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江南博哥)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了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住在这间公寓的?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4:炎热。

师:同学们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齐):陋室!

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B.教师提问略显烦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本段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易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的小结,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了所学内容。所以教师的提问并不烦琐。

2.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评价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B.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C.“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是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考查要点之一D.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查学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故A项表述错误,当选。

3.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所写的句子存在歧义,特摘抄出以下句子让学生辨析。以下句子没有歧义的一项是______。A.小王和小李是好朋友,在工作上他一直是支持他的B.小张和小王外出五天没有回家了C.关于校舍问题,我直接跟老王和老张联系D.五名甲班的学生和乙班的学生一起参加了校外的志愿者活动正确答案:B[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句子中的两个“他”指代不明;C项有歧义,应该改为“我跟老王直接和老张联系”,或“我直接跟老王和老张两个人联系”;D项表义不明,“五名”既可是修饰“甲班的学生”,也可以是修饰“甲班的学生和乙班的学生”。

4.

阅读《扬州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课上,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扬州古城的历史。这座自古繁华的都市是盐、铁集散的枢纽。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连受尽溢美之辞的益州也只能甘居第二,自古有“扬一益二”之说。时人多向往扬州这繁华之地。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一位学生小声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恰是我设置的第二环节——以诗求证的良好开端。在我及时的鼓励下,同学们有的将熟记于心的诗句大声诵读出来,有的翻出以前积累的诗词积极举手回答。最后我也参与进来,以唐朝张祜的《纵游淮南》收束:“十里长街市井连,月照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扬州之美,激发内心情感B.环节设置符合学情,及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教授新课时,做到温故知新D.课堂生成精彩,教学突出重点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此片段还没有涉及具体教学重难点,只是教学导入部分。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设置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注意把握词眼B.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C.两个问题从点到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D.从两个问题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意图落在了第二问“诗歌思路和主旨”上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最关键的字或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分析这首词的具体内容可知,教师要求学生找到的动词是立、看、怅、问、忆、记。而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故可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动词,其主旨是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词的线索。

6.

教师在讲授《诗经》一文时,说《诗经》中运用最多的是“起兴”手法,并要求学生说出之前学过的运用“起兴”手法的诗文有哪些。下列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正确答案:D[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起兴。D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7.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D项是“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8.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教材中设置的四个栏目要点,按顺序依次为“立论”“选择和使用论据”“论证”“议论中的记叙”,这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是符合议论文写作顺序的,立论是写议论文的基础,确立论点之后,要选择论据,然后选择适合的论证方法,同时,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叙手法的运用。这四个栏目不可调换,教师应该按照顺序进行教学。

9.

阅读以下教学导入,按照要求答题。

“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生答“食指”)

顾城有一首诗叫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的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对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生动、有趣,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B.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C.从导入部分了解到了顾城的生平及地位D.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和学习氛围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从导入重点部分了解了食指(郭路生)的生平,所以C项错误。

10.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正确答案:C[解析]目标①体现了教师对基础性要求的理解,目标②体现了教师对写作特色的重视,目标③体现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注,故A、B、D三项说法正确。《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重点课文,内容情节较多,即使教师能够把握好节奏,文言知识与重难点的攻克也不是一课时能够完成的,故C项说法错误。

1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B.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C.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D.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教学评价规定: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查。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该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地用“好”作为评价,虽然保护了部分回答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但是违背了新课标中要求的语文课程评价的标准,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C项说法是错误的。

12.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以下归纳正确的是______。A.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B.因为爱,便想把它占为己有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C.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绿色的渴盼和爱恋,并借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写出了常春藤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给人带来生的喜悦D.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窗前的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囚绿记》创作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起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他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文章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含而不露地抒发了作者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常春藤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的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故D项正确。A项后半句在散文中没有体现;B、C两项没有深入到文章的中心去理解,过于表面。

13.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要更突出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在学习话剧《茶馆》时,学生对文字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剧情和历史朝代更迭中下层百姓的无奈与不幸未必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通过表演的形式能够展现出剧本的魅力。学生单纯地阅读剧本,其对文本的认知可能会被文中走马灯一般更换的人物所扰乱;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而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对《茶馆》中所表现出的老北京民俗、场景等都无法通过自身的想象来获取;因为学生个体文学素养的差异,对《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在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教师通过播放《茶馆》这部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学生自排、自演话剧虽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剧本,但因为学生能力有限,很难准确把握剧本人物心态、情节发展,故在教学之初不建议使用,可在完成文本解读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排、自演。

14.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这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地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地去学习语文。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虽然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但仍需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因为教师的总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学习效果。

15.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阅读“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句诗,思考: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是什么,又为什么揉碎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下面开始交谈)

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诗人内心的追求。

生3:夕阳的余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教师在讲授《西厢记》之后所写的授课日记(节选),回答问题。

开始我在一个班级教这一课,从文言文教学角度进行备课、讲课,结果学生无精打采。后来我反复思考、寻找原因,了解了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不可以当作单纯的文言文课文来教。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角度,将重点放在“体验”二字上。我让学生在想象中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我根据“赖婚”一场中三个人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分别为他们设计了一句非常简单的台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三个人当时的心态,并稍稍启发学生,很快学生就理解了这出戏的喜剧意味,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快感。

问题:

上述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请你谈谈如何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正确答案:(1)树立优化意识。要想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

(2)优化教学结构体系,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语文教学诸环节优化,从而实现以最少的时间和经费,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案必须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安排和调整;教师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灵活借鉴,因地制宜,创造适时适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考点]教学案例(下)

2.

请简要评析《囚绿记》教学现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问题:

①哪几段写囚绿记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好好品味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1.学生自读、圈画。

2.讨论交流问题①。

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3.讨论交流问题②。

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

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做些批注。

问题:

④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⑤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

5.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

6.小组交流。

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答案:教师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教师分析小结之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以及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指导者。[考点]教学案例(下)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戴望舒《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另外一首诗为《再别康桥》。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能照抄材料)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诗的象征义。

②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情感。

③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④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积累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②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

③通过讲解分析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④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⑤通过诗歌的鉴赏,尝试写作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

(2)设计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规定、本文内容特点以及高中学生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说明

A.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B.在文学阅读中,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C.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②文本分析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鉴赏新诗的能力。

③学情分析

《雨巷》是选自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的诗歌。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欣赏能力,但是此阶段的学生接触新诗的机会较少,对新诗的鉴赏和理解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新诗以及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新诗的热爱和写作。

2.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雨巷》过程与方法教学片段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蕴藏着丰富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85年前,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歌,就是因为写了这首诗歌,他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向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注:作者背景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望舒出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当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既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等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此外,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挚友施蛰存的妹妹施降年,戴望舒为得到施降年的爱,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经历了八年的恋爱,然而恋爱最终还是失败,戴望舒十分痛苦,甚至企图自杀。这首诗也可能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追求。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教师泛读,放背景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场景。后由学生描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

明确: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假如你是诗人,那么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你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中,你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美丽而又愁苦,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撑着油纸伞优雅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你的视野。这身影带着怨愁的美的极致,从远处向你走来,直走进你的瞳孔,走进你的心灵。那带着一丝丝愁绪的丁香向你袭来,沁入你的心脾,沁入你的魂魄。从此,你再也忘不了那条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身影,还有那幽幽的丁香花。

三、细读文本

1.按诗歌的结构,一节一节地描述画面。

《雨巷》共7节,以第4节为中心,前后对称呼应。重点解读第1节,第2节,第4节。

(1)学生读第一节,教师指导朗读,描述画面。

注:诗歌第1节已经把情感基调、意象等都全部呈现出来了,下面的2~7节以第1节为核心而展开,读懂第1节,就为读懂全诗打下了基础。

(2)学生读第二节,重点分析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引用李璟、李商隐的诗,让学生体验固结不解之愁绪。

注: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学生读第三节,提示彳亍的写法与读音,描述场景。

(4)学生读第四节,讲解文本结构,描述场景。

(5)学生读第五节,描述姑娘消失的场景。

(6)学生读第六节,与第二节对应讲解。

(7)学生读第七节,与第一节对应讲解。

(穿插作者的感情,象征等内容的讲解;不断让同学朗读,引导背诵)

最后总结作者的情感变化、诗歌的结构、画面。

明确:从一开始“我”的寻觅求索,满怀希望,到与“姑娘”的相逢的惊喜,然后的擦肩而过,消失在雨巷尽头后的失望,最后作者再度寻觅,寻找希望。

《雨巷》共7节,以第4节为中心,前后对称呼应。

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从远处走来了一位凄婉动人、虚忽缥缈的有着丁香一样颜色、芬芳、忧愁的姑娘……

2.总结归纳。

由学生总结意象、作者感情、情感基调:

注:因为前面画面讲透,学生进入情景,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略讲)

明确:

意象:油纸伞、篱墙、“我”、雨巷、丁香姑娘。

作者感情:迷惘、感伤、苦闷、惆怅。

情感基调:忧郁、哀怨。

3.讲解诗歌的音乐美。

讨论:为营造画面,烘托意境,诗歌用了怎样的语言或是表现手法来表达?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不断地穿插朗读)

明确:诗中运用了叠词、复沓、重唱、押韵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人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甸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注:反复包括叠词、复沓、重唱。一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