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颜军(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涵。[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49[]A[]1001-8999(2013)03-0028-0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最终目标。马克思曾将人的全面发展解释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思考和探索。一、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要结合时代特色和具体国情来发展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凸显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具体的、历史的把握,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并进一步地阐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要素,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入的发展,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始终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要以人的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主张把人的发展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统一起来,明确地把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因此,邓小平始终把人的利益和价值实现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邓小平强调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人的全面发展要以消除社会的贫困和落后为前提马克思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41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生活的形式展开,生活的前提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必需的物质资料,因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社会生产活动。邓小平反对抽象地讨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他曾经意味深长地谈到:“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邓小平以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来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认为要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注重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把消除贫困和落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并把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依赖于消除社会的贫困和落后,为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培养“四有”新人人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自觉的发展过程。人既具有自然性同时又体现社会性,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当然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需求。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和塑造,并认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既是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体现,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四有”这一重要概念。随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明确了在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客观物质条件,而且要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并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总是一定阶段的社会,总是作为一定条件下人创造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集合,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伴随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产物。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同志把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两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个体的全面发展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完善为条件,社会发展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逐步展开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具有历史性,人不仅作为个体存在具有历史性,人作为类存在同样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最抽象、最根本的本质属性表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凝结和体现。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并且“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自然为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江泽民同志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普遍联系和互动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入的全面发展问题,认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性,首先把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强调这一发展过程的互动性,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规律:以学习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内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学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主张把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同人民的物质、精神需要和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强调以素质教育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了育人为本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突出强调先进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在强调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又提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的新要求。三、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内涵,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价值,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一)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内涵:以“人人”为出发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实现条件。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要让“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2007年,他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思想,凸显了“人人”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人”的主体性概念中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多次谈到的“人人”,不是抽象意义的人,而是从“每一个人”和“一切人”的维度来审视和理解“人”。“每一个人”是从空间维度审视“人”的主体内涵,指社会的每一个公民。这一角度出发审视的“人”突破了“局部”的片面性,而具有“整体”的综合性,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人。“每一个人”都享有作为公民的权利,并强调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都应给予充分尊重,应充分尊重每个人及其个性,尽力维护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一切人”是从时间维度审视“人”的主体内涵,指每一个时代的公民,这一角度出发审视的“人”突破了“现在”的局限性,而具有“长远”的发展性,不仅是现在的人同时还包括未来的所有人,并强调在谋求当代人发展利益的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潜力。(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价值:以人的幸福为指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关注“现实的人”为起点,尊重人的需要和个性,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关怀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维度和价值原则。2003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2004年3月,他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2005年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最终诉求就是要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2006年,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并把促进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归宿,努力“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2011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考察海南时要求“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统一,又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强调了人民群众对发展的主体需要和主观感受,突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入学意义和主体价值。(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改善民生为路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民生工程当作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来抓,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执政的现实目标,强调执政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展行业物流与服务保障方案
- 2024化妆品代理合同例文
- 路基与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 2024搬迁服务合同书
- 起重设备课程设计
- PD-122860-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品牌连锁加盟合同
- Ozolino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建造师聘用合同书
- 2024测绘合同示范文本测绘合同范本
-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50345-2012
- 2023年工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本
- 足球比赛记录表格
- 营养科工作制度与职责
- 《统计学-基于Excel》(第3版)课后参考答案 贾俊平
- 杭州郭庄调研
- 短歌行教学讲解课件
- 机械设计图纸标准化
- 船用柴油机课程
- 陕西诺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农药原药及中间体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