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考热点二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变法、改革考点1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真题透视·风向标】【典例1】(2023·新课标全国卷·T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审·考题】(1)定时空:战国时期(2)抓关键:荀子、韩非、李斯,可从必备知识“百家争鸣”入手(3)明选项:选项判断理由A正确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施”等主张,韩非等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因此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法治,该项强调用法律治国B干扰由“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孟子提倡仁政C干扰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干扰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点拨】以荀子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为切入点,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考生应注意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如儒、道、法等的共性与差异。【典例2】(2020·全国I卷·T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审·考题】(1)透现象:族规、家训的主要内容。(2)看本质:族规等内容与儒家思想观念很相似。(3)明选项:选项判断理由A干扰项此时八股取士,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B正确宗谱的纂修的主要内容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符合时代特征C错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士族制度已瓦解,与维持其血统无关D错误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早已确立【点拨】反映类试题,一般透过历史表象考查历史叙述的本质。如本题“家训内容”,表象反映的实质是儒家思想的渗透。【技法揭秘】(1)定类型→分清限定词,明确题目类型:①典例1:比较类求同试题,一般有相同点②典例2:反映类试题,一般透过历史表象考查本质(2)思规律→熟知试题类型规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①典例1:找交集“上下”,确定实质与“等级”有关②典例2:透过“族规、家训的主要内容”历史表象思考到儒家思想历史叙述本质(3)审选项→做到“四推敲”: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等关系。【提分干货·精归纳】一、先秦时期“德治”和“法治”之争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仁”为基础源自道家的“道”的观点,人遵道行事,主张“法”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认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提倡重法、重术、重势历史观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从事农耕一途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尚贤思想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民,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不尚贤,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二、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四大特点【双标演练·提素养】【真题回放】1.(2022·河北选择考·T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2.(2023·广东选择考·T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2022·海南等级考·T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4.(2023·江苏选择考·T4)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A)表1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新题预测】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教化)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该理论 (C)A.实践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B.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C.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D.为后世稳定发展提供借鉴2.(魏晋时期的法治与教化)下表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 (D)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3.(唐朝时期的法治与教化)《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A)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4.(宋朝时期的教化)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5.(明清时期的社会教化)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A.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增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传统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考点2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真题透视·风向标】【典例1】(2023·湖南选择考·T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审·考题】(1)定时空:南北朝后期(2)抓关键:“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3)明选项:选项判断理由A干扰“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不符合史实B正确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北朝挑选的使节容貌“可观”,文学“优赡”且皆为“汉族高门人物”,从而分析经过汉化改革、民族交融的北朝在文化上向南朝靠拢C干扰南北朝政权间战争频繁,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亡南陈而完成统一D干扰汉族高门人物仅为北朝使节,控制北魏政权的仍是鲜卑族,与题意不符【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学生应形成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维护国家统一、坚定“四个自信”的家国观念。【典例2】(2021·全国乙卷·T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审·考题】(1)透现象:1898年书商“损失惨重……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不久又面临亏损”的投资经历(2)看本质:起伏的投资经历与1898年特殊的政局有关(3)明选项:选项判断理由A错误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史实不符B干扰项列强侵略不能准确反映书商的经营变化C正确书商的书籍销量变化与戊戌变法政局变动密切相关D错误不符合该时期的基本时代特征,与史实不符【点拨】反映类试题主要透过历史表象考查历史叙述的本质,如本题1898年书商变化的投资经历表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与特殊政局关系密切。【技法揭秘】(1)定类型→分清限定词,明确题目类型:①典例1:说明类试题,“这说明”②典例2:反映类试题,1898年书商变化的投资经历(2)找突破→熟知试题类型规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①典例1:找南北政权的相同点,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②典例2:书商的投资经历与1898年的政局最相关(3)审选项→做到“四推敲、一运用”:①“四推敲”: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等关系。②“一运用”: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等。【提分干货·精归纳】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内容时代潮流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力量对比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领导者因素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措施因素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环境因素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双标演练·提素养】【真题回放】1.(2023·江苏选择考·T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B)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2.(2021·海南等级考·T7)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C)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新题预测】1.(商鞅变法的内容)《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C)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2.(北魏孝文帝变法的措施)北魏太和八年(484)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3.(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均追求实现富国强兵,但两者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两者是否 (A)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富国强兵C.加速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中央集权4.(张居正改革的评价)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A)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教化)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B)A.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B.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C.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D.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2.(秦朝时期的法治)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A)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3.(唐朝时期的法治与教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唐律》规定,禁止子孙弟侄在没有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辄以奴婢、六畜、田宅及余财物私自质举及卖田宅”。该规定意在 (A)A.维持家庭和社会稳定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保护私有大地产制度 D.坚持重农抑商政策4.(宋朝时期的法治)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A)A.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C.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D.摒弃儒家的民本理念5.(宋朝时期的乡约)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A)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卓有成效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6.(清朝时期的教化)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之役……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