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2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江南博哥)要求的一项是______。A.《醉翁亭记》B.《钴镯潭记》C.《洛神赋》D.《雁荡山》正确答案:C[解析]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B、D三项文章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C项《洛神赋》是曹植所作的抒情性散文。
2.
在学习古诗词章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诗词流派形成整体认识,把豪放派词人归为一类进行教学。教师列出的以下诗人中不属于豪放派的一项是______。A.苏轼B.范仲淹C.辛弃疾D.晏殊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晏殊属于婉约派词人。
3.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生:“归”字。
师: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生:从哪儿归来?为什么归?归到何处?以后如何?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教师板书)——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师:现在我们就以这四个问题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陶渊明的世界。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第一组开始,依次选择一个问题来进行探讨。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①文采,文中哪句描写得特别精彩?请圈点勾画出来;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
对该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B.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C.学生自由组织学习合作小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D.教师要求小组展示成果并进行评估,能够树立竞争意识正确答案:B[解析]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中为了完成某个共同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为了完成一个共同任务;②每个成员有明确的个人责任;③小组成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协作;④对共同的任务进行评估,以求提高学习效果。A项“组内分工明确”未体现。C项“自由组织”未体现,题干实录中是由教师指定时间、人数,学生自由选定讨论题目的。D项“成果展示及评估”题干中没有体现。
4.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C.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此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配乐朗诵,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且在音乐中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而并未涉及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所以本题选C。
5.
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______。A.《谁之罪》别尔托夫B.《当代英雄》毕巧林C.《罗亭》罗亭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多余人的典型特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A、B、C三项都符合。D项中的人物是社会贵族阶层生活颓败、死要面子的纨绔子弟的缩影。
6.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都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某一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每一个单元都有确定的主题,从中就可确定教学的重点B.重点内容一般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C.教学中处处有学问,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成长D.教学应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学重点不等同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主要由它在知识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决定,教学难点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重点可能是难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二者不能等同。难点有时可通过点拨一次性解决。但因为其难,更多时候宜分散解决。
7.
教师上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出名句要求学生说出其出处。以下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出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生于安乐,死于忧患》C.《寡人之于国也》D.《齐桓晋文之事》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
8.
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作品不适合选入的是______。A.《新月集》B.《凤凰涅槃》C.《彷徨》D.《文化苦旅》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新月集》是泰戈尔的诗集;B项《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诗集;C项《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D项《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散文集。
9.
某高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名篇,并将其个人的阅读体验、感想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学生能否获得真切、独到的体验、感想将作为教师评定期末考核成绩的内容之一。以下对该教师做法主要目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B.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研读的意识C.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D.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正确答案:B[解析]课外阅读能拓宽阅读视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名篇阅读,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将感想、体验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可以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然而,本题要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目的,其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获得真切、独到的体验、感想将作为教师评定期末考核成绩的内容之一”,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独立、深入研读名著,形成独特的理解、体验。
10.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教师的处理方法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优秀的教师绝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来讲,而是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讲。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表现为奋笔疾书中的深思……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B.授课内容和方式由教师个人素养而定C.语文是一个整体,教学应善于把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D.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可以尝试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正确答案:B[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授的内容、形式以及方法,应与课文类型、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并依据各因素而灵活调整变化。
11.
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药》B.《明天》C.《孔乙已》D.《狂人日记》正确答案:B[解析]B项,《明天》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苦农村妇女“单四嫂子”的形象,她勤劳善良、年纪轻轻就守寡,却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其历史悲剧性与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性的联系十分紧密,符合题干要求。
12.
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正确答案:A[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中的“而”是转折连词。B、C、D三项说法均正确。
13.
某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的散文,适合的一项是______。A.夏衍《包身工》B.老舍《想北平》C.蒙田《热爱生命》D.汪曾祺《金岳霖先生》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是报告文学,B项是一篇抒发情感的小品文,C项是随笔,D项是写人记事散文。
14.
明代有著名的“三言二拍”流传于世,教师让学生回答“三言”指的是哪三部作品。以下学生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名世箴言》B.《警世通言》C.《喻世明言》D.《醒世恒言》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三言”指的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
15.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讲授《落花生》时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板书:落花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落花生。
师:落花生就是我们常见的花生。相信你们都见过,也都吃过。那谁来说说你对花生有哪些认识呢?可以说说它的形状、味道等方面。
生1:花生的味道很美。
生2:花生可以榨油。
生3:花生长得像葫芦。(生用手比画着)
师:那你上来画一个给大家看看。
生3:我不会。
师:老师相信你行的,来吧!(学生上去画)还有谁想说说?
生4: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师:嗯,老师可以看出你们回家认真预习过了。来,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画的花生。(几乎所有学生都笑了)
师:画得真好,就是少了点什么,我帮他加几点。(师在学生画的“葫芦”上,用粉笔点满小点)
(一生举手)
师:你有话说?
生5:花生长了满脸麻子。
师:很形象。曾经就有这样一位作家,在他小时候,就是这个长得满脸麻子的花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是谁?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第67页,谁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请坐!
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联系生活导入课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B.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C.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适当的点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D.教师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为了导入而导入,显得生硬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该教师的课堂导入紧扣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发言并做出合理的评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并没有拘泥于形式。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
生1:词牌是“永遇乐”,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2:“怀”。
师: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生3:孙权、刘裕。
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4: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5:赤壁之战孙权一方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此时,“气吞万里如虎”。
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6:为了衬托作者现在的境遇。
师: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召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大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几个字呢?
生7:让人流泪的感觉,应突出“谁”。
师: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问题: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正确答案:这个教学实录中的教师依据新课标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这位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之后,教师通过对诗歌人物形象及感情的分析,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诗歌联系起来,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感情,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诗歌应该重读哪几个字,并且能正确地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考点]教学案例(中)
阅读以下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愁的只是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悲哀,承起前人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2.
请从第②③④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②段中“气慨”的“慨”改为“概”;第③段中“借酒销愁”的“销”改为“消”;第④段中“樵石”的“樵”改为“礁”。(考生选择两个错别字作答即可得分)
病句: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以上病句关联词位置有误,应改为: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考点]学生习作(中)
3.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自由选择角度,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评析。正确答案:①立意不俗,选材精当。文章以“一肩担尽古今愁”开端,以历史人物为思维定点,然后一步步搜寻,到底什么是“古今愁”,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担起“古今愁”,顺着这个思路,作者引出了屈原、鲁迅,并以此佐证只有这样的人,担的才是古今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起古今愁。“古今愁”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能担起“古今愁”的人应该有坚实的肩膀。
②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一肩担尽古今愁”来行文,列举了各种材料,且都围绕中心。
③语言富于变化。语句整散交互出现,语势丰沛,但美中不足之处是本文存在个别错别字、病句和标点使用问题,如在写作中能够注意改正,这将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考点]学生习作(中)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鸿门宴》原文(节选)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殃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介绍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l第二单元中的第六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
阅读上述材料及课文说明,为本文设计一段导入语。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课文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出示课件)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理解)
这首诗歌的大意如下:
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啊,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啊,不可期!虞姬啊虞姬,我当如何安排你!
自命不凡的天才人物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而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跟随在身边的虞姬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第二首《大风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两者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
根据上述材料和阅读说明,请为课文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对课文《鸿门宴》的文意进行了疏通,大家发现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总结归纳了不少字词句方面的知识。这些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完全掌握并且消化掉。下面,让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目,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注意: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对做对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未做对的学生加以引导点拨。
二、新课学习
(一)情节赏析
教师引导: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是《史记》叙事的鲜明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最精彩的部分——宴会上的刀光剑影。
学生探究:通过鸿门宴宴会上情节的“三起三落”,体会《史记》的情节之美。
教师提示:鸿门宴宴会上情节有“三起三落”之说,“起”意味着冲突紧张,“落”意味着矛盾得以缓和,请学生合作找出“三起三落”所涉及的课文语段,师生交流分析。
明确:
①“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
②“二起”: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
③“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并且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得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三落”指刘邦的绝处逢生。
①“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
②“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哙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座。
③“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逃席而远遁。
(二)人物形象探究
明确:作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情节艺术的典范,也是写人艺术的典范。寥寥数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纤毫毕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比较一下三组性格形象——作为主帅的项羽和刘邦,作为谋臣的范增和张良,作为大将的项庄和樊哙。并探讨一下《史记》刻画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法。
1.学生依据课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组性格,教师巡视并参与若干组讨论的引导与点拨。
2.各组有理有据地进行汇报交流,并在教师引导下互为补充,期间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3.教师总结。
明确:
写人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互相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能言善辩、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主要人物性格探究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成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提示:项羽直率粗犷而刘邦胸有城府。
2.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备,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1.2复数的几何意义【超级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教材配套教学精-品课件+分层练习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小区推广策略》课件
- 《水健康知识》课件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晕晕课件
- 《呼吸内科医生培训》课件
-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灵运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人力资源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事管理篇】
- Module 2 Unit 3 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
- 2025无偿保管合同协议书
- 招聘与录用选择题
- 《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教学设计
- 精品洲际酒店集团皇冠酒店设计标准手册
- 周视瞄准镜的初步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小学期作业
- Writing写作教学设计
- 心房起搏电极的位置选择ppt课件
- 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运营方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宝山区2019届高三英语一模含答案
- 《数与形》教学反思
- 智多星建设工程造价软件操作及应用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