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上一轮复习_第1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上一轮复习_第2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上一轮复习_第3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上一轮复习_第4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了光绪帝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君主立宪 B.维新思想 C.中体西用 D.实业救国2.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A.设立译书局 B.废除八股取士C.派人出国游历 D.禁读四书五经3.有学者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4.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5.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A.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C.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6.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A.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7.1901年6月,清廷正式向列强宣战,东南督抚随即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并签订“上海租借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归南洋大臣……切实保护”等条款。这一现象()A.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反映了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 D.体现了适应外交近代化的需要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9.《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多的不平等条约10.下图是1901年西方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C.漫画内容脱离实际且缺乏可信度 D.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反抗11.据相关研究,在维新运动期间“权”的使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1897年至1900年,在中文文献中“主权”出现400多次,“自主之权”出现300多次,“国权”出现400多次。这反映出该时期()A.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B.民众赞同政体改革C.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国内阶级矛盾尖锐12.史实证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更为客观、真实B.康梁作为当事人,他们的叙述记录了真实的历史C.康梁的记述包含作者的主观意图,所以缺乏史料价值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13.有学者认为,“它(义和团)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作者旨在说明义和团运动()A.爆发有其历史根源 B.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冲突C.体现出阶级局限 D.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4.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15.将下列内容按照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①马克思指出:“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入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②该条约又称“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江宁条约”,条约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③“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④“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16.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总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宪的观点,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驳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材料三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须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19.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近代化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材料三: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四: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目标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它宣传了什么时代精神?(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诚“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废除八股取士,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答案:C解析:材料是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正确;A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是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后,排除。故选C。4.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B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5.答案:D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铁路,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由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通商口岸的要求不再强烈,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列强矛盾加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列强不再索求通商口岸取决于侵略方式的变化,且中国当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当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并不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洋人的朝廷”,未涉及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这反映的是东南互保事件。“东南互保”是列强为保护已攫取的利益,防范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地区扩展,而勾结南方相关督抚订立的协议。东南督抚为求列强战火不烧到各自辖区而不遗余力地实施该条约,表面上保住了其辖区的“常规”秩序,实则满足了列强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同时也反映了中央式微,地方权大,所以,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基础,B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始终存在,排除A项;清廷向列强宣战和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保境安民,排除C项;此时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是为了自己利益,也满足了列强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与外交近代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选择A:据材料“太原一邑巨富……赔款乌能凑足”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15万两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排除B:材料只提到《辛丑条约》中赔款的影响,不属于丧失主权的内容。排除C:《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但材料以太原为例,强调赔款带给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其数额。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选择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中国人民的反抗引起了列强的担忧,材料中的漫画正是对此的解读。排除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该漫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D:列强之间有着各自的对华利益需求,D项“列强团结一致”的表述不符合史实。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影响。选择C:材料中提到“主权”“自主之权”“国权”出现次数非常多,结合当时救亡图存,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可知这说明民族意识增强。排除A:材料中强调民族意识而不是民主思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当时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没有体现出民众赞同政体改革。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民族危机严重,而非国内阶级矛盾尖锐。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选择D: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戊戌变法的亲历者,其叙述固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因其立场所限仍然会带有主观色彩,因此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排除A:材料并未提到清政府对戊戌变法记录的具体内容,无法看出其记载是否更为客观、真实。排除B:康梁虽为当事人,但其叙述是否全部真实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才能证明。排除C:康梁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其记述属于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爆发的原因。选择A:“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指的是中国民众反帝情绪的滋长;“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即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特别是反洋教;“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指的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综上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帝国主义入侵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人的反帝反洋教斗争兴起,也即义和团运动爆发有其历史根源。排除B: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非文化的冲突。排除C:材料主旨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而非体现阶级局限。排除D:材料是探究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不是考查其影响。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明当时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C项正确;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能说明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能说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②江宁是南京别称,1842年的《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①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公使进京,且马克思的描述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清军反击相吻合;③“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描述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历史信息;④“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描述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的历史信息,因此正确排序应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1)变化:政府的权力逐渐从满人转向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地区免受战争的冲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解析:(1)根据“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得出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根据“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得出地方势力扩大,中央集权削弱。

(2)根据“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客观上避免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受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经济区的稳定,保存了东南各省的实力;使地方的政治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根据“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得出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根据所学,还可从辛亥革命时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等方面进行总结。18.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2)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失败。(3)原因:辛亥革命缺乏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