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师在进行古文讲解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特将学过的此类(江南博哥)句子列举出来。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B.一狼洞其中(《狼》)C.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中名词“腰”意为“腰间佩戴”,B项中名词“洞”意为“打洞”,D项中名词“衣”意为“穿”。C项“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奇怪”。

2.

某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的选文包括《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文章。完成选文学习后,教师又推荐学生阅读同类体裁的其他作品。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______。A.莫言的《讲故事的人》B.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王永志的《科技铺就飞天路》D.丘吉尔的《我们将战斗到底》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讲故事的人》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于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辞。B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不是演讲辞。C项,《科技铺就飞天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在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演讲辞。D项,《我们将战斗到底》是丘吉尔于1940年6月4日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后所发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讲辞。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某版教材高中必修5中的名著导读课程,向为学生介绍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为考查学生对该作品的掌握程度,教师请学生思考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下列选项适合的是______。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B.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C.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D.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精神,但他对此是如此地迷恋和执着,以至于完全变成偏执。但是已经过时的骑士精神是无法恢复的,正是式这种愚蠢的执着构成了小说人物性格的喜剧性。

4.

教师在讲授《马说》一文时,指出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同时,列举出以下作品进行举例。其中不属于骈文的一项是______。A.庾信《哀江南赋》B.丘迟《与陈伯之书》C.王羲之《兰亭集序》D.吴均《与朱元思书》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骈文其句多为四六对仗,A、B、D三项均为骈文,《兰亭集序》为散文。

5.

文言文总结课上,为巩固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认识,教师设计了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对其中加点字的用法进行判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活用作状语)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的使动用法)C.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正确答案:C[解析]A项“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游泳”。B项“南”,名词活用作状语,可译为“向南……”。C项“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友”。D项“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小的方面”。

6.

教师在讲解《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特意举了几个例子进行知识扩展。下列选项中的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正确答案:D[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B、C三项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是定语后置句。

7.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的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

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反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备课工作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备教材和备学生B.实际教学时应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生成C.备课的作用在于上课时能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剖析D.教师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浅处入手,习得新知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A项表述错误,备课应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C项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剖析”表述不正确,过于绝对,新课标要求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D项对于备课目的的表述过于单一。

8.

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B.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C.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通过诗歌鉴赏,进一步体会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对《谈中国诗》一文的理解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不准确,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而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观沧海》和《致大海》的异同,进一步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

9.

学习送别诗词时,教师举例阐释“送别诗词的悲伤情调”。下列诗句适合举例的是______。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D.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C项中诗句表达的是送别故人时依依不舍的伤情。A、B、D三项表达的则是临别之时的祝福、鼓励之情。

10.

教学《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欣赏得差不多了。”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体现了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三项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拓展型结束语”“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表述错误。

11.

学习杜牧的《赤壁》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以下学生关于这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B.大内容、大主题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C.表达了“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D.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并非是诗人“我”的内心世界,而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之句,其意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

12.

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词句鉴赏过程中能够更完整地领会这首词的风格,感受词中的意境与意义,将其中的意象重点提出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学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后,教师让某同学总结阐述词中意象“日”的作用与意义,并举出一个与其相同或相似的诗句例子。以下例句中包含的意象“日”的作用与意义与该句一致的一项是______。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D.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长烟落日孤城闭”中“日”与“城”的意象共同构成一幅边塞暮色图,表现了边塞的萧条、苍凉与诗人的寂寥。B项诗句中的“日”同样是边塞大漠的落日,表现的也是诗人孤寂的情绪。

13.

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出属于诸子散文的作品。以下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劝学》B.《逍遥游》C.《愚公移山》D.《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14.

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______。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事却叫他起床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正确答案:D[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采用了比喻中反喻的修辞手法。A项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C两项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D项采用了比喻中反喻的修辞手法,与题干中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15.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回答问题。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

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欣赏文学作品、诗歌阅读有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由此可知,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目标一看似切中诗歌的内容,却忽略了对这首诗中的“诗思”“诗语”的品析。目标二将他人赏析《再别康桥》时所用的语言和感受设为了此诗的教学目标,而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学习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某教师关于学习《雨的四季》的教学叙事记录,回答问题。

本堂课是一堂课外自读课,是课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旨在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赏析艺术表现形式、品味散文语言特色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重点,在备课时我进行了多样化的活动设计。以下是我具体的活动安排:

(1)在上这堂课前,为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我提前让学生搜集了关于雨的优美诗文并完成一篇描写秋雨的400字短文练习,为本堂课的语言赏析和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2)为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章情境,我采用了较为简洁的音乐导入方式,通过播放歌曲《三月里的小雨》(片段)让学生静心入境。接着以诗句“青苗且喜逢甘露,无端电闪泻如洪,泣草悲花涕泪流,天水骤凝飘祥瑞”引导学生进入正题。这四句诗分别描写的是四个季节的雨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日常积累分辨出相应季节的雨,因此在与本课内容建立直接联系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在研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将朗读法、情境想象法、对比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交叉使用。首先,朗读贯穿本课始终,我的配乐范读与学生自己的朗读,让他们在听中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感知语言特色;让他们在读中注意四季雨的不同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通过文字引导学生建立情境想象,让学生在四人一组的交流讨论中总结四季雨的特点。重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幅喜爱的雨景图。最后,结合预习准备,将课文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和梁遇春的《春雨》进行艺术手法和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比较,鼓励学生自由分享阅读体验并进行相互点评。

(4)为更好地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我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点评,指导学生要留心生活,留意大自然,用心写作,还要抒发真情实感。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的活动设计有哪些优点(说出两点即可)。正确答案:(1)新课标课程理念倡导“大语文观”,主张“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本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该教师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仅创造了课堂的音乐美和画面美,而且有效地结合了课外的优美散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在朗读、情境想象与对比学习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观察、对比、口语表达和写作等多种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意境。

(2)从整体上看,本堂课的活动安排属于“拓展延伸”环节。从诗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经验,再由文本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和写作方法指导,回归生活。环环相扣,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由此可见,该教师的教学是遵循语文课程性质和新课标课程理念进行的,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3)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本次课堂活动中,该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这样不仅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得课堂评价灵活多样,同时充满积极向上的氛围。[考点]教学案例(上)

阅读以下学生的作文,回答问题。

感恩常在

①海,给了鱼儿一片蔚蓝的天空,鱼儿,也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孕育树木成长的沃土,树木,也反馈给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天堂,鸟儿,也赋予天空一片快乐。天地万物,心怀感恩在自然中互相给予,而我们人类更要懂得感恩。

②在上周星期四下午,学校举行了一场“感恩励志”报告会。那时烈日高照,同学个个抱怨,恨不得飞回教室乘凉。但没过多久,同学们就被杨老师的精彩演讲所折服,沉浸在感恩的氛围当中,早已忘却了炎热。

③座谈主角杨华永老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洪亮的声音和饱满的激情,给我的第一惊喜是那极强的说服力。

④杨老师在音乐的渲染下,围绕“感恩”主题说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讲了一幅幅触动人心的场景。他问我们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我们鸦口无言;他问我们是否知道父母每天在做什么,我们仍是沉默;他问我们曾经是否与父母争吵,不理解父母,我们满脸愧色。他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难分轻重的,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母亲爱护自己的儿女,从未考虑过任何回报。母亲为孩子的呀呀学语而开颜,为儿女的成功而微笑。可在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是如山的父亲。父亲总扮演着一个严厉的角色,但谁能体会严厉也是一种催人奋起,促人前行的爱呢?父爱往往含蓄,极少有母爱的细雨柔声。母亲把爱写进柔和的眼波,父亲却把爱深埋在心里。而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撒下了自己的心血,我们能不尊师吗?试问万物对我们的恩泽,我们怎能不加以回报呢?

⑤杨老师的演讲太精彩、太有感染力了,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去了,让我们泪流满面,精神得到新的洗礼。此时的我们不再被烈日所扰,而是沉浸在这感人至极的氛围内。杨老师让许多同学拿出勇气,走向舞台,吐露心声,但我很懦弱,我没有勇气,只能任泪水顺颊而下。虽没上台,但我内心也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⑥生命的整体相互依存,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庇佑,感恩父母亲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⑦小草心存感恩,开出艳丽的花儿回报阳光雨露;小鸟心存感恩,用婉转动听的歌儿回报大树;大树心存感恩,以郁郁葱葱的枝叶回报大地……

⑧朋友,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成长吧!让我们永远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徜徉在恩惠的海洋中吧!

问题:2.

请从第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鸦口无言”的“鸦”改为“哑”,“呀呀学语”的“呀呀”改为“牙牙”。

病句:杨老师在音乐的渲染下,围绕“感恩”主题说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讲了一幅幅触动人心的场景。

以上病句搭配不当,应改为:杨老师在音乐的渲染下,围绕“感恩”主题说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场景。[考点]学生习作(中)

3.

请指出该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正确答案:①主旨深刻,选材新颖,表达多样。打破了平常一贯的感恩父母的写作模式,而是借用老师的演讲引发自己对父母爱的深思,进一步推及对自己有恩情的老师的感恩,由具体事件、具体人推及对更多人的感恩,选材细而准,不仅纪念了父母以及恩师对自己的付出,还采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应有的感恩之心,点明主旨,感恩常在。

②语言朴实而深刻。作者的语言虽然不华丽,但是通过对生活中各个细小的情节的描写,将感人的一幕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触人心扉。[考点]学生习作(中)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金《小狗包弟》原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980年1月4日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小狗包弟》是巴金著作《随想录》中的名篇,描写了作者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从侧面展现了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小狗的悲惨遭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

请阅读以上材料为本文制定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世纪老人真诚的忏悔。

②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做一个真诚的人。

确定依据

①教材内容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在学习这些佳作的时候,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品人和品文。品人,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品文,就是要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自己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二是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②学情分析

现今的学生距离“文革”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作者和“包弟”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而就需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而本文简单、朴实的文风容易引起他们的震撼,唤醒他们的忏悔意识。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考点]教学设计题(上)

2.

请依据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革”期间,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跟女朋友用英语打电话,其目的是练习口语,但被人告发,说他是“里通外国”,于是被关押批斗,最终因无法忍受屈辱跳楼而亡;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文革”中屡遭批斗终因无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身体的蹂躏而跳湖自尽。两人的悲剧命运都反映了“文革”十年的社会现实。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人性的扭曲和变异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走进那个荒唐的年代,感受巴金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简介“文革”十年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里是这样评价“文革”十年的:“在这十年,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相互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的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的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是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它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最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残害。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

2.为小狗包弟建立一个档案。(包括姓名、籍贯、旧主人、个性特征)

明确:

姓名:包弟籍贯:日本旧主人:瑞典

个性特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忠诚等

3.在与包弟相处、相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与小狗的亲密接触——欢快

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至今不能释怀——歉意

四、精读第1段,学习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比较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作者与狗的故事之间的异同,想想作者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用意。

明确:

相同点:都在讲述人与狗的故事。

不同点:前者表现了狗对人的忠诚,后者表现人对狗的背叛。

用意:

①引出下文巴金与狗的故事。

②反映当时武斗、血腥的社会现实。

③面对艺术家的悲惨遭遇,“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性的扭曲,人情殆尽,世态炎凉。

④人性不及狗性,更加体现了作者忏悔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五、研读第10~12段

1.你如何看待巴金抛弃包弟的行为?从文中可以看出巴金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那样一个非人的残酷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尚且无法保全自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家并未因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含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当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屈辱。同时,我们还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作家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他的忏悔,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能让后人们记住这段历史,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巴金是真诚的,同时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2.品读11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美好的事物消失了,丑陋的东西出现了。尽管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但“文革”造成的伤害,“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体现“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文革”的经历像噩梦一样时刻缠绕着作者,让其伤痕累累。

六、课堂小结

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巴老先生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竞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是呀,在天地间行走着一个真诚的人,他的真诚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愿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七、作业布置

以坦诚的心态写下自己的忏悔,交给或寄给你曾经伤害过的人。

八、板书设计(略)[考点]教学设计题(上)

3.

请设计一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正确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