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初中物理压力与压强问题1.如所示,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块放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若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留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为p',则()A.p<p' B.p>p' C.p=p' D.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详解】设原来物体的重力为G原,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1;给原来的物体增加G部分的物体,如图所示,成为规则物体,那么,整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设此时剩余部分的重力为G',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2,根据第一幅图的情况可知,质量和面积是等比例减小的,所以总压强是不变的。根据关系可知:;根据p总相等可得:那么:所以:p>p′;故选B。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柱体A、B高度相等,其底面积S的大小关系为SA>SB.现分别从两柱体的上表面沿竖直方向往下切除部分后,发现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压强恰好均相等.则关于对切去部分的质量△mA、△mB以及底面积△SA、△SB的判断,正确的是()A.△SA>△SB,△mA=△mB B.△SA>△SB,△mA>△mBC.△SA<△SB,△mA>△B D.△SA<△SB,△mA<△mB【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因为p==ρgh,柱体A、B高度相等,且分别从两柱体的上表面沿竖直方向往下切除部分后,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相等,所以有:ρAgh=ρBgh,故ρA=ρB,水平地面上的柱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即F=G,根据G=mg、ρ=可得,切去部分后A、B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所以有:ρA(SA﹣△SA)gh=ρB(SB﹣△SB)gh,则SA﹣△SA=SB﹣△SB,又因为SA>SB,所以,△SA>△SB,故CD错误;因为SA>SB,柱体A、B高度相等,所以A的体积大于B的体积,又因为ρA=ρB,所以,mA>mB,切去部分后A、B剩余部对地面的压力相等,所以有:(mA﹣△mA)g=(mB﹣△mB)g,即mA﹣△mA=mB﹣△mB,所以,△mA>△mB,故A错误,B正确.故选B.3.把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两个正方体各自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若把甲叠放在乙上面,如图所示,则乙对地面的压强为:A.p1+p2 B.p12+p22C. D.【答案】D【解析】【详解】设两正方体的密度为,边长分别为和,甲正方体的边长乙正方体的边长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桌面的压力:乙对桌面的压强:故选D4.装有水的薄壁轻质柱形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现将A、B、C三个实心物体分别浸没水中(水没有溢出);发现放入A物体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与容器对桌面压强增加量的比值最小;放入C物体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与容器对桌面压强增加量的比值最大,则A、B、C三物体密度满足的条件是()A.ρA>ρB,ρA>ρC B.ρA<ρB,ρA<ρCC.ρA>ρB,ρA<ρC D.ρA<ρB,ρA>ρC【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设物体的质量为m,则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由题知由于水的密度是确定的,物体的密度越大,比值越小,所以可知A的密度最大,C的密度最小。故选A。5.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轻质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他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出部分乙,且甲、乙质量的变化量相等。若甲切去部分高度为,乙抽出部分高度,它们剩余部分的质量分别为、,则()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因为甲为规则圆柱体,乙为规则容器,则甲对地面的压强p甲=ρ甲gh甲乙对容器底的压强p乙=ρ乙gh乙因为他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p甲=p乙即ρ甲gh甲=ρ乙gh乙由图可知h甲<h乙,所以ρ甲>ρ乙因为甲、乙质量的变化量相等即由图可知:底面积S甲>S乙,所以由得,对地面的压力F甲=p甲S甲F乙=p乙S乙因为p甲=p乙S甲>S乙所以F甲>F乙因为他们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压力等于重力,所以G甲>G乙则由G=mg知m甲>m乙因为而且所以故选C。6.如图甲,体积为1000cm3的实心均匀正方体A,自由放置在底面积为200cm2、高为16cm的薄壁柱形容器中,容器重力为10N;底面积50cm2、高为10cm的长方体B通过一轻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细线拉力为12N,A与B相距7cm,现往容器中注入某种液体,当液体深度为15cm时,细线拉力变为10N,如图乙,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1500P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的密度为0.8g/cm3B.从甲图到乙图,A物体克服重力做功42JC.从甲图到乙图,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增加了34ND.若轻轻剪断乙图中细线,待AB物体静止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2350Pa【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液体深度为15cm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1500Pa,由此可求液体的密度容器中的液体为水,故A错误;B.由题意知物体B的重力为12N,但在乙图中细线的拉力变成了10N,由此可知物体A对物体B的支持力为2N,所以B对A的压力也为2N。由乙图可知,物体A被液体浸没的深度物体A是体积为1000cm3的实心均匀正方体,故其边长为10cm,所以物体A在乙中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物体A受到的浮力故可得物体A的重力从甲图到乙图,A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故B错误;C.乙容器中水的体积乙容器中水的质量乙中水的重力从甲图到乙图,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其增大值等于水的重力与B对A的压力之和故C错误;D.乙图中剪断绳后,以AB两物体为整体,其整体的质量其整体体积为其整体的密度为因为其整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该整体在水中处于沉底状态,由于两物块的高度之和为20cm,而容器高度只有16cm,所以该整体有4cm高度露出水面,整体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容器所剩体积所以溢出水的体积溢出水的重力容器内所剩水的重力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所剩水的重力、物块A的重力、物块B的重力之和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故D正确。故选D。7.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甲>F乙.若将甲、乙分别从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则截去部分的质量△m甲、△m乙的关系是A.△m甲一定小于△m乙 B.△m甲可能小于△m乙C.△m甲一定大于△m乙 D.△m甲可能大于△m乙【答案】C【解析】【详解】因为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对地面压力F甲>F乙,由图可知S甲>S乙,由压强公式:可知,,对于自有放置在水平面的上柱体,还可以用计算物体的压强,由图可知,h甲<h乙,所以得到:ρ甲>ρ乙.若将甲、乙分别从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则甲截去部分对地的压强大于乙的,因为受力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则截去部分对地的压力大于乙对地的压力,水平面上放置的物体压力等于重力,所以△G甲>△G乙,即Δm甲>Δm乙.故选C.8.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底面积为S的薄壁圆筒形容器,内盛某种液体,将质量分别为、、,密度分别为、、的均匀实心小球A、B、C放入液体中,A球漂浮、B球悬浮、C球下沉,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若,则B.将C球截去部分后,剩余部分可能上浮C.只取出A球,容器中液面的高度降低了D.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小球A漂浮,小球B悬浮,小球C沉底;(1)当时三小球的重力相等,物体悬浮或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物体下沉时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据此判断三小球受到的浮力关系;(2)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沉底,将C球截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据此判断剩余部分在液体中的状态;(3)由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时悬浮可知液体的密度,小球A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小球A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求出只取出A球时容器中液面的高度降低的高度;(4)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求出B球和C球排开液体的体积,进一步求出三球放入液体后排开液体的总体积,利用求出容器内液体上升的高度,利用求出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变化量。【详解】由图可知,小球A漂浮,小球B悬浮,小球C沉底;A.若,则三个小球的重力相同,因物体悬浮或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物体下沉时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小球A和B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小球C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则,故A错误;B.因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沉底,则将C球截去部分后,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剩余部分一定仍沉底,故B错误;C.由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时悬浮可知,液体的密度为,小球A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即由可得,小球A排开液体的体积只取出A球,容器中液面降低的高度故C正确;D.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由可得,B球和C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分别为,三球放入液体后,排开液体的总体积容器内液体上升的高度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变化量故D错误。故选C。9.如图,厚度不计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面上,内装有水,上端固定的细线悬挂着正方体M(不吸水)竖直浸在水中,M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此时水的深度为11cm。已知容器底面积是200cm2,重为4N,正方体M边长为10cm,重20N;若从图示状态开始,将容器中的水缓慢抽出,当容器中水面下降了6cm时,细绳刚好被拉断,立即停止抽水,不计细绳体积与质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图未抽出水时,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为26NB.细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NC.M最终静止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900PaD.M最终静止后,M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1200Pa【答案】C【解析】【详解】A.物体M的底面积SM=L2=(10cm)2=100cm2=0.01m2若容器内没有物体M,水的深度为11cm时水的体积V=S容h=200cm2×11cm=2200cm3这些水的质量m=ρ水V容=1.0g/cm3×2200cm3=2200g=2.2kg因物体M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所以,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F=G容+G水+F浮=G容+G水+G排即:未抽出水时,容器内水和物体M的共同作用效果与2.2kg水的作用效果相同,则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F=G容+mg=4N+2.2kg×10N/kg=26N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原来正方体M浸入水中深度h1=(1﹣)L=×10cm=8cm水面下降6cm时正方体M浸入水中深度h2=h1﹣△h=8cm﹣6cm=2cm则物体M排开水的体积V排=SMh2=100cm2×2cm=200cm3=2×10﹣4m3此时正方体M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2×10﹣4m3=2N所以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F拉=G﹣F浮=20N﹣2N=18N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细绳刚好被拉断时,容器内水的深度h3=h﹣△h=11cm﹣6cm=5cm容器内剩余水的体积V水剩=S容h3﹣V排=200cm2×5cm﹣200cm3=800cm3当物体M恰好浸没时,需要水的体积V水=(S容﹣SM)L=(200cm2100cm2)10cm=1000cm3>800cm3所以,细绳被拉断、M最终静止后,M没有浸没,则此时容器内水的深度h4===8cm=0.08m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水gh4=1.0×103kg/m3×10N/kg×0.08m=800Pa故C错误,符合题意;D.M最终静止后,排开水的体积V排′=SMh4=100cm2×8cm=800cm3=8×10﹣4m3正方体M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8×10﹣4m3=8N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压=G﹣F浮′=20N﹣8N=12NM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M===1200Pa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0.如图所示的两个容积相同的圆筒形容器,分别装满不同的液体,已知距容器底部距离相等的A、B两点处液体压强pA=pB,则两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F甲、F乙和压强p甲、p乙的关系是()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察液体压强和压力的比较。突破点是要明确液体压强公式中h的意义,从而得到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另外在比较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时,要分成上下两部分来考虑,上部分压强相等,下部分h相等,从而得出结论。【详解】液体压强公式中,h表示待测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因此,而,所以。由于两容器容积相等,根据公式,两液体的质量,两容器底所受的液体压力等于液体重力,所以;A点下面液体产生的压强大于B点下面液体产生的压强,而两容器中上部分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所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故选A11.如图所示,有两个正方体实心物体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A重24N,B重3N。若物体B对A的压强与此时物体A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物体A的密度ρA与物体B的密度ρB之比为()A.1:2 B.27:8 C.8:27 D.3:1【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因为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大小相等,所以,物体B对A的压强物体A对桌面的压强因为物体B对A的压强与此时物体A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即pA=pB,所以,由以上两式解得又因为实心正方体的重力所以,物体A与物体B的密度之比故选C。12.如图所示,A、B两个柱形容器(SA>S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向A、B容器中倒入相同质量的甲、乙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可能等于p乙B.分别从A、B容器中抽出相同体积的甲、乙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一定大于p乙C.分别向A、B容器中倒入相同高度的甲、乙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一定小于F乙D.分别从A、B容器中抽出相同高度的甲、乙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一定大于p乙【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题知m甲=m乙根据重力大小公式G=mg得G甲=G乙由图可知h甲>h乙,V甲>V乙由密度公式得ρ甲<ρ乙由于是柱形容器,有V=hS,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压强定义式和密度公式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力为F=pS=ρghS=ρVg=mg=G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又根据SA>SB,得p甲<p乙A.分别向A、B容器中倒入相同质量的甲、乙液体后,有m甲’=m甲+Δm,m乙’=m乙+Δm根据m甲=m乙得m甲’=m乙’则可得出p甲′<p乙′故A错误;B.分别从A、B容器中抽出相同体积的甲、乙液体后,m甲’=m甲-ΔVρ甲,m乙’=m乙-ΔVρ乙根据m甲=m乙,ρ甲<ρ乙得m甲’>m乙’则G甲’>G乙’故无法得出p甲′与p乙′的确定关系,故B错误;C.分别向A、B容器中倒入相同高度的甲、乙液体后,m甲′=m甲+ρ甲ΔhS甲,m乙′=m乙+ρ乙ΔhS乙故G甲′=G甲+ρ甲gΔhS甲,G乙′=G乙+ρ乙gΔhS乙则p甲′=p甲+ρ甲gΔh,p乙′=p乙+ρ乙gΔh根据p甲<p乙,ρ甲<ρ乙得p甲+ρ甲gΔh<p乙+ρ乙gΔh即p甲′<p乙′故C正确;D.分别从A、B容器中抽出相同高度的甲、乙液体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m甲′=m甲-ρ甲ΔhS甲,m乙′=m乙-ρ乙ΔhS乙故G甲′=G甲-ρ甲gΔhS甲,G乙′=G乙-ρ乙gΔhS乙则p甲′=p甲-ρ甲gΔh,p乙′=p乙-ρ乙gΔh故无法得出p甲′与p乙′的确定关系,故D错误。故选C。1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长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各自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且将切去部分叠放到对方上面,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则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切去相等质量后,p甲一定大于p乙B.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切去相等厚度后,p甲一定小于p乙C.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切去相等质量后,p甲可能大于p乙D.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切去相等厚度后,p甲一定大于p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如果两物体原来的压力相等,也就是重力相等,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质量,剩余质量、压力都相等,但甲的接触面积大,对水平面的压强较小;B.如果两物体原来的压力相等,也就是重力相等,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厚度,根据体积公式V=Sh,h相同,,得到V甲>V乙,甲剩余的质量小于乙剩余的质量,甲的压力小于乙的压力,根据压强公式,,,可以得到p甲<p乙;C.两个物体原来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由图知甲的重力大于乙.沿水平方向切去质量相同的部分,作用面积不变,乙剩余的重力大于甲剩余的重力,也就是乙对水平面的压强小于甲对水平面的压强;D.甲、乙都是长方体即柱体,压强用p=ρgh分析,它们原来的压强相同,由公式p=ρgh知,甲物体的密度较大,沿水平方向切去厚度相同的部分,作用面积不变,甲减小的重力大于乙减小的物重,甲对水平面的压强小于乙对水平面的压强.14.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抽出液体的质量△m甲、△m乙的关系是A.△m甲一定小于△m乙B.△m甲可能等于△m乙C.△m甲一定大于△m乙D.△m甲可能大于△m乙【答案】A【解析】【详解】由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F=pS=ρ液ghS,因为甲、乙两种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即ρ甲gh甲S甲=ρ乙gh乙S乙,由图知道,h甲>h乙,所以ρ甲S甲<ρ乙S乙;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h的液体,则抽出液体的质量分别是:△m甲=ρ甲△hS甲,△m乙=ρ乙△hS乙,由以上分析知道,△m甲<△m乙,故只有A符合题意。15.将质量相等且分布均匀的圆柱体甲、乙放在水平面上。若沿水平方向均切去高度∆h,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p'与切去部分高度∆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初始高度h甲<h乙B.甲、乙初始压强p甲<p乙C.ρ甲>ρ乙D.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质量,甲、乙剩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一定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当沿水平方向均切去高度∆h时,压强最先变为0的是乙,说明乙的高度小于甲的高度,故A错误;B.当∆h=0时,根据图可以看出甲的压强大于乙的压强,故B错误;C.切去相同的高度,则减小的压强为,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切去相同的高度,甲减少的压强大于乙减少的压强,所以根据可得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C正确;D.因为初始压强甲的压强大于乙的压强,且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所以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根据公式得,甲的底面积小于乙的底面积,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所以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切去相同的质量,则减小的压力相同,所以剩余部分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因为甲的底面积小,根据公式得甲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故D错误。故选C。二、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后面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形成了较大的光斑,此时光斑离透镜12.0厘米,若将透镜远离白纸则光斑变小,则焦距可能小于12.0厘米也可能大于12.0厘米B.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虚像,它不是能量的聚集C.水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我们看到塔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成的等大虚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后面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形成了较大的光斑,此时光斑离透镜12.0厘米,若将透镜远离白纸则光斑变小,根据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太阳光是相当于平行光的,所以白纸越靠近凸透镜,光斑越大,则焦距是大于12.0cm的,A错误;B.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暗区,不是物体的像,B错误;C.水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C正确;D.我们看到塔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不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成的等大虚像,D错误。故选C。17.如图,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把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发现窗外景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于是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在如图的四个实验情境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A.把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发现窗外景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由图甲可得,此时像距为15cm,故可以得到化简可得此外,由图甲可知,像距为15cm时,物距在窗外,说明此时像距接近一倍焦距,即焦距更靠近15cm,且光路可逆,若物距为15cm时,像的位置应该在窗外,像距超出光具座范围。选项A图中物距为10cm,此时像距应该超出光具座范围或成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B.此时物距约为38cm,稍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25cm,稍小于二倍焦距,满足和焦距更接近15cm的条件,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C.若此时光屏上能看到清晰地像,则物距等于像距为20cm,则焦距为10cm,更接近7.5cm,不符合题意;D.若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地像,则像距为12cm,此时蜡烛应该才窗外,超出光具座范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答案】C【解析】A.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的像,说明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A错误;B.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成虚像时是正立的,如图成的是实像,是倒立的,故B错误;C.由图知,物距位于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故C正确;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投影机的成像特点,而照相机利用的是成缩小实像的规律,故D错误;故选C。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某一位置,把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右侧,然后移动光屏,恰好在凸透镜右侧2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则()A.焦距可能是8cmB.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实像C.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然后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会变小D.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然后把凸透镜往右移动2f,所成的像也会往右移动,且移动距离小于2f【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在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那么像距符合关系式,因为,所以,可解得所以焦距不可能是8cm,A项不合题意;B.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由于,这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凸透镜的右侧是不能成像的,B项不合题意;C.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然后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像的大小会变小,选项C符合题意;D.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然后把凸透镜往右移动2f,这个过程分两个阶段,物距还在小于一倍焦距时,所成的虚像往左移动到无穷远处,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后,会成实像,所成的实像会从右端无穷远处往左移动,D项不合题意。20.如图所示,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蜡烛放在纸筒前,此时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同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该是凸透镜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故BCD项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21.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4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2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C.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会成清晰的像D.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18cm,向右调节光屏到适当位置,在光屏上可能得到放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水产养殖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协议合同
- 科技安全从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开始
- 2025年度智能机器人专利申请代理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中介返佣佣金支付与合同续签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装修合同施工安全责任免除协议
- 2025年度线上线下联动推广项目合同模板
- 酒店与客户2025年度酒店客房预订节假日优惠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者专项聘用合同
- 衣柜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玉米绿色种植与收购一体化协议书
- 初中物理竞赛及自主招生讲义:第7讲 密度、压强与浮力(共5节)含解析
- 高中主题班会 梁文锋和他的DeepSeek-由DeepSeek爆火开启高中第一课-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一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一)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渝中区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2025年人教版中考英语一轮复习:七年级下册考点测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国家安全网络教育
- 垃圾发电厂汽轮机培训
- 《浙江省应急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适用细则》知识培训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康复治疗技术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