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 史料实证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 史料实证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 史料实证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 史料实证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 史料实证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考大题增分系列(三)史料实证【典题例证】(2022·广东选择考·T17·节选)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明代财政收入①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实录》②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③,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④。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⑤(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思维流程】NO.1解前“读”→明确审题方向NO.2解中“找”→获取有效信息设问寻突破口提炼信息转化信息价值·看表头及出处·看文字材料内容及出处①②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③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④⑤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补充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学科素养:史料实证·结合所学知识:史料的分类与价值,选取试题材料中已有类型之外的NO.3解后“答”→整理组织答案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创新应用】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吴三桂、耿精忠开始叛乱,天下骚动时,索额图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皇帝运筹帷幄。《啸亭杂录》中记载:“索(额图)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索额图奉命担任清与沙皇俄国谈判东北边界问题的首席代表,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认为:如果沙俄能归还逃人,承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是清朝领土,即“与之画疆分界,贸易往来。否则,臣当即还,不与彼议和矣”。……七月初五日,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郊外开始谈判。索额图根据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索额图忠实地执行了康熙帝的旨意,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索额图在“平叛卫疆”方面做出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做贡献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索额图的事迹对研究清初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史料价值。答案:(1)贡献:协助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2)价值:索额图是当时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他的事迹属于直接史料;索额图的事迹可用于研究清政府高层在平定叛乱时的决策情况;能用于研究中俄有关边界谈判内容和进程。2.郑和下西洋材料一《明史·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材料二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庭”“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艘,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1)阅读材料,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2)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上述两则史料的价值。答案:(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家谱主要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