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观调查报告_第1页
节日观调查报告_第2页
节日观调查报告_第3页
节日观调查报告_第4页
节日观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PAGEPAGE3XX市民节日观调查报告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开始减弱甚至忽视民族传统节日,而与传统节日相对的是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的节日。尤其是对新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年轻人,似乎对“洋节”更加推崇。那究竟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平时过节状况怎么样?我们小组11月就传统节日话题对市民进行了调查。56-65岁占6.7%66岁及占1.5%;3.9%为公务员,6.7%为事业单位人员,15.5%为企业单位人员,13.8%为个体工商业者,2.0%为农民,14.5%为自由职业者,33.5%为在校学生,4.2%为离退休人员,3.2%为无业(失业)人员,2.7%为其他人员。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开始涌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商家的大力炒作,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的节日气氛愈发浓烈,过洋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调查显示,77%的受访市民或多或少会过西方节日,其中,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情人节是过节比例最高的几大节日,其他还有感恩节、愚人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也有部分市民参与(详见表1)。另有23.0%的受访者表示这些节日都不过。降低了;43.0%认为外来节日增多(圣诞节、情人节等)对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影响;43.0%认为现在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精力准备庆祝节日;42.6%认为现在各种商业活动太多,冲淡了节日气氛;41.3%认为很多传统节日的习俗、仪式、庆典现在没人兴起了;27.7%认为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人们对节日亲人团聚的渴望降低了。总之,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改变,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程度冲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现在传统节日氛围变淡。(五)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有待加强传统节日日渐减弱一方面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或重视程度不足。中西节日相比,西方的节日除了放假,还有更多与之相匹配过节的活动,比如万圣节面具舞会、南瓜灯笼、糖果捣乱等等丰富多彩的相关习俗活动。而中国传统节日“节目”相对俗套,吸引力下降,春节的“拜年”、元宵的“闹花灯”、中秋的“赏月”等,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娱乐性。每逢节日,大家最经常做的就是聚在一起大吃一顿。实际上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仪式、庆典等活动,只是现在大家逐渐淡忘或者缺乏足够的了解。调查显示,32.3%受访市民表示很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48.5%表示比较了解,16.3%表示不太了解,2.9%表示不了解。而对于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习俗,大部分受访者停留在听说过或者知道的层面,亲身参与过的相对较少(详见表3)。通过表3,受访市民亲身参与率较高的节日习俗只有清明节踏青、扫墓以及中秋节赏月,其他大部分是知道,有些比较陌生一些的如七夕节乞巧,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都不知道。当问及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途径时(多选),65.2%的受访者表示是家庭教育,43.8%认为是学校教育,36.8%认为是网络,31.2%认为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可见,家庭教育是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最主要途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容易受到家中长辈的影响,因而要特别注重家庭节日氛围的营造,加强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表3市民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情况(%)节日习俗知道亲身参与过不知道元宵闹花灯60.333.06.7清明节踏青、扫墓33.565.31.2端午赛龙舟75.322.22.5七夕节乞巧61.512.825.7中秋节赏月28.869.22.0重阳节登高、插茱萸67.720.212.1(六)保护传统节日势在必行虽然如今传统节日气氛不如从前,不少青年人钟爱过西方节日,但传统节日本身的重要意义还是得到广泛认同。当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时(多选),88.2%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2.5%认为是历史的延续,63.5%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有17.5%认为有些传统节日流于形式,7.9%认为有些传统节日习俗与现代社会脱节。针对传统节日现状,91.3%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6.3%认为无所谓,2.4%认为没有必要。至于应该如何提高传统节日关注度,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多选),74.1%的受访者表示应该从小抓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家庭、学校加强教育引导;66.0%认为传统节日应继承与创新,增加时代元素;53.2%认为政府要加强节日保护;33.0%认为应该丰富传统节日活动载体;26.6%认为要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25.6%认为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三、意见建议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一)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如前所述,市民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了解程度不足,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人们过节的热情。因此,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一是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就是要注意弘扬保留在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失去文化内涵,很多节日就名存实亡。比如传统的春节习俗压岁钱,原来的寓意是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祝福。演变到现在,压岁钱往往成为金钱数量的盲目攀比,早已失去原有的神圣内涵。二是要加大传统节日宣传推广力度,努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文化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相关媒体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及时报道各地广泛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情况,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来。(二)丰富传统节日活动载体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核心主题的同时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洋节之所以大行其道,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很大原因是由于洋节注重情感交流,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略显俗气且缺乏浪漫气息。中国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改进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十分必要。比如端午节与龙舟活动、重阳节与敬老活动、登山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活动元素引入传统节日。节日文化应当移风易俗,创立新风俗,从形式到内容更多样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创新本土文化,进而提升节日的内蕴。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节日才能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节拍,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当然,创新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独特的地方风韵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如果对传统文化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其结果只能是文化的贫困和萎缩。(三)合理引导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节日今后的发展趋势,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节日观。西方节日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并不需要一味地否定。西方节日的形成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其形式和内容在某些方面对中国传统节日是一种补充。在市民选择过节频率较高的几大西方节日中,像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所缺少的或者指向群体没有这么明确的,这样的节日给予孩子们一个对父母表达感激和爱意的窗口,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孝道是一种有益阐释。从过节形式上看,中国传统节日注重家庭团聚,农耕文明延伸而来的是对风调雨顺、吃饱穿暖的祈祷,因而“吃”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中之重,发展到今天,甚至过节只剩下“吃”。与之对应的,西方节日富含更多娱乐、游玩元素,讲究自由浪漫、群体参与,每个人都有发挥空间,这恰恰符合年轻人的需求特征,因而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有鉴于此,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引导,既让他们享受西方节日的丰富多彩,也让他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他们用新形式、新方法去演绎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散发时代的光芒。(四)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大程度上为群众过好传统节日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仅仅是个开始。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和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它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对决定的。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节日文化里面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