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64张)_第1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64张)_第2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64张)_第3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64张)_第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4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64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第1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研析真题•知道高考怎么考【研考题】考点考法考点一通过改革前后的变化比较考查时代背景【真题示例】1.(2020·山东等级考·T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类似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即“间接救济”,是解决灾民生计问题的长远之计,C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2.(2020·江苏高考·T24)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5分)【解析】本题考查日本京滨铁路的修建。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分析与阐释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第(1)题,根据“明治政府……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得出明治政府的推动;根据“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得出铁路优越性得到认可;根据“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得出适宜的铺设条件和预期经济效益高。第(2)题,根据“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得出促进人员流动,带动经济发展;根据“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得出推动文明开化和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等;根据“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得出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5分)(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5分)3.(2020·全国Ⅲ卷·T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将农奴制改革置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些国家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第(1)题对材料进行综合概括即可。第(2)题可以从俄国自身条件、需求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几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6分)(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9分)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学习情境解题关键充分获取材料信息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作出合理的分析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从而增强对改革的认识【析考点】主题突破归纳关于改革原因的一般方法类型条件举例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商鞅变法背景戊戌变法背景主要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中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共同背景类型条件举例必要条件社会危机: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组织条件改革力量:阶级条件商鞅变法背景戊戌变法背景明治维新背景主观条件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16世纪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背景直接原因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拓展延伸】关于对改革背景的考查维度直接考查改革的时代背景这类题型一般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主要回答改革的必要性问题考查改革的主观意图这类题型需要考虑改革者的阶级属性、自身利益、能力水平等方面,实际上是回答改革可能性问题通过改革前后的变化比较考查时代背景这类题型通过比较异同,综合考查改革前后的变化,并且能够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考点二辩证考查历史作用【真题示例】(2020·全国Ⅱ卷·T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学习情境解题关键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材料信息逐条提炼价值导向借助将兵法改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会辩证看待问题【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据材料信息“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第(2)题据材料信息“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的改革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从而缓解了财政压力。但王安石的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6分)(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9分)【析考点】主题突破关于对改革特点与作用的考查维度考查改革进程或策略的特点一般提供改革的时间进程,对材料信息进行处理即可考查改革措施或内容的特点对材料信息逐句、逐条分类提炼考查改革的意义运用“分析与说明”的学科能力,从改革的具体措施逐条分析其积极作用,适当结合改革需要解决的时代主题予以说明辩证考查改革作用简析类作答主要对材料内容逐条分析即可,而简评类需要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的看待考查改革的成败得失主要考查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改革阻力,领会和借鉴成败的教训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把每次改革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精预测】命题前瞻1.(2020·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宋太祖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的现象,于乾德三年(965)下诏:“诸州长吏或须代判,许任宾席公干者,勿得使用元从人”,郡政由方镇的元从转移到朝廷委派的宾席公干者手中,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藩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宋代路级机构,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宋政府极其重视其人选。南宋学者叶适曾说:“国家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万里之远,颦呻动息,上皆知之”。——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变化。(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6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郡政由方镇的元从转移到朝廷委派的宾席公干者手中,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得出治民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由材料“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宋代路级机构”得出由唐代的道制到宋代实行路制;由材料“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得出由唐代地方军政合一到各司并立、互不统属。第(2)题由材料“国家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得出基本解决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因素;由材料“万里之远,颦呻动息,上皆知之”得出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得出有利于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由材料“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得出确保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答案:(1)主要变化:治民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由唐代的道制到宋代实行路制;由唐代地方军政合一到各司并立、互不统属。(每点3分,3点9分)(2)作用:基本解决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因素;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确保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每点2分,3点6分)2.(2020·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没有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保证有限的资源和产品能够得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一时期减贫的成就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取得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权力,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我国还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的交易条件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展开,农村经济增长不再自动地导致贫困人口减少,甚至还拉大了地区间和农户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上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农村投入减少,区域开发扶贫政策覆盖面不够,扶贫效果不佳。针对上述状况,国家减弱了对农民迁移的限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增大扶贫计划覆盖范围。其后,国家将扶贫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增加扶贫金融项目投资,并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践证明,将扶贫到户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年)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阶段划分,并分别概述其阶段特征。(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阶段划分,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展开”可知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党的十四大后。第二问阶段特征,据材料“我国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保证有限的资源和产品能够得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一时期减贫的成就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取得的”可知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政府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配资源实现减贫;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权力,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我国还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的交易条件来增加农民收入”可知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扶持农业实现减贫;据材料“国家减弱了对农民迁移的限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增大扶贫计划覆盖范围。其后,国家将扶贫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增加扶贫金融项目投资,并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可知党的十四大后,从区域协调、金融扶贫、支持农村产业等多方面实现精准扶贫。第(2)题据材料“中国政府就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没有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结合我国历史来看可知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据材料“将扶贫到户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意义”可知协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将扶贫工作与宏观政策相结合;结合中国扶贫工作的阶段特点可知根据各时期不同形势,采取不同措施扶贫;精准扶贫;强调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答案:(1)阶段划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政府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配资源实现减贫;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扶持农业实现减贫;党的十四大后,从区域协调、金融扶贫、支持农村产业等多方面实现精准扶贫。(时间段划分每点1分,可以用时间,也可以用对应的历史事件来表达。特征概述每点2分。每一阶段3分,共9分。如果学生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且阶段特征概括清晰合理,每个阶段4分,最高8分)(2)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协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将扶贫工作与宏观政策相结合;根据各时期不同形势,采取不同措施扶贫;精准扶贫;强调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每点3分,任答2点,共6分;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6分)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60分钟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升平三年(359年)八月,苻坚以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王猛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彻查害民乱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气,无所顾忌,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铲除干净。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王猛在接受司隶校尉等新职务之前,曾力荐在职官僚苻融、任群和处士朱形等人,使他们各得要职。他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会风气和第(2)题意义:根据“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铲除干净”得出打击了权贵;根据“前秦政府还经常派员巡察地方”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根据“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得出肃清了吏治,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缓和;根据“降低官僚俸禄、减免部分租税,以减轻人民负担”得出人民负担减轻;根据“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得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根据所学可从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再进行概括。答案:(1)背景:前秦政权初立;公卿权贵横行不法,威胁皇权。(2分)内容:整顿吏治,有罪必罚,有才必任;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社会生产。(4分)(2)意义:打击了权贵,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肃清了吏治,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缓和;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9分)2.(15分)(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经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的决心。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格和副都统马喇驻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年间,西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过程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并未解除”得出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矛盾,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也是清朝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第二问特点,据材料“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得出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根据材料“协助清政府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十三条》”等信息得出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据材料“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得出因俗而治。第(2)题根据材料“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等信息可知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据材料“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可知驻藏大臣制度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边远西藏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1)原因: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矛盾;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特点: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因俗而治。(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历代统治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明成祖把原属元朝疆土的十块土地让与朝鲜,其理由是“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雍正帝也认为“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但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19世纪70年代,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建省改制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建省改制的意义。(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明成祖把原属元朝疆土的十块土地让与朝鲜,其理由是‘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可知,在传统宗藩体系的影响下,统治者的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根据材料“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可知,受传统天朝礼制秩序影响,存在边疆管理相当薄弱的弊端,被日本引为侵占台湾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加紧对华侵略,特别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危机严峻,为了应对边疆危机,必须改变传统的边疆管理思想和方法;根据材料“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可知受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设省能够加强中央与边疆地区的直接联系,强化对边疆的直接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列强入侵;根据材料“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反映了边疆设省的做法,能够维护领土主权;根据材料“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中“新的国际形势”,是指西方的殖民侵略以及近代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因此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改变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的边疆行政管理改革,能够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答案:(1)背景:传统的“宗藩体系”使历代统治者对边疆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日本抓住天朝礼制秩序的弊端意图对中国台湾进行侵扰;近代列强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引入。(共7分,任答2点给4分,任答3点给7分)(2)意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势力的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加强了边疆治理与开发;增强了民族意识;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共8分,任答4点给8分)4.(15分)(2020·唐山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从此中国就失去了海关主权和关税自主权,实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协定关税”,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低关税。这种低税率为帝国主义倾销廉价商品和掠夺原料提供了有利条件,却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中国人民为收回关税自主权,曾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如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北京学生和工人举行了要求关税自主的示威游行,各地群众纷纷响应,但最终没有结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摆脱协定关税的束缚,振兴经济,决心收回关税自主权。负责此事的宋子文在作出一定让步后,争取到了各国同意,最终通过了关税自主政策。这些政策内容是多方面的:将协定关税改为国定关税,中国政府自定税率;实行海陆关税统一;自行降低出口税率;关税税款存入中央银行,中国政府可以自由支配。——根据李新《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有利条件。(9分)(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的历史影响。(6分)协定关税改为国定关税,中国政府自定税率”可知有利于保护中国的民族经济;据材料“关税税款存入中央银行,中国政府可以自由支配”可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体系,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84年,社会保障体系开始了由国家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在城镇推广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规定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并实施。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迅速发展的特征,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实施。经济增长成果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惠及了全体人民,反过来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2007年,在城市低保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农村低保制度开始施行。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共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社会救助制度则成为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制度。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在保留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同时,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使整个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得以重构。——摘编自韩克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变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变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并实施”,得出依规开展,阶段性推进;根据材料“开始在城镇推广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在城市低保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农村低保制度开始施行”,得出先城后乡,城乡统筹;根据材料“推广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在城市低保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农村低保制度开始施行”“社会救助制度则成为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制度”,得出全方位开展,涉及养老、医疗、低保、救助等领域;根据材料“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共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得出发展迅速,建立起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共担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材料“国务院机构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