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3(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分析下列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2012年5月至8月,国家审计署组织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所辖1185个县(市、旗,以下统称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25127所学校,涉及在校学生1705.28万人。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审计重点调查的25127所学校中,至2011年年底,有288个县(占调查总数的24%)的1702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7%)配置了校车,一定程度缓解了上学路程远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配置的全部9639辆校车中,有747辆(占8%)年检不合格,449辆(占5%)驾驶证不相符,3377辆(占35%)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149辆(占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在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中,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标准答案: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需求,随意撤并中小学,使农村儿童上学距离大大增加,对往返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距离远的农村儿童不得不选择住校,增加了教育费用。总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儿童带来了上学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大量儿童辍学,无法完成教育法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正如材料中所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但各地政府部门置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于不顾,随意撤并农村中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政府部门把政府的政绩凌驾于人民之上。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制度剥夺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程度。教育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本材料中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学校的随意撤并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教育平衡,带来了普遍的农村儿童上学难,经济负担重,上学危险程度增加等问题,最终导致大量儿童辍学,实质上是剥夺了广大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2、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标准答案: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教育工作者要应该特别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出来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培养目标还应当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2)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使其得到更好实现,必须在以下方面给予正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说的“全面发展”,基本上限于人的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而忽视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二是它们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涉及到极少数人,特别是极少数“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问题。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时,我们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是极少数人的发展问题,更多涉及的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认为全面发展不是个性发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面和谐发展,也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的很好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善发展的表现。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因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从历史发展上,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特别是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至今仍然存在,并在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第三,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提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善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明确: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各种高一级教育打好基础,为民族素质提高打好基础。要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就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之协调。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的发展出现倾斜。说它们不能相互代替,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不可分割和不可代替,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对立开来。(4)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而主要注意其中的工具性因素,造成手段与目的颠倒,把手段当作目的,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缺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问题,为此,不断强化全面发展教育的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评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标准答案:(1)发现教学模式发现教学又叫问题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照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教学的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发现法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条件下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对发展学生归纳思维、直觉思维和迁移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和习惯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局限性,如费时费力,适应面窄等。(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是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这一信念而提出来的。主张大多数学生(95%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内容,强调教学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而基本任务则是确认怎样才算“掌握了这门学科”,并探求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布鲁姆要求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基本程序是: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掌握教学模式由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能获得信息反馈,因而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不够,易增加师生的负荷,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教学行为的复杂性。(3)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设计了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每个学习者可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安排学习,它采取的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二是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提供及时的强化。程序教学模式对学习材料安排有两种方式:一是直线式程序。把学习材料分成一系列的小步子,由浅人深,从简到繁,每一步包括的内容较少。学生完成了一步,获得了正确反应后,再进行下一步。二是衍枝式程序。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学习的步骤要大于直线式程序。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根据测验的结果选择下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的排列分为主要路线和分支路线。程序教学要遵守几个基本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给人们很大的启示,引起人们对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教学的强化以及教学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4)暗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由保加利亚学者卢扎诺夫创立。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情感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暗示手段相互作用,调动学习者大量的无意识领域中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信息。暗示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一是假设美的情景。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景。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外部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可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整体的逻辑性和情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暗示教学模式多用于外语教学中。(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罗杰斯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础、教师是促进者,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达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目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由五个活动阶段组成。第一阶段:确定帮助情景。教师告知学生,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师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师生之间通过协商签订学习合同。第二阶段:探究发现问题。学生由于教师对自己的情感的接受,对自己所表达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的澄清,学生开始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第三阶段:发展洞察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形成对问题的新的理解。第四阶段:计划与决定。学生开始做出与问题有关的计划和决定,教师帮助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抉择。第五阶段:整合。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获得了较深刻的见识,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生计划在更高整合水平上的积极活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某一情景中的情感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纯粹的智力手段来实现整合的。(6)范例教学模式德国教育界为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范例教学从范例这一角度建立了以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能力相割裂的倾向。强调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有利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范例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三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精选典型的范例,这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家、学者、教师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标准答案: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各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都会出现一些大体上相似的举措或政策,都有一些共同的趋势。“二战”后,世界暂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并且各国开始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始一轮新的竞争,欧洲各国竞相开始教育改革,经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积极普及义务教育。经过长期的较量,各国都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各国竞相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并且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法国的《教育改革法》、德国的《汉堡协定》,等等,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法案。(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国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纷纷颁布有关的法令,把职业教育作为战后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1906年,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其目的在于制定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通过了《史密斯一休士法》,决定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法国也通过了《哈比法案》,把职业教育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他国家也先后实施这样的决策,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战后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3)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师范教育的建设也开始受到各国重视,好几个国家都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定,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建设;美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地强调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等。(4)对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对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也是这一时期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英国1988年制定的课程改革、法国中学的课程改革,等等,都反映了各国对学生在基础学科、科学和实用知识方面的期望。(5)高等教育渐渐成为发展的重心。随着各国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渐渐由低往高上升,高等教育中的课程领域逐渐拓宽,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其教育对象也越来越普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创办的“开放大学”,以教育成人为对象,反映了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成为战后欧洲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6)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有各自的特色。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永远是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国不断地在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总结了许多经验,也根据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管理体制。例如,英国原本是中央、地方两级管理,《巴特勒教育法》则开始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权;法国则体现出教育权下放的趋向。可见,各国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取长补短。以上这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趋向,其中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职业教育的加强是最明显的商个方面。体现了“二战"后的整个国际环境对知识、科技的需求非常急切,教育成为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因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述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标准答案:(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将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的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12岁),又称“理智睡眠期”,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行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人民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为儿童提供的优良环境,使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更有希望。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标准答案:主要的调整措有:(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试;(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和影响:(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上获得平等,一大批爽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步加强了黄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弟通过科举跨人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朝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标准答案:(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是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主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对教育作用进行论述。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孔子指出,教育工作与政治工作并不等同,教育通过传播文化、培养道德等特殊职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庶、富、教”,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而其中教育是最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依靠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一论断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而主要靠后天的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当中。(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孔子在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对后世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①孔子既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是非常可贵的。②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政治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教育是难发挥其作用的。另外,孔子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孔子并未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说明他的思想中确实还为旧的传统观念保留着一席之地,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奥苏伯尔和布鲁纳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观点,并比较异同。标准答案:(1)奥苏伯尔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学校学习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的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接受学习指的是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校教学中能够保证有意义学习的进行,教师需要采取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提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包括三种驱力,分别是认知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他认为三种驱力对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比例起作用。(2)布鲁纳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提供问题和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教学方式。他强调发现是一种方法,学生也要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布鲁纳不认可斯金纳强调强化对于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特别强调内在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二者的比较相同点:二者都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不同点:在学习结果方面,布鲁纳除了强调认知结构的发展外,也强调发现学习能力的获得。在学习过程方面,奥苏伯尔强调的是接受学习的方式,布鲁纳强调的是发现学习的方式。在学习动机方面,奥苏伯尔持比较折中的观点,强调三种驱力的作用,布鲁纳特别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内容。奥苏伯尔和布鲁纳是现代对教育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他们提出的理论直接关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不像在此之前的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关注动物的学习。二者虽都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但他们对于认知结构如何获得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9、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观念:自然的四季变化是上帝的作用,而不是地球自身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造成的。设计教学来转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谈谈你的基本思路。标准答案:(1)儿童并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理解是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这就是儿童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或者说另类概念。错误概念往往并非简单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它常常与儿童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认知体系。(2)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学习者首先要意识到新经验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产生一种“冲突感”,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新旧经验及其有关的事实、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直至对新旧知识经验作出某种调整,以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3)为了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教学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来让学习者意识到与原有观念相对的事实或观点。呈现对立性事实的基本方法是实验和观察。在学习“四季变换”这个常识的原因时,为了转变学生的有神论观念,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检验这种想法,通过模拟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实际运行轨道,地球自身的自转规律、公转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这一现象。另外,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而理解这个现象的原因。(4)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能意识到证明新概念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料是如何支持科学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②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概念生态圈”表示影响概念转变的原有观念系统,它说明了学习者原有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具体水平上的概念、实例,也包括更一般的信念和观念,这都是儿童经验世界的重要内容。③动机因素。概念转变有四种主要的动机性因素,其中的目标取向,既是外在的、表现型的学业目标,也是内在的、掌握型的学业目标。内在的、掌握型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对信息的深层加工,所以更有利于概念转变的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论述教育文献检索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标准答案:进行教育文献检索通常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对于文献的检索不仅要进行内部评论,同时还要进行外部评论。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等是否可靠。(2)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全面地检索是指通过浏览,不仅要广泛查阅自己特定范围内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而且要把视野放宽,广泛浏览特定范围以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材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同时也应查阅外文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动向。特别是要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通过细读,基本掌握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教育领域内讨论过哪些问题,有哪些分歧意见,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主要倾向。要认真推敲观点和论据,并做记录。查准率要高。查阅的认真细致,正是表现在搞清前人分歧矛盾所在,从而发现问题。有的学者精辟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存在的三种情况:①前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可能有启发。②前人的争论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能只在表面现象上争吵不休,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③前人的理论依据及史料依据,可能是准确无误并十分丰富,也可能是篡改文献,贫乏薄弱到不足为据。我们要通过细致查阅,搞清来龙去脉。在实践中常常发生因疏忽而形成的论据失误。一是曲解引申,主观臆断;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断章取义;三是脱离实际,追赶时尚。(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对文献做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将“死”书读“活”,这就不仅需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而且必须靠理论思维,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研究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现状和清理研究思路,应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是就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有关文献资料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标准答案: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儿童)。为了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教育任务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的。第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以“陵节而施”。第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三,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第四,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第五,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个儿童,特别是某些方面有缺陷或暂时落后的儿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就会使其达到与一般儿童一样的发展水平。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不断促进儿童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教育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挑战时应采取的策略。标准答案: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与多元文化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众层面的现代化。这就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大度不断加大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往与发展的定位;②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③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④加强道德教育;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型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多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度和价值观;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而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继承本国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来充实本国的教育教学,但不能照抄照搬,在现在的教育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树立终身教育意识,让人的知识和素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是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主导力量,教育的现代化是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重要策略。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教育;迎接社会的挑战和需求,教育要进行创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标准答案:(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4)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5)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导致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使得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而小班化教学则是针对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趋势。它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地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佳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标准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被复兴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知识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文艺复兴不仅是为了复兴古典文化,更主要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是以古托今。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这场运动高举的大旗,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巨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四个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②宣扬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③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教育上也有许多的主张,归纳起来这种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在教育目的方面,前期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应当培养有美德、崇尚共和精神的公民,这样的人是一种学习型的人才,是为政体服务的;后期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教育要培养贤明的君主、能干的侍臣,一种实干型的人才,这种人也是为政体服务的。对于教育的价值,人文主义者一致认为教育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美德,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人文主义者还高度评价德育的重要性,再度推崇古代的四项基本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他们认为培养美德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古典文化。人文主义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②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③神学;④本族语;⑤自然科学。在教育方法上,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的特色:反对权威主义,崇尚自由精神;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批判经院主义的繁琐方法,引入认识事物的新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反对迂腐学风。这些是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些具体主张,从中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成分,可以把这些教育思想归纳成五个主要的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以上这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文主义的教育也不例外,从其思想主张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文主义教育既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能摆脱其封建性和宗教性的特点,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了新时代教育的新兴,开创了欧洲的教育先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标准答案:练习是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高效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练习的效果,迅速准确地掌握动作技能,教师除了要遵照练习的一般规律正确指导以外,还必须要注意:1.指导与示范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形成作业期望以及获得一定的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等。2.练习动作技能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这种重复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通过练习,可以促进所学技能的进步和完善。3.反馈在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有利于提高练习效率。如果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的练习中及时掌握练习的结果,知道自己的成绩和错误,就能够把符合要求的动作保留下来,把不符合要求的动作舍弃掉.从而迅速提高练习的质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标准答案:19世纪7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以传授生产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日本都在这一时期创办了职业学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与此相适应,各国也日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1)英国。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①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让英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科学和艺术局,对实施科学和艺术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1856年,皇家艺术学会成立,在技工讲习所组织科学和贸易课程的考试。1860年开始,科学和艺术局实施了科学教育考试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这是英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开端。②18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技术教育法案》。法案规定:各地设立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郡议会有权征收特别税,用以资助职业教育;各类机构开设的技术课程必须得到科学和艺术局的批准。这是英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立法,它标志着公立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正式确立。③1890年,英国政府颁布《地方税收法》,规定国家从关税和货物税中抽出一部分拨给地方当局,资助职业技术教育。④上述措施促进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在19世纪末的长足发展。如国家加大了干预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技术学院数量大幅度增加;颁布相关法律,使职业技术教育资金得到了保障;参加技术学院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2)德国。德国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较早的西方国家。①早在13世纪,学徒制就在手工业中推广开了。②19世纪初,德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的培训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1817年,博伊特就工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6项建议,如普鲁士的25个行政区内各设一所地方工业学校,并在此类学校的基础上设中央工业学校,形成工业学校网。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他本人被誉为“德国地方工业学校之父”。③随后德国在1850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学校,使其达到正规中等教育机构的水平,1870年在职业院校中增设普通教育和改革专业科目,提高入学条件和延长修业年限。④19世纪末,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在欧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3)法国。①19世纪初,法国大型企业在工厂内部创办了生产学校,这些学校是法国职业技术学校的雏形。②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让法国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振兴产业的作用。③1881年,法国成立了一所高级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学校——国立初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领导,以训练工头和工匠为宗旨。④1892年,法国政府整理了工商实科学校,以培养能立即工作的工人和职员为宗旨。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并未形成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颁布了《阿斯蒂埃法》。《阿斯蒂埃法》的颁布,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首次成为一种国家事业。(4)美国。①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也是学徒制。②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职业技术学校也正式开办。③1814年波±顿设置了公共学校;1820年纽约出现了技工学校;1821年缅因州出现了农业学校;1851年费城有了专门讲授工业制图、制造工艺的学校;1859年,纽约还出现了职业夜校;1880年巴尔迪摩市开设公立工科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首创农业机械化学校。④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雷尔法》。规定:按各州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名额,拨给每人3万英亩的土地,由州土地所得的资金作为创立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的基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莫雷尔法》是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它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这部法令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综合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考生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是指19世纪。其次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7、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及其现代意义。标准答案:(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即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舍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陶行知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当时国情,发展了一套适合我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提倡教育本土化,合理借鉴外国教育成果,发展我国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标准答案: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他人意愿,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从众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遵从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3)社会规范的信奉信奉是内化的高级阶段,是指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此时,学习者所做出的规范行为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理解。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己一部分的过程。9、试述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标准答案:(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幼儿园丁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和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2)幼儿园教育方法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法则。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他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是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和他对教育的不朽贡献。他的有关主张成为后来美国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3)幼儿园课程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歌唱、表演和讲故事。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及其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主要特征: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③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2)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认为“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室”。①“有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②其教育方法是“有机的”。③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调整学生的分班。④课程以活动为主。⑤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⑥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⑦反对放纵儿童。(3)沃特的格雷制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和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星期日,昼夜开放。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4)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是一种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个别教学制度。①学校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该制度原则:自由、合作。评价:道尔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并且,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5)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在道尔顿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样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课程分为共同知识和创造性作业,前者按学科进行,后者分小组开展。(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是“设计教学法之父”,以培养品格为最终目的。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取消课程制、取消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大学少年班的争论少年班1978年3月,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下,在方毅等领导同志的支持推动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一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中科大少班成立之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少年班”,但不久纷纷停办。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立即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通”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于是“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在校内外激烈地展开。源自“问题学生”中科大少年班办学之争源于它的“问题学生”:近几年,经常有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文章,见诸报端网站,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了一份《请求停办少年班》的提案,很快有人站出来反对。今年3月,19岁的少年班2001级学生马丽丽(化名)窃取同学的国外大学邀请信事件公布后,立即被炒得沸沸扬扬,不久,有人以马丽丽事件为由头否定少年班教育模式,一位网友的话代表了这部分人的观点:“反对把小孩子送去读大学,他们身心还未成熟就去接受高深的大学教育,很容易犯错误。少年班该停办了。”7月份,有媒体发表文章,对宁铂、干政、谢彦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27年前这三人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国家和人民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甚至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今,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场“少年班办还是不办”的争论。甚至连宁铂的同班同学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以自己的感受而言,中国不能没有少年班”,一派则认为“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不会去少年班。”少年班成才率高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分管少年班工作多年的中科大副校长程艺说,这些现象在普通的大学班级同样存在,不是少年班的特有严物。不能因为少年班名气大就不允许它出问题,也不能仅仅因为出了少数“问题学生”就怀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从总体看,少年班学生在中科大优秀学生中占很大比例。据学校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三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比例远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数百名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发明原子陷阱分析行法的卢征大、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都曾在中科大少年班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卿以他掌握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培养科技人才的角度看,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少年班成立至今,中国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哪个系有这样的成绩。”标准答案:我认为大学少年班应该继续办下去。这是基于我对超常教育的认识得出的结论。(一)何谓超常教育超常教育即超常人才教育(台湾、香港称资优教育,欧美称天才教育,日本称英才教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悄然兴起的对天资优异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它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指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超常儿童”指在心理特征的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出众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互相作用的结果。超常教育尽管看起来只针对比例相对少的儿童,但由于他们的发展潜力比较大,有希望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应是超常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常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我国以往总是把超常教育定位于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际上超常人才教育不仅要面对智力超常儿童这一潜人才“富矿”,还要从特殊人才的成才规律去面对更大的人才宝藏。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能成为优秀人才,所以超常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论躯体健全与否,只要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早慧生(天资早显学生)与潜慧生(天资迟显生)均可接受这种特殊教育。(二)为什么要进行超常教育(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中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果把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要占到15%。中国的教学班是为大多数孩子设的,超常孩子会不适应。超常儿童的独特性要求有适应他们的教育。这些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应该享有基本的受教育的权益,我们也应该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2)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与卫生、医疗等一样是公共事业,有提供公共产品、普遍服务社会的义务。教育部门开办盲聋哑学校,体现了对每个公民个体的尊重,公民也有权利享受这种服务,在某方面有超常素质的人,同样有权利享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种教育公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需求有供给,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提供这类公共产品可以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并且于国于民皆为有利。超常教育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竞争的卓越人才或英才,即具有高创造力的各种高级管理人才及各学科带头人等,而不是一般人才,所以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素质教育。这是超常教育的意义和培养目标之所在。教育结果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的前提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不同规格、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让人选择。现代教育观应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允许选择、因人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才更有利于人的发展。(3)从超常儿童自身角度来说,开展超常教育可以帮助有潜力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普通教育强调齐头并进,使用相同教材,是“大锅饭”,无法启发有潜力的孩子。超常教育强调发展,立足点在各自发展,多样性的课程、个别化教学、丰富的环境,让有潜力的幼苗发挥潜能。课程和教学方法使教育历程充实、活泼,这些也都是教育改革中所追寻的。资优教育的原理、原则和策略的运用,可使普通教育变得更活化、素质化,更能帮助所有学生发展起来。所以超常教育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改革也有一种刺激甚至是引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4)从统计数据来看,有人曾对近世1000多年间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与他们做出的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绘制了科技人才成功曲线,发现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即开始做出重大发明创造。人才学研究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年龄是37岁。国外心理学家把智力分为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将这几种能力与人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发现,49岁以前智力占优势,18~29岁占明显优势。这样,如果按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学生到硕士毕业已有二十五六岁,博士毕业已经三十岁左右,再经过几年工作实践积累,就错过了发明创造的最好时机。超常教育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使年轻人在25岁左:右就达到博士毕业,正好进入创新的最佳年龄。(三)结论超常儿童虽然有超常之处,其他的常态儿童与他们相比或许显得平庸,甚至还有那智力上有障碍的儿童。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对于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是否超常,最终是否能够成功,主要还取决于他成长道路上受到的教育,只有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孩子真正收益。超常教育也不是没有缺陷,如案例中就提到“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等现象。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少年形成了一种与同龄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超常教育班的同学即不属于自己同龄人的圈子,也不属于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大同学的圈子,而是一个独立的群落。由于家长及老师的特别关爱,这个群落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弱于其他人。他们接受学校影响多一些,社会经验比较少,甚至不如与大龄同学一起长大的同龄同学。这些情况都是值得注意的。总之,少年班并不是“神童流水线”,创办它的目的在于更早地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案例中的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仅短短二十多年,成绩有目共睹,它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目前对各类少年班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总结,有利于把大学少年班和我国的超常教育事业做得更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分析下列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2012年5月至8月,国家审计署组织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所辖1185个县(市、旗,以下统称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25127所学校,涉及在校学生1705.28万人。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审计重点调查的25127所学校中,至2011年年底,有288个县(占调查总数的24%)的1702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7%)配置了校车,一定程度缓解了上学路程远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配置的全部9639辆校车中,有747辆(占8%)年检不合格,449辆(占5%)驾驶证不相符,3377辆(占35%)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149辆(占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在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中,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标准答案: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需求,随意撤并中小学,使农村儿童上学距离大大增加,对往返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距离远的农村儿童不得不选择住校,增加了教育费用。总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儿童带来了上学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大量儿童辍学,无法完成教育法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正如材料中所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但各地政府部门置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于不顾,随意撤并农村中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政府部门把政府的政绩凌驾于人民之上。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制度剥夺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程度。教育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本材料中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学校的随意撤并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教育平衡,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泥合作合同范本共
- 观潮课文知识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外包合同2篇
- 急性胆囊炎护理课件
- 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标的描述2篇
- 《房产测绘讲义》课件
- 援沪回来的课件
- 新版育婴师雇佣合同完整版
- 贸易合同模板
- 材料稽核报告范文
- 国开2024秋《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参考答案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2答案
- 137案例黑色三分钟生死一瞬间事故案例文字版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护士执业变更申请表
- 真空断路器必须知道的基本常识(国标和IEC)
- 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格式规范
- 涂装厂PFMEA模版
- 锡膏厚度测试_SPC
- 毕业设计(论文)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作分析及除尘系统设计
- 土地整治项目全套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