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51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
响;生产关系变化的条件与表现)
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
人类早期的生产1.立足时空观念,借助图文史
2023湖北T1
与生活料,分析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
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
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2022湖北T17;
响,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2022湖南T17;
不同地区的食物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人类由食
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2021湖南T5;
生产与社会生活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21湖北T5;
意义,认识人类早期社会生产
2021福建T2
一关系的变化。
L分析:本讲知识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其中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
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是考查的重点。
命题分析预测2.预测:可能从农耕文明与食物生产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影
响,以及古代不同文明区域农业生产的共性和差异性,还可能从史学研究角
度考查对农耕文明的认识。
知识点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生产人类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1]采集和渔猎。
生活在二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2]群居生活。一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
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3)概况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3]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农业东亚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4]水稻
是[5]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畜牧业币国距今约8500年前,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4)意义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活]聚落。
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④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
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状况
地区食物生产社会生活
飞)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政府官员、
两河流域①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
和尼罗河家畜。
土地出租给佃户。
流域②古埃及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①主要分为北方[7]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
作农业区。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
②商和西周时期:农夫集体耕作。
族手中。
古代中国③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应
②秦以后,统治者推行[10]重农抑商政
用,以[8]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策。
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
田两种[9]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一…|①大麦和小麦成为古希腊的主要粮食作物。
古希腊、①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拥有土地,农业
②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
古罗马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葡萄。
②古罗马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11]甘薯、,铃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
古代美洲
薯。还有「12]村社的公有土地。
古代中国与古代美洲地区农耕方式的主要区别
在生产工具方面,古代中国已使用铁犁牛耕,古代美洲仍以人力为主。在劳作关系方面,古代中国已
出现个体农耕,古代美洲仍采用集体耕种。
2.影响: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
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知识点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主要表现
社会结构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伍妇女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阶级关系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氏族内部出现了[13]贫富分化,阶级产生了。
治理方式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14]国家应运而生。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氏族组织既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在
性质上,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以政治文化结合的单位,氏族是按血缘划分居民、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
会组织形式;在形式上,国家设立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公共权力机关,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机关。公共权
力机关的存在,是国家和氏族组织的本质区别。
情境1世界农耕起源
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
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
根据材料归纳世界农耕起源的特点。
答案起源时间早;具有地域性。
情境2原始农业的形成
张同铸在《世界农业地理总论》中阐述的农业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过程:
用火一►移居一棍弋J弓箭T狩猎T驯产
石斧一种植―定居和制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答案形成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
动植物。发展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世界人口的增加;先民
辛勤的劳动。
图解历史
原始农业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
~~|东亚和东南亚]
gw]
乐靠金」欧洲、中东、中亚以及南亚印|
度河流域和东亚黄河流域等
情境3雅典的饮食特点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
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
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雅典的饮食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特点:雅典食物以果蔬等副食品为主;雅典的食物来源依靠海外贸易。成因:雅典近海少地少
平原,不适合农耕,适宜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情境4中国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比如,“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清明雨,百
果损”“三耕三耙九锄田,一季收成赢一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上述农业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答案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概念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成熟
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兴修与维护等方面。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情境5文化遗址中的随葬品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
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史料—:突破提升家弃---------------------S
探究1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
材料一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食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移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移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世界历史》
材料二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
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
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
的高度。
一—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一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农业生产带来的影
材料主旨
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迁移的原因。
试答: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集渔猎具有不确定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试答:推动了原始音乐的产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学
科逐渐发展起来,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唯物史观一一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1)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由较多依靠、
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产生了初步的
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
(2)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
转为定居生活。农耕使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人口增长,部分人能够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
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
(3)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生产使男性地位上升,母系氏族开始转变为父系氏族。随着贫富分化与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历史解释——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
(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使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
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
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积累
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探究2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差异
材料一在罗马帝国时代,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
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
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
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一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
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
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
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材料二主要阐述了中国与西欧农业耕作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从牛耕、纺织、饮食等角度分
材料主旨
析了东西方食物生产、经济结构及饮食文化的不同。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试答: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作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原
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古代中国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其引发的饮食文化上的不同。
试答:差异:古代西方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不同:古
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历史解释——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东方西方
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制、复种制、间作套种制等。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兼并后的土地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
土地集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
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
经济结构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较
饮食结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低。
历史解释一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爰)r
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爱庭畜牧业为辅厂
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1
二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二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
国家干预
财政的主要来源。
t----------------------------------------------------------------------------------------------
命题点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3湖北]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
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D)
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现在楷书
"内腐农
A*E
祥一*网
林(及、<)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这体现了原始农耕的生产状
况,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图中“农”字的创制及其演变历程并未涉及这一宇
宙观念,A项错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讲述的是制作工具来垦荒耕种,
与渔猎采集无关,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农”字的创制与演变历程,而不是书画艺术,C项错误。
命题变式
2.[2023天津南开区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亚欧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
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
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A)
A.农耕和定居生活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逐渐走向
了定居,食物来源更固定,人口数量才得以迅速增长,A项正确;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大规模贸易和物种交流,排
除C项;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
命题点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2021湖南]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
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D)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由“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选D项。
4.[2021湖北]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
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D)
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
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
解析根据材料“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
工修筑江堤的情形”等信息可知,湖北地区水利修防管理优化,D项正确。“已被根治”说法错误,A项
排除;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项排除;材料不涉及测绘技术的相关信息,C项排除。
命题变式
5.[2023广东湛江模拟]下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
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
反映了当时埃及(C)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的发展状况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解析据材料“古埃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并结合所学
可知,绘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以及尼罗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绘画反
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文明起源和农业经营多元化的信息,排除A、B两项;材
料未体现''富裕的生活”,排除D项。
命题点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2021福建]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
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B)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解析
,■曾二♦机e今一»
力久今
材料未涉及画中人物的身份,A项错误;当时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C项错误;东汉时期该地区仍然以游
牧经济为主,D项排除。
2.[2022湖北,14分][古代农书与农业]
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
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书名主要内容
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采鬲而步总
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结。
西汉《沱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
北魏《齐民要术》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
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
宋代陈惠《农书》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
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
元代王祯《农书》
工具。
《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
明代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
《农政全书》
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稹种,七月、八月犁籍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
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
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埔的作用。
——据《齐民要术》
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
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
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深浅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
重要性。
——据陈勇《农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
解析第(1)问,思路如下表所示:
角度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特点
农书历史
编撰历史悠久
“先秦”“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现存最
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现存农书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
农书类别
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专门性农书
等
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
科技地位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农
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专门记述果
农书内容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
树、蔬菜、花草栽培”“注重系统总结……农
林牧副渔等知识”等
“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依
内容来源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
了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
第(2)问,“不同点”抓住《齐民要术》、陈惠《农书》分别描述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从农作
物种类、水分供给等角度归纳作答;“相同点”从农业技术、自然环境利用等方面概括作答。具体思路如
下表所示:
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答案要点
“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
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堵
识”“麦耐旱、多实”“具有防旱保堵的作用”
异
“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今夫种谷,必
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
先修治秧田”“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凡美田之法……七月、八月犁稽杀之”“针对不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精耕细作,土地集
同
“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地力常新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约经营
壮”“用粪如用药”可持续发展
答案(1)特点: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
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2
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
(2分)
(2)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墙;(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
分)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3.[2022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粮食总产聚(亿斤)
n粮食总需求量(亿斤)
(
一人均粮食占有最(斤/人)4
00Y
200e、
))
印
出
什'
鲁
250f>七
720l0把
蒙
洱50
od
我
小100
()1
妞50Y
爰od
秦汉魏晋南北朝脩唐小五金元明清前期晚清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观察图片可分阶段总结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同时也需
要答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演变趋势。第二小问,可从耕地面积、人口因素、社会环境、耕作技术等角度分
析。第(2)问,从图中任选一个阶段,从粮食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论述。
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
(4分)影响因素:人口(2分);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以上因素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3分)
(2)示例宋辽金元时期,粮食总产量较之前大幅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了
饮食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进而推动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6分)
(-----------------------------: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
1.[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D)
・■STilit«■中■Ml・a,・.Mt
CB*♦■♦I*.tUB♦*■1
A.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B.在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
C.各地区发展速度一致
D.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在原始农业出现后,西亚、东亚、美洲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不同,不同地
区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不同,且存在埃及、印度、中国等不同地区的多元文明,这反映出人类社会早期文
明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选D项;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但
并不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各有特色,但并不能得出不同地区文明在相互交流
中吸收融合,排除B项;由图中信息不能得出各地区发展速度一致的结论,排除C项。
2.[2023河南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
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
(B)
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
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
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
3.[2023云南师大附中考试]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
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
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A)
A.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解析据材料“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
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可知,人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生产方式逐渐由采集转
向农耕,这说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了原始农业的相关信息,且材料强
调的是原始农业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从迁徙到定居,没有涉及形成聚落,排除C项;社
会私有制和国家形成于定居生活开始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排除D项。
4.[考古证史/2024长沙长郡中学调研]在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约45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
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
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C)
A.出现阶级分化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解析
时间信息:距今约4500年一新石器时代晚期
材料信息:夫妻合葬一当时已形成家庭,而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个人墓葬……就有91件一私有制产生的
表现
综上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出现,C项正确。根据材料看不出是否出现阶级分化,A项错误;父
权制社会的特征是男子在经济等方面居支配地位,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暴力机
关等国家的象征,反映不出马家窑文化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
5.[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
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B)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类家庭食物中野生动物的占比提升,体现出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驯化,家庭有
了相对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侧面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B项。
6.[2023山西吕梁期中]《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
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反映出(B)
A.阿拉伯帝国以畜牧业为生
B.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
C.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盛
D.古代埃及农业体系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耕作、牲畜管理、果园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古巴
比伦农业较为发达,故选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法
律,而阿拉伯帝国存在于632—1258年,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庄园是5—15世纪中古西欧基
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与《汉谟拉比法典》不符,排除C项;古代埃及位于东北非,
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属于西亚,排除D项。
7.[情境创新/2024江苏南通月考]下图为在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图中
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另一人在扇风。这幅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D)
A.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B.农业经营的主体多样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解析据材料”《庖厨图》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可知,庖厨是专门的厨师,画
像石上有专门的厨师烧烤肉串的场景,说明这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故D项正
确,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经营的主体,排除B项;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C项。
8.[2023福建联考]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
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解析根据材料“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
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可知,不同区域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各具特色,形
成了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
9.[2023杭州一模]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
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解析隋唐时期中国已经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
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未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
并未在北方普及,排除C项;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得到引进和推广,但并未遍布全国,排除D项。
修力修
10.[角度创新/2023山东淄博三模]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高柄杯(饮酒器具)达663件
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器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D)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饮酒器具,而酿酒的主要原
料是粮食,据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农业种植有所发展,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一地的饮酒器具出土情况,并没有体现制陶技术的
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饮酒器具为个人所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之间的对立,排除C
项。
11.[跨学科•跨地理/2024吉林一模]
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
稻米粟米黍米合计
颗粒数1476813883224830899
千粒重(克)1627
折合克数236.28827.76615.736279.79
粒数占比47.8%44.9%7.3%
重量占比84.5%9.9%5.6%
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C)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解析据表格和所学可知,稻米的各项数据远远高于粟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个人房产买卖合同中的违约金计算方式3篇
- 六年级语文课件
- 《房地产估价成本法》课件
- 财务应用调研报告范文
- 劳务班组分包合同
- 2024版建筑施工合同标的工程质量及进度补充协议2篇
- 玻璃厂选址报告范文
- 铝合金自行车制造购销合同2024
- 灵芝黑咖啡采购合同范本
- 食堂合作协议
- 封隔器设计说明书
- 欧洲3000年历史地图演变【第二部分】
- 神华煤直接液化煤液化 – 装置03操作规程(试行)
- Euler方法与改进的Euler方法的应用
- 鼓乐铿锵导学案
- GB 10767-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幼儿配方食品(高清版)
- 食品小作坊食品原料进货台账【精选文档】
- 初中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红河谷.(13张)ppt课件
- (完整版)周转材料验收标准
-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 word带圈数字序号1-99可复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