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音乐模拟题23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谱例展示的歌曲是______民歌。

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正确答案:C[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出自意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见》。该作品是意大利游击队歌曲,流传甚广,后被引用为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的主题曲,是一首委婉连绵、曲折优美、豪放壮阔的歌曲。

2.

丝弦五重奏中,不包括的乐器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B[解析]丝弦五重奏乐器有二胡、扬琴、琵琶、柳琴以及古筝。A项为二胡;B项为唢呐;C项为柳琴;D项为扬琴。

3.

“张飞”这一角色在传统京剧中属于______。A.生角B.旦角C.净角D.丑角正确答案:C[解析]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净角又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脸谱为突出标志。张飞是京剧舞台上常见的角色,常以黑十字门脸谱亮相,属于净角。A项生角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B项旦角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D项丑角是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4.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头,是我国______人民喜爱的乐器。A.苗族B.壮族C.蒙古族D.彝族正确答案:C[解析]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5.

“对于音乐家来说,感性知觉的精确性几乎是基本性质,因为没有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叙述他完全没有领会的东西。”上述观点反映了哪种美学观?______A.形式主义B.所指主义C.表现主义D.象征主义正确答案:A[解析]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本质、意义与价值都包含在音乐的形式(音乐表现要素)本身,比如音乐的音响、节奏、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题干中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音乐形态的感知上,即从不同层面感知音乐的美,符合形式主义美学的观点。B项所指主义认为音乐的意义与价值存在于音乐作品之外的“所指”,所指物可以是语言、文字、景色、天气等具体事物,甚至可以是情绪、情感状态;C项表现主义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而忽略对于对象的描写,常常在艺术作品中采用将现实加以扭曲和抽象的方法来表达情绪;D项象征主义最初为一场文学运动,后来逐渐扩展到音乐和美术领域。它主张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来探察和表现“超验的理念世界”,追求哲理性、诗性与音乐形式感的统一,旨在导向人与自然同一的体验。

6.

最能反映汉朝乐府艺术水平的是______。A.鼓吹乐B.清平乐C.相和歌D.散乐正确答案:C[解析]乐府是秦代建立,汉代兴起的音乐机构,职责为收集民间音乐,改编或创作音乐,并进行表演等。相和歌是汉时在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形成的一种歌曲形式,是最能反映汉朝乐府艺术水平的形式。A项鼓吹乐是汉时传人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应用在包括军中、官署、宴会等多种场合;B项清平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D项散乐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

7.

下列谱例中,不协和音程的数量有______。

A.1个B.2个C.3个D.4个正确答案:A[解析]不协和音程包括大小二度、大小七度、所有的增减音程和倍增倍减音程。谱例中各音程的音程性质从左往右依次是纯五度、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小三度、纯四度、大三度、小六度、大六度、小三度,其中不协和音程只有大二度。

8.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观赏一部乐舞后“三月不知肉味”,赞其“尽善尽美”。这部乐舞是______。A.《九韶》B.《云门》C.《大夏》D.《咸池》正确答案:A[解析]《九韶》是舜时期的乐舞,乐舞美轮美奂,孔子观赏后赞其“尽善尽美”。B项为黄帝时的《云门》,当时的人以云为图腾,乐舞内容表达了对图腾的崇拜;C项为夏朝时期的《大夏》,主要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德;D项为尧时的《成池》,乐舞是用来祭祖和祈求丰收的,其中六代乐舞中还有周代的《大武》被孔子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9.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与民同乐”的命题,认为“每个人都有听音乐的能力,音乐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以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为前提来欣赏音乐”。这属于______的观点。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正确答案:A[解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出自《孟子》,意为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感受)。“与民同乐”同样出自《孟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者与民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0.

“残疾儿童应该有机会参与歌唱”,关注所有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群体,提倡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的教育新理念是______。A.多元文化教育B.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D.通识教育正确答案:C[解析]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精神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11.

下列旋律属于哪种民歌体裁?______

A.山歌B.劳动号子C.花灯D.小调正确答案:A[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片段出自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属于山歌体裁。

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作品来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审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教学法叫______。A.体验法B.情境法C.讨论法D.演示法正确答案:A[解析]体验法是一种以音乐情绪、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艺术美,进而使情感体验外化等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B项情境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C项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进行学习的方法;D项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等内容,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内容的方法。

13.

图中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哪个地区?______

A.江浙B.东北C.云贵川D.闽粤正确答案:A[解析]图片曲艺形式为苏州弹词。它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其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演员自弹自唱,有一人(单档)、二人(双档)和二人以上等表演形式。

14.

民间流行的丝竹乐不包括______。A.江南丝竹B.西安鼓乐C.潮州弦诗D.福建南音正确答案:B[解析]丝竹乐主要流行在中国南方各地,是一种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形式。西安鼓乐是长期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以吹奏乐与锣鼓乐相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民间多称为“细乐”。

15.

下列民歌片段的体裁是______。

A.山歌B.号子C.小调D.山曲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旋律可知,该歌曲曲名为《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陕北爱情民歌,是小调中谣曲的一种。歌曲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编成,最初用信天游的曲调演唱,后经过无数人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

16.

在学习《辽阔的草原》时,教师运用了如下导入方法引入本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民族歌曲,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民族歌曲?(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内蒙古,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导入方法?______A.温故导入B.激趣导入C.创境导入D.故事导入正确答案:A[解析]导入的方法有创境导入、设疑导人、温故导入、故事导入、激趣导入等。温故导入是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引出新的教学课题,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从复习、提问以及做各种音乐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该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欣赏过的各民族民歌从而导人到本节课,属于温故导入。

17.

某高中音乐课,上课不久,教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音乐后,就直接将问题抛向了学生。这种导入的形式体现了什么样的特性?______A.新颖性B.简洁性C.启发性D.趣味性正确答案:C[解析]用问题导入新课更具扁发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8.

下列不属于奥运会主题歌的是______。A.《手拉手》B.《巴塞罗那》C.《奥林匹克号角》D.《我和你》正确答案:C[解析]《奥林匹克号角》不是奥运会主题曲,是为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23届奥运会而创作的,几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或为运动员颁奖仪式上播放。A项《手拉手》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B项《巴塞罗那》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原主题曲;D项《我和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

19.

在广州方言歌曲《行花街》的教学时,老师强调学生用粤语演唱,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______。A.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B.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C.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D.体验并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正确答案:D[解析]教师强调学生用粤语演唱,通过方言的演唱让学生体会广东方言的韵味,体验并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20.

下面旋律片段的调式是______。

A.d自然小调B.d五声调式C.#d旋律小调D.d和声小调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谱例可知,旋律中的调号有六个升记号,为#F调的调号,开始音与结束音都为#D,且旋律中出现了连续上行的#B、×C,符合旋律小调式的音阶结构。因此,该旋律调式为#d旋律小调。

21.

下列作品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______

A.舒伯特B.贝多芬C.柴科夫斯基D.海顿正确答案:D[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选自海顿创作的《第94交响曲(惊愕)》的第二乐章。这首交响曲因在平缓的旋律中突然加入强音而被称作“惊愕”。

22.

下列谱例选自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其作曲者是______。

A.谷建芬B.谭盾C.朱践耳D.叶小纲正确答案:C[解析]《翻身的日子》是朱践耳于1952年创作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结构短小,风趣生动。题干中的谱例是全曲的引子,由乐队全奏奏出热烈的音乐。

23.

下面谱例是歌曲《看大戏》,其音乐素材源于______。

A.京剧B.黄梅戏C.越剧D.豫剧正确答案:D[解析]《看大戏》是采用豫剧的唱腔风格进行创作的一首歌曲。旋律中#4及大跳音程的运用,使歌曲带有浓郁的豫剧风格。

24.

下列各项分别选自某旋律的某一小节,被选旋律为混合拍子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混合拍子是由不完全相同的单拍子按照次序组合起来形成的拍子。D项一小节共五拍,是由两种不同的单拍子组成。A项一小节共四拍,属于复拍子;B、C两项一小节均为三拍,属于单拍子。

25.

下图所展示的器乐演奏形式是______。

A.十番锣鼓B.白沙细乐C.潮州弦诗D.打溜子正确答案:D[解析]图中所展示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打击乐器组成,一般多由3—4人合奏演出。A项十番锣鼓有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类,清锣鼓只用打击乐器,又有粗锣鼓(云锣、拍板、板鼓、大锣等)、细锣鼓(粗锣鼓基础上加小钹、中锣等)两种,丝竹锣鼓则因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的不同分为笙吹锣鼓、笛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等;B项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音乐,所用乐器主要是竖笛、横笛、二黄、胡琴等;C项潮州弦诗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所用乐器有二弦、椰胡、扬琴、琵琶、横笛、洞箫、唢呐等。

26.

下面谱例出自哪首作品?______

A.《松花江上》B.《嘉陵江上》C.《抗敌歌》D.《大江东去》正确答案:B[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出自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歌曲以第一人称和二段体结构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东北难民在嘉陵汀边流浪的心境和打回老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27.

下面这段旋律选自舞剧______。

A.《红色娘子军》B.《鱼美人》C.《丝路花雨》D.《白毛女》正确答案:A[解析]视唱谱例旋律可知,该旋律选自芭蕾舞剧《红包娘子军》中的配乐《万泉河水清又清》。该作品开创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谈话、讨论、课程提问、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尽量广泛地观察学生,记录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进步。这种评价属于______。A.形成性评价B.终绪性评价C.表现性评价D.定性评价正确答案:A[解析]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或“即时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的评价。音乐教学实践过程是音乐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学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B项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指对活动过程的总体价值判断,一般指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完成某个阶段如学期、学年教学后或在一个专题结束时进行;C项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为测试学习结果而创设与其应用情境相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D项定性评价是一种描述性评价,即在获取评价信息的基础上,用归纳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

29.

歌曲《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选自歌剧______。A.《江姐》B.《白毛女》C.《刘胡兰》D.《洪湖赤卫队》正确答案:D[解析]《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一首戏剧性对比较强的歌剧合唱作品。《洪湖赤卫队》是1959年由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表现的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剧中著名选段还有《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等。

30.

对以下戏曲选段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故事取材于曲波的同名小说《林海雪原》B.编创于1964年C.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改编D.以山西的民歌和山西、河南、河北地方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正确答案:A[解析]该戏曲为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1958年创作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故事取材于曲波的同名小说《林海雪原》。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10分)1.

旋律写作。

要求:

(1)用下列谱例中a、b两个乐句和自己创编的两个乐句构成四个乐句乐段。

(2)乐段的结构为起承转合。

正确答案: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5分)分析下面谱例。

要求:1.

分析调式调性。正确答案:d自然小调。

2.

写出作品的曲式结构名称,并画出结构图示。正确答案:并列单二部曲式。

3.

说明作品第二乐段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第二乐段的两个乐句为平行关系,通过同音重复以及平缓的节奏衬托出死神机械、冰冷、无情的艺术形象。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5分)1.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必修“音乐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片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2.通过欣赏、讨论、合作等方法,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体会交响音乐之美,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陶冶情操,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第九交响曲》高潮部分的片段,并提问:刚刚的电影片段中有一首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歌曲,大家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吗?(《欢乐颂》)

2.教师介绍《第九交响曲(合唱)》,并指出该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人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欢乐颂》音频片段,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想。(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视情况总结:快节奏,坚定不移,神圣庄严,辉煌灿烂,有一种绝不妥协、不屈服的气质。

2.教师请学生回顾贝多芬和交响曲的相关知识,随后师生共同总结: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被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1部声乐套曲和1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交响曲(英雄)》《月光奏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

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有戏剧性,写法复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3.学生再次聆听《欢乐颂》。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乐曲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获得对乐曲的感性认识,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引出与课程相关的交响曲这一体裁,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高潮部分的合唱《欢乐颂》,并提问学生合唱的情绪和速度。(坚定、庄严地;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欢乐颂》片段的管弦乐演出视频。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欢乐颂》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两个部分,序奏和人声)

3.引导学生梳理《欢乐颂》的音乐要素。

(1)播放核心音乐“欢乐”的主题,并提问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级进、平稳的上行和下行,无跳进)

(2)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欢乐)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边聆听音频,边观察乐谱,探寻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传达欢乐主题的?(通过逐步推进)

①教师引导学生探寻音乐情绪变化的过程。(由抒情到坚定的情绪变化)

②师生共同总结音乐情绪的多种推进方法。(力度由弱渐强;配器的丰富与增强;演奏、演唱形式由独奏、领唱变为合奏、合唱)

4.教师进一步追问:贝多芬通过《第九交响曲(合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展开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欢乐颂》是《第九交响曲(合唱)》的第四乐章,而“欢乐”主题曾经在前三个乐章中出现又被中断过,最后在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将作品推向高潮。这样的做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主旨呢?(冲破困境,使全人类都获得自由和解放、胜利和喜悦、团结和友爱)

5.教师与学生分享贝多芬的生平,将贝多芬戏剧性的人生与《第九交响曲(合唱)》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6.教师再次播放《欢乐颂》视频,并带领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问题引导与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乐曲如何通过旋律特点、情绪变化等音乐要素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培养听赏音乐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听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拓宽音乐视野。

1.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瓶颈,生活终将迎来光明)

2.作业:课下请同学们自行听赏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并思考莫扎特与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

案例:

马老师在民族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鉴赏课上,亲自为学生演唱了原生态版的歌曲后,学生笑成一片,课堂纪律顿时失控,但马老师仍坚持唱完,看到教室环境仍然难以维持之后,大声呵斥学生安静下来,可是学生却以为是开玩笑,仍旧安静不下来。经过多次尝试,仍然难以维持。于是马老师灵机一动,用钢琴伴奏吸引学生,带着小部分学生哼唱起来了流行版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才使得课堂能够继续的进行下去。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正确答案: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1)马老师的教学违背了“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案例中,马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听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而是自己演唱歌曲,导致课堂失去控制,没有通过多样、生动的音乐教学,使学生体验、领悟音乐的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未能达到“美育”的效果。

(2)马老师的教学违背了“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出发,对应各模块学业质量水平,依据具体课程内容和不同模块教学实施方式,科学构建具有音乐学科教学及音乐艺术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案例中,马老师在课堂失序后的处理方法,不论是大声呵斥学生,还是带领少部分学生靠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方式稳住课堂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