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_第1页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_第2页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_第3页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莫国夫一、开场白,引入话题各位老师,今天我就“语用”这个话题准备了材料,跟大家做个交流。所谓的语用就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简单的一个称呼。语文就是学习如何表达,即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如果这两个方面表达好,也就是语文学得好,语文就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一门课程。引出诗歌《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我看到了最后四个字,如果没有这个逗号,心里感觉会大不一样,一个小小的逗号,能够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语文就是要有这种意识。如陈国美的课中的“省略号”。如果一个孩子能拥有这样的本领,如果一个男孩子在他的情书中能够把语言文字做到这样运用自如的话,那他一定能够达到爱情的彼岸。(众笑)。二、关于语用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当今小学语文界的呼声: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2010年第9期2、赵镜中:“教教材”和“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3、3、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4、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其中温儒敏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接下来这个人将成为我们全国语文教材的统编。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的第一要义。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语文素养,语文应大量阅读有品位的书。当然老师的30%的指导是不可替代的。这点要肯定我们江东小学的做法,这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引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然而,当今对语言的理解存在着这样一个大众的趋势: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歌德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两大缺失:一是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课文内容的言语表达智慧。例如: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再三强调我们的策略要重在研究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加进课外的文章,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区别等一系列的策略来上。课文的价值追问:课文的原生价值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是一种信息价值。具体地说是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一旦进入教材,文本的原生价值依然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这即是语文教学价值。课文客观上有两种价值:写了什么: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价值;怎么写: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因此,我要说,作为教师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职业素养。以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经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朱光潜1、关注语言的表达张力以教学《影子》为例,以教学二上年级识字(七)为例,(一)说一说这些动物在干什么?雄鹰在(蓝天)(翱翔)。雁群在(天空)(写字)。老虎在(丛林)(觅食)。黄鹂(在树上唱歌)。百灵(在树上唱歌)。(二)比较雄鹰在蓝天翱翔。雁群在天空写字。老虎在丛林深处觅食。黄鹂百灵在树上唱歌。熊猫在竹林嬉戏。雄鹰翱翔在蓝天。天空雁群在写字。丛林深处有老虎。黄鹂百灵唱不休。竹林熊猫在嬉戏。为什么课文会选择蓝色的部分?2、关注语言的表达规律举例《花钟》,什么事适合花种第一段的教学内容,如时间,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有的加“左右”,有的是“七点”,为什么不写其他花?要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又如《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师:一句伯牙,生:一句子期!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回应!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节选自罗才军《伯牙绝弦》在罗才军的课堂比武中,我们替他磨课的过程中,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一对应的格式,说明伯牙和钟子期是那么的心有灵犀,连形式和内容都是完全统一的。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所在。3、关注语言的表达个性……如《慈母情深》的中的一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段话跟我们平常的说法有什么不同?说完后,写母亲的三个“立刻”有什么特点?《草虫的村落》这一课的个性在哪里?4、关注语段的表达形式举例:《鸟的天堂》郭初阳的设计1“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2“鸟的天堂”是————人文内涵的感悟3课文和巴金原作的比较——体会巴金用词的精妙(详见《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7、8期合刊)又如片段: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语言积累和运用:背诵很快地这个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声,到处都是影。的,的,的,的,有的,有的,有的。《鸟的天堂》语言积累和运用:活用很快地这个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声,到处都是影。的,的,的,的,有的,有的,有的。关注语言的表达动机如《童年、东阳、骆驼队》中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你觉得这一段中有多余的话吗?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些话?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