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我们各个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中,这个问题似乎是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再讲的了。其实不然。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在我们,文艺是为人民的。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那末,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材料二:新时代以来,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对“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无限深情。今天,我们党的事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构建起中国文艺的人民性、经典性和崇高性,用文艺的光芒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所以,文艺的“人民性”指向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看出,两次文艺座谈会是在“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整体发展中立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维度,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其中,文艺工作对人民的指向在不断强化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强调文学艺术要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主要强调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着重强调文艺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一创作导向特别注重文艺本体的发展和创作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种发展和提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种创作导向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对象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不仅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而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认真分析,这使得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强调文艺工作对象上升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人民性”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毛泽东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______”。从文艺的立足点到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人民地位得到尊重、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充分体现,这是新时代“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深入发展,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文艺创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摘编自吕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起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劳动人民服务,这似乎已成为当时的共识,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B.材料一认为当时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也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C.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文艺形式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要有所继承,必要时还应该加以改造。D.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人民的地位得到尊重、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充分体现。只有站在这样立场上进行文艺创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在讲话中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了认真分析: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B.“人民性”文艺思想有着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属性,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满足并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C.我们要强调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向,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文学艺术应当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D.在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文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构建起中国文艺的人民性、经典性和崇高性。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放在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是()A.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C.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D.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4.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是乔叶的长篇小说。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材料分析这部作品是否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故事发生地是新时代的豫北乡村,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之前的寂寥衰败被热爱故土的人们渐渐改写,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充盈着村庄内外。女主人公青萍在宝水村住了一年,这一年间,她不断回溯在福田庄的童年经历,乡村的新旧场景在她的记忆中频频交融碰撞,让她既沉浸于当下,也思辨着往昔。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着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微妙丰富的嬗变,自身的顽疾也被逐渐治愈,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答案】1.C2.B3.C4.①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立足“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
②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虽然强调点不同,但都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5.符合。理由如下: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村庄内外充盈着重新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女主人公青萍在宝水村住的这一年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的嬗变,自身也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解析】【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时代文艺创作导向的分析,探讨了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材料一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材料二则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两者一脉相承,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突出了文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和责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由材料一“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给了改造,……”可知,加以改造的只是“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强加因果,由材料二“这就从强调文艺工作对象上升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人民性’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可知,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语句复位的能力。A.强调的是“文艺的创作方法”;B.强调是“文艺生命力”;C.强调的是“人民与文艺创作的关系”;D.强调的是“艺术与群众的关系”。只有C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的语境。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先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再联系原文深入理解。由原文“两次文艺座谈会是在‘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整体发展中立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维度,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可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立足“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强调文学艺术要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着重强调文艺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足见对人民的重视,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由原文“……他不仅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而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认真分析,这使得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的地位得到了尊重、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虽然强调点不同,但都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强调了文艺的宗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找到文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观点,再分析所给材料,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观点。①由原文“我们党的事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之前的寂寥衰败被热爱故土的人们渐渐改写,村庄内外重新焕发出来生机和活力,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②由原文“……文艺的‘人民性’指向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一批爱国奋斗、性格鲜明、可敬可感的最美人物形象,有力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女主人公青萍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着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微妙丰富的嬗变,自身的顽疾也被逐渐治愈,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用奋斗人生谱写了新时代的最好故事,《宝水》的作者既是时代生活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满怀激情的书写者、创作者,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归根到底,就是书写我们命运与共的伟大祖国,书写我们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流入海的大河凸凹①见到塔里木河的时候,内心翻腾,思绪连绵。因为她与我臆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②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③本应该伤感的,我却微笑着向她点头。因为故乡的物事早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大自然的道理,有别于人。譬如故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幼时,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太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生命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至于塔里木河,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气。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闪烁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然而,在她刚直坚守的风骨之下,也有她灵动与变异的一面,她是一种变叶树木——五年以下,叶细如柳;五到十五年间,细叶与圆叶混杂;十五年以上,就满树的“圆”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胡杨适应环境,懂得顺生——幼株根浅,对抗干旱,芽叶自然要收敛,以减少水汽蒸发;到了树大根深,自然要张扬,以竖起意志之旗。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对照胡杨,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⑤沙漠公路两畔,除了胡杨耀眼之外,还有一种诱人驻足的风景——夫妻井。沙漠里的绿植,需要滋润,自然要有井。戈壁阔远,交通艰难,杳无人烟,井近乎与人绝缘。然而绿植也需要打理,就建造了几间小屋,住进了一对夫妻。我们看到的,是轮台中部的一口夫妻井。驻守的是一对中年夫妻,见人群来到,他们只是乜乜地笑。灶间只有一堆土豆和半口袋芥蓝,系易储存的菜种。因为与城镇远隔,新鲜蔬菜难以输入,所以他们的饮食很单调,所以他们的面色青灰,类似脚下的浮沙。问夫妻的生活起居,他们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青灰的脸上悄然洇出薄薄的一层红晕,竟至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胡杨林兴奋地说,这胡杨林和方圆百里的沙漠植物,都跟这口井有关。但长久沉默的状态,使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我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无声烂漫,正是他们爱情的颜色。⑥驱车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这里的油田产量,如果以传统的生产流程计算,需要上千个石油工人。而在现代化的开采条件下,偌大个油田却只有七个人。这七个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来自全国的六个省份,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都很朴实地回答道,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跟他们深入座谈,知道他们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与襟怀,向上的信念,使他们自觉地远离虚荣与享受——虚荣迷眼,享受堕志。当我动情地送上真心的赞美并致以由衷的谢意之时,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只有地火冲腾,才有青春激情。小小年纪,居然有远大的生命情怀,直让我感到,一如穗实者低垂,虚空者反而昂首;索取者往往患得患失,恨世道不公,奉献者反而内心盈满,懂得感恩。我说,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石油人的信念。你看见塔里木河了没有,她一辈子也没有流出戈壁大漠,但总是温情浇灌,没有一丝忧戚之色,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品格,什么叫无悔。⑦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初见塔里木河时,她的模样与“我”心中的形象大有区别,以现实和臆想的对比,突出其平静、舒缓、从容的特点。B.文中联想到故乡的山海棠,意在通过对比引出塔里木河给人的启示:坚守自己的本分,实现名利之外的价值。C.守井夫妻生活条件简陋,但他们默默守护着沙漠生态,如同阳光下的胡杨林,闪耀着奉献与责任的光芒。D.文章第⑥段“一如穗实者低垂”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扎根沙漠油田的年轻人“远大的生命情怀”。7.关于文中第④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杨斑斓,闪闪烁烁如火”,既写出初冬时节胡杨火红的美丽身姿,也能让人感受到其生命力的顽强。B.“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高度概括了胡杨不同寻常的特质,这是对其生命力量的颂扬。C.对胡杨树灵动与变异一面的讲述,既表现了其对生存条件的灵活应对,也说明了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D.“我”由眼前胡杨联想到梁启超,揭示了自然与人蕴含的共通之处,即适应环境与坚守本心的统一。8.本文的标题“没有流入海的大河”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在塔里木,读到了“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令人信服的注脚”。你认为“我”读到了哪些注脚?请简要概括。【答案】6.B7.C8.①表面意思:塔里木河是内陆河,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并没有流入大海。②深层意思:沙漠胡杨、守井夫妻、石油工人坚守大漠,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体现了坚守与责任。9.①人要懂得尽自己本分,不求功利,实现价值。②人要明白不计条件,坚持不懈,默默奉献。③人要学会坚守,过得充实,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解析】【整体分析】文章通过描写塔里木河、胡杨树、守井夫妻和塔里木油田的年轻工人,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文章以“没有流入海的大河”为题,寓意深远,既指塔里木河没有流入大海的地理特征,也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对比”错,山海棠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在深山绚烂绽放,尽开的本分;塔里木河消耗自己、牺牲自己,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这是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二者没有相反的关系,应为“类比”。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段内容和作用的能力。C.“也说明了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胡杨树的灵动与变异是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塔里木人崇敬胡杨更多是因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题目意蕴的能力。①表层意思。文中有“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没有流入海的大河”表面指的是塔里木河,它是内陆河,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并没有流入大海。②深层意思。标题通过塔里木河的命运,隐喻了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生命——既有植物,也有人类,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在的坚守和对环境、社会的贡献。比如“抗风沙,保绿洲”的沙漠胡杨,打理绿植、俭朴生活的守井夫妻,不畏艰苦、坚守大漠的石油工人,他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体现了坚守与责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题干中“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令人信服的注脚”,即文中作者在塔里木看到的具体的物、事、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与追求。①根据文章“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塔里木河的平静、从容和内敛,象征着坚守本分、牺牲自我、滋润沙漠、超越名利、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②根据文章“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青灰的脸上悄然洇出薄薄的一层红晕,竟至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胡杨林兴奋地说,这胡杨林和方圆百里的沙漠植物,都跟这口井有关。但长久沉默的状态,使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沙漠胡杨“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抗风沙,保绿洲”,奉献自己;守井夫妻的“与城镇远隔”,条件艰苦,却长年坚守,“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象征着坚守奉献,无惧艰苦,无私付出的爱与责任。③根据文章“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与襟怀,向上的信念,使他们自觉地远离虚荣与享受”“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有远大的生命情怀”,年轻石油工人远离虚荣,注重实干,谦逊奉献,无怨无悔,有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材料二: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材料三: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耳?复何议于彼哉?(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衡湘以南A为进士者B皆以子厚为师C其经承子厚D口讲指画E为文词者F悉有法度G可观。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恰巧、适逢,与《报任安书(节选)》“会遭此祸”的“会”意思相同。B.“其以没者”与《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两句中的“以”意思不同。C.用事,当权,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思相同。D.“虽使子厚得所愿”与《石钟山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的“虽”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王安石也认为他是非同寻常的人才。B.顺宗时,王叔文在政治上失败,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王安石称之为处于困境。C.韩愈认为柳宗元如果不是被贬谪的时间太长,穷困的处境达到极点,而是让他实现愿望,官至将相,那么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靠他自己的能力流传后世。D.王安石对追随王叔文的柳宗元等八司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笔锋委婉地对当时那些有始无终、不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的君子给予了嘲讽。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2)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14.王安石认为柳宗元“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安石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CF11.D12.C13.(1)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有义气。(2)至今那些想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于提起他们,而喜欢攻击他们。14.①刻苦写作诗文,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②在柳州,革掉恶俗,制订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③用心教授来求学的人,凡是经他指点过,一定会成为名士。【解析】【整体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和王安石《读柳宗元传》。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强调他在被贬谪期间仍然自强不息。材料二进一步描述了柳宗元在被贬谪后的生活和心态,韩愈认为他若能自持,或有贵人相助,必能复用。材料三则从王安石的角度评价柳宗元等八司马,认为他们虽困境中仍能自强,名声不废,并对当时士大夫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三则材料共同展现了柳宗元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衡湘以南为进士者”,作为后句的主语,单独成句表强调,B处断开;“以……为……”,固定句式,宾语“师”后C处断开;“其……者”,长主语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BC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恰逢任职不久。/恰巧遭到这场灾祸。B.正确。“以”,已经/在。句意: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我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十二月。C.正确。句意:逢遇当权的人获罪。/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D.错误。“虽”,即使/虽然。句意: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自己的能力”错误,材料中的“自力”是自己努力、下功夫,不是“自己的能力”。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营”,办理;“妻子”,妻子和儿女;“义”,认为有义气。(2)“欲为”,想要做;“道”,提起;“攻”,攻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刻苦写作诗文,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②“子厚得柳州……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在柳州,革掉恶俗,制订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③“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凡经其门,必为名士”,用心教授来求学的人,凡是经他指点过,一定会成为名士。参考译文:
文本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以数千里为远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文本二: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的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
元和年间,他曾经按例被召回到京师,又和其他人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像在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材料三:以我看来,八司马都是世界上非同寻常的人才,被王叔文诱惑,于是落入不义的境地之中。至今那些想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于提起他们,而喜欢攻击他们。然而这八人,已经是困窘了,在世上不被人任用,但是处处都能够自强来谋求自己在后世(和平凡的人)有所分别,而他们的名字最终没有磨灭。然而那些所谓想要做君子的人,我大多都只见到他起初的想法,如果探求他们最终所做的,能够不随波逐流、附和世俗而与那些小人有所分别吗?对那八司马又议论什么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偕翁与可、江正甫、郑景云游凤山朱复之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南隐隐流。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扣题,交代诗人偕友人一同游览凤山,由所见顺势抒发感慨。B.“黄花”代指菊花,是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诗中诗人寄情怀于其中。C.诗人将视线从凤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间,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D.诗人最后追问,何处是真正的归宿,体现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16.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凤去台空余古丘”,昔日繁华的凤山如今只留下空旷的古台,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过往辉煌不再、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②“白发尚能今日客”透露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感,“黄花祗作故园秋”一句,诗人借黄花这一典型的意象,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③“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诗人悲伤而友人劝慰,结句的追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解析】【整体分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复之在重阳节与友人同游凤山时所作。全诗通过描写游览凤山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故乡思念、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错误,诗歌并无此意,诗人将视线从凤山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间,是为了引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①“凤去台空余古丘”,凤凰飞走后只剩一个空台和古丘。要抓住“空”“古丘”等关键词分析,昔日繁华的凤山空空如也,如今只留下空旷的古台,今昔对比,昔盛今衰,自然引发诗人与之对应的感慨之情。②“白发尚能今日客”,头发花白仍客居他乡一直游荡。古人讲究落叶归根,如今年华老去,漂泊依旧,透露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感。“黄花祗作故园秋”,深秋看到菊花就会想念起故乡的秋天。诗人借物抒情,借他乡的黄花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情。③“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我刚要伤感你就让我不要忧愁,人生何处才是我的归处?或许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真正的归宿在哪里?尾联表达了作者人生的感伤和迷茫,更有对人生归宿的感慨和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谈论了同一个话题。(2)暑假来临,小美到洞庭湖游玩,面对浩瀚无垠的水势、吐纳万物的恢弘气象,不禁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3)蛟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古诗文中用蛟龙的反应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的句子有“______,______”。【答案】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臆、坼、乾坤、幽壑、嫠、妪、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座耸立在山顶的大卫雕像,被深蓝的天空和金色的夕阳衬托着。一个面容英俊,英姿飒爽,体态雄伟健美、神情坚定果敢、全身肌肉紧张而饱满的年轻男子,袒露着身体,站在高高的基座上。艺术家选取了大卫投石的紧张时刻,他充满自信地站立,A的双眼凝视地平线的远处,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强烈意志。静中有动,展示出外在和内在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他是石头的,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你似乎能够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血管的跳动,体内积蓄的巨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如今,①大卫雕像已经在战争和地震中屹立了约五百多年,②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成就。③它对人的赞美,④不仅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⑤而且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⑥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塑造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还是人文精神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的光芒不仅永远照耀着艺术史,而且会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中放射不尽的光辉。一切伟大艺术的诞生,(甲):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文艺复兴主张的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人们开始重视人自身,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米开朗基罗是那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他的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B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成为世界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如果说希腊神话让神成为了人,(乙)。他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画《创世纪》天顶画,耗时四年多,眼睛差不多瞎了,但他对人的尊严的注视、对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永远明亮。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三段作者一再使用“似乎”,请简析其作用。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答案】18.A.炯炯有神B.竭尽全力19.①大卫是石质雕像,用“似乎”表现了作者观赏大卫雕像时的感受,强调了大卫这件艺术品洋溢着生命活力,迸发着巨大热情。②将没有生命的写得有生命,没有热情的写得有热情,用“似乎”更严谨。20.甲:都需要两副眼镜乙:他则让人成为了神21.①将“约五百多年”改为“约五百年”。②在“认为”前加“被”。⑥将“认识到了人自身充分的巨大力量”改为“充分认识到了人自身的巨大力量”。22.示例一:一副是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的创作者的独特心灵;一副是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的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示例二:一副是创作者的独特心灵,用来观察民族和时代的核心需求;一副是观众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来获取理解的共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修饰“眼神”,根据前文“他充满自信地站立”可知,他的眼神是明亮的,非常精神的。可以用“炯炯有神”。炯炯有神:眼睛明亮,有神采。B处,修饰“表现”,根据“他的大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讴歌人,赞美人,颂扬人”可知,米开朗基罗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作大量作品来表现人的力量、尊严和价值。可以用“竭尽全力”。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汇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似乎”一词的使用,巧妙地将观者(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品(大卫雕像)的客观存在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DVD视盘机和驱动器光头项目投资申请报告
- 广东开放大学2024年秋《国家安全概论(S)(本专)》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党员使命意识提升培训协议2024
- 2024新建设工程成本咨询协议范本
- 2024水电开发建设协议范本
- 2024年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协议
- 厂房2024年租赁化协议模板
- 保安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 课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民法典 婚姻家庭编课件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新)5100字
- 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卡
- 消失模工序工艺作业指导书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 老年人能力评定总表(含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
- 小学英语期中试卷分析(三篇)
- 系动词公开课 完整版PPT
- 土工击实仪不确定度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