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_第1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_第2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_第3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_第4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TOC\o"1-2"\h\u7428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7585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理念 330159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21154第2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4291222.1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46512.1.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63672.1.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585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5280482.2.1评价原则 5284422.2.2评价指标 5129432.2.3评价方法 56502第3章设计与规划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 6299363.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策略 618083.1.1设计原则 691243.1.2设计策略 6208593.2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 620303.2.1总体规划 611833.2.2建筑布局 7201253.3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740653.3.1景观布局 741103.3.2景观设施 77817第4章建筑材料与部品评价 7300174.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774374.1.1选择原则 7190754.1.2应用范围 865344.1.3评价方法 852434.2绿色建筑部品评价标准 8248494.2.1部品分类 888654.2.2评价体系 822784.2.3评价方法 812903第5章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 9187895.1建筑节能设计 942455.1.1设计原则 96315.1.2设计目标 9211655.1.3设计内容 9153365.2可再生能源利用 9205645.2.1可再生能源种类 9188575.2.2利用方式 912945.2.3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 10151385.3建筑能源监控系统 1012335.3.1监控系统功能 10138085.3.2监控系统设计 10169565.3.3监控系统实施 108140第6章水资源利用与节水评价 1070276.1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 10226346.1.1设计原则 1027996.1.2系统优化 1129626.1.3节水措施 119666.2雨水收集与利用 1194106.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1320536.2.2雨水利用方式 11309996.2.3雨水利用效果评价 1139536.3中水处理与回用 1185326.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 11215136.3.2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1233866.3.3中水回用效果评价 123688第7章室内环境质量评价 12252347.1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1213207.1.1评价指标 1234807.1.2评价方法 12315867.2室内热环境评价 12219267.2.1评价指标 12289607.2.2评价方法 1282737.3室内光环境评价 13195987.3.1评价指标 1377697.3.2评价方法 1322954第8章建筑废弃物管理评价 13146088.1建筑废弃物减量化 13154898.1.1设计阶段废弃物减量 1331238.1.2施工阶段废弃物减量 1346658.1.3拆除阶段废弃物减量 13223418.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80518.2.1废弃物分类与回收 13273638.2.2废弃物再生利用 1378918.2.3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14311578.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1463168.3.1处理设施建设 14127708.3.2处置方法与要求 14136008.3.3处置设施运行管理 14274458.3.4环境保护措施 14174658.3.5监管与评估 1422356第9章智能化技术应用评价 14214419.1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4196349.1.1设计原则 14104679.1.2系统架构 14189919.1.3关键技术 14255709.2建筑物联网技术 151179.2.1物联网架构 1516349.2.2应用场景 15224309.3建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564199.3.1数据采集与处理 15232059.3.2数据分析方法 15214539.3.3应用案例 1532680第10章绿色建筑认证与评价流程 1685110.1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161511810.1.1认证体系概述 1659710.1.2认证等级划分 163201310.1.3认证标志与证书 16190210.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与流程 162972810.2.1评价方法 162257910.2.2评价流程 16113610.3绿色建筑评价机构与资质要求 171268210.3.1评价机构 17901910.3.2资质要求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理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建筑。绿色建筑理念源于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强调在建筑领域实现以下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3)创建健康、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品质;(4)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保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关注建筑领域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兴起。(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在这一阶段,各国开始制定绿色建筑政策、标准和规范,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如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等。(3)21世纪初至今:绿色建筑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各国纷纷将绿色建筑作为国家战略,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认证制度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市场逐渐成熟。目前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如下:(1)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较早,政策体系完善,市场成熟度较高。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绿色建筑领域具有较高水平。(2)发展中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认证体系逐步建立。(3)全球范围内: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绿色建筑的行列,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建筑的发展。第2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2.1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2.1.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际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众多,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认证、英国的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评价体系、德国的DGNB认证、澳大利亚的GreenStar评价体系等。这些评价体系均从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建材选择、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1.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主要评价体系有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国建筑节能标准(GB501892015)等。这些标准从节能、环保、舒适、经济等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构建2.2.1评价原则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保证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系统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全面考虑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的绿色功能。(3)综合性: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4)动态性: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标准。2.2.2评价指标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评价指标:(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在节能设计、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表现。(2)环境保护:评价建筑在土地节约、生态保护、室内外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表现。(3)节材与资源利用:评价建筑在材料选择、资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表现。(4)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建筑在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表现。(5)施工与运营管理:评价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运营管理及维护等方面的表现。(6)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绿色建筑在经济投入、环保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表现。2.2.3评价方法我国绿色建筑评价采用评分制,根据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评价方法包括:(1)定性评价: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绿色功能。(2)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建筑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对建筑进行量化评价。(3)专家评审:组织绿色建筑领域的专家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通过以上构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提高建筑行业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技术水平。第3章设计与规划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3.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策略3.1.1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2)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和满意度,提高室内外环境品质。(3)功能合理原则: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提高建筑使用效率,降低能耗。(4)经济适用原则: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投资效益,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平衡。3.1.2设计策略(1)节能设计: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绿色建材:选用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场地条件,构建生态景观系统,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4)水资源利用:采用节水型设备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雨水收集和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提高居住和办公舒适度。3.2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3.2.1总体规划(1)合理选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建设用地。(2)功能分区:根据建筑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空间组织的高效与合理。(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污染。3.2.2建筑布局(1)朝向与采光:充分考虑建筑朝向,提高室内自然光照度,降低照明能耗。(2)通风与隔热:优化建筑布局,提高自然通风效果,降低夏季空调能耗。(3)体型系数:合理控制建筑体型系数,降低建筑外表面积,减少热损失。3.3绿色建筑景观设计3.3.1景观布局(1)生态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选用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态、美观的绿化景观。(2)景观水体:合理利用水资源,设计生态景观水体,提高水质净化能力。(3)休闲空间:设置充足的休闲活动空间,提高户外环境品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3.3.2景观设施(1)绿色照明:采用节能型景观照明设备,降低能耗,减少光污染。(2)雨水收集与利用: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3)生态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停车场对环境的影响。第4章建筑材料与部品评价4.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4.1.1选择原则在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环保性、节能性、健康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要保证材料来源合法,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应选用具有较高节能功能的材料,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需关注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同时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功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优先选择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的材料,以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4.1.2应用范围绿色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装饰装修、设备设施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绿色水泥、绿色钢材、绿色木材、绿色玻璃、绿色保温材料、绿色涂料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绿色建筑材料。4.1.3评价方法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生态指标评价(Ecoindicator)、环境标志产品认证(ChinaEnvironmentLabel)等。通过对材料的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全过程进行评价,以量化指标衡量其绿色功能,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4.2绿色建筑部品评价标准4.2.1部品分类绿色建筑部品主要包括:结构部品、围护部品、装饰部品、设备部品等。各类部品应遵循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原则,满足相应的绿色功能要求。4.2.2评价体系绿色建筑部品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环保功能:部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气排放、废水排放等。(2)节能功能:部品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节约效果,包括隔热功能、保温功能、节能效率等。(3)健康功能:部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有害物质含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等。(4)安全功能:部品在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保障,包括防火功能、抗震功能、耐久功能等。4.2.3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部品的评价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1)检测报告: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部品进行检测,获取环保、节能、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功能指标。(2)认证证书:通过绿色建筑部品认证机构对部品进行评价,颁发认证证书,以证明其绿色功能。(3)评价模型:建立部品绿色功能评价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部品进行综合评价。(4)专家评审:组织行业专家对部品的绿色功能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促进部品优化升级。通过以上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部品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第5章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5.1建筑节能设计5.1.1设计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建筑功能及使用需求,制定合理的节能方案。5.1.2设计目标建筑节能设计目标应满足国家及地方节能标准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能耗。5.1.3设计内容(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优化建筑围护结构,提高保温、隔热、气密功能,降低传热损失;(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合理配置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照明系统设计:采用高效光源及智能控制系统,降低照明能耗;(4)建筑设备选型与优化: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建筑运行能耗。5.2可再生能源利用5.2.1可再生能源种类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及建筑需求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5.2.2利用方式(1)太阳能利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2)风能利用:利用风力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力;(3)地热能利用:利用地热供暖、制冷系统,降低建筑能耗;(4)生物质能利用:利用生物质燃料供暖、发电等。5.2.3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1)资源条件:分析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合理确定系统规模;(2)技术可行性: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3)经济性:评估投资回报期,保证经济可行性;(4)环境效益:保证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5.3建筑能源监控系统5.3.1监控系统功能建筑能源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能源分析、能源管理和设备控制等功能,实现建筑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5.3.2监控系统设计(1)数据采集:采用智能化传感器,实时采集建筑能耗数据;(2)能源分析: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发觉能源浪费环节,提出节能措施;(3)能源管理:制定能源管理策略,实现能源消耗的优化控制;(4)设备控制:根据能源管理策略,对建筑设备进行自动调节,降低能耗。5.3.3监控系统实施建筑能源监控系统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集成:将能源监控系统与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统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2)技术先进: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稳定可靠;(3)经济实用:根据建筑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系统功能,降低投资成本;(4)易于维护:系统设计应便于日常维护与管理,降低运维成本。第6章水资源利用与节水评价6.1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卫生、节能、环保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6.1.2系统优化(1)合理划分给水、排水区域,实现分区供水、分区排水;(2)采用合理的给水方式,降低系统水头损失,减少泵站能耗;(3)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设备,降低用水量;(4)合理设置给排水管道,减少管道长度和弯头数量,降低水头损失。6.1.3节水措施(1)采用延时自闭阀、感应式冲洗阀等节水装置;(2)利用管网叠压技术,提高给水系统压力利用率;(3)设置用水计量装置,实现用水量实时监控;(4)定期检查和维护给排水系统,防止跑、冒、滴、漏现象。6.2雨水收集与利用6.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保证收集效率;(2)选用适宜的雨水收集容器和输送管道,降低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3)设置雨水收集池,进行初期弃流处理,提高水质。6.2.2雨水利用方式(1)用于绿化、景观用水;(2)用于道路冲洗、厕所冲洗等非饮用水;(3)补充地下水,缓解地下水位下降;(4)通过渗透、蒸发等方式,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6.2.3雨水利用效果评价(1)评估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对建筑节水、减排的贡献;(2)监测雨水利用过程中水质、水量变化,保证用水安全;(3)分析雨水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态效益。6.3中水处理与回用6.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1)中水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冷却水等;(2)根据中水水质特点,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如生物处理、物化处理等;(3)保证中水处理效果,满足回用要求。6.3.2中水回用系统设计(1)合理规划中水回用用途,如冲厕、绿化、景观等;(2)设置中水回用管道,保证输送过程中水质稳定;(3)定期监测中水回用系统,保证用水安全。6.3.3中水回用效果评价(1)评估中水回用系统对建筑节水的贡献;(2)监测中水回用过程中水质、水量变化,保证用水安全;(3)分析中水回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效益。第7章室内环境质量评价7.1室内空气质量评价7.1.1评价指标本节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污染物浓度、新风量、室内空气流通性等参数。7.1.2评价方法(1)污染物浓度评价: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如甲醛、苯、TVOC等)的浓度进行评价。(2)新风量评价: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新风量进行定量评价。(3)室内空气流通性评价:通过计算室内空气流通系数,评价室内空气流通性。7.2室内热环境评价7.2.1评价指标本节主要对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进行阐述,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热舒适度等参数。7.2.2评价方法(1)室内温度评价: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对室内温度进行评价。(2)湿度评价:通过测量室内相对湿度,对室内湿度进行评价。(3)热舒适度评价:采用热舒适度指标(如PMV、PPD等),对室内热舒适度进行评价。7.3室内光环境评价7.3.1评价指标本节对室内光环境评价指标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照度、照度均匀度、色彩还原性等参数。7.3.2评价方法(1)照度评价: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对室内照度进行评价。(2)照度均匀度评价:通过计算照度均匀度系数,评价室内照度均匀性。(3)色彩还原性评价:采用色彩还原性指标,对室内光环境的色彩还原性进行评价。注意:本章节内容仅涉及室内环境质量评价,不包含室外环境评价。评价方法及指标均参照我国相关标准进行,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8章建筑废弃物管理评价8.1建筑废弃物减量化8.1.1设计阶段废弃物减量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布局及施工方法,以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通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8.1.2施工阶段废弃物减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废弃物减量计划,并严格执行。包括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精度、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等手段,降低废弃物产生。8.1.3拆除阶段废弃物减量在建筑拆除阶段,应提前制定拆除方案,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及再利用。通过采用绿色拆除技术,减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8.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8.2.1废弃物分类与回收建筑废弃物应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包括可回收废弃物、有害废弃物、湿垃圾等。对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8.2.2废弃物再生利用对回收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如再生骨料、再生砖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再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8.2.3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对有机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利用,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提高建筑废弃物的能源利用率,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8.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8.3.1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破碎、筛分、分选等设备。保证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环保、高效、节能。8.3.2处置方法与要求根据建筑废弃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法,如填埋、焚烧、固化等。在处置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8.3.3处置设施运行管理加强对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设施稳定运行、减少故障。同时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8.3.4环境保护措施在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如防尘、降噪、污水处理等。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8.3.5监管与评估加强对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对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保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有效实施。第9章智能化技术应用评价9.1智能建筑系统设计9.1.1设计原则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的原则,结合建筑特点及功能需求,制定合理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方案。9.1.2系统架构智能建筑系统架构应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各层级之间应实现信息高效流通,保证系统稳定运行。9.1.3关键技术(1)感知技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建筑内外环境、能源消耗等参数的实时监测;(2)传输技术:采用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为建筑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4)控制技术:根据分析结果,实现对建筑设备的智能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2建筑物联网技术9.2.1物联网架构建筑物联网技术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将各类设备、系统、人员等信息互联,实现建筑内部及与外部环境的互联互通。9.2.2应用场景(1)设备监控:实时监测建筑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设备故障,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能源管理: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3)环境监测: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为建筑环境调控提供数据支持;(4)安防监控: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建筑安全防范能力。9.3建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9.3.1数据采集与处理采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设备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