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历史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主张“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商鞅主张“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这些主张A.说明尚贤得到诸侯国认可 B.体现新兴地主阶级选才标准C.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 D.表明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2.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A.农奴的悲惨生活 B.工业发展的落后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内河航运的落后3.宋代另设“审官院”,分为东西两院,对官员进行考课铨注,东院负责文官,西院负责武官。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内廷供奉及殿直官。据此可推知,宋代A.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B.选官方式发生变化C.重文轻武名不符实 D.相权被进一步分化4.《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二十一条”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5.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流派的概称。《史记·太史公自序》认为百家主要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汉书·艺文志》则认为百家主要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由此可知A.汉代史学彰显民本思想 B.秦汉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速C.汉代史家敢于秉笔直书 D.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8.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A.世袭制度 B.家族制度 C.宗族制度 D.宗法制度9.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法国和德国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始于A.《罗马条约》 B.《欧洲煤钢联营条约》C.《欧洲联盟条约》 D.欧元的启用10.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11.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C.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12.二战后,美国在西欧体现“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重要政策是A.大搞舆论攻势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 D.建立欧共体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商鞅变法中的富国强兵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乃至后世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富国强兵思想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后来,秦朝的短命与商鞅变法又有什么关系?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材料二: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将“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以及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向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全球有三亿“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教材材料三: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to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材料四: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说,占世界人口19%以上的中国已经正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国,成为国际上最大市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2)运用所学,结合以上材料,阐述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孔子、墨子和商鞅都主张根据选贤任能,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C正确;三人的主张不代表诸侯主张,排除A;孔子的奴隶主贵族代表,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2、B【解析】

由《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以看出,此时俄国的内河航运依然靠风力和人力。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19世纪中期的俄国工业发展依然落后,故B正确;农奴的悲惨生活、农奴制度的落后、内河航运的落后不符合“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故ACD错误。3、D【解析】

审官院和三班院涵盖了整个官僚系统的铨衡,而宰相是百官之首,两院的设置是对相权的分化,D正确;题干主旨是官员考课,而非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排除A;考课不等于选官,B排除;东西院分别负责文武官员考课,这是职责划分,不存在轻重之分,故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4、D【解析】

题干提到西方列强的炮舰舰队在上海到重庆的区域航行,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而重庆是在《马关条约》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故选D而排除A;“二十一条”出现于《马关条约》之后,主要涉及中日关系,而题干中说到的西方列强中有英国,故排除B;《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故排除C。【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5、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推行“海选”及“一次性投票选举”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取得较大进步,故C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A项;我国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的民主形式,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6、D【解析】

从《史记》和《汉书》中均可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流派众多,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史学彰显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而不是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B项错误;C项中“敢于秉笔直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7、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8、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制度,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皆可从家族推衍出来,因此B选项正确。世袭制度、宗族制度和宗法制度都是中国家族制度的具体体现,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B【解析】法德是历史的宿敌,西欧国家要想走向一体化,关键是法德的和解,1958年,法国和德国等六个国家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实现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夙愿,故B项正确;A是1958年签订原子能和经济共同体总称;C是1991年签署;D是1999年启用。10、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11、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里克利及演说家的攻击及惩罚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合理权利,并非情绪化,排除。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直接民主下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12、B【解析】

根据“西欧”、“面包和选票”、“阻止共产党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西欧实行了遏制苏联的经济措施,即马歇尔计划,选B;AC不属于经济措施,排除;D项不是由美国主导实施,排除。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指导思想:通过驱民农战、统一思想实现富强。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的形势;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发展;法家思想得到传播。(2)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关系:商鞅变法促进法家思想成为秦朝治国思想,也是秦朝短命的重要原因。【解析】

(1)指导思想,由材料“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驱民农战、统一思想实现富强。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其所在的时期在政治上兼并战争频繁,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发展等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封建经济发展、法家思想传播地方等方面归纳。(2)影响,材料二“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可知,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由材料“国家引向灾难”“短命怪圈”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关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但促进法家思想成为秦朝治国思想,法家推崇的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是秦朝短命的重要原因。14、(1)背景:二战后,美苏共同敌人的消灭,美苏在意识形态上和国家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形成了两大阵营。前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宣布抑制苏联,称为”杜鲁门主义“而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欧洲拉入冷战的轨道。在军事上,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军事集团。局部冲突:朝鲜战争、两次柏林危机等(史实正确即可)(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