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近代西方: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3.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古代中国:中华法系法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单元综述教化1.古代中国:儒家礼教2.西方社会:宗教伦理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是对法治的有效拓展资料。第8课第9课第10课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从孟子和苏格拉底说起……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重礼重法礼法选必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目录——中国古代社会对“礼”“法”的阐释——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关系的演变——礼法关系的相辅相成与对立统一一、何为礼?何为法?二、从礼法相争到礼法合流
三、礼法的矛盾与冲突
四、法治乎?人治也!——中国古代法治的特征和实质何为礼?何为法?——中国古代社会对“礼”“法”的阐释01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
“法”本意是法律、法令。它的含义古今变化不大,在古代有时特指刑法,后来由“法律”义引申出“标准”、“方法”等义。礼教
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从而使人民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这种教化方式称为“德治”。法法治
法治,顾名思义,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礼仪是人们心中的大法法治是实施这个大法的渠道从礼法相争到礼法合流——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关系的演变021.西周:法附于礼
周礼包含着法和刑的内容,是礼、法的统一体。法仅作为礼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宗法制、分封制和世袭制为基本内容的周礼,严格规定了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和不可僭越的等级秩序。
——俞荣根《礼法中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2.春秋战国:礼法对立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周礼逐渐失去了权威以法治国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兴起③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法家实用主义适应时代要求过程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与叔向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子产“铸刑书”制度层面:
法脱离礼制体系,成为独立的社会规范系统。思想层面:
出现了儒家的德治主义和法家的法治主义两种对立思想。
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两人争论的实质是(
)A.要不要铸刑书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
D.“世”需不需要救B儒家与法家之争对立观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
先秦法家法治思想人性观治理观性本善性本恶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礼仪教化以法治国,法(法律)术(权术)势(势力权威)赏罚分明,法不阿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礼可治社会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申子(申不害)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传承者孟子和荀子开始分流,荀子主张王道、认同霸道,思想中包含法家思想的成分。儒家也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所提倡的“礼”本身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这些都为以后的“引礼入法”奠定基础。孔子反对铸刑鼎,但却肯定子产改革的巨大成就
3.秦汉:礼法并用“令”,具有命令、教令、号令之义。所谓“令则行,禁而止”,“令以存事制”,“令以设范立制”,同时又作为律的拓展资料。
“律”是一切触犯封建统治阶级权益及其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惩处的量刑依据(如秦律、汉律)。律令秦汉法律制度日益成熟但缺乏法律精神体系弊端暴露没有礼的法如同失去了灵魂法律儒家化含义:用儒家思想解释法律、将儒家礼的精神不断注入法律中,法律与儒学相互融合的现象原因:吸取先秦德治思想的经验和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进程:①开始:汉朝(以经释律)②发展:魏晋(引经入律)设置律博士,以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对法律的解释为权威,不得掺杂其他各家章句③完成:隋唐(礼律合一)重孝、礼仪教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D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A
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C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予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礼法并用引礼入律礼法结合4.唐朝:礼法结合《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颜氏家训》最早的“家训”著作《唐律疏议·名例律》中开宗明义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一规定()A.首倡以礼入法B.凸显礼法结合C.推崇重罪轻罚D.强调人文关怀B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密?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后向社会层面渗透的必然结果成为历代及国外律法的蓝本宋朝以唐律为蓝本元朝援引唐律明朝《大明律》清朝《大清律例》
礼5.宋元:乡约教化
法《宋刑统》《天圣令》照搬唐律理学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向基层渗透,与基层的社会教化结合更紧密。乡约可以说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北宋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宋刑统》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疏议》,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B敕令:chì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思窗学之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教育百姓向善互助宣讲“圣谕”强调顺从乡约已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以道德准则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6.明清:礼法一体
礼
法《大明律例》《大清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律例合编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所谓“出礼入刑”,指的是守礼教便不会触犯法律,而不遵守礼教则自然就会触犯法律,必定受到刑罚。
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A.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
B.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C.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
D.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B礼法的矛盾与冲突——礼法关系的相辅相成与对立统一03礼
法基础手段范围目的价值追求“德”“政”“教化”“修身”“刑杀”“和谐”“中庸”“平衡”“仁爱”“耕战”“富国强兵”“功利”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差等性
普适性“礼”的“差等”性与“法”的“普适”性的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贵族特权在法律中的体现在魏晋时走向高峰,不仅是“八议”“请”“减”等刑罚制度的确立,而且“九品中正制”将“家世”作为首要的任官标准。
唐朝礼法结合几近完美,但“科举制”的推行证明了政治家对“礼”的特权开始进行反思,但最终没有严格执行。
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的“重典治吏”都可以发现“礼法”之间的这种矛盾的踪影。礼法之别礼法之合礼法之冲法治乎?人治也!——中国古代法治的特征和实质04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不利的则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特征法自君出。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礼法结合。法德合一,融德入法核心法是载体
礼是内容实质“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为国以礼”“隆礼重法”
除秦朝以外,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敢公开标榜“以法治国”,秦朝的灭亡,导致“法治”地位一落千丈,“礼治”成为统治者的立国之本,法治在中国古代的命运也就显得异常坎坷艰辛。以精神力量加强现实统治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通 用规范对设计影响交流分享
- 2025年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山西省孝义市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科学仪器行业技术革新与发展前景
- 物业管理的房屋租赁与销售
- 代理记账服务协议书
- 2025年喀什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和答案
- 面向边缘智能的DNN移动端推理加速技术研究
- 2025年外研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湘教新版九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医保政策与健康管理培训计划
- 无人化农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学生春节安全教育
- 2024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AB合卷)【附答案】
- DB43-T 2142-2021学校食堂建设与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宏观利率篇:债券市场研究分析框架
- 六年级语文(上册)选择题集锦
- 《游戏界面设计专题实践》课件-知识点5:图标绘制准备与绘制步骤
- MOOC 材料科学基础-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复产复工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