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7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庖丁解牛》,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庄子》中的成语。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的是______A.揠苗助长B.东施效颦C.望洋兴叹D.邯郸学步(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解析]A项“揠苗助长”出自《孟子》。B项,“东施效颦”出自《庄子》。C项,“望洋兴叹”出自《庄子》。D项,“邯郸学步”出自《庄子》。

2.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将其思想内容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做比较,并让学生分析其异同点。对于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______A.联系古今中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B.课文作者的主张和墨子的不一样,不能做比较C.教师的做法占用了授课时间,应直接略去这一环节D.教师的做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中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墨子的思想,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B、C、D三项评价有误。

3.

教学“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时,教师指出古代文化常识包含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作品中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晦”,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正确答案:B[解析]B项,月相纪日法中,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

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的相关视频。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B.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C.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正确答案:B[解析]B项,表述有误,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5.

阅读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林黛玉进贾府》中注意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来增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林黛玉的美丽和柔弱,王熙凤的珠光宝气,贾宝玉的风流潇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运用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他挑了酒葫芦,盖了火炭,戴上毡笠帽,拿了钥匙,拽了草厅门,才信步投东而去。这一组特写镜头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小慎微、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唯恐出事的思想性格。

对于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评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B.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辨析能力的培养C.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D.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正确答案:D[解析]这个教学片段的思路设计具有创新性,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辨析能力的培养,而且重点突出了提纲式教学。A、B、C三项评析正确。D项,表述有误。

6.

阅读《鸿门宴》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鸿门宴》一课,当讲到樊哙闯帐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大声读出如下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接着,我让一位同学在第一排课桌上表演项羽的动作给大家看:他跪在课桌上,手握一把笤帚当作剑,猛然挺直身子,做出一种警备的姿势。这个动作做得很成功,同学们也很直观地领会了“跽”这个动作的含义。

但是他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表演得还不到位。不能让学生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又让全班同学反复读课文,想象项羽当时的心情与情境。

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要求重演。这次他的动作表演得很好,把项羽当时又惊又疑又怒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都拍手叫好。我让他给大家做个说明。他说:当一位带剑的武士,气势汹汹地闯进帷幕时,项王没有任何防备,心中肯定会一惊,接着会疑惑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谁?当他定下神来意识到对方是一位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敌方武士时,感到愤怒,所以他当时应该是又惊又疑又怒。表演一个动作,不仅很容易地让同学们理解了“跽”的意义,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还有造型能力!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评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B.文言文的反复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C.重现同一教学活动,能说明项羽的心情,但是不能完全达到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目的D.教师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效果的分析言过其实,总体看来,这是一则完全没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计正确答案:D[解析]D项“完全没有必要”表述有误。通过这则教学反思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设计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表演,对体会项羽当时的心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7.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______A.新奇的游戏B.形象的语文C.真实的事物D.模拟的行为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中该教师的行为属于模拟情境的行为。

8.

阅读《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我参照新课标要求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第一遍听读:校正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自然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自然段中,他又为何而悲?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很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益。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的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正确答案:D[解析]D项,表述有误。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解经”误区,打破先“言”后“文”模式,重视以读代讲,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本气韵。重点要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经过阅读、思考、体验、感悟,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而不是将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设成重点。

9.

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评课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生:“当李白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心灵已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一句,如果照应标题“放飞心灵,书写人生”就更好了。

师:好!你帮他改改。

生:可以改成“当李白放飞心灵,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时,他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享受快意人生”,这样就照应了标题中的“放飞心灵”和“人生”。

师: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改得好!

(当场在电脑上修改,投影展示。修改前后对比鲜明)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成果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正确答案:C[解析]C项,表述有误。教师体现了民主的作风,教师看似放任自流,但从后面的展示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态度是明确的,想让学生充分体验修改作文的过程。

10.

学习《赤壁赋》,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何为其然也”的特殊句式。下列语句中用法与之相同的是______A.托遗响于悲风B.君欲何往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石之铿然有声者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何为其然也”是宾语前置句,“何”是“为”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A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悲风托遗响”。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做宾语放在动词“往”前面,正常语序是“君欲往何”。C项没有涉及特殊句式。D项是定语后置句,“……之……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

11.

班级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活动,学生为报刊中的语句“问诊把脉”。下列没有语病的是______A.与陆上火箭发射相比,海上发射通过海上航行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可有效解决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的安全性问题,大幅降低陆地发射的人员疏散成本B.要让智能客服变得真正智能起来,商家在技术升级的同时,就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避免不陷入以技术为本的误区C.国家海洋博物馆通过地球、海洋、生命、人类及相互依存共生的系统展示,揭示人海和谐的真谛,引导参观者更加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了解海洋D.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受国内光伏组件价格快速下跌影响,海外新兴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组件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正确答案:A[解析]B项,否定失当,应删去“避免不陷入以技术为本的误区”中的“不”。C项,语序不当,应将“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了解海洋”改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和保护海洋”。D项,句式杂糅,“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应改为“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或“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

12.

教研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该学习任务群的是______A.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B.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C.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D.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正确答案:B[解析]B项是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中的内容。

13.

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教师举例其他的羁旅思乡类型的诗词,以便帮助学生加深对思乡情的理解。下列篇目不适合的是______A.《除夜作》(高适)B.《回乡偶书》(贺知章)C.《关山月》(李白)D.《次北固山下》(王湾)正确答案:C[解析]《关山月》是李白的一首边塞诗,其中最出名的两句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子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14.

阅读下面写作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节写作审题指导课后,教师提问学生,请学生回答“哪位同学的审题思考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学生说忘了,想不起来了;有学生能说出哪位同学,但不能说出该生的审题思考的具体表现。教师课后做了反思,调整教学思路后,又上了一节课。课后提问学生,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在审题思考上的学习收获。两位同学在审题思考方面有突出表现,回答如下:

生1:他给想象限定了一个空间,不是胡乱的想象,主要说的是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想象。

生2:应该说他的想法更进了一步,别人的认识都是说想象,但没有说到好与坏的问题,而他谈到了想象的好与坏。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第一次课,学生不能回忆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无效B.第二次课,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他们对审题思考过程的认识C.第一次课,教师想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实际达成的目标有差距D.第二次课,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正确答案:A[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完全否定了第一次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也不是无效教学。

15.

阅读《阿房官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比一比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节奏感非常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摘文。(板书“铺采摛文”,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较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正确答案:C[解析]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故A、B两项正确。C项,表述有误。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位教师巧妙地将赋体的特征放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从而顺利总结得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特点。D项,表述正确。在古诗文教学中,诵读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诵读教学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部分。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师:对。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死伤具体情况呢?

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

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

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②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

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

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

生2: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请愿队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杀手,有人从背后偷偷开枪,“暗箭难防”。

师:“暗箭难防”不一定很准确,因为在咱们前面的介绍中,段政府诬蔑这一次惨案的发生缘由是游行队伍“丛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这反击显然是公开的,这次反击导致死伤两百多人。证明不是暗杀,而是一次疯狂的滥杀。

问题:1.

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正确答案:案例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具体内容,即请愿场景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伟大”这一词充分地突出了鲁迅先生对请愿人的尊敬和崇拜之情。案例中的教师运用问答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的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文中塑造的“伟人”形象,并分析了子弹从“背部穿透”“暗箭难防”等关键词语,突出了段政府反动派的残忍,杀害请愿的无辜人。这一部分的分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请说明教师运用问答法的教学意图。正确答案: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中的教师通过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互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谈话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鼓掌与奔跑同在

①人就如一颗在宇宙中飞行的小行星,不断地飞行着,没有终点,然而当他被某一行星所吸引时,那么他就会向这颗行星冲去,最终,在寂静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线,消失在地平线上。人就是这样,平时默默无闻,在某个必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本色。

②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在路边鼓掌的路人,不被他人所认识,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然而,我们也可能成为路上的奔跑者。

③曾经发生了一件引起全国关注的事——杭州司机吴斌被铁块砸中后仍努力安全停车,最后在医院死亡。看到这条新闻,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多么坚强的一位司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都难以完成的动作——减速,打开双闪灯,拉手刹,打开车门,并且忍着剧痛,站起身来告诉乘客不要乱走,注意安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他开车八年,默默无闻,安全行驶了近百万公里左右,没有收到过一次投诉。平时的他热爱运动,帮助他人,深得同事和朋友的喜欢,他就像一个站在路边的人,不被大家所认识。而在那一刻,他的行动是那么伟大,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值得我们去肯定,值得社会去认可。

④英雄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产生的,如果不是坚强司机吴斌的英勇行为,那么后果将不勘设想……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既需要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又需要在路上奔跑的人,假如人人都只是路边鼓掌的人,那么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将减慢,因为社会中,一个精神标竿,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一个小女孩,被两辆车碾过,路过的18位路人竟没有一位出手相助。这是多么悲哀的社会啊,丧失了人最基本的道德,那么这个社会也将瓦解。

⑤我们需要这样的英雄,带领我们在路上奔跑,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身心怎么才能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社会怎么才能更健康发展?鼓掌与奔跑同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问题:3.

请从第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修改。正确答案:(1)错别字:第④段中的“不勘设想”应改为“不堪设想”,“标竿”应改为“标杆”。

(2)病句:第③段中的“他开车八年,默默无闻,安全行驶了近百万公里左右,没有收到过一次投诉”内容前后重复,应改为“他开车八年,默默无闻,安全行驶了近百万公里,没有收到过一次投诉”。

4.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缺点:习作缺乏对人物素材的论证分析。文中的两个人物素材一正一反,都是非常典型的论据,能体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但是,缺少必要的议论,文章观点和材料的基本含义脱节。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比如“平时的他热爱运动,帮助他人,深得同事和朋友的喜欢”之类的话,与“鼓掌者也能成为奔跑者”这一论点是没有关系的。第二个素材其实是论证社会需要“奔跑者”的非常好的论据,只可惜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如果本文能够紧扣素材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吴斌成为“奔跑者”的实质和“鼓掌者”与“奔跑者”角色转换的原因,以小见大,文章就能更上一层楼了。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原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沁园春·长沙》《百合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旧社会的痛恨以及对改造社会的力量的赞美,激起对现代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根据以上要求,设定了该三维教学目标。

(2)文本分析。本诗描写的是诗人无限的宇宙力量,表达了破坏一切,重建一切的革命意识。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3)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现代诗歌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2.

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展示预习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聆听名家范读、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向学生提问: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师生互问互答。

明确:诗中描写了宇宙间无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