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6争论文阅读

济宁

8.(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

英国遭遇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

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

所呈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剧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长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熬煎

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

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短暂遗忘战乱的“镇静剂”,而是英勇

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激昂、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事实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

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原来就有的东西,

激活它。前者是学问,后者是才智。(a).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学问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才智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

从而坚决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假如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

就连粱启超都赞扬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旧认为自己有

“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

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相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饰

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养分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b)

⑤(c).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多数人,一位是其次季的武

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

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胜利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

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

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变更,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很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

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

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简单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

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

触得愈密切,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

晴视察,而且运用着多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唯恐

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24-04-23,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袤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气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定导向外在的胜利,但它必定指向内在的丰沛。

(a)B(b)A(c)C

(3)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分析】本文是一篇争论文,由回顾历史,引出论题;接着分析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

的是什么,指出阅读的力气及意义;最终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

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唯恐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

看,这段讲解并描述了阅读的意义;从结构上看,引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怀疑,引出对阅读

的作用论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驾驭。作答此类题目,细致阅读原文,然后联系空

白处的上下文,即可作答。

第③论述了阅读力气,B句"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气就越能显示出来。“就

提到了“阅读的力气”,所以a处要填B。

第④段“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从反面论述“阅读的意义”,

下一句从正面加以论述,所以b处要填第一句话。

第⑤段论述了“读书滋养人的内在气质”,所以c处应填C句。

(3)此题考查争论文重要语段的论证思路。做好这类题,要细致分析这一段有几句话,句

与句之间的关系怎样,关系紧密的句子可以合并到一起,然后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

终”这样的词语,把本段阐述的几层意思连接起来表达即可。文章⑥段,首先提出本段论题

“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然后引用名言进行论证。最终点明本段论点“阅读既塑造丰盈的

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怀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2)(a)B(b)A(c)C

(3)首先提出“读书太多,简单脱离生活”的错误相识,然后反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

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终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点评】争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依据以下步骤进行:(1)作者首

先提出了XX的观点;(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XX事实论据或XX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

论证,论证了论点;(3)论证部分,先引用XX的事例,或引用XX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

(4)最终总结,得出XX的结论。

9.(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滨州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石

①5月3日,其次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

硕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颈项以上部位能够有

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

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志气。”“励志女孩”所传递

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高校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

广袤青年挚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

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17岁

以诗明志,25岁成立党组织,28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起

先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5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

史上镌刻下不行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假如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跑呼号,那

么o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

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

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

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华蜜都是奋斗出来的”

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

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勉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丢失志向、停步不前。比如,有人顾历史,抹黑英

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丢失

志向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

明,青春激情须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志向须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志向的晨星,靠着拼搏

的志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宏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

不辱使命。

《人民日报》2024年5月22日有删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4分)

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7.依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2分)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2分)

(三)(11分)

5.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评分共4分。每间2分6.举

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

斗,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加了文章的劝服力。评分:共3分论证

方法1分,作用2分。

L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评分:共2分。意思对

即可1.结合“胸怀志向”“不懈奋斗”两方面回答,合情合理即可。评分:共2分

临沂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8分)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他也反对“以怨报怨”,

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一一对方对我们的无德行为,不仅导致我们被无德损

害,

还导致我们自己无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一一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的滥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的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

仁的人,恨得太过分,是祸乱一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肯定道德主义者

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犹如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处不道德,又

犹如以暴易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老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

的状况下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

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刚好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务。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体现了人性的名贵和美妙。

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辩,有不少人认为,对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须要怜

悯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遇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

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我看得毛骨悚然,从来不

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是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

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详细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

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一一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

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之为“圣门蠡臃”,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

国的一个大夫叫子服景伯的,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假如你允许的话,

我有力气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我的道假如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假如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

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11)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

因为用极端的手段,用杀人的手法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12)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

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一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

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13)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24年09期李传鹏输入)

【注】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

氏)的私邑事务。“堕”,通“疆”(hul),毁坏。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绽开论述的?(3分)

17.文章第⑦段,作者人物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1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对不仁的人,惧得太过分,就是恐惊。因为天下的恐惊就是由肯定道德主义惹出来

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名贵和美妙,但是也

包涵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氏遭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声,以至有人意欲杀

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的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

论思想的体现。

威海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

日,英国遭遇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

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

与读书所呈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剧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长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

熬煎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

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短暂遗忘战乱的“镇静剂”,而是英

勇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激昂、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事实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

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原来就有的东

西,并激活它,前者是学问,后者是才智。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

择之时,阅读的力气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学问让我

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才智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

决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假如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

厚,就连梁启超都赞扬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旧认为自

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tffl

濯彳口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相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

饰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养分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

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袤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定导向外在的胜利,但它必定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

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多数人,一位是其次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

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

份胜利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变

更,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很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

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简单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

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

接触得愈密切,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

眼睛视察,而且运用着多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唯

恐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3分)

21.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论证了的观点。(2分)

22.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2分)

23.依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变更。(3分)

(二)供13分)

19.(共3分)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爱好(1分):

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1分);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1分)

20.(共3分)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1分);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1分);懂得读

书“能养人精神”的人(1分)。

21.(共2分)举例论证(1分);阅读必定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变更(1分)

22.(共2分)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1分),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1分),(阅读可以收获学

问与才智,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决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

限广袤;阅读必定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变更)

23.(共3分)曾有一段时间,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劳碌不堪,心生埋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

神光明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劳碌中依旧会捕获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

得了“人可以劳碌却不行庸碌”的道理,在劳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妙,(与文章内容相关

1分,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1分,写出变更1分)

潍坊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志向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

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

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

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扬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

生,他依旧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安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

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决,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

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一触即发,生死攸关,依旧如朝阳般喷薄,似苍

松般挺立。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扬,这

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裂、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

族共进退,这是现代学问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o他们的大道从容表

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一般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恳友爱、奉献互

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

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建更美妙的将来。

(选自《思维与才智》,有删改)

22.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3分)

23.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24.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⑤段横线处。要求切

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像。(3分)

①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卑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主动争取黑人同等,呼吁世界和平。

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

②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

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③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撞撞军帽,安稳落笔:“此

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2.举例论证。(1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2分)

23.①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

道的论述。(1分)②文脉贯穿,思路清楚,结构严谨。(1分)

24.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猛烈、生命紧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

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3分,事例2分,句式1分)

烟台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登记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

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

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

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闻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指责,他琢磨出了这样一

个“笨方法”:每天,打算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

干了,再折四格写;最终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

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

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

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爱好。虽然,他们最终胜利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

看,好像太差劲了。假如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

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

证其气象探讨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

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

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殊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

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始终埋头收割。因为假如直起一次腰,就会

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隐藏着能动的大才智。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凡,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敬

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

积累,可应用于全部领域、全部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说明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