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兰天严峻张冠李戴B.邪恶园满神采奕奕
C.警告相片琳琅满目D.招摇渔业一张一驰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减肥就要管住嘴,合理饮食,迈开腿,加强锻炼,只靠药物,无疑是缪木本申。
B.经过半年的艰苦拼搏,终于超额完成了任务,他不禁长松了一口气,覆属懑市,兴奋难
眠。
C.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掌学入室的旅程。小王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
登堂入室。
D.小张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口无车牛,没有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
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C.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D.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
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4.将下列关联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_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
教给学生。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越学越
有信心。一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一,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A.不管于是所以因此B.不管因此而那么
C.无论所以只要于是D.无论但是而那么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你的一项是()
A.去友人家赴宴:看在你的薄面上,我才来吃饭的。
B.学术研讨会时发言:鄙见如上,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C.正式场合收到礼物后的感谢语:承蒙惠赠,不胜感激。
D.纪念死者的悼词:音容笑貌今犹在,一片丹心万古传。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每逢望夜,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①上下空濠,一碧数顷②一轮当空,月亮闪耀于碧波之上③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A.②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②①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目:“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8.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试卷第2页,共6页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四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
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
刺。
10.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
元稹
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
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
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玲①清。
鹑鹏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注】①卫玲,中国古代美男子。
1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独自行走于偏远之地、难以遇到同伴的孤寂心境。
B.颔联描写独游时的情形,上山时有老鹤相随,饮酒时待残莺相伴。
C.颈联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重点突出山花娇美、泉水清澈的特点。
D.尾联通过将鹏的叫声,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闲”字,既照应了标题,又点出诗人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的形象特点。
B.颔联精心选择“老鹤”、“残莺”两个意象,借以烘托诗人山野独行时的落寞心绪。
C.颈联以“西施”与“卫圻”两个历史人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花”与“泉”的特点。
D.全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述诗人独游时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其心情和感受。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
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以
“,"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败笔
田玉莲
①姥爷念过私塾,虽说腹中墨水不多,却极喜好收藏古玩和古画,在小镇繁华地带租
了一处房子,开起了一家经营古玩和古画的店铺。
②一天,姥爷的店里走进一位衣着得体的客人。交谈中,姥爷得知此人是经营茶叶的
南方商贩。那人在店铺里溜达了一圈,看中了一幅画。那幅画是一人牵一驴过一座小木桥,
小桥很狭窄,仅能容人和驴子走过。因为桥过于狭窄的缘故,驴子非常胆怯,执拗着不肯过
桥,牵驴人就用力拽着它前行。
③商贩非常喜欢这幅画作,在跟姥爷讨价还价之后,以二百两银子成交。商贩先付了
一百两银子给姥爷作为定金,剩下的一百两银子,待他回到住处筹措够了再来取画。
④等那商贩走了之后,姥爷高兴极了,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
试卷第4页,共6页
酿的烧酒。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恐怕开三年店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姥爷得意地
哼着小曲。
⑤鸡叫天亮,商贩带着银子来了,在重新打量一番那幅画后,竟不乐意了,硬要姥爷
把预付的一百两银子退还给他。
⑥姥爷一头雾水:“说得好好的,怎么说变卦就变卦呢?这不是耍弄人吗?”
⑦商贩见姥爷十分委屈,解释道:”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
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商贩接
着说,“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然而,这么一幅好画,却让
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商贩长吁一声,晃晃头,极为惋惜。
⑧听着商贩的话,姥爷不由自主地"哎''了一声,懊悔得直跺脚。
⑨昨晚,姥爷喝下一碗地瓜烧后,喜不自禁地把那幅画展开来看,突然,他发现画中
有一处瑕疵——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嗨,他禁不住埋怨起作画的人来:
太粗心,真是马大哈!他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要不然,明日商贩要是察觉了这一疏漏,这
二百两银子还不打水漂了!于是,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14.说说题目“败笔”的含义。
15.第④段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6.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的“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
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
荣耀与傲慢——这里华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
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节选自李娟《冬牧场》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尊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
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兰天”的“兰”应为“蓝”。
B.“园满”的“园”应为“圆”。
D.“一张一驰”的“驰”应为“弛”。
故选Co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句中形容只靠药
物的方法难以达到减肥的目的,使用正确。
B.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意思是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非
常得意,形容谋事成功得意的样子。句中形容完成任务后非常得意,使用正确。
C.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
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句中形容小王刚进入研究领域,还没有从浅入深,达到很
高的水平,使用正确。
D.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句中形
容小张下棋没有做到“走一步看三招”,使用“目无全牛”属望文生义。
故选D。
3.C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C项,定语语序不当,“最伟大的”应该放
在“人类建筑史上的”之后。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
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
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
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管:“不管……,总是”是一组搭配的关联词,表示条件转折。无论:“无论……都”
是一组搭配的关联词,表示条件关系。依据后文“教的人总要”中的关联词“总要”可知,应选
答案第1页,共8页
“不管”。
第二组,于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因此:指因为这个。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依据前文“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内容可
知,强调的是后文“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的一个原因,应选“因而”
或者“所以”。
第三组,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和“就”搭配。而:连词,表前后承
接、递进、转折等关系。依据后文“学生如果自命不凡”可知,内容上强调了对前文“老师好
的做法”的一个转折关系,应选“而”。
第四组,于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因此:指因为这个。那么:和“如果”搭配,
构成表假设的一个结果。依据前文“学生如果自命不凡”中的“如果”一词,应选“那么”。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薄面”是谦词,一般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
故选Ao
6.A
【详解】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
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
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
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先说“月亮”,然后
是“上下空濠,一碧数顷”的效果,再写到荷香。综合分析A项正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B8.C9.B10.(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
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
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B.错误。“师”,学习。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
答案第2页,共8页
c.正确。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正确。句意: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疑难问题。句意: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②形容词,糊涂。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③……的原因。句意: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④用来……的。句意: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故选Co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有误。原文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意思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并非说童子之师不合格。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受”,通“授”;“惑”,疑难问题。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明”,明智。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
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
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
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
答案第3页,共8页
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
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
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
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
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
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
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1.D12.A
【解析】1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错误,尾联只写鹏鹏的叫声,没有体现百鸟争
鸣、清脆婉转的场景。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A.“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理解不当。“闲”应是表现诗人清闲、落寞的形象。
故选Ao
1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掇”“复”“闲”“患”“度”等。
14.既指姥爷自以为是认为少了缰绳是败笔,又指姥爷自作主张画一笔的行为。15.采
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姥爷谈好一桩成生意之后的兴奋自得,为下文生意失败后后悔
做铺垫,使情节有起伏,增强文章可读性。16.“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然晰地感
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舌断意连,形断意不断。这是艺术上的“留白”,会给人以更大想
象空间,同时也表现了画家的艺术品位与追求。(或:这是一笔虚与实的结合,以虚笔的处
理达到一种画趣或韵味)
答案第4页,共8页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败笔”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文中的“败笔”指两处地方。
由第⑦段“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
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这么一幅好画,却让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
等内容,可知“败笔”指的是商贩认为姥爷加上去的那一笔缰绳是多此一举的。
由第⑨段“突然,他发现画中有一处瑕疵——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于是,
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等内容,可知“败笔”又指姥爷自作主张画一笔的行
为。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通过动作描写,如“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酿的烧酒”“得意
地哼着小曲”等;同时运用心理描写,如“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恐怕开三年店也
赚不了这么多钱”,表现了姥爷谈好一桩生意之后的兴奋自得之情。
结构上:这一段主要是描写了姥爷谈好一桩生意之后的兴奋自得之情,而后文主要是描写了
姥爷生意失败之后的懊悔,所以第④段起到为下文生意失败后后悔做铺垫的作用。同时前后
形成对比,造成反差,使情节有起伏,增强文章可读性。
1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先在文中找到此句的位置,了解前后内容,据此从表现图中物的特点和画家艺术水平的角度
来分析概括。
“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出现在第⑦段,其中的“此处不落一
笔”,是指“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却蕴含着无限的奥
妙,可谓神来之笔”,是指“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
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整个句子是对“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的这种“留白”艺术手法的
赞叹。
“留白”手法,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
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17.例文:
生命如花,尊严如香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花朵,
能够赢得众人的喜爱,源自于它们对花香的珍惜与坚守。花如此,人亦如此。所谓生命如花,
尊严如香。
答案第5页,共8页
尊严如菊香,浩气满乾坤。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舍生而取义”,有守住尊严的
骨气,有捍卫尊严的勇气,一如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赢得文人雅士为之倾倒,
正义之士为之击节。于是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公无渡
河,公竟渡河”的执着。生命如菊,尊严如香,他们为我们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尊严之
歌,赢得后人的敬仰。
尊严如荷香,出淤泥而不染。总有那么一些人,生于乱世,出于凡尘,但是却坚守内
心之志,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譬如海瑞,坚守为官之道,心有黎民
百姓,于乌烟瘴气的官场,坚守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本心,在腐朽糜烂的封建王朝中,
捍卫了自己如荷香的尊严。生命如荷,尊严如香,源自于心有百姓,忠于社稷。
尊严如兰香,淡淡出幽谷。兰花生于山谷,不慕名利,不慕虚荣,在山野之中自在开
放,只留一段芳香,馨香天地间。犹如陶渊明,一个人中之兰,辞官归隐,息交绝游,抚孤
松,种黄花,早出晚归,默默释放兰花般的馨香。他赢得了自己淡雅如兰的尊严。梅妻鹤子
的林逋,不为名利所动,只为那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梅,翩若惊鸿之鹤,迎朝阳,送夕阳,守
住了如兰之清香的尊严。生命如兰,尊严如香,他们的人生之花也因此有了别样的璀璨。
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生命之花各色各态,生命的尊严也以不同的芳香,随风传递,芬
芳后人。作为逐梦中国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怎样守住我们如花香般的尊严呢?
大量阅读,与高贵的灵魂对话,提升自己对尊严的深刻理解,形成自己对尊严的态度
和认识,从而让尊严扎根自己的心田;努力学习,从知识上丰富自己,占领知识的高峰,在
知识的话语权中获得尊严;有高远之志,并矢志不渝,努力追梦,让充实的人生展露尊严;
修身养性,“善养吾浩然之气”,获得让人尊敬的人格魅力……果真如此,我们的生命之花就
会更加灿烂。
可惜的是,有不少人,没有是非原则,最终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枯萎凋谢,失去尊严的
花香。近来成为网红的卢书记之流,违背抗疫的大原则,心中没有大是大非,屈从官位特权
意识,最终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打市政府秘书长一耳光,丧失共产党员应
有的人格魅力和党性原则,从而丧失了自己如花香般的尊严。可见没有守住自己的尊严,生
命之花就会暗淡,甚至凋谢。
总之,我们行走于天地间,心中有国家和人民,有是非原则,珍爱尊严之香,才能让
自己的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域股权转让合同代持协议
- 住宅小区保洁承包合同
- 包装设计师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比赛试题
- 大型工程项目建材采购合同范本
- 直播投屏操作指南
- 2024年8月份光学薄膜中的三角干涉区域计算标准
- 电子商务合同范本:淘宝专用
- 食品物流配送服务合同范本
- 班级管理小妙招分享会
- 2025重庆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4月自考1504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及答案
-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联考 物理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
- 办公楼弱电系统设计方案
- 黄金卷02(广州专用)-【赢在中考·黄金预测卷】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卷(考试版)
- 2025-2030年班用帐篷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招聘701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射线无损探伤合同范本
- 创意活动策划方案及执行流程
-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职业模块-第五单元:走近大国工匠(一)展示国家工程-了解工匠贡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