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

一、积累(20分)

1.(13分)班级开展主题为“我爱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识城标,了解家乡】

HANGZHOU

麻州

杭州城标

♦城标由汉字“杭”的篆书演变而成,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拱桥等诸多要素(r6ng)

入其中。

♦“杭”字古义即为“方舟”“船。“杭”又通“航",反(ying)了杭州之名源

自“大禹舍舟登船”的历史典故。

♦城标以翘屋角与(yuGn)拱门为表现形式,右半部分隐含了西湖著名景点“三

潭印月”的形象。

♦城标强调了字体的独特性,字体与图形相结合,o

(1)根据语境,在上文横线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rong)入其中反(ying)(yuan)拱门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B.巧夺天工C.栩栩如生D.浑然一体

【写对联,宣传家乡】

(3)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

项是_______

A.雨奇千岛洗青螺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D.碧波千顷浮翠岛

【学公约,爱护家乡】

(4)余杭良渚文化村居民制订的“村民公约”,有“我们不往窗外抛撒物品,晾晒浇灌

防止滴水”“在小镇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

老爱幼”等内容。某小区的公约,有“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烟蒂”“严禁攀折花木,违者

罚款”“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等内容。两相比较,“村民公约”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第1页共26页

【诵美文,歌赞家乡】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跳,因滩多流急,航

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

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

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B.①②④③C.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

2.(7分)古诗文默写。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

诗中“大漠孤烟直,①"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素湍绿

潭,②”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③,江入大荒流”

的壮美景色;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④,⑤”的万丈豪情;

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⑥,若出其中;⑦,若出其里”的

宏阔境界。

二、阅读(54分)

3.(4分)名著阅读。

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①《世说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镜花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乃秉持公心,指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4.(4分)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哪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

第2页共26页

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白龙马(《西游记》)

简•爱(《简•爱》)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5.(16分)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

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拔上衣服,竞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

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

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

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

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

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

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

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

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

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

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

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

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

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

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

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

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第3页共26页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

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

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鹭。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

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

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

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

不挡南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

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

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

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

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

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

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

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

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

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

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第4页共26页

(2)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①【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

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②【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3)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

验简要分析。

6.(10分)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

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

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

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

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

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

康形势极为严峻。

图表一(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第5页共26页

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近视率(%)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

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

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

动时间普遍不足。

图表二(同图表一)

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数据调查

夕Q用■时长用“度.卡户■・时长

现状:29.8c223.Bain现状;±5*1±35*现状i54.9ain

标*338及I壮揖准,WO・in内«Jt:±5'以内标*::M.inACLh

<以±*里1>状■・为户的平均*)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

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

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

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

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

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

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第6页共26页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2)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3)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

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7.(14分)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

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

S:“巨卿信士,必不乖运。"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

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

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

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蚌④,将宝⑤,而柩⑥

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统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

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拧kuAng:墓穴。⑤室

bian:落葬下棺。⑥柩汹:棺材。

第7页共26页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自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通--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①②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①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②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8.(6分)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第8页共26页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

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

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O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

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o

三、写作(46分)

9.(6分)某校规定,眼睛不近视或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0.1的学生,才能评“三好学

生”。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规定的看法。(100字左右)

第9页共26页

10.(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即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希望参加新学校的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

多彩,假如学校已有你感兴趣的社团,就申请加入;假如学校目前还没有符合你兴趣特

长的社困,就申请创建一个新社团。

请从上面申请的内容中任选一项,给新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封信。可以

讲述有关你某项爱好或技能的故事;也可以陈述你申请的理由和相关设想。

要求:(1)统一署名“杭晓舟”,时间“6月26日”;(2)600-800字;(3)不

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第10页共26页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20分)

1.(13分)班级开展主题为“我爱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识城标,了解家乡】

JTEL/

HANGZHOU

前州

杭州城标

♦城标由汉字“杭”的篆书演变而成,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拱桥等诸多要素(r6ng)

入其中。

♦“杭”字古义即为“方舟”“船”,“杭”又通"航。反(ying)了杭州之名源

自“大禹舍舟登船”的历史典故。

♦城标以翘屋角与(yuGn)拱门为表现形式,右半部分隐含了西湖著名景点“三

潭印月”的形象。

♦城标强调了字体的独特性,字体与图形相结合,=

(1)根据语境,在上文横线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rong)融入其中反(ying)映(yuan)圆拱门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D

A.惟妙惟肖B.巧夺天工C.栩栩如生D.浑然一体

【写对联,宣传家乡】

(3)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

项是A

A.雨奇千岛洗青螺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D.碧波千顷浮翠岛

【学公约,爱护家乡】

(4)余杭良渚文化村居民制订的“村民公约”,有“我们不往窗外抛撒物品,晾晒浇灌

防止滴水”“在小镇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

老爱幼”等内容。某小区的公约,有“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烟蒂”“严禁攀折花木,违者

第11页共26页

罚款”“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等内容。两相比较,“村民公约”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诵美文,歌赞家乡】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C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跳,因滩多流急,航

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

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

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B.①②④③C.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

【解答】答案:(1)融;映;圆(2)D(3)A

(4)都以“我们”作主语,强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出现强制性的词语,语气较

亲切、委婉,用语文明;多从正面归范居民自己的言行。

(5)C

2.(7分)古诗文默写。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

诗中“大漠孤烟直,①长河落日圆”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

“素湍绿潭,②回清倒影”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③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景色;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④

顶,⑤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⑥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⑦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解答】答案:

①长河落日圆

②回清倒影

③山随平野尽

④会当凌绝顶(注意“凌”的书写)

⑤一览众山小

⑥日月之行

第12页共26页

⑦星汉灿烂(注意“灿”的书写)

二、阅读(54分)

3.(4分)名著阅读。

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①《世说新语》C

②《西游记》D

③《镜花缘》B

④《儒林外史》A

A.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解答】A.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根据“士林”“多讽”,可判断为《儒林外史》。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

根据“唐氏父女之游行”,可知为《镜花缘》。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根

据时间和“记言”“记行”,可知为《世说新语》。

D.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根据“神魔”

“精魅”可知为《西游记》。

答案:

①C

②D

③B

®A

4.(4分)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哪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

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白龙马(《西游记》)

简•爱(《简•爱》)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第13页共26页

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解答】答案:示例1:我选白龙马。在《西游记》中他化身白马,不辞辛劳跟随唐僧去

西天取经。为救唐僧,变作宫女,独自勇敢无畏的刺杀黄袍怪,都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机

智,而且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他对海洋很熟悉,所以,他是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

示例2:我选简•爱。因为她是个自尊独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人。当发现心上人已婚后毅

然选择离开。她适应能力强,经历舅妈家的欺辱,洛伍德学校的折磨,依然顽强坚定地

生活,她敢于闯荡,不满学校毫无生气的生活,就决定离开去应聘家庭教师。所以,我

觉得简•爱是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

示例3:我选孙少平。他有冒险精神,年少时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去闯荡。他能吃苦耐劳,

只身前往黄源城揽活儿做苦力,脊背被压烂也不退缩;他不怕危险,发生矿难时,勇敢

地救下了自己的徒弟。煤矿出现用工难题,他组织工友想对策,机智地解决了问题。这

都说明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孙少平是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

示例4:我选格列佛。他从小就有航海梦想,努力学习航海知识,担任过船长,喜欢冒险,

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他多次乘船远航,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曾在荒岛上靠生吃牡蛎

和扇贝度过难关。所以我觉得格列佛是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

5.(16分)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

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拔上衣服,竞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

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

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

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

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

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

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

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

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第14页共26页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

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

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

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

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

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

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

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

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

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

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鹭。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

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

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

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

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

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

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

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

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

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

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

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

第15页共26页

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

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

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2)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①【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

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②【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3)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

验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按表格中的时间提示,找到

文中对应的内容,然后筛选关键词或概括作答。第①空根据“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

识并记住了斑鸠”可填写出答案;第②空根据“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

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可填写出时间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第③空根据“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

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可概括出答案。

(2)①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很长,其中没有标点停顿,很明显是为了强调“年

月”前的多重定语,“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辣”

都是人类对鸟兽摧残的手段,连用能突出这些手段的数量之多,伤害力之大,引起读者

的深思。同时从句子也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愤慨。

②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可知这里的“探头探脑”并不是丑化斑鸠

形象,表现的是斑鸠生怕受到人类的伤害而做出的动作,可见它们的小心谨慎。如果删

第16页共26页

去这个词,则无法突出斑鸠的这种畏惧心理。

(3)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作用分析。阅读文章可知,第二段属于插叙,是作者对六年前

在波士顿人与斑鸠和谐共处画面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我们对鸟兽伤害的各种行为。二

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对比,所以才有了我今日见到斑鸠的惊喜,也让

读者明白现在再次见到斑鸠而它却极不信任“我”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这两段内容既丰

富的文章的内容,又让“我”今日重见斑鸠的欣喜、与它重建友好关系的过程变得顺理

成章。

(4)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如果认为能等来,可抓住

文章倒数第三、四段“我”和斑鸠关系的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一情节来表述理由;如果认

为不能等来,则可抓住文中人类伤害鸟兽的各种行为去分析、阐述理由。

答案:

(1)①“我”认识并记住斑鸠②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③“我”看到斑鸠很惊喜,

斑鸠见人就飞走

(2)①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②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

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3)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三段写

了我们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

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

代;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4)示例一: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己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

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

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

人类的信任。

示例二:不能等来。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

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

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

6.(10分)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近视漫谈

第17页共26页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

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

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

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

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

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

康形势极为严峻。

图表一(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近视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7T2岁小学生1”15岁初中生16-18岁班中生19-22岁大学生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

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

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

动时间普遍不足。

图表二(同图表一)

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数据调查

斤阳BU0I①用.时长W用.角度.次户外有效■.时长

现状:29.Be现状,223.Bain现状;±5,>±35*现状।54.9«ifi

标充:33s及以上篝准।内限*±5*以内标充:60・%及以上

(以上朴曰取状♦■力・村用户的军均,)

第18页共26页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

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

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

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

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

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

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2)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3)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

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

A.有误,把“眼睛”比作“照相机”,说明了眼睛是怎么工作的。

B.正确。

C.有误,原文是“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

险”,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D..有误,原文是“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

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室外光

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是断章取义。

故选:Bo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阅读中插入图表作用的能力。文本中插入图表,有以下好处:体

现数据的科学性;使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便于读者了解所解说的内容,作答时联系上

下文分析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

第19页共26页

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

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可知,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休息、远眺能

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息,规范了用眼后

的休息时长(20秒)和远眺距离(20英尺),具有合理性。

答案:

(1)B

(2)内容上,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图表一显示我国

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图表二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

均不达标。形式上,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有了变化,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3)文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

息;文中说明休息、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休息时长(20

秒)和远眺距离(20英尺)。该法则具有合理性。

7.(14分)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

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本期日。后期方至,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

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运。"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

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

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

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蚌④,将宝⑤,而柩⑥

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日:“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统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

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第20页共26页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TkuAng:墓穴。⑤叟

bian:落葬下棺。⑥柩ji。: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乃共享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自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通--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①②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①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②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

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克:约定。解释正确。

B.句意: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白:告诉。解释正确。

C.句意:一定不会违背。乖违:违背。解释正确。

D.句意: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恨:遗憾。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

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结合内容可知,众人被他们之间的深厚的友谊而感动的落泪。

故选:D。

第21页共26页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①结合内容,从“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恍然觉寤”等语句中可知,我们

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

②结合内容,从“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中可知,太守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将宴,而柩不肯进”“式因执缚而引,

柩于是乃前”等语句中可知,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

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

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D

(2)D

(3)①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

②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4)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

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

美和向往。

8.(6分)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第22页共26页

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

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

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飘飘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

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

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

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乙诗前两句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

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青枫飒飒雨凄

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

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

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秋色遥看入楚

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