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

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我国生态

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生态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

长点。这为我们总结生态文学发展规律,探索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条件。

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

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

学有着密切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

学基础。在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性,其描写的题材和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涌现出环境保护文学、水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蔚为兴

盛。生态文学作品在历届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都有耀眼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

出现了一批描写治沙治污、退耕还林、绿化祖国、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因此,生态文

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

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在中国,生态文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勃兴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

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这一主题和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立足于当下中国。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

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

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

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西方生态文学即发初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

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当下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人类获得了物质满足,却远离了心灵家园。与此相伴随的是,生存环境遭遇重

创、危机四伏,人心日益被简化,与诗意渐行渐远。因此,不少作家开始批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

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顽疾,人心需要亲近大地、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必然

是人类认识自我、重塑心灵生态的必由之路。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

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

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生态文明则是超越工

业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义是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某种程度上

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

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

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

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文学

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

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

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

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噢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

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

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生态文学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西方生态文学发物于作家反思工业文明发展后人与自然的关系。

B.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同时表现。

C.生态文学需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来达到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目的。

D.尽管中西文化多有不同,各有特点,但在生态思想资源,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是互相交叠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其与“文学是人学”的属性有所背离。

B.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中外生态文学均可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C.今天的人类无法也不必远离工业文明,可以通过生态文学获得认识自我、重塑心灵生态的效果。

D.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引领人类进行思考,值得重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海雪原》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反映东北解放战争的斗争史,描摹了林海雪原奇特壮美的自然环境。

B.《山海经》《桃花源记》《水经注》等一系列景物记、游记,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基本面貌。

C.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蕴。

D.姜戎的《狼图腾》《天鹅图腾》等优秀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生态文学的特点。(4分)

5.假如你是一名作家,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应当如何促进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途

九莺

西风卷起了狂沙,落日成了红花,荒野里的傻子忘了归家。

夜晚,起风了。

“阿爸,村里说要是明天再不走,就走不了了。”阿曼的儿子和阿曼并坐在凳子上。

“怕什么,”阿曼抽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烟雾笼罩了他的脸,“家在哪里,人啊,就在哪里。”

语毕,他抬头看向天空,西北的天总是这样空,空到什么也看不清。

他眨了眨眼,又把目光放在远处。

“要起风了。”他和儿子起身准备回屋,长子手里拿着长凳,他手里拿着烟斗和打火机,……打火机的

光打在他的脸上,脸上的骨骼十分明显,脸上的肉不多,看起来像只有一层皮挂在脸上一样。

当年的一切他渐渐模糊了,什么都变了,天变了,人变了,环境也变了。

“收拾好行李和你阿妈明天准备启程吧。”他转身走进屋里去。

“阿爸!”儿子喊了他一声。

他进屋的动作停滞了一下,但抽烟的动作仍然不变。空气静了几秒,随后阿曼发出一声长叹,继续往屋

里走。只留下儿子略带哭声的“阿爸”,他不明白阿爸为什么要一直守在这里,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

第二日,她们启程了。

偌大的家只剩阿曼了,他看着老旧的家具,缓缓靠着椅背,椅子前后来回地摇晃,阿曼此时静静地享受

屋里的美好,也享受自己的美好。他在椅子上躺了半日,吃过午饭,又扛着铲子上沙里去。

“阿曼,你上哪里去哩?”路上的邻居问道。

“沙里去哩。”阿曼答道。

“唔,又去沙里去哇。”

“是哟是哟。”阿曼笑着答道。

他带上这几天需要的干粮和水去他在沙土边缘开辟的小屋里,他知道他的时间很短了,这样就近居住可

以节约时间。一百二十公斤的干草是他每日的越野必备,从小屋前开始治沙,越治越远,绿洲希望越来越

大。

阿曼不是这里的人,他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来这里治沙,一治就是十几年。

“阿曼,你这样是不行嘲,这么多年咯,都没人把它填完。”

“别看我叫阿曼哩,我的速度可是不慢的嘲,小小的阿曼,大大的希望哩。”他笑着对所有人说。

他原本有两个孩子,但是女儿在调送树苗途中发生车祸不幸身亡,当时女儿已经订婚了,再过几个月就

要结婚了。

“不能误了别个啊!”听说女儿去世的消息,他流下了泪水,却依然为女儿未婚夫考虑。他心里是难受

的,但是他从不曾表露出来,那一夜过后,他的头发全白了,夜晚里,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一颗地

望着,泪水悄悄地从太阳穴跑进头发里。

那日,儿子和妻子从镇上回到屋里,没看见阿曼,然后去黄土窝里一看,就看见阿曼就着水吃干瘪的玉

米馍,玉米馍上还有些许沙子附在上面,那水底也有沙砾。

儿子一下扑到他怀里,把脸埋在阿曼的胸前,“阿爸,跟我们走吧,阿妈已经借到钱了,有钱就可以给

你治病了。”儿子的泪水打湿了阿曼胸前老旧的衣服。

“孩子,阿爸没事,没事,阿……”他慢慢地拍着儿子的脊背,一下又一下,不知是在安慰谁,他低着

头看着儿子的脊背,他不敢抬头。

妻子在一旁泣不成声,背过身用衣袖擦眼泪,而后用衣袖紧紧捂住她的嘴鼻,生怕泄露自己的呜咽声,

她知道阿曼的苦,知道阿曼肩上背负的到底是什么,也知道阿曼时日无多,她不求丈夫给她多一些陪伴、关

心,只求丈夫在最后的时间多陪陪孩子。

”阿爸,你不要我们了吗?”①儿子抬起带着眼泪的双眼,眼里通红,就连眼睫毛上都沾着些许泪珠。

儿子是晚来得子,不过十六七岁,从小跟着父母开始治沙,成为新的治沙人。

“阿爸……也不想……离开……你们呐,”阿曼哽咽着,眼里的泪水决堤而下,“阿爸也想……看着你

们长大,也想陪着你……阿爸,也想看见绿洲哇。”阿曼与儿子的目光两两相对,看着儿子如此这般,心里

也是万般不舍,他抬起头看向妻子的方向,只看见妻子孱弱的脊背,以及抖得不能自已的身体,他知道妻子

哭了,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对妻子的陪伴少得可怜,但妻子从来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支持着他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都扎根在黄土里,他想起妻子黑黄的面庞,心里愧疚更深了,他又低头看儿子。

“那你就听……听阿妈的,我们……去治病。”儿子抽咽道,而后握着阿曼的手,站起身来,拉着阿曼

就要出门。

“图尔曼,我的孩子,”阿曼把儿子搂在怀里,“阿爸没病,阿爸只是累了,阿爸想休息了。”

“阿爸!”儿子喊了他一声,试图唤醒阿曼,“尔尔姐最想做的事就是让您开心点,难道您忘了尔尔姐

的话了吗?难道您也要像尔尔姐一样,要离开我们吗?”

阿曼终于不再忍着自己的泪水,他哭了,为早逝的女儿,为陪伴多年的妻子,为年纪尚小的儿子,也为

这么多年的坚持。

“图尔曼,你听着,'‘阿曼把儿子的脸掰过来与他面目相对,额头相触,“图尔曼,你是天使,是阿爸

阿妈的天使,也是尔尔姐的天使,你更是我们的礼物,上天馈赠我们的礼物!”②阿曼闭着眼说,眼泪缓缓

地从脸颊滑下,落在黄土里,消失不见。

而后阿曼拉着儿子,走向妻子,他从后面拥着妻子,儿子站在一旁,妻子察觉阿曼在身后拥着她后,就

转身面向阿曼,妻子将脸埋在阿曼怀里。

夕阳透过小窗洒在了儿子的侧脸。

狂风杀死了落日,留下忘归家的傻子。

远处天边,起风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阿曼的妻儿启程后,他独自扛着铲子上沙地治沙,一路上遭到了邻居的质疑、嘲笑,但他依然笑着

回答对方的问题。

B.小说中阿曼听说即将结婚的长女去世的消息后伤心落泪,说明他爱女之深;而“不能误了别个”的想法反

映了其心地善良。

C.小说中阿曼的妻子“在一旁泣不成声……擦眼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对丈夫阿曼的

理解、不舍与期待。

D.“无情未必真豪杰”,小说中的阿曼投身治沙,将治沙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身上也具有普

通人的亲情与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顺叙,有条不紊地讲述阿曼带领家人治沙的故事,而插叙阿曼从前的生活及女儿去世等情况,丰

富了小说内容,使行文更紧凑。

B.小说中对阿曼生病,既有暗示,也有明示:“……脸上的骨骼十分明显,脸上的肉不多,看起来像只有一

层皮挂在脸上一样”的描写,即为明示。

C.小说首尾环境描写内容相似,但作用不尽相同:前者营造风卷狂沙、遮天蔽日的氛围,为小说张本;后者

呼应开头,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D.小说借助多种技巧,使行文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如通过对阿曼肖像、动作的描写和对阿曼与儿子的互动场

景的展现来激发读者对具体画面的想象。

8.鲁迅先生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通过刻画眼睛所反映的人物的心理。(4分)

9.小说的标题“归途”寓意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评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辱。”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何用乎太公?

《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奉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

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

仁义之穷而作也。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几兵

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

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堪,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

其心。故土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

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

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

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才垂拳猛虎,

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福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

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惟养技口而自爱者恸无敌口于天下旧故一忍回可以支百勇,一静目可以制日百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兵法,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中的“兵”意思不同。

B.疾,痛心,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意思不同。

C.当,面对,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当”意思相同。

D.书,文体名,文书,与王安石的名篇《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作为将帅真正把握利害的时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是舍弃战略战术而倡

行仁义。

B.苏洵认为,在没有战争时要增加资财,在将要进行战争时要培养体力,在取得胜利时要培养心志。

C.在苏洵看来,主将要把“知理”“知势”“知节”作为行动原则,然后才可以“举兵”“加兵”“用

兵”,使军队立于“不屈”“不沮”“不穷”之地。

D.苏洵认为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能够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来既没有后顾之忧又能有所依仗,这样能够激发

士兵的斗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4分)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4分)

14.欧阳修称赞苏洵的论说文“博辩宏伟”,请结合文本第一段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战城南①

李白

去年战,桑干②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③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莺④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外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①本诗为乐府旧题诗。②桑干:与后面的“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③洗兵:传说周

武王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战争停息;后遂以“洗兵”表示胜利结束战争。④乌

莺:鸟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⑤空尔为:一无所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歌行体诗歌,本诗层次清晰:首八句、次六句、再次六句各自成一段,从不同角度叙写战争;末二句

为结语,点明主题。

B.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每段先叙事,末尾以两句感叹语作结,事与情交织和谐,可增

强诗歌的节奏感。

C.“洗兵”二句意为曾经在条支海中洗刷兵器,胜利地结束战争,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写出

了征行的频繁。

D.“秦家”二句采用互文手法,意为边塞上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它揭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饱含着诗人

深邃的认识,堪称警策。

16.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如果小张打算乘直升飞机对阿房宫进行航拍,你可以用杜收《阿房宫赋》中的“,"两

句进行线路导引。

(2)苏洵《六国论》中“,”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

招致祸患。

(3)“暗香”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或指花香,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芒种刚过,青梅挂满枝头,一场大雨开启了家乡的梅雨天气。家乡鄂东是个北倚大别山、南跨长江、人

们出门习惯抬头看看天气的多雨之地。

黎明时分,不知怎地,空中云层很低,四周一片静寂。突然,一道电光划破长空,一声闷雷炸响天际。

紧跟着,成串的雷声似游龙一路狂奔,从东响到西。电闪雷鸣后,大雨哗啦啦瓢泼而下,天上人间风雨交

加。街道上的屋檐下,到处挂满雨帘。暴雨落到地面,砸起水泡,溅出水花。江边平原上的十里荷塘,雨水

落在密匝匝的荷叶上,形成晶莹的水珠,在叶面滚动,又滑落到湖塘里,无影无踪了。

那些地面上的残叶,被大风卷到空中。那些茁壮成长的小树,春天带给它满头的枝叶,这会儿倒成了风

的抓手。可怜的小树,被大风使劲地拖拽,直不起身来。几棵已可怀抱的大树,被狂风连根拔起,歪倒在

地。为避风雨,街上已经少有行人。只见风裹挟着雨,形成雨雾水流,在街巷游走。

好大的雨!好大的风!

18.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19.文章结尾处的“好大的雨!好大的风!”作用独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24年或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热浪来袭,多地发布极端高温警报”……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

新闻告诉我们:升温纪录每年都在被刷新,而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为

“沸腾时代”减碳、降温?专家枣手,要充分发挥人工碳汇的协同作用,①。

人工碳汇主要包括陆地生态人工碳汇、陆地地质人工碳汇、工业人工碳汇、海洋人工碳汇四大途径。其

史",陵拽生态人工碳汇是猾采用植树造林、…草担恢复、…施用人J■腐也厦普人工于预"I超地生态系统加速丛大

气中吸收三氧化碳的建程。.而陆地地质人工碳汇则指通过深部咸水层封存、地下玄武岩矿化封存等工程技术

手段,将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地质储层,使二氧化碳与大气长期隔绝。工业人工碳汇主要关注工业生产过程中

的碳减排技术,其核心是把二氧化碳当作一种资源并加以利用。海洋人工碳汇则涉及海岸带生态增汇、渔业

碳汇、海洋地质碳封存等五类蓝碳技术,碳汇潜力巨大。

专家认为,这几种途径②。发展和应用多途径人工碳汇技术可形成强大合力,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与文中加点的“表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身处困境的他得到大伙的帮助,他想用行动给大家以表示。

B.汉语中,副词多表示程度、范围等,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等。

C.红灯亮起,表示不论什么情况都必须禁止通行,以免事故。

D.郭祥和乔大夯向阿妈妮表示,如果不讲,这饭他们就不吃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上,年轻书法家谭桥获得最高奖。几位颇有水平的书法家在予以好评的同时,

也表明了这幅获奖作品的草法(书写技巧和规则)有些“难以辨认”。相比其他易认的字体,草书的确难以

辨认,但它还要讲究“合乎法则”。谭桥也承认自己的草法并不严谨,但他在创作中进行了“超乎定格”的

艺术处理。

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为主题,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B(3分)

【解析】“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同时表现”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的

表述是“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

2.【答案】A(3分)

【解析】“决定了其与‘文学是人学’的属性有所背离”的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符,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

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而“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

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3.【答案】D(3分)

【解析】材料二的论题是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而主要观点(论点)即第一段中的“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

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当下重塑心灵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A项,《林海雪原》虽然是文学作品一一长篇小说,但反映的是“东北解放战

争的斗争史”,虽然其中“描摹了林海雪原奇特壮美的自然环境”,但不在生态文学之列。B项,所述“《山

海经》《桃花源记》《水经注》等景物记、游记”虽然“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基本面貌”,但并未述及

其当代价值。C项,《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显然非生态文学作品,与中心论点无关。

4.【答案】①中国生态文学历史悠久,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②中国生态文学描写的内容纷繁复杂,

反映着中国生态的发展进程。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研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然后,找准相关要

点在材料一中的位置,简要概括即可。

5.【答案】①充分认识生态文学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积极作

用。②深入研究古代哲学思想,认真汲取古今中外生态文学作品中的营养,关注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③致

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创作出蕴含自身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的生态文学精品。④树立生态世

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

【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本观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假如你是一名作家”,假定了作

答者的身份一一作家,答案中应当体现这种身份应有的特点;”结合材料内容”,意味着必须综观两则材

料,而不能局限于其中某则材料;“结合你的思考”,意味着要在答案中体现作答者的个人见解。然后,结

合材料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简要说明,形成答案。

6.【答案】A(3分)

【解析】A项中“一路上遭到了邻居的质疑、嘲笑”与原文内容不符,从行文中邻居们与阿曼的对话可知,他

们对阿曼的治沙心存疑虑、善意提醒是存在的,但嘲笑无从得出。

7.【答案】B(3分)

【解析】B项中“‘……脸上的骨骼十分明显,脸上的肉不多,看起来像只有一层皮挂在脸上一样'的描写,

即为明示”的判断错误,从行文看,此句之前,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阿曼生病的“明示”信息,相对后文多

次提及“看病”等,这里的带有“病态”的描写,应当视为阿曼身体有病的“暗示”信息。

8.【答案】句子①:表明儿子图尔曼对父亲阿曼不肯离开治沙十多年的地方前去治病的质疑、伤心与不忍。

句子②:表明阿曼对自己坚持治沙,而使妻子、儿女跟着自己吃苦受累的无比心痛与愧疚不安。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赋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中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反映其心理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准确

理解题意,命题基于鲁迅先生的创作体会一一“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即

通过对人物眼神的描写揭示其思想性格。其次要结合文本内容,对所选文本中的特定句子的分析,应以此为

基础去进行一一研读文本、深入思考此处的眼神描写与人物心理之间的关联。

9.【答案】①“归途”这个标题,归途即回归的路途,实指儿子图尔曼与母亲要带上父亲阿曼离开父亲治沙

的地方,踏上归途,去治疗疾病,这是物理空间上的回家。②“归途”这个标题,亦指父亲阿曼十几年前放

弃“更好的生活”前往治沙、“想看见绿洲”的人生追求,包含着阿曼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③“归途”

这个标题,喻指人生之路;它启示人们思考,人生这趟单程旅途该怎样合理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走好,造

福社会,服务人民。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点小说标题的能力。作答本题,需以理解小说内容、悟透小说标题的特点

等为基础;同时,要确评点的“点”一一评论的角度,此题的评点,是对小说标题的评点,那么,对“归

途”这个标题的“特点”这个“点”的判定与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答题的中心任务,就是结合文本,对标

题“归途”丰富寓意这个“点”的概括与分析。答案仅为示例,如从其他角度评点,言之有理亦可。

10.【答案】BDF

【评分说明】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通过断句的形式来考查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句中的“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

动”是两个结构对称的句子,中间应当断开;“故”是“所以”的意思,引出其后结论,因此,它与前面的

内容应当断开;而根据语境,“无敌于天下”的条件是“惟养技而自爱”,能做到“无敌于天下”的人乃是

“养技而自爱者”,故于“者”处断开。原文断句如下: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

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1.【答案】C(3分)

【解析】C项中“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的“当”是“主持、掌握”的意思,和文中“尺植当猛

虎”中的“当”意思不同。A项“非兵不利”中“兵”指兵器,可引申为武器装备;B项“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也”的“疾”是“劲疾”的意思;D项中《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特指书信。

12.【答案】A(3分)

【解析】“先决条件是舍弃战略战术而倡行仁义”的表述有误,原文中并没有“舍弃战略战术”之意。

13.【答案】(1)(哪怕)泰山在面前崩塌,脸色也不会改变,(哪怕)麋鹿在身边奔跑,眼睛也不会眨一

下。(2)如果赤手空拳,(即使是)遇见一只大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而向后退却,这是人之常情啊。

【评分说明】⑴“崩”“瞬”各1分;语意顺畅,2分。⑵“徒手”“却”各1分;语意顺畅,2分。

【解析】(1)崩:崩塌;瞬:眨眼。(2)徒手:赤手空拳;去入后退。

14.【答案】①用武王之例,比较孙武兵法与《权书》,内容丰富,可谓“博”。②引述“儒者不言兵”的

观点,多方质疑,可谓“辩”。③直言“《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立意高亢,堪称“宏伟”。

【评分说明】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本艺术特色与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欧阳修评价苏洵文

章的四个字“博辩宏伟”的内涵:所谓“博”,指用以阐述主要观点(论点)的材料内容丰富,体现其知识

广度;所谓“辩”,即为了证明主要观点(论点)而采用诸如引出敌论,多方质疑辨析,体现其论辩能力;

所谓“宏伟”,当指文章立意精深高亢,体现其风格气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第一段展开简要分析。

15.【答案】CC3分)

【解析】C项中“写出了征行的频繁”的表述有误,从诗意来看,前四句"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

道”突出征战的频繁,“洗兵”二句应是“写出征战的广远”。

16.【答案】①浓墨重彩的夸张。如“野战”四句写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乌啄人肠犹以不

足,又加以衔挂枯枝,夸张中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奔放流转的气势。如前四句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

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的复沓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战不息的强烈印象。③新奇深刻的比喻。

如“匈奴”二句,以耕作为喻,生动地表现了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耕作会禾黍盈畴,杀戮势必白骨遍地,

语浅而意深。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

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是作答的基础;其次,要在准确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诗句体悟其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色的具体特点;再次,答题时和诗歌内容紧密结合。

17.【答案】(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评分说明】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句答案仅为示例,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

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是情境式默写。必须熟记有关背诵篇目的内容,答题时审读题干、把握提示、联想诗文是关

键。默写的诗句与题干的要求要一致,书写要正确,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添字、减字。

18.【答案】家乡鄂东是一个多雨之地,北倚大别山,南跨长江,人们出门习惯抬头看看天气。

【评分说明】修改为四个分句,4分,语意顺畅,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者,正常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变换长短句的能力。长句变换为短句的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取长句的主干,作为一

个短句;然后,将长句的附加成分(定、状、补语)独立出来,以主干句的主语为共同的主语,分别成句;

最后,检查是否连贯、是否保持了愿意。本题中长句的主干是:家乡鄂东是个多雨之地;原句中的定语可以

独立成“北倚大别山”“南跨长江”“人们出门习惯抬头看看天气”等三个短句。据此给出答案。

19.【答案】①结构上,承接上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关于黎明时分暴雨和狂风的描写,总结出家乡梅雨范

围广、力度大的特点;②内容上,用两个名词短语构成两个短句,又辅之以感叹语气,简洁有力地写出了作

者对家乡的风大雨大的梅雨天气的无比惊叹之情。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特定语句作用的能力。“好大的雨!好大的风!”这两个句子是两个短句,表

意简洁明了;是两个感叹句,熔铸了作者的震惊、感叹之情;是两个总括上文的句子,结构上的作用不可替

代。作答时,要针对以上特点,从结构安排、内容表达等不同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20.【答案】其中,陆地生态人工碳汇是指采用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施用人工腐殖质等人工干预手段,使

陆地生态系统加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评分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每指出并改正其中一处得2分。

【解析】第一处:“采用……人工干预”的表达,动宾搭配不当,在“干预”后添加名词“手段”;第二

处:“陆地生态系统加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的表达犯了“中途易辙”的错误,导致结构混乱,

在其前面加上动词“使”即可。

21.【答案】①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②优势互补

【评分说明】每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①处横线所填内容承接着前文两点内容,即“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充分发挥人工碳汇的协同

作用”,而得出的一个结论句,根据语境,给出答案①;第②处横线所填内容是对上一段内容的总结:四种

碳汇各具特色,而从其后一分句“发展和应用多途径人工碳汇技术可形成强大合力,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

碳的浓度”可以反推,四种碳汇优势互补,可以形成“合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据此给出答案②。

22.【答案】D(3分)

【解析】一般而言,“表示”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动词,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用

作动词,指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③用作名词,显出思想感情的言语、动

作或神情。A项中的“表示”,是一个名词,指报答大伙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感激之情、答谢之意;B、C两项中

的“表示”,均为动词,分别指汉语中的副词和亮起的红灯显示出某种意义;D项及文中加点的“表示”均用

作动词,指人们“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故本题选D项。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年轻的草书书法家获得作品展最高奖,几位水平较

高的书法家认为其作品的草法难以辨认。一分为二的评价,在承认疑虑的情况下肯定其合理性。材料进一步

指出“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普适性或普遍性。排比句强调了本文题的核心概念应是“合乎法则”与“超

乎定格”,重点写二者的辩证关系。关于未“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与能“超乎”的创制或巧妙的例子,历史

和现实中比比皆是,如断臂维纳斯,断臂是其“不合乎”的不足或遗憾,但断臂又给人想象的空间,并已成

为有缺憾的艺术美;再如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又催生了“超乎”的引领性发展、颠

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的效益及美好前景。”合乎法则与超乎定格”的主题是明确的,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与思辨性。材料末尾“书法创作如此,生活营造如此,人生演绎也是如此”则将“合乎法则”与“超乎定

格”并存这一特质演绎至更宽广的领域,旨在引导考生在写作时,不应只注重写“合乎法则”或“超乎定

格”中的某一个方面,更应在广阔的领域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