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43.(·云南二模·24)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推动了“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解析】本题A选项错在“开始”,B选项改土归流早在明朝就开始了。D选项不符合深远意义。只有C正确。【答案】C144.(·广东中山高三期末·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考点】内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内阁制度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表明君主还是有实权的,而中国古代则是君主专制。故选A。【答案】A145.(·陕西西安一模·26)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能够参与中央决策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强化(明朝内阁制)。【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从“票拟批答”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指明内阁职责。再结合明朝内阁制的形成相关内容就能得出答案。【答案】D146.(·浙江杭州二模·1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②错误。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④不正确。【答案】B 147.(·江西九江二模·29)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这说明()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B.“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考点】君主专制制度【解析】专制是指君主大权独揽于一身,独断专行。题干反映“独断”的出现多于“专制”,而且专制大部分是用于臣民,这说明古代中国“专制”与现代的含义是不同的,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存在时间长达二千多年;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趋势;D项“完全相同”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148.(·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7)“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从材料可以得出()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考点】明朝设内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由于事务繁忙,后设内阁,但仅限顾问,仁宗后,阁臣有了票拟之权。【答案】B149.(·福建厦门一模·13)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考点】明朝的内阁制【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联系所学“公”古代指的是三公说明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即无实权故明朝内阁制符合要求。故选D。【答案】D150.(·陕西宝鸡二模·26)《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朱元璋)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帝”与孟子的对立在于()A.“帝”出身农民,孟子依附权贵 B.“帝”信用法家,孟子代表儒家C.“帝”主人性恶,孟子主人性善 D.“帝”加强皇权,孟子宜讲民本【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解析】本题是跨学科综合题型。孟子曾讲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视臣如草芥的朱元璋恼火得要把孟子逐出孔庙,还要“罢其配享”。后来,朱元璋虽然在钱唐辈的反对下,不得不收回“罢其配享”的“圣旨”,但终于下令删去他不喜欢的《孟子》语录共八十五条,成了《孟子节文》(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所以,搞懂了题意就会发现朱元璋之所以做出“罢其配享”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等事情,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体现的是民贵君轻,而这些思想是不利于开国初期的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因此选D【答案】D151.(·广东东莞高三期末·13)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考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从材料“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以及“阁臣”等信息即可判断选择C项。【答案】C152.(·北京西城高三期末·9)图1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元大都 C.明北京D.清京师【考点】明代政治制度【解析】从图中的“长安左门、锦衣卫、大明门”等信息即可判定,特别是锦衣卫是明代特务机构,故C项正确。【答案】C153.(·福建宁德一模·2)《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考点】明朝的内阁的设立【解析】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答案】C154.(·湖南永州一模·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考点】明代内阁制【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B、D说法不正确。【答案】C155.(·山东德州高三期末·2)利玛窦(1552—1610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定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依据材料可以看出()A.作者深刻认识了中国内阁制度的本质B.皇帝具有“批红”的权力C.中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D.当时中国已经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考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内阁【解析】由“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说明皇帝有“‘批红’”的权力,也看出是明朝的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权力大小来源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ACD。【答案】B15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3)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114人,北方共48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D.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度【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南方文化比北方先进先进,这根本上是由于南方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决定的。故选C。明太祖时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政治中心,故A项排除;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大多是由参加过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的,但科举制度是中央政府控制的选官制度,举国上下统一贯彻实施,不存在南北方推行力度的差别,B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正确答案为C。【答案】C157.(·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考点】明代内阁制度【解析】内阁并不是选官制度,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由题干中的“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也可反映,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也可知,AB项说法错误;由题干“俱列六部之上”可知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答案】D158.(·浙江杭州一模·6)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总理衙门【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本题需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递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实际上成为了隐形的政府。【答案】C159.(·浙江高考三模·16)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最终将其裁撤。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C.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D.乾隆时期皇权继续得到加强【考点】清朝军机处【解析】从材料可见,清朝皇帝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原因是它权力太大,威胁皇权,故A项正确。B项可以由“设立内阁”得出。C项不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决策权,军机处没有。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被裁撤,反映了皇权继续得到加强。故选C。【答案】C160.(·四川攀枝花一模·4)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考点】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图示显示的如何加强皇权,而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分散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A说法错误。【答案】A161.(·北京顺义二模·1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考点】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此题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从汉朝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到清朝康熙皇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故选B。【答案】B162.(·湖北黄冈一模·28)“(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军机处【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答案】B 二、材料题163.(·湖南六校联考二·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在古代文明时期,中东在农业、冶金术、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进行了基本改革,起了发达的文明中心的作用。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比较落后的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有创造力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革新中涌现的新事物除了包括儒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些新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对冶铁术、铸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摘自《全球通史》《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解析】历史主观论述性试题在高考时,在湖南高考评卷时,分观点、论证层次、语言三个方面赋分。第一: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记2分;若只赞成、反对而并没有概括性表述,记1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记0分。材料的观点主要有:观点1: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观点2:落后边缘地区的民族由于受到的阻碍较少,易于吸收先进地区的文明,反而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观点3: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注意: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是作为结论。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一步说明。如“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等这样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第二: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持观点,记8分。注意:①史实应该与观点本身相对应;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③每条准确史实为2分,光有正确史实最高不超过4分;④所谓论证充分,如论证“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的观点。可以从中西两方面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即认为是论证充分。第三: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记2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记1分,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记0分。【答案】参考范文:观点: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论述:中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于领先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随着经济和近代科技的发展,政治上欧洲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时代,很快崛起为世界的中心。升华: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不可违,违者,先进必将会变为落后,顺应者,则能跨越发展。164.(·河北邯郸高三期末·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先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积贫积弱、宋朝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等三种观点。再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评论宋朝的历史地位,注意观点明确、并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予以多角度论证;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165.(·江西宜春五校12月联考·21)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人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第(1)问,结合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归纳。【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1分)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166.(·河南焦作二模·40)(25分)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运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胃镊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10分)【考点】科举制【解析】回答第一问,除从材料中总结外,还需联系教材相关知识,较简单。【答案】(1)科举制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3分)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科举制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答出2点即可);(4分)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3分)167.(·四川宜宾一模·13)古代中国人与希腊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8分)【考点】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裂土田而瓜分之”分析,应是分封制。其优越性从“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归纳。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应是郡县制,其优越性根据“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归纳【答案】(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4分)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分)168.(·四川内江一模·13)(20分)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漫长的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材料三军机处外景(3)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这一机构设立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分)(4)依顺序回答,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哪些特征?(6分)【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古代时代特征【解析】(3)军机处的设立是由于西北军务的需要,起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据此回答即可。(4)从思想一统、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3)背景:西北军务的需要。(2分)历史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4)特征: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经济发展,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6分,各2分。表达相同的意思即给相应的分)169.(·四川凉山州一模·13)(3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考点】综合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1)注意题眼“变化”,政治结构: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答案】(1)①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②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③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170.(·福建宁德一模·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日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摘自《明史》材料二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摘自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简析材料二所述措施的积极影响。(6分)【考点】科举制【解析】(1)“措施”依据“科举必由学校……不入者不能得也”“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即可得出答案;“影响”由“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看出是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答案】(1)措施:科举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南北分榜取士。(4分)积极影响: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2分。若答“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亦可)171.(·广东梅州五华二模·38)(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本身具有任何一个穆斯林帝国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种内聚性。……中国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现象,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层面分析中国早期文明的“内敛性”强的原因?(4分)【考点】综合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解析】(1)注意考题限制语“经济和政治层面”,经济上农耕经济,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1)原因: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每点2分)172.(·安徽池州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两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考点】综合考东西方政治制度【解析】第(1)问,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依据教材知识,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则是民主政治制度;第二小问,从政治与经济的不同点的比较分析,认识两者的差异性。【答案】(1)基本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4分)原因:中国——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4分)希腊——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173.(·广东茂名二模·38)(26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2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2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考点】监察制【解析】(1)“阻力”主要因为皇亲国戚、权臣贪官;“制度”从材料“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得出是监察制度。“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结合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制度下君主之上,“家国同治”,监察和处罚只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体现。【答案】(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2分)制度:监察制度。(2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2分)174.(·浙江温州二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认识,主义涉及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主要知识点,考查获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问题,分析、概括、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影响。第(3)问主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指出主要决策方式及其理由。【答案】(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6分)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4分)(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8分)(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1分)。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分)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2分)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3分)决策之二:不能废除(1分)。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3分)会造成极大地社会动荡;(2分)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2分)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1分)。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参照废除的理由,两方面理由总得分不超过7分)。(有判断,无理由,不得分。有判断,但理由只照抄材料,最多得3分。)175.(·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38)(26分)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6分)。材料三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9分)?【考点】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的理解能力。第(1)问,“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可以从这方面去进行中西政治状况的对比。第(3)问,明代采取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1)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6分)(3)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6分)结果: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分);权力多元化(或民主政治)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1分)。176.(·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39)(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1)春秋战国到秦汉是我国古代的转型时期,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转型的表现。(3分)【考点】春秋战国社会转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不同国家形态社会转型期的理解能力。第(1)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转型的表现。【答案】(1)表现:政治:分裂到统一,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发展);文化: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3分)177.(·河北石家庄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6分)【考点】监察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能力。第一问从材料提取信息,高季辅上书说明的是国库充实,可以给外官,使他们富足不贪污;唐太宗对重臣的话,是褒奖清廉官员;高宗时通过法律文件严惩贪污官员。【答案】(1)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清廉典型)。(6分)178.(·河北石家庄一模·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解析】(1)变化趋势:可从监察对象、监察权的地位等来归纳。其本质:可从加强皇权专制角度来分析。【答案】(1)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4分)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2分)179.(·安徽蚌埠二模·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那个达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钸。——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征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他的观点(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语言简要流畅)。(11分)【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第(1)问,“认识”可从“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极端的奴役”概括得出。“评价”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对概括出来的孟德斯鸠的认识进行分析判断,指出其合理的一面和与史实不符的一面。【答案】18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41)(14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力量的互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1)指出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4分)历史上,关于科举取士的原则有两种观点。有人主张“逐路(地方行政区划)取人”,有人主张“惟才是择”。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2)根据材料,说明明朝科举取士所体现的原则,(4分)并分析其目的。(2分)【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依据教材知识,并结合地图的“郡”等信息,秦朝是实行郡县制,而汉代是郡国并行,其影响应围绕中央集权来阐述。第(2)问,考查科举制,材料反映两种主张:逐路(地方行政区划)取人、惟才是择;“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是惟才是择的体现,而“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则逐路取人的体现,其目的应统治者维护统治和选拔的功能的角度分析:既扩大统治基础,又选拔优秀人才。【答案】(1)制度:图9:郡县制;图10:郡国并行制。(4分)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如“七国之乱”。(4分)(2)原则:第一层次:坚持“惟才是择”或“逐路取人”。(2分)第二层次:兼顾“惟才是择”和“逐路取人”。(4分)“惟才是择”的表现: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逐路取人”的表现: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目的:既扩大统治基础,又选拔优秀人才。(2分)(笼统答“巩固统治”,给1分)181.(·广东江门高三期末·39)(24分)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有哪些具体制度?(3分)(2)试从政治、思想、文学角度举例论证材料中“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在宋代的先进性。(6分)【考点】选官制度、察举制、科举制【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问题分析、史实总结能力。第一问.本小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关键信息:“乡举里选”、察举、“科举”,概括组织答案即可。第二问.本小问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审问是关键,该问题的意思是从政治思想文学三角度用史实论证宋代科举制度为什么这么先进,从而结合宋代的阶段特征,史论结合回答即可。【答案】(1)“乡举里选”、察举制、科举制。(3分)(2)通过科举考试,选派文臣任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考试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科举过程中对儒学的推崇,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普及;重视文化的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繁荣。(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182.(·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雅典卫城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雅典卫城——【美】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材料二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百度百科(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8分)【考点】中西方政治文明特点【解析】(1)从材料中“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公开透明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雅典卫城具有开放风格,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雅典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中国建筑四合院体现了封闭和中规中矩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中国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答案】(1)特点:公开透明。(2分)风格:雅典卫城开放,顺应地势;原因:城邦民主制度,奴隶制工商业经济,人文主义;(8分)四合院封闭,中规中矩;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伦理观。(8分)183.(·江西南昌高三期末·26)(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凤凰网》(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注意多角度概括:如多民族国家发展、统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文明发展等。【答案】(1)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4分)184.(·浙江杭州一模·26)(16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七唐朝地图材料二康熙二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清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察鄂罗斯所据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白寿彝《中国通史》(1)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了哪三级管理制度?(2分)为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元朝在图上的A、B两地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史【解析】(1)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唐朝及元朝中央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