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46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伴着音乐声说:“在白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江南博哥)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D.教师的适时引导能使导入成功引出课题正确答案:C[解析]C项,表述有误。题干中采用多媒体声像和教师话语适时导入,没有涉及画面导入。

2.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随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正确答案:B[解析]B项“知人论世”表述有误,题干教学随笔中,教师重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章句等知识,并未体现对“知人论世”的要求。

3.

阅读某教师在实施《边城》教学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按照要求答题。

导入语: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结束语:同学们,青山绿水,明月清风,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那至情至性的原始古风,那粗犷的牧歌,那白话的史诗,是沈从文永远的精神升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岁月风烟,转瞬即逝,当我们阅尽世事,历经风霜,我们会蓦然回首,那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人生是短暂的,艺术则长存,好,下课。

对上述导入语和结束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导入语语言优美,营造了美妙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指向性B.导入语新颖精练,而且契合了课文的思想感情C.结束语文白搭配,不易于学生明确领会课文主旨D.结束语含蓄隽永,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余味无穷正确答案:C[解析]教学结束语的语言风格优美,辞藻华丽,对于拉近学生和课文的感情距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主旨。

4.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不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洛神赋》B.《石钟山记》C.《醉翁亭记》D.《小石潭记》正确答案:A[解析]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项,《洛神赋》是曹植的一篇抒情性散文,不属于山水游记类散文。

5.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清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王实甫《西厢记》B.汤显祖《牡丹亭》C.关汉卿《救风尘》D.孔尚任《桃花扇》正确答案:D[解析]A项,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主要讲述了书生张生和相国千金崔莺莺的爱情故事。B项,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本,主要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C项,关汉卿的《救风尘》是元代杂剧,主要叙述了恶棍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巧设计谋将其救出的故事。D项,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传奇剧本,主要描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6.

学习《等待戈多》时,学生向老师反映不能理解人物对白的颠三倒四、莫名其妙、语无伦次,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教师向学生解释其特点。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里的对白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作者通过这种语无伦次来唤醒当时的西方民众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民众生存状况每况愈下,这是具体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现状的表现C.作者正是想通过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D.理解戏剧特点,尤其是戏剧语言的特点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暂时不深究正确答案:D[解析]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到达理解学习戏剧的水平,只要补充足够的教学资料,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高中生还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7.

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______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正确答案:C[解析]C项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能直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密的立场去思考,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8.

某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不适合选入推荐作品的是______A.《晋灵公不君》B.《齐桓晋文之事》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正确答案:A[解析]A项,《晋灵公不君》出自《左传》,属于史传散文而非诸子散文作品。B项,《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C项,《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D项,《秋水》选自《庄子》,B、C、D三项都属于诸子百家之作。

9.

阅读《氓》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生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

生3读。

生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有哪些依据?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正确答案:C[解析]C项,“口语交际能力”表述有误。教师一系列的设问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并不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0.

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发了一些资料,详细介绍了郁达夫的生平。对于这一教学活动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通过人物背景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风格B.给学生补充了历史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反映那个时代的其他课文C.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究方面欠考虑D.作者的生平并不能反映作者整体的写作风格,这一活动没有意义正确答案:D[解析]作者的生平经历虽然不能反映作者所有作品的风格,但是能够在作品中找到其经历的痕迹,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不能说这一活动没有意义。

11.

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师将“掌握弗罗姆的生平事迹”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D.教师认为,掌握弗罗姆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正确答案:B[解析]在教学中,教师将“掌握弗罗姆的生平事迹”作为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实现全文教学目标,并没有将其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混淆。

12.

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教师始终需要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不要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通过展开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学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教学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B.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C.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正确答案:D[解析]D项,表述有误。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而是在合格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13.

某教师教学“先秦说理散文”专题,课前向学生推荐预习篇目。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兼爱》B.《韩非子列传》C.《齐桓晋文之事》D.《秋水》正确答案:B[解析]《韩非子列传》出自《史记》,为记人写事类型的散文,不属于先秦说理散文的范畴。

14.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因”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A.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于是(《鸿门宴》)B.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孔雀东南飞》)C.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介词,依靠(《屈原贾生列传》)D.因遗策

动词,遵循(《过秦论》)正确答案:A[解析]A项,“因”是介词,可翻译为“趁着”。

15.

名著导读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下列合适的是______A.乔纳森《格列佛游记》B.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老舍《骆驼祥子》正确答案:C[解析]C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春江花月夜》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说课片段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为本课教学设置了三个环节。

首先是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播放音乐和Flash动画,示范朗诵《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其次是环节二“品词析句,赏析诗歌”。我先把学生引向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进入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

最后是环节三“自主创作,不同感知”。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我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自编版的《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说:“我来展示书法吧!我想展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于是,那位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入木三分;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最后我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

课文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问题:1.

请简要说明这堂课的优点。正确答案: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虽然教师讲课的时间短,但他把“教室”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注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感受到学生投入其中的喜悦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①教师的语言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底蕴。②课堂上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又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

请简要分析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正确答案: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带给大家的美感,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我与地坛》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问答,再进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

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然后全班交流。

生1:为什么说“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生2:一是遭遇不聿,二是被击昏了头。

生3:“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4: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5: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5: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三点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6: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7: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6:“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8: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9: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10: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11:“蝉蜕”?

生3: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12: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13: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14: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13: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15: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声?

生16: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问题:3.

请分析教师采用了何种教学方法。正确答案:案例中,教师采用了问答法。问答法一般来说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其实也可以反方向来运用问答法,即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发现问题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但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都不足,提问可能抓不住要害,不着边际,或者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也不想提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积极组织、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

请结合案例谈谈你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看法。正确答案:案例中学生问学生答的例子,问得精彩,答得也精彩,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组织引导体现在设置了一个“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情景。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在学生问答之中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持、促进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原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篇文章,同课的选文为柳永的词《望海潮》,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通过朗读、多媒体、讨论等方式,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具有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文本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

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我们的心灵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柳永和他的《雨霖铃》。

二、初读课文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三、精读课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愈行愈远,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里的“自古”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但紧接着用“更那堪”更进一层,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是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已是酒醒时分,正应了李白的“举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