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标准答案:(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第一,为了适应国际社会迅速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调、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第二,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和课程框架。第三,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为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第四,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开发仍然是中央集权的,但在开发中却出现了尽可能征询多方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地方和学校一极。(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一,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为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这些新学科领域或者与既有学科(如环境教育)进行整合,或者作为独立学科(如增加外语学科)。第三,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第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在课程变革中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正被“相互适应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与“课程创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创生适合足迹与需求足迹课程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所超越。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帮助教师理解课程与教师的变化,这是成功的课程变革的基本特征。第三,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一般是由政府资助提供,而补充材料通常是由政府和私营机构开发和传播。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第四,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以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做出更多的决策,用最好的方式实施课程政策。第五,许多国家优先强调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这主要有三个目的:学校能够更有效地修订教学计划;监控学生的进步;为公共考试提供内在的基础。(4)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第一,“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见”等理念深入人心。“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第二,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其中,把本国的课程推向世界、纳入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性评价被认为是有效的课程评价方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学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功能。标准答案:学校教育同时具有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功能。(1)现代学校的政治职能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青年一代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促使其政治社会化的职能。学校教育可以帮助青年一代形成这种体系,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与体系化可使得这一体系的形成变得更为有效和迅速。②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统治而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一方面,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深入人心,通过世袭方式得到统治地位的传统培养模式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方面,政治活动的复杂化和世界化又使经济型统治者失去市场。③营造和推进社会舆论,促进或改变政治发展的职能。学校本身就是思想活跃的场所,在这里不禁会产生各种政治的设想或思想,还会迅速地把这些设想或思想辐射到社会各部分成为一种公众舆论。同时,学校也可作为思想的策源地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2)现代学校的经济功能①为社会生产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后备军的职能。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劳动力是掌握一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人,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使没有掌握生产知识和经验的可能劳动力变成适应社会生产各部门需要的现实劳动力。②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职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只有通过教育更快更有效地把人类积累的丰富科学知识再生产出来为新生一代所掌握,才能实现和促进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发展。③改善全民素质,储备经济发展潜力的功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全民文化科学水平与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因而通过普及教育,改善全民素质,才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潜力。(3)现代学校的文化职能①整理和保存文化的职能。学校的教育内容是把人类历史上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加以选择和整理而成的,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富有先进文化的一切特征,加之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使得人类文化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可传递性。②传递和传播文化的职能。文化的传递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现代社会中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和明确,学校愈来愈成为传递人类文化的专门场所,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必然阶段。③创造和更新文化的职能。学校教育的文化再生产职能显示了学校保存文化的巨大作用。然而,仅仅是保存是不能适应世界文化迅速发展与更新需要的。学校作为一种文化实体应该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4)学校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个性化的过程,现代学校应在以下几方面担负起发展人的身心的职能。①学校应能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手段。当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或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任何类型的学校教育其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学校应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一是指人的身心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是指身和心两方面因素之间的协调。③学校应充分挖掘人的发展的潜能,指明发展的方向以减少发展的盲目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标准答案:德育的途径有直接的德育途径和间接的德育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直接的道德教育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这是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要保证的课程。其优点:①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②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③如果教法得当,可以迅速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2)间接的道德教育。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学校间接德育的主要途径有除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虽然间接的德育途径很多,但是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途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②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③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重要。总之,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课堂上的每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一切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德育,德育也是各学科教学都应该去承担的一个任务,有时,各学科教学中无意对德育的渗透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直接的德育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何谓学校教育制度?决定学制建立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标准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各种社会因素决定。(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不同类型学校出现的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学校的师资、设备、教材等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它又对学制的某些方面(如学习年限长短)产生一定的影响。(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须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接受教育的对象,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受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制上,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加以保障实现。因此,社会制度对于学制的影响是直接的。(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学制确立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在产业部门和地域间流动的趋向、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已为许多国家在进行学制实验、研究过程中所验证。(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为此,学制的制定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避免完全照搬西方;(3)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世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大致有以下新的趋势:(1)提早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短期大学迅速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针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重视终身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中的德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打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标准答案:(1)德育的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它受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的指导,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2)材料中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利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常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理解、沟通,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而不是教师单方面说教。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它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品德认识、品德判断和品德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其主动培养良好品德、矫正不良行为的自觉性。说服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教育要注意的有: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空洞冗长、唠唠叨叨。②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使他去实践。③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3)陶行知在教育学生王友的过程中,以奖励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思考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变化。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教师以奖励的方式,却得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教育效果。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要将材料和理论进行结合。6、阅读下列案例,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2002年12月29日晚,四川省眉山市8名少年在网吧玩一种杀人的游戏感觉很不过瘾,于是想找个真人找找感觉。他们把正巧路过这里的一位得罪过其中一人的吴同学当做练习的对象,把吴同学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吴同学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个涉案少年竟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标准答案: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首先,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宠严失度,方法不当;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三,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未成年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电影、电视中暴力情节的影响。本案例中伤人致死的8个少年就是受网络游戏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感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待久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准则便愈加模糊。这是导致他们行为失控、不顾后果的诱因之一。(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首先,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其次,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们的“伙伴”却情感相投。第三,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不良品德首先与社会环境有关,这里仅分析学校教育所能做到的。首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其次,改变微观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微观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步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第三,在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荣誉感。第四,要培养学生与错误做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良好道德习惯。第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更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更有学生自身的原因。7、有人说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教育,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标准答案:(1)进步教育的实验有:①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②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约翰逊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她设计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等活动代替一般课程。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她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作为教育的目标。③葛雷制。美国教育家沃特于1907年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的督学,推行一种以“葛雷制”著称的教学制度,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沃特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的课程。他把学校分成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相对当时一般公立学校组织中的惊人的浪费来说,沃特的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④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1920年,她应邀去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以下主张: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⑤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1919-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从事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的教育实验。华虚朋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⑥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设计教学法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2)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制和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动下,一场改革教学法的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①1919年,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1922-193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在上海、南京、苏州、北京等城市推行,有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试验在1924年以后沉寂。但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②道尔顿制。1922年被介绍到我国,同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实验。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1924年《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比较优劣后,得出“两种制度、实难分出上下”的结论。到20年代后期,实验逐渐停止。③文纳特卡制1928年传入中国,1933-1935年间,在厦门、福州、开封、上海等地做过实验。(3)这些实验在我国并不能说影响深刻。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不应作趋时论调”,随着实行中的困难的增大,人们对其教学效益也越来越失去信心。因为这些实验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削弱了知识的系统传授,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40年代的教育的说法不是特别恰当。知识点解析: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在进步教育运动过程中,先后涌现的各种教学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及后世的学校教育,对当时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都有过深远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进步教育实验的各种实验学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除阐述进步教育的实践具体有哪些外,还要详细阐述这些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进步教育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考生需要辩证地看,考生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实践这些做法的同时我国学者形成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如“不应作趋时论调”等。8、论述美国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我国1922年新学制的影响。标准答案:(1)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的问题,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该委员会于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应当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高尚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民资格;⑥适宜地闲暇;⑦道德品格。《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之思想。这一时期,美国中学的改革对美国教育乃至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新学制提出以下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四二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三三分段;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新学制”的特点:仿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中学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共同点:①背景相似。②学制体系相似:六三三。③都照顾到升学与就业。④都采用了学分制、选课制。⑤影响相似:都对其所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1922年新学制,我国现行学制基本框架仍采用1922年学制的基本框架。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的是考生的比较的思维能力。除阐述《中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1922年学制的各自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二者的比较。关于二者的比较,考生可以从背景、学制体系、影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的角度进行回答。9、论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探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首先,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方面,第斯多惠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什么是天资呢?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人的天资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的天资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地发展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天资在同一时间是同步发展的。有些人的天资发展要比一般人早些,有的人晚些。天资在人的发展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他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和激发两个条件。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激发需以天资为基础,天资的发展要靠激发,教育就是一种激发。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首先,第斯多惠非常重视主动学习,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另外,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教师不能过早或过晚的激发学生的天资。其次,关于教育的目的,第斯多惠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类的使命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使命是相信上帝;第二种是哲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理性、真理;第三种是教育的观点,认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天资、智力、主动性。第斯多惠首先肯定了第三种,又吸收了前两种,得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怎样才是自我完善呢?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可能的,教育中的和谐首先是针对全人类而不是个人而言的,“普遍的和谐在一个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普遍的和谐。”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发展个人的天性;其次,和谐是针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而言的。和谐发展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再次,在教学方面,第斯多惠不仅对历史上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教学应该以智力发展为主(形式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质教学),教育史上一直有争议。第斯多惠指出:“课堂教学往往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通过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或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种是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第一种是以实质教育为目的,后一种是以形式教育为目的。”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2)教学原则。第斯多惠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①遵循自然原则。首先要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是一切课堂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原则只属于从属地位。②遵循文化原则。教师在制定一切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民族的民族性。教育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协调起来。两者有时会发生冲突,这时遵循文化应该让位于遵循自然。遵循自然是最高原则,但遵循文化仅次于遵循自然。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彻底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④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是感受、感觉,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认识规律。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最后,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①自我教育;②有崇高的责任感;③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从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第斯多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吸收了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卢梭、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中,推动了德国师范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分析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并说明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标准答案: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代表作是《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等等。改造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改造过去教育中的弊病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达到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通过改造教育来达到社会的目的,这里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教育功能。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用教育相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1)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2)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但剑桥的博物学者汉斯罗在与达尔文的交往中发现他有很强的观察力,于是亲自推荐他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贝格尔舰的考察航行,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方仲永,5岁时就能作诗,这表明他是一个早慧儿童,智力发展早于同龄儿童,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智力超常,而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一般,没有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但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先天的遗传素质只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方仲永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矣”,达尔文因为有后天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另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方仲永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但在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理想,达尔文智力一般,观察力却很强。这既有先天遗传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早期教育中单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的原因。总之,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对儿童的发展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儿童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应遵循的基本做法的掌握情况。材料中方仲永和达尔文的表现是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体现。教育应理性地对待,不能盲目地一时以神童而广为宣传,更不能因一时的学习不适而被认为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无论是儿童过早地表现出了智力的发展,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2、试用教育相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1)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2)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但剑桥的博物学者汉斯罗在与达尔文的交往中发现他有很强的观察力,于是亲自推荐他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贝格尔舰的考察航行,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方仲永,5岁时就能作诗,这表明他是一个早慧儿童,智力发展早于同龄儿童,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智力超常,而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没有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但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先天的遗传素质只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方仲永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矣”,达尔文因为有后天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另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方仲永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但在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理想,达尔文智力低下,观察力却很强。这既有先天遗传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早期教育中单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的原因。总之,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对儿童的发展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儿童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应遵循的基本做法的掌握情况。材料中方仲永和达尔文的表现是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体现。教育应理性地对待,不能盲目地一时以神童而广为宣传,更不能因一时的学习不适而被认为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无论是儿童过早地表现出了智力的发展,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3、试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天才儿童,举办少年班,在其走过了30年的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向外界公布了少年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3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1220人,毕业的1027人中,有935人考取研究生,比例为91%。总体来看,少年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出国深造率高,就业面广,获国际大奖者多,回国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主要流向三个领域: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前沿;国内外工商、金融、IT领域。在毕业生的名单中,不难发现一些闪光的名字:当年以11岁低龄入校的78级学生张亚勤,曾是美国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像他这样年龄在40岁左右、毕业20年左右的学生,有18人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任正教授,出现了众多国际知名大奖的得主。87级学生庄小威在34岁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也是获得美国“天才奖”的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像她这样年龄30余岁、毕业10年以上的学生,超过70人已经获得国际一流大学的终身教职……除了科研领域,少年班毕业生也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立脚生根”。据介绍,科大少年班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只有约20%选择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另有一大批毕业生在IT、金融、制造、媒体等领域里崭露头角。但恰是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质疑。按照少年班成立时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的标准来评判,大家发现如今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毕业生并不是很多,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对此,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解释说,少年班成立30年来,根据智力早慧少年的特点,已经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从成才率的角度说,少年班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泯然众人矣”。在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昔日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标准答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是天才儿童。他们获得了较好的遗传素质,在智力发展上远远超出正常人,因此,被称为天才儿童或早慧儿童。他们智力超常、兴趣广泛、能力超强、善于学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正常人需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对天才儿童采取了特殊的教育方式,从追踪研究来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有个别失败的案例,更不用说每年都有问题学生被退学,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由于具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他们智力超常。学习效率高,在短期内能完成正常人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跟踪研究结果也显示,他们中的许多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可以说,遗传素质对于他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取得的成就与一般人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并不比一般人好多少。这表明遗传素质并不最终决定人的身心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少年班中的失败案例也表明,良好的遗传素质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身心发展,如果在环境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天才容易被埋没。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解程度。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加以分析。4、论述认知策略及其教学。标准答案: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1)注意策略。注意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的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觉醒和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它指向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主要作用是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觉定向,实行自我控制,促进有意义的学习。(2)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3)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给予某些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它是信息由短时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4)编码与组织策略。编码和组织是用某种结构将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有观点认为书院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标准答案:(1)书院的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构。清代以前的书院活动是讲学、供祀、藏书三方面。到清代以后,书院对藏书和刊印书籍尤为重要。教学、研究、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②盛行“讲会”制度,促进了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教育体制中是没有的。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开了不同宗派宗师一起辩论讲学、共办“讲会”风气的先河。此后,许多南宋时期著名学者经常登门论战,使江南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明后,随着《东林会约》的制定,讲会之风大盛。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派别的师生互相讲学和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如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如明代的湛若水和王守仁的讲学。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如朱熹为了指导学生读书,专门制定了读书法。⑤师生关系融洽。(2)书院中的“讲会”制度、教学上的门户开放的措施都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所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对我国今天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院产生的原因、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最初属于私学的性质,无论在教育管理形式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具有和官学不同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6、有人说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教育,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标准答案:(1)进步教育的实验有:①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②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约翰逊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她设计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等活动代替一般课程。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她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作为教育的目标。③葛雷制。美国教育家沃特于1907年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的督学,推行一种以“葛雷制”著称的教学制度,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沃特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的课程。他把学校分成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相对当时一般公立学校组织中的惊人的浪费来说,沃特的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④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1920年,她应邀去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以下主张: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⑤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1919一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从事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的教育实验。华虚朋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⑥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设计教学法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2)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制和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动下,一场改革教学法的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人我国,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①1919年,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1922一193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在上海、南京、苏州、北京等城市推行,有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试验在1924年以后沉寂。但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②道尔顿制。1922年被介绍到我国,同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实验。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1924年《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比较优劣后,得出“两种制度、实难分出上下”的结论。到20年代后期,实验逐渐停止。③文纳特卡制1928年传人中国,1933一1935年间,在厦门、福州、开封、上海等地做过实验。(3)这些实验在我国并不能说影响深刻。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不应作趋时论调”,随着实行中的困难的增大,人们对其教学效益也越来越失去信心。因为这些实验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削弱了知识的系统传授,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40年代的教育的说法不是特别恰当。知识点解析: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在进步教育运动过程中,先后涌现的各种教学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及后世的学校教育,对当时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都有过深远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进步教育实验的各种实验学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除阐述进步教育的实践具体有哪些外,还要详细阐述这些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进步教育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考生需要辩证地看,考生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实践这些做法的同时我国学者形成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如“不应作趋时论调”等。7、从《师说》看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标准答案:唐代教育家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中学生不重师道、“耻学于师”的现象,写了著名的《师说》,提倡师道。《师说》的基本精神在于“存师卫道”。在《师说》中,韩愈把教师的职责规定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师与道。韩愈认为师是“传道”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为教师。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尊重了师道就可以卫道了。他强调师与道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他指出,不论年龄与地位,只要他有“道”,皆可师之,这就是他关于师与道的见解。(2)道与业。①韩愈所谓“道”,是指儒家道统;所谓“业”,是指古文“六艺”之业。“道”是儒家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业”是载“道”的工具。“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在后,“道”比“业”更重要。②“传道”与“授业”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与“业”中的“惑”,并不是离开“道”与“业”去解释其他无关的“惑”。韩愈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指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以“传道”为主体,“传道”又离不开“授业”,把“解惑”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很有意义。(3)师与生。①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因此,师生关系就应该以“道”和“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韩愈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②韩愈的为师的新标准还包含“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进了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思想。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教师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今天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的职责、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等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有人说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教育,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标准答案:(1)进步教育的实验有:①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②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约翰逊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她设计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等活动代替一般课程。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她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作为教育的目标。③葛雷制。美国教育家沃特于1907年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的督学,推行一种以“葛雷制”著称的教学制度,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沃特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的课程。他把学校分成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相对当时一般公立学校组织中的惊人的浪费来说,沃特的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④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是道尔顿制的创始人。1920年,她应邀去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提出以下主张: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⑤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1919—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教育官员期间,从事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的教育实验。华虚朋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即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不考试。⑥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设计教学法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2)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制和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动下,一场改革教学法的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①1919年,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1922一1933年设计教学法试验在全国进入高潮,在上海、南京、苏州、北京等城市推行,有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试验在1924年以后沉寂。但直至1949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②道尔顿制。1922年被介绍到我国,同年10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实验。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1924年《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比较优劣后,得出“两种制度、实难分出上下”的结论。到20年代后期,实验逐渐停止。③文纳特卡制1928年传入中国,1933—1935年间,在厦门、福州、开封、上海等地做过实验。(3)这些实验在我国并不能说影响深刻。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不应作趋时论调”,随着实行中的困难的增大,人们对其教学效益也越来越失去信心。因为这些实验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削弱了知识的系统传授,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进步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40年代的教育的说法不是特别恰当。知识点解析: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在进步教育运动过程中,先后涌现的各种教学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及后世的学校教育,对当时的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都有过深远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进步教育实验的各种实验学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除阐述进步教育的实践具体有哪些外,还要详细阐述这些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进步教育实验对我国的影响考生需要辩证地看,考生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实践这些做法的同时我国学者形成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如“不应作趋时论调”等。9、试述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标准答案:(1)因果分析。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因果分析法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①要善于发现构成因果关系的事物。②确定因果关系的性质。③对因果关系的程度作出适当的解释。因果关系的定性分析要作出理论上的解释。(2)归纳分析。归纳是指从个别的东西推导出一般的东西,从大量的个别事实形成一般性的理论认识的方法。归纳法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论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方法。(3)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较研究需要搜集资料与事实,并进行加工整理,但远不止如此。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比较,也是一种认识。(4)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比较奥苏伯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观点。标准答案: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之间的联系是合乎逻辑的;“实质”的联系是指两者虽然表达的词语不同,但是等值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罗杰斯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仅能增长知识,还与个体的经验融合在一起,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发生重大变化,有意义学习等同于经验的学习;而认知学习只设计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与完人无关,因而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两者虽然都强调有意义学习,但后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前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按照罗杰斯的划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一种认知学习,等同于无意义学习,而他的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经验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分析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议题,并阐述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在我国如何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材料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结构。美国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使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材料二:“学校应当实施一种兼具变革性及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促进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教育的范围应当扩大,使来自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公民的文化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班克斯(JamesA.Banks)呼吁各界人士共同携手,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他表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变革性的公民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同那些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文化的同辈们进行交流与了解,当实施此种教育时,学生在教室和学校都可以经历民主。因此,他们更能学会深入思考文化认同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他认为,在变革性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不平等及社会分层就会受到挑战,甚至不会再出现,进而构建公平、严谨又民主的课堂和学校。标准答案: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在我国,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多元文化理念;其次,实行个性化教育;第三,促进教育公平;第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第五,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第六,培养多元文化教师,尤其是双语教师。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从两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能难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可以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例如可以从理念、政策、课程等方面阐述。2、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述这种观点。标准答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极为丰富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思想层出不穷,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身上有很多的优秀的、创新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而结构主义学习作为长期以来被我们肯定的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长处;尽管时代发展了,对于传统我们还是不能一概否认,应合理的取长补短。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特色:(1)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那只能使学生呆读死记,不会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①学习观。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第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第三,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②结构教学观。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因此,布鲁纳很重视学科结构的教学,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可见,布鲁纳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③发现学习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学生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第二,学习观。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则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员工管理篇
- 七年级英语Writingatouristguide课件
- 《电潜泵管理》课件
- 3.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时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 让CAR-T细胞治疗更精准为CAR-T开发提供综合性方案
- 《全球化与管理》课件
-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9篇)
- 化工销售工作总结
- 能源行业员工福利体系构建
- 2023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答案满分必刷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课件
- 审计工作述职报告
- 广东省广州海珠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中国通 用技术集团招聘笔试题库
- 【MOOC】工程材料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银行贷款保证合同范本
- 《汽车胶粘剂》课件
- 手绘pop教学课件
- 2024脑血管病指南
- 企业三年营销规划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