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试卷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测试卷(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60分)

1.汉武帝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日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

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起先进入铁器时代

答案:|c

瓯]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

无法反映其占主导,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其中有6处在今日河南境内”“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

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

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

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运用。这说明隋唐

时期()

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

C.农夫的负担较为沉重

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体现农业的发展,无法

体现专业化,故A项错误;依据“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

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运用”,可知隋唐时期,土地所种之物与国家的

赋税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推断农夫负担的轻重,故C项错误;“绢还可以作为货币

在市场上运用”强调绢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能说明货币混乱的状况,故D项错误。

3.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

区()

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

年均商税额1945贯6285贯1544贯1743贯3090贯2673贯1139贯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加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答案:B

瓯]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

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

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状况,故D项错误。

4.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

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嘉奖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答案市

解析:|材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激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这说明统治者重视

农业,故D项正确。

5.以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

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I答案:k

|解析:|1500年处于新航路开拓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起先出现;1900年处于其次次

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全球历史观

的开创者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故A项正确。

6.众所周知,欧洲闻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

18世纪,远在大西洋沿岸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是因为(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英国注意资本原始积累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英国领先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B

睚现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新航路开拓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处于大西洋沿

岸的国家如英、法具有了对外贸易的有利位置,但这仅是英国崛起的缘由之一,并非主要缘由,故A

项错误;英国18世纪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霸主主要是因为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注意资本在本土的积

累,因而完成了工业化前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故B项正确;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与英国18

世纪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于1840年前后领先完成工业革命,这与材料中的时

间不符,故D项错误。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

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亿~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

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干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其次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答案:|c

解析:|依据“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可

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资本输出是对外殖民掠夺的主要手段,故“资本输出……仅次于商品输出”

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各国在资本市场的竞争激化了各国冲突,但这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的干脆因素,故B项错误;其次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资本在全球范

围内的扩张,与材料中各国对外投资获利增加相符,故C项正确;英国对外投资收入高,源于当时英

国经济实力强大,故D项错误。

8.鸦片斗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鸦片斗争后,中国

的商业性农业有了肯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斗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缘由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变更

B.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B

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阻碍中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鸦片斗争后,外国资本主义

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导致中国的农业生产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强

调的是中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不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对

“商业性农业”的看法,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其次阶段,民

营企业起先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

是()

A.第一阶段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

B.第一阶段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为开端

C.其次阶段到甲午斗争之后结束

D.第三阶段起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I答案:k

|解析:样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故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私

人创办,故B项错误;甲午斗争后到清末“新政”前是其次阶段,民营企业起先成为主力,故C项错

误;清末“新政”十年是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故D项错误。

10.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

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

要缘由是()

A.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

B.北伐斗争兴起,局势动荡担心

C.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

D.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I答案:k

|解析:|依据材料“1922—1926年”并联系所学学问,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

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故A项正确;北伐斗争发生于1926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官

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故D项错误。

11.1873年,华衡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

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气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气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形

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学问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答案:|c

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并接受西方地质学理论,认同自然力气逐步推动地质

演化,这一理论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使其逐步成为社会主流思潮,顺应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故C项正确。在19世纪70年头,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的理

论,不是为了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科学阐释,也不是为了传播西方先进科学学问,而是为了宣扬维新

思想,故A、B两项错误;西方地质学理论只是传入中国,并没有动摇顽固派恪守祖训的观念,故D项

错误。

12.“自西医独创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

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灿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以为美观

者。”这种现象表明白当时社会()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答案:k

薜而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体现出当时男女对金

牙的盲目追逐,实为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们以金牙为美而非审美观念的多样化,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镶金牙风气的流行而非口腔医学的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盘西化的特

点,故D项错误。

13.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更状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1978年1984年1991年1993年

国家定价(%)94.437.022.210.3

国家指导价(%)023.020.07.0

市场调整价(%)5.640.057.8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农村经济发展须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管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

由支配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的配置作用,故B

项正确;表格反映了我国由支配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

过程,故C项错误;我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须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故D项错误。

14.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行避开的资本主义创建为“一种

听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答案:B

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斗争而实行的,未涉及资本主义成分,故A项错

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体现了材料中“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行避开的

资本主义创建为‘一种听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未突破

“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15.“(20世纪)30年头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

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拓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

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支配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

答案:k

麻而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头中期或者说末期”“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知该模式为“斯

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本国积

累工业发展资金,故A项正确;该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该模式以

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弊端日益显现,压抑

了人民的劳动主动性和创建性,故D项错误。

16.美国人法利斯拥有一个小公司。他的公司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我们能制造最好的橡胶轮

胎,并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出去”。但在19世纪30年头他却说:“假如我们依据他们出售其产品的

价格出售,大公司借着巨大的全国性销售网络很快会将我们挤出市场。”这在肯定程度上说明

()

A.经济危机影响了小企业的正常发展

B.以工代赈阻碍了小企业的正常运行

C.新政无法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冲突

D.政府干预经济不利于企业正常竞争

答案:D

丽司材料“19世纪30年头”“假如我们依据他们出售其产品的价格出售”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对

经济的干预,材料“很快会将我们挤出市场”说明政府干预经济不利于企业正常竞争,故D项正确。

17.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两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

新政。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土的经济困难

B.都是以国家力气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

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长久的动力

答案:k

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两种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土的经济困难,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通

过国家干预经济,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以国家力气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

不符合美国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其自身的诸多弊

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重大挫折,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18.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

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20世纪60年头的20%上升到了20世纪70年头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

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全部国民

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答案出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全部国民的问题,故A

项错误;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据此可推知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

涉及国有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故D项错误。

19.1960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

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绽开能源合

作,降低石油依靠,共享石油消费。这表明20世纪后期()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日益尖锐

答案:|c

瓯]题干强调的是产油国的联合和消费国的联合,并没有体现“冷战”,故A项错误;石油输出国

组织并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组织,故B项错误;这些国家之所以联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

这些国家间的合作,故C项正确;这些国家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向联合,而不是因为生产与消费的

冲突日益尖锐,故D项错误。

20.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

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C.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答案:|c

解困材料“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将争夺话语权以维护自身的

利益,而不是指“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

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将争夺话语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说明国

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洪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

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

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

实行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

也被收回,从今“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

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心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心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6分)

参考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气;给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反了初衷,减弱中心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

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I,多措并举,减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心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心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心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心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更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心对地方权力的安排趋于合理;中心集权不断加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头,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

学习军事或与之亲密相关的各门专业学问。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

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

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气,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

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气。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心文化教化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

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支配。五六十年头,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

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

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