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_第1页
【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_第2页
【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_第3页
【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_第4页
【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民社区安全感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现状本人根据上海市居民社区安全感研究这一论题,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以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的一些期刊和文献提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一共研读了相关中文文献63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读,总结了外国学者对城市社区、居民社区安全感提升策略、以及国外安全社区的建设等的研究现状。获得了许多关于安全感,社区公共安全,安全感与心理学的关系的一些观点,主要内容如下。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认为,家庭环境在促进孩子自我安全感的培养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我国少年儿童早期,孩子完全依赖他们的父母,他们给他们强加界限和禁忌。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没有自由,但是他们有一种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这些孩子的长大,他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独立,和父母的接触越来越少。这一成长过程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归属感与安全心,因为他们必须独立地面对这个社会,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弗洛姆认为,现代人类社会虽然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现代人越来越容易觉得自己缺少一种归属感,经常可能会因此让他们自身感到一种孤独与死的不安全感。因此,为了同时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种政治归属感和一种政治安全感,许多数的中国人把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己生活中的命运都直接交给了的人这是一种威权资本主义和极权主义,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社会文化的精神与分析研究者karenhorney、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和爱,就可能会直接造成对于孩子的心理和不安全感,霍尼说这种父母的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根本的犯罪。父母的根本罪恶导致了对孩子的一种不安全感,使之普遍化到一切人和事上。人文主义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的基本心理需要也就在于它泛泛地作为指导和保护整个人类自身的财产生命与人身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摆脱焦虑和恐惧的基本心理需要。对安全的基本要求一般有三个基本方面:安全组织、秩序、安全和可预测性的动机。安全状态是一种精神活动的状态,是一种自信、安全、自由的感觉,不受恐惧、焦虑和焦虑的影响。这里的自由是一种从纯粹的心理感觉到行为的选择。安全性的强弱能够通过对行为选择的表现方式来进行判断,使安全性不再仅仅是一种人们难以捉摸的内在经历,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观行为表达。安全感本身就是一个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同义词。在西方学术界,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对犯罪的恐惧,不安全感,即"犯罪恐惧",安全感的客体就是犯罪。例如,Garofalo(1981)将公共安全感定义为对危险感的情绪反应和对周围环境中的犯罪行为进行评价后,对自己的伤害进行评估的焦虑。maxfield(1984)认为公共安全本身就是一种使得人们能够在面对各种危险状态时的一种自然生理变动。ferraro和lagrange(1987)把安全行动定义为对于犯罪和其他犯罪现象的负面情绪性反应;安全的这个概念由美国的学者sundeen和mathieu在1976年首次提出,它就是"那些正在成为受害者的人的担忧和关注程度"。美国著名的研究人员LoisMorcke提出,安全感在于它反映了公民自己对正常秩序和社会管理的衰退的看法。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从社会安全的角度研究安全问题,主要是从公众对犯罪的焦虑和恐惧的角度出发,研究这种焦虑和恐惧在其个体心理层面所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从而对公众的安全感进行评价。在这里,研究者将公共安全定义为由对犯罪的恐惧和焦虑引起的情绪反应和伴随的生理变化。本文所探讨的居民社区安全感在这里定义为某一社区的居民对其所居住环境是否安全的感知。它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影响的心理反应,是他们对现实治安状况的评价。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关于居民社区安全感的研究与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公共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只有通过深入地探讨公共安全感的内涵,才能明确公共安全感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明确了解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否有安全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前景。关于安全性内涵的一些结果也是可以被各种安全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所吸收并加以整合,应用于各个阶段的层次及维度。基于这首先将会对安全技术的内涵展开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安全感就是政府对安全管理工作体现出来的安全思想,这是一个持续丰富、完善的动态理论进步发展的过程。我们想要深入地研究这种安全感,首先就需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安全"的基本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全"字可以解释成就是"没有危险,没有威胁,没有事故"。子山在指出:“在中国,‘安全’一般意味着稳定和完整,没有危险、事故和威胁。”对个人安全所需要的范围宽,从整个世界的和平,社会稳定甚至人身安全,公众都想要生活在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每个人,他们所做出的行为都是完全可以被预测的,而不是经常陷入难以控制,因为意想不到的事件。(1)居民社区安全感与归属感之间的联系国内学者认为居民社区安全感与社区归属感之间的关系紧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能促进安全感的提升。程燕在她2008年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已经首次明确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社区居民的一种社区个体归属感,认为对于一个社区的社会归属感主要含义是关于指当地社区居民将自己社区作为是该社区的一个所在地域或者一个社会中的人群一个聚集体的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社区归属感不仅既有对自己所参与处理的社区个体身份的一种确认,也很有可能只是带有其他社区个体的一种情感活动色彩。feldman指出如果任何一个社区人对于自己社区的破坏物质与精神社会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这种主观性质和评价重视程度越高,他就比较早越有可能能够继续维持居住和努力保存社区下来,对于这个社区的破坏环境也通常会对他产生正面的一种积极情绪,并且也会表现显示出较强的对于这个社区人的归属感。程燕认为,社区的这种归属感主要含义是在泛指一个社区居民中的一位居民在某个特定地域内对于该地域社区的一个人群以及该个地域社区居民所处的同一地域两个多种人群方面的一种相互认同、喜爱和相互间的依恋,它不但仅是来自于特定的一个地域社区范围内的一种社区居民人群关系聚集体,而且同时还是一种来自于该个地域社区特定的社会地域性和社会环境性的特点,其中,地域性的这种社区人群关系就是如何使得社区居民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产生这种归属感的主要社会原因和情感源泉。王亮(2014)认为,对社区的归属感我们应当主要从一个城市住宅小区的居民对于自己社区事务的一种主观心理的认识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其中主要涉及到一个城市住宅小区的居民对于自己社区的管理和对社区事务的一种认同。张志浩在对于当前我国推进现代都会社区体系建设的问题研究中明确地阐述指出,社区的社会归属感主要指的是我们用来解释泛指我们整个现代都会社区本身中所应有的一种把整个现代社区的社会全体成员紧密地维系联结在一起的一种力量,即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缘引力"。包晓霞(2015)认为,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主要指的就是包括了居民对于自己的感情或心理方面,具有共性的地域观念、乡土意识和认可感。将社会地缘感的重要性作为整个社区的一项根本要素,他明确地认为社区的居民由于其职业、经济能力等水平的不同而对社区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即每个社区的所有成员都把整个社区的地缘感当做是"我们的",都把其他整个社区的所有人当做"他们"。(2)安全感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安全在我国心理学名称词典中被明确地定义为"一种自信、安全和免于恐怖和焦虑的感觉,尤其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未来)需要的感觉。这些冲突、焦虑、预防机制等均是因为个体童年时期和成人阶段对一些欲望的掌控和满足而产生的,这就会引起冲突、焦虑和预防机制。精神分析学派的安全问题研究主要强调儿童童年经验在社会心理安全建立过程中所发挥起到的作用,以及因不安全而引起的各类心理问题。例如,焦虑会让人对外部世界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例如,jamesplant我们认为婴儿安全感与其他不安全感都可能是指一个人在婴儿生命早期就已经开始形成的一种自然心理反应状态,因此婴儿母乳喂养与母亲拥抱在整体心理上对于婴儿安全感的精神培养与心理构成非常重要,而且很难用任何药物疗法来进行治疗。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心理安全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界定。杨元华指出,安全是针对主体本身的,而不是针对其他主体的。安全是非理性作为个人经验的主导因素,非理性自我经验是安全的主要内容,在安全中占主导地位,理性利己主义,而经验判断是安全的次要内容。而安丽娟(2019)认为,安全主要是指人受到各种可能性的危险或有一定风险的个人身体或精神上的感觉,以及一些个人对强或弱的反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确定性和控制。1.3研究述评通过以上文献研究,我们对安全感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心理学对人类安全感研究的结果表明,追求安全感的本质是一个人的根本动力,安全感是人的目标。对于心理安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将心理安全感看做是一种人格特性的观点来进行研究,这种心理本体论中的安全感既与童年的经历、早期的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周围环境相联系有关;安全感对于个体身心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安全感,我们就能对别人产生信心、自尊以及基本的人际信任。只有在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人性及自身的价值。相反,它们则可能出现精神疾病,甚至可以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表现或者出现身体上的反社会性行为、过分幻想、专制主义等。这样的安全感就是我们研究别人的安全感。参考文献[1]SnedkerKA.NeighborhoodConditionsandFearofCrime:AReconsiderationofSexDifferences[J].Crime&Delinquency,2015,61(1):45-70.[2]唐有财,胡兵.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国家认同与社区认同的双重驱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唐文跃.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地理科学,2011(10).[4]梁增贤,许德祺.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J].人文地理,2016(2).[5]QianJX,ZhuH,LiuY.InvestigatingUrbanMigrants’SenseofPlacethroughaMulti-scalarPerspective[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1,31(2):170-183.[6][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Kelly,C.IntergroupDifferentiationinaPoliticalContext[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11,27(4):319-332.2020年第6期-76[8]佟瑞鹏,翟存利.社区安全氛围与居民参与、归属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5).[9]SampsonRJ,GrovesWB.CommunityStructureandCrime:TestingSocialDisorganizationTheor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9,94(4):774-802.[10]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6).[11]王兰,刘刚.上海和芝加哥中心城区的邻里再开发模式及规划———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11(4).[12]张卫东.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SEM研究[J].心理科学,2002(3).[13]杨敏,王建民.在社区建设中重铸社会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9(3).[14]张欢,褚勇强.社区服务是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催化剂”吗?———基于全国108个城市社区的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5]刘建娥,戴海静,李梦婷.转型社区居民的离愁别绪:社会资本视角下生活满意度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8(3).[16]MalikAA.UrbanizationandCrime:ARelationalAnalysis[J].Journa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2016,21(1):68-74.[17]舒晓虎,陈伟东,罗朋飞.“新邻里主义”与新城市社区认同机制———对苏州工业园区构建和谐新邻里关系的调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8]李锋.收入对安全感的影响考证[J].统计与决策,2007(11).[19]吴克昌,王珂.城市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海口市M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20]Hazel.E.Thepolls:FearofViolenceandCrime[J].PublicOpinionQuarterly,1974,38(1):131.[21]AbdullahA,MarzbaliMH,WoolleyH,etal.TestingforIndividualFactorsfortheFearofCrimeUsingaMultipleIndicator-multipleCauseModel[J].EuropeanJournalonCriminalPolicy&Research,2014,20(1):1-22.[22]B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