他对理想整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也表达了他的教育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两部著作中。西塞罗则是罗马共和后期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和A、《论演说家的教育》B、《法律篇》C、《伦理学》D、《政治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时期各教育家的思想及观点。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和教育家。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是其中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是昆体良的著作。《伦理学》《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3、“教育目的包括普遍目标和终极目标”的主张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普罗泰戈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各教育家的思想及观点。柏拉图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分层,包括教育的普遍目标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两类。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普遍目的在于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即培养哲学王和军人,同时他也主张通过教育使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除普遍的教育目的外,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理念世界,养成人们善的理念。普遍性的社会目标和终极性的教育本体目标共同构成了柏拉图的教育目的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4、“灵魂论”的教育意义不包括A、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B、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C、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含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部分。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说明了人的动物性;第二,说明人具有理性,以区别动物;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5、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卢梭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教育作用论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时,还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这一思想是后世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依据。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6、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教育家是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昆体良D、西塞罗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希腊各教育家的思想及观点。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观察,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思想。他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儿童做些适于肢体发育的活动,使儿童体格健康:第二阶段从7岁至14岁,为初等教育阶段,教育应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主要学习读、写、算以及体操和音乐;第三阶段从14岁至21岁,为中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一些高级课程,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7、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A、道德教育B、知识教育C、体育教育D、音乐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仅能供人娱乐,还能够陶冶性情、涵养理智,从而激荡人们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18、亚里士多德认为天性、习惯和__________为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A、理智B、知识C、模仿D、训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他确定道德教育有三个源泉:天性(自然素质)、习惯和理智。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使之得到适当发展,最终趋于理智的高度。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反复行动。所以,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9、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A、哲学王B、演说家C、农民和军人D、官吏和顺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教育目的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基本概况。公元前30年,古罗马共和政体被废除,古罗马历史从此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帝国时期比较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改变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0、主张通过法庭的实际观摩学习来获取雄辩知识、提高雄辩技巧的是A、柏拉图B、西塞罗C、昆体良D、奥古斯丁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塞罗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古罗马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演说家,《论雄辩家》是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他讨论了一个演说家和雄辩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有的品格及其培养。培养雄辩家的方法除多多诵读文学精品、练习,特别是长期的写作练习,提高雄辩家的能力外,法庭的实际观摩学习也是获取雄辩知识、提高雄辩技巧的途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1、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A、西塞罗B、昆体良C、奥古斯丁D、裴斯泰洛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罗马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主张教幼儿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再学拉丁语,最后两种语言同时学习。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骑士教育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和举止得体的骑士为目标。骑士身份的取得,需要经历几个教育或者说训练阶段。贵族集团的儿童,从出生到7岁,接受家庭教育。正式的骑士教育从8岁开始,有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侍童(8—14岁)。任何一级贵族家庭的男孩,都置于宫廷中皇家贵妇或世俗领主的照管下,进行骑士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宗教、音乐、诗歌、下棋,礼仪规则等。第二阶段:扈从(14—21岁)。男孩从14岁起成为扈从,即骑士的伙伴,投入军事训练,内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第三阶段:骑士。男孩到21岁,通过举行一定的教会仪式,宣誓保卫教会等后,被授予骑士身份,正式成为骑士。所以,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骑士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西欧中世纪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旨在把封建主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剽悍勇猛、武艺精湛、虔诚于上帝、忠于封建主的职业军人。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因此,骑士教育有别于普通人民的教育。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3、简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标准答案:(1)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照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但具有森严的等级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6)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文化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即教育渊远而流不长。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发展概况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根据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状况,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的教育特点,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明史观。24、简述毕达哥拉斯的教育观。标准答案:(1)高度重视数学,把数学当作万物的本源,并主张灵魂不死、灵魂轮回。与灵魂轮回说相联系,他把灵魂的净化视为个人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有通过神秘的入教仪式,从事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才能进化灵魂并最终摆脱肉体的困扰。这种不带功利的教育价值观之后被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为自由教育的理论。(2)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他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种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如何化天心为人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进一步认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这种对灵魂或精神陶冶的重视与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后来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毕达哥拉斯教育观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教育观。毕达哥拉斯是古风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占重要地位。黑格尔把其称作古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他是第一个试图讲授道德的人。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理论的基本核心是高度重视数学,把数学当作万物的本源。25、筒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标准答案: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大事。所以,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1)论学前教育。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控制。国家应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学前教育开始的时间是从儿童呱呱坠地就送入国立养育院。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主张要精心选择故事的内容,并对游戏的方式、内容也要精心安排。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2)论普通教育(7—18岁)。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六岁以后,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为主。(3)论高等教育。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20岁),教育对象是具有“银质”的奴隶主的子弟。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为主。第二阶段:发展智慧阶段(20—30岁),教育对象是少数具有“金质”的奴隶主的子弟,教育内容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第三阶段:继续学习(30—35岁),继续研究哲学,直到35岁,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吏。第四阶段:哲学王(50岁左右)。至此,柏拉图的全部教育目的也就完全实现了。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两部著作中,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苏格拉底说:“智慧就是最大的善……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他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1)此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何种思想?(2)论述这种思想的含义,并评述之。标准答案:(1)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德育论,即“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的主张。(2)“智慧即德行”的具体含义:①“智慧即德行”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以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②从“智慧即德行”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培养。道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明辨是非的知识,才能够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评价:苏格拉底的“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①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那么,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这对后世建立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有重要的影响,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②但“智慧即道德”的观点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因为只是并不等于道德,正如亚里士多德批评说“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识见(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有道理。”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他在此方面有诸多论述。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以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因此,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有不完善之处,但它毕竟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后世的教育家也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3题,每题1.0分,共23分。)1、群众教育的形式不包括A、冬学B、民校C、识字班D、抗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群众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识记群众教育的形式。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夜校、民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冬校、民校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群众教育为根据地民众普通文化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2、关于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小学教育中的政治任务由抗日的民族主义教育转到反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B、各解放区相继召开会议讨论中等教育正规化的问题C、中等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的人才D、办好中等教育,必须坚持苏区、边区教育传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识记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中等教育中的政治任务由抗日的民族主义教育转到反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948年7月,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行署、冀中行署分别召开了中等教育会议,之后,其他解放区也相继召开了一些会议,都在讨论中等教育正规化的问题。新华社于1948年9月16日发表社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肯定了这一方向。社论中提出:中等教育是普通教育,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大量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是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办好中等教育,必须正规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o3、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A、普通教育向干部教育接轨B、群众教育向干部教育接轨C、干部教育向群众教育接轨D、干部教育向普通教育接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干部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识记干部教育。解放战争后期,干部教育向普通教育接轨。群众教育,又称社会教育。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教育的重心在成人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4、在解放区教育发展中,不属于高等教育整顿和建设的是A、办“抗大”式训练班B、解放区原有大学进一步正规化C、创办新大学D、高校西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识记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整顿和建设的措施有:①办抗大式训练班。②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规化。③创办新大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5、下列选项中,不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的是A、教育为政治服务B、多种办学形式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依靠部队办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识记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①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依靠群众办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6、杨贤江的著作不包括A、《教育史ABC》B、《新教育大纲》C、《今日之世界》D、《平民教育概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著作有《教育史ABC》《今日之世界》,《平民教育概论》的作者是晏阳初。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7、下列选项中,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B、教育应该包办青年人生活C、青年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D、对青年生活的全方位指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对学生的求学、起居、健康、兴趣爱好、社交、恋爱、择业都要关心,都要进行指导。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杨贤江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杨贤江认为,完美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8、关于杨贤江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B、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阐述了青年教育思想C、他认为青年生活应该包括文艺教育D、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要参与政治生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杨贤江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杨贤江认为,完美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进行职业教育探索的教育家是黄炎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9、杨贤江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有主次本末之分,对教育作用的估价不宜过分,对于“教育万能论”杨贤江指出A、教育固然有助于社会发展,但教育又受制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环境条件,所以说“富”的问题不解决,不要说教育本来所不能的事将无效能,即使是本来有所能的事也将归于无效B、只要中国社会未能改造,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不打倒,中国的殖民地位不摆脱,中国便不可得救,但是教育固然不能救国,但教育也不是绝对不必救国,关键是青年学生要研究适合现实需要的救国方法。总之,教育救国是有前提的C、先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革命能力,然后才能进行革命的说法具有欺骗性D、中国革命正处于严重关头,特别要注意革命的问题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20年代的教育界流行的“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的论点,对教育功能做了不恰当的夸大。对于“教育万能”论,杨贤江将指出,教育固然有助于社会发展,但教育又受制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环境条件,所以说“富”的问题不解决,不要说教育本来所不能的事将无效能,即使是本来有所能的事也将归于无效。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0、黄炎培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对此进行阐述的文章是A、《定县社会概况调查》B、《中华职业教育社宣告书》C、《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D、《新教育大纲》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内容。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1、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是A、《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的发表B、《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的发表C、中华职业学校的创立D、《活教育》杂志的创办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该教育社团是我国活动时间最长的人民教育团体。黄炎培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告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2、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谋个性之发展B、为个人谋生之准备C、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D、为国家富强做准备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思想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就理论价值而言,职业教育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加生产力之准备;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的问题。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13、关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A、一贯的: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B、联系的: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与实际相联系C、整个的: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当中D、正统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地位等量齐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一贯的”是指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整个的”是指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4、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A、化解阶级矛盾B、增强中国综合实力C、有助于中国教育制度完善D、有助于解决中国最急需的生计问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同35题。15、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A、晏阳初B、梁漱溟C、陶行知D、蔡元培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主持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1933年出版《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6、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主持待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出版了A、《定县社会概况调查》B、《中华职业教育社宣告书》C、《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D、《新教育大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的内容。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主持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1933年出版《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7、晏阳初在乡村教育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A、文艺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B、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健康教育、文化教育C、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生计教育D、道德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晏阳初把中国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愚、贫、弱、私”,他认为要解决这些个问题,需进行“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8、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通过“三大方式”来实现,“三大方式”不包括A、学校式教育B、社会式教育C、家庭式教育D、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融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在定县乡村进行的平民教育实验中,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相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①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主要采用导生传习制,用业余时间进行教育,课本为《公民千字课》。②社会式教育,这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各项活动,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③家庭式教育,这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教育内容仍是四大教育,选材标准侧重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19、化农民与农民化的关系是A、过程与结果B、目标与途径C、方法与目标D、过程目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基本在农村,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改造中国就要从改造农村开始,于是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为了实现平民教育的目标,“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0、晏阳初把中国的问题归结为A、“愚、贫、弱、私”B、“愚、穷、弱、私”C、文化的失调D、观念的落后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同40题。21、梁漱溟是_________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A、乡村教育B、平民教育C、生活教育D、职业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文化失调”。平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倡导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别是陶行知和黄炎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22、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A、文化失调B、经济落后C、“愚、贫、弱、私”D、政治制度落后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同44题。23、关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B、“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C、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的教育融合归一D、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是《村学乡学须知》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梁漱溟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区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和观点。乡农学校分村级和乡级两级,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原则有“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的教育融合归一”。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4、晏阳初和梁漱溟对中国乡村教育的看法是相同的。标准答案:错误。(1)晏阳初把中国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愚、贫、弱、私”,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来了“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从寻找中国问题的病因入手的,他认为晏阳初指出的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的表象,必须追究深层原因。梁漱溟指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就如何解决中国问题,梁漱溟指出,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3)“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基本在农村,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改造中国就要从改造农村开始,于是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为了实现平民教育的目标,“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4)乡村教育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分析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晏阳初和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识记晏阳初和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二人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5、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标准答案:(1)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做到了与革命任务的紧密结合,以满足当时政治和革命任务的需要为目的。在教育安排上,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在群众教育中,又以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这样就保证了革命骨干和领导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也能很快训练一批革命的有生力量。在教育内容上,始终服从战争需要,以革命战争所需要的内容为主,和正常情况下要求以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不同。在教育形式上,灵活多样,以非制度化的教育为主。(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第三,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劳动,在根据地,干部学校中的成人、普通中小学中的青少年都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是普遍现象。(3)依靠群众办学。由于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的物力、人力有限,加之,群众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因此根据地主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办学,以满足群众的受教育要求。具体表现为:①成人群众教育由群众自己办,民主政府给予指导,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②在普通教育中依靠群众的力量,普通小学由群众自己办理或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乡村出场地、设施和部分经费,政府资助一定的经费等。③干部也不脱离群众,尽量考虑群众工作的实际需要。依靠群众还包括尊重群众的办学建议、根据群众的意愿办学等。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运用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革命根据地政府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了教育为政治和革命战争服务的一个成功范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26、简述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标准答案:(1)乡农学校分村级和乡级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言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原则有“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的教育融合归一”,在乡农学校中成立儿童部、成年部、妇女部和高级部,其中尤其注重成人的社会教育。(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教育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的内容。考生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答乡农学校的结构,还需要答乡农学校的课程。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根据人的心智的各种能力,培根把人类知识大致概括为A、表现记忆力的历史、表现想象力的文学、表现理解力的哲学B、表现记忆力的历史、表现想象力的诗学、表现理解力的哲学C、表现思维力的理学、表现想象力的文学、表现理解力的哲学D、表现记忆力的历史、表现想象力的诗学、表现创造力的文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培根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培根的教育思想。培根不仅向人们提供了探索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而且还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各种科学知识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分类归整。根据人的心智的各种能力,培根把人类知识大致概括为三个部分,即表现记忆力的历史,包括自然史和文明史;表现想象力的诗学,包括叙事诗、诗剧、寓言诗;表现理解力的哲学,包括神学、自然哲学、人的哲学。这个新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当时的教育学者们改造学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课程指南。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弥尔顿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论教育》B、《教育漫话》C、《新工具》D、《教育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弥尔顿教育著作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各教育家的代表作。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诗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644年发表的《论教育》中。选项B《教育漫话》为洛克的代表作;选项C《新工具》为培根的代表作;选项D《教育论》为斯宾塞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3、洛克的道德教育方法不包括A、及早实践B、重视榜样的作用C、反对体罚D、反对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教育漫话》是其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洛克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其中体育最根本、最首要的是加强身体锻炼;德育是绅士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智育次于德育的地位。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洛克强调“及早实践”;特别重视榜样和示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反对体罚;主张宗教思想的灌输,用“上帝”的概念和形象作为对儿童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的一种规范。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4、洛克在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的《工作学校计划=》中主张开办A、文法学校B、工作学校C、星期日学校D、公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1697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洛克在计划中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的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互动和从事纺织品制作等方面的手工业劳动。工作学校实际上就是贫穷儿童的收容所、职业分配机关或童工工场,与他的绅士教育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5、下列表述中,体现洛克绅士教育主张的是A、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B、身体健康重于精神健康C、精神健康重于身体健康D、禁欲与惩罚可以促使精神健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明确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教育权主要掌握于A、天主教B、国教C、议会D、封建贵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近代教育概况。17、18世纪的法国,各教派为了扩大教会势力,争相开办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掌握在教会团体手中。法国的初等教育掌握在天主教派中,天主教神父拉.萨尔于168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成为法国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7、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不包括A、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B、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C、提倡教育内容世俗化、科学化D、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法国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党派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不少教育方案和教育计划,其中以1791年的塔列兰法案、1792年的康多塞方案和1793年的雷佩尔提法案最为著名。这些方案均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提出设立相对完备的学校系统的设想;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教育内容世俗化、科学化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规定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案是A、《雷佩尔提法案》B、《费里法案》C、《基佐法案》D、《拿破仑法》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19世纪法国教育的重要法案。1833年法国的教育部部长基佐制定和颁布了《基佐法案》,要求政府和教会联手促进初等教育发展,扩大初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则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为了培养师资,决定由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方可任教。《基佐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9、提出“教育万能论”的法国教育家是A、斯宾塞B、爱尔维修C、狄德罗D、拉夏洛泰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家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爱尔维修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人人智力天生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他还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选项A,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选项C,狄德罗是与爱尔维修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狄德罗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进而启发人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的罪恶现象等:选项D,拉夏洛泰是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论国民教育》一文中,他集中论述了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0、提出国家通过“大学区制”对各级学校进行管理,实施普及免费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A、斯宾塞B、爱尔维修C、狄德罗D、拉夏洛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家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狄德罗是爱尔维修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教会人员不得在新学校中担任职务,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1755年,狄德罗为俄国政府拟定了一份《俄罗斯大学计划》,提出了国家通过“大学区制”对各级学校进行管理、实施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发展各种技术专门学校等建议。虽然这份反映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计划被认为过于激进而未被采用,但法国大革命中的改革方案、拿破仑的教育改革、19世纪俄国教育改革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狄德罗的思想影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1、下列选项中属于拉夏洛泰的教育主张的是A、倡导有神论B、国家主义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法国国民C、教育的作用是启发人的理性D、教育能弃恶扬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拉夏洛泰是18世纪法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在《论国民教育》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首先,主张创办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首要任务是要清除耶稣会教育的毒害;其次,国家主义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法国国民;再次,国家主义教育必须靠国家政府;最后,拉夏洛泰指出,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学校教育的规模、程度和内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2、提出“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的教育家是A、爱尔维修B、狄德罗C、涂尔干D、拉夏洛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各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涂尔干从教育的社会性出发,论述了教育学的社会学依赖问题。他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务,教育受社会各系统的制约,从而决定了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3、启蒙运动后,法国中等教育机构发生了革新,出现了一批学校,这些学校不包括A、中心学校B、国立中学C、市立中学D、圣乐会学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法国近代教育概况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法国近代教育状况。法国旧学校中包括耶稣会学校、圣乐会学校,在启蒙运动后期,法国成立了一批中心学校,并随后发展成为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是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14、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俄国D、法国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的近代教育概况。19世纪初期,德国政府重视初等教育,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世纪60年代,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以上。1872年,帝国政府颁布了《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8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到19世纪后期,德国基本上实施了6—14岁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5、“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A、斯宾塞B、巴西多C、洪堡D、第斯多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的近代教育概况。“泛爱学校”是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的新式学校,其创始人是巴西多,他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6、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是A、文科中学B、实科中学C、文实学校D、文法学校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的近代教育概况。在中等教育方面,普鲁士的文科中学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是17至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此外,早在18世纪,德国已经出现了少量的实科中学。19世纪实科中学得以迅速发展,其主要职责在于传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标志着实科中学得到政府认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17、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的教科书是A、《小鲁滨孙漂流记》B、《教育方法手册》C、《初级读本》D、《泛爱教育杂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的近代教育概况。1774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幅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此外,他还写有《教育方法手册》等。他的同事卡姆佩则创作了著名的儿童故事《小鲁滨孙漂流记》,特拉普还创办了德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泛爱教育杂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8、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基础的是A、《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B、《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C、《国民教育论》D、《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的近代教育概况。《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是普鲁士强迫义务教育法案的典型代表,它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选项B《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选项C《国民教育论》是法国法学家拉夏洛泰的著作,其中他阐释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选项D《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是美国教育对公共教育制度的探求的典型代表之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19、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是A、柏林大学B、慕尼黑大学C、哥廷根大学D、哈勒大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哈勒大学创办于1694年,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吸收最新的哲学、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的学者任教,形成了“教自由”’和“学自由”的特色。哥廷根大学创办于1737年,进一步重视科学研究。此后,其他大学纷纷效法这两所大学,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德国大学成为欧洲最高学府,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经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0、康德将全部教育分为体育、训导、陶冶道德和A、智育B、美育C、联想D、管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康德论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康德的教育主张。康德是18世纪德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论教育》一书中。他将全部教育分为体育(婴儿的保育)、管束、训导、陶冶道德四个组成部分。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21、主张“政府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体”的教育家是A、康德B、费希特C、洪堡D、第斯多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各教育家的教育主张。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国民教育实施问题上,费希特主张政府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体。国民教育应由国家推行,应广泛设立国民学校,提供宽敞的校舍和充足的经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2、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A、第斯多惠B、裴斯泰洛奇C、赞科夫D、乌申斯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各教育家的教育观点。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1820—1850年,第斯多惠先后在多所师范学校任职。1827年,创办《莱茵教育》杂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是其教育理论代表作。由于第斯多惠对德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被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23、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并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的教育家是A、第斯多惠B、裴斯泰洛奇C、赞科夫D、乌申斯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各教育家的教育观点。第斯多惠提出教学应该遵循自然、遵循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性等原则;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赞科夫明确提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发展性教学”的思想:乌申斯基提倡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o24、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办学模式,为大学增添了A、人才培养功能B、科学研究功能C、社会服务功能D、文化传播功能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洪堡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809年出任德国教育部部长之后,根据人文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德国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近代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拓展了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对德国大学的现代化乃至欧美其他国家大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5、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A、《大学附属学校章程》B、《国民教育暂行条例》C、《国民学校章程》D、《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俄国近代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俄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1782年,俄国政府成立了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制定了《国民学校章程》。该章程规定:在各城区设立修业两年的初级国民学校;在省城设立5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这是俄国政府历史上颁布的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法令。《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国民教育暂行条例》《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均属于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6、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标准答案:正确。洛克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的培养绝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第一,体育或健康教育。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第二,德育。洛克认为道德观念来自教育和生活环境,否认天赋观念和神的启示。他对绅士的道德品格教育予以极大关注,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榜样、练习对行为习惯的作用,强调说理的作用。第三,智育。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洛克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三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由于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的不满,他对!学校采取了否定态度。因此,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培养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因此,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洛克的教育目的及其绅士教育的内容。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教育所决定的。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洛克对此非常不满,并对学校持否定态度,于是,洛克提出绅士的培养绝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27、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主要是指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标准答案:错误。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源于古希腊,酝酿于文艺复兴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