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_第1页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_第2页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摘要:目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同时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却在逐渐的增加,当前的环境污染中,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相关的河道上,已经出现黑臭问题,对于河道污染处理来说,需要保持谨慎和全面性,首先河道污染然无法使用较为强列的化学方式进行处理,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其次是使用物理方式处理会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所以在目前的河道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达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有效性,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水质状况;污染成因

城市水体污染的特点是水体营养化严重,其中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导致较多的微生物和相关的细菌滋生,同时由于氮磷含量过高,使得水低植物大面积生长,导致水体滞流,有厌氧的情况发生,最为严重的是淤积严重同时透明度较低。最后使得河道出现黑臭的情况。由于水流无法流通,就会让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自我净化能力和内部的相关生态系统同时得到破坏,水体污染带来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首先其破会了周围环境,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居住环境,都会受到影响,其次是无法对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关技术对水污染进行合理的处理,使用水体修复技术,保证城市水体污染情况得带改变。

1我国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及其污染成因

1.1点源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内的厂矿企业急速增加,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据统计,长江流域劣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2.5%。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河段和部分支流。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石油类等。长江流域的污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270×108t以上(其中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230.9×108t),其中生活污水81.3×108t,工业废水192.1×108t,较5年前增长了35%。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108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46×108t,第二产业为29.33×108t,第三产业为2.67×108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108t。大量的污废水排入城市河道,而这些污废水远远超出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河道内部生态系统产生“多米诺”效应,水质急剧恶化。

1.2面源污染

城市河道的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降雨引起的雨水径流的形式产生,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雨水对河道周边道路表面的沉积物、无植被覆盖裸露的地面、垃圾等的冲刷。污染物的含量取决于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植被的覆盖度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因此,对面源污染的控制也可理解为对城市河道周边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在诸多城市的市政建设中,雨水排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是不分的,而且不具备雨水处理工艺。大量的雨水沿着排水管道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城市河道,给河道带来了严重地污染。

1.3混凝土的“包装”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为保护城市的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反过来又加剧了河道水体的污染。

2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使用策略

2.1生境改善

由于项目河道部分区域存在长期垃圾堆放的现状,不仅堵塞河道使水流不畅,而且严重破坏河道底质,危害水体生态系统。本方案对河道进行局部生态型清淤疏浚,作为营造良好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整体设计平均清淤深度0.3m。河道淤泥堆放于专门堆放点进行摊晒,然后可分摊于河道岸边树林或废弃沟壑,作为土壤肥力的补充;部分亦可适当堆填于河床便于水生植物种植与营造深潭浅滩。同时对河道内的杂草及杂鱼进行割除和打捞,处理河道垃圾,改善生境,为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

2.2水生植物群落构建

由于河道整体水质较差,污染负荷大,故水生植物选取以先锋种、耐污种及生物量大的物种为主,如沉水植物为耐污能力强的伊乐藻、苦草、眼子菜等,挺水植物为菖蒲、茭白、香蒲、芦苇、慈姑及水芹菜等,浮叶植物则选用代谢物少的菱等为主。水生植物种植覆盖率约为整个河道面积的70%,其中沉水植物占据大部分,为55%,种植密度80~100株/m2;挺水植物约占比10%,种植密度约15~50株/m2;浮叶植物占比5%,种植密度3~10株/m2。

2.3生态基质

生态基质是一种用于生态性水处理的高科技材料,通过发展生态基质上的本土微生物群落,使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化,利用其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生态基质比表面积>300m2/m3,为水中菌类、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附着面,使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发展,从而为实现高效微生物群落提供基础条件,实现对污染物的快速分解。此次工程设计将生态基质分为两部分布设,第一部分与水生植物混布,及安插在水生植物群落种植区域中,将微生物与水生植物群落充分融合,相互作用;第二部分为强化处理区域,即本方案布设的一体化处理设施出水口位置,铺设生态基质用于强化处理。生态基质采用仿人工水草型,布设密度为50株/m2,覆盖率约为河道面积的5%。

2.4水生动物群落构建

水生动物主要以杂食性及滤食性为主,能有效摄食水体有机碎屑及有害藻类等,促进水生植物生长,加速水体净化与生态系统恢复。水生动物主要为浮动动物大型溞等,底栖动物螺、贝等;后期根据植物群落恢复情况,适量投放一定雌雄比例的鲢鱼、鳙鱼等杂食性鱼类,调控水体食物链结构,完善物质循环路径,稳定水体生态系统。

3维护管理

3.1水生植物的维护管理

3.1.1水生植物的收割

水域中水草科学修剪,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水体生态系统。保持水质洁净,应随时摘除变黄的叶片、凋萎的花朵和果实,对于一些长势较快,容易爆发生态入侵问题的去污植物,及时发现,定期收割。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收割后,可作为农田等的肥料以及生物能源的再利用。

3.1.2水生植物的繁殖

当河中水生植物繁衍过多,产生拥挤现象时,枝叶会相互遮蔽,使植株日照不足,通风不良,妨碍生长易发生病虫害,此时需除去植株外围部分叶片或拔除部分植株。保证水生植物的补种与修剪,对枯死植物实施更新补植等。

3.1.3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保证群落结构的稳定,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以防蔓延。同时加强引种的检疫工作,避免引入新的病虫害。

3.2水生动物的维护与管理

主要对水系中鱼、虾、贝、螺等动物进行养护与长效管理,做好预防水生动物的病害防治工作,保护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与管理。长期观察、测量水生动物种类、密度、个体大小,根据生态系统平衡状况合理补放、更换水生动物,确保生态系统稳定。

4总结

黑臭河道是集民生、社会、环境、经济为一体的综合问题。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由其环保、生态、高效、低费用等特征,越来越收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该技术应用广度仍未达到应有的水平。随着思路的开拓和思想的解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水体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