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稳态与环境教材知识挖空练(记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

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

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血浆血浆----不组织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细胞外液J组织液\/

i淋巴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也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营养物质通过

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C>2、尿素等)

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O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左、其次是重

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

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

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1-。379时,

血浆渗透压为770kPa,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

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厂、HPO,.产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L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例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T本液-免疫调节网络

3.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作出应答。

2.兴奋的传导: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递。神经纤维静息处细胞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兴奋处为内正

外负。传递方向的特点是单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为:从虹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转

为曳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

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方向:单向性(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

3.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的活动;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功能是维持生命,

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水平衡、控制生物节律。

4.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

造。如果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症状是能看懂文字、听懂说话,不能讲话。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

不懂,可能是旦区受损。如果W区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如果不能看懂文字,则可能是工区受损。

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

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

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L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

液。将提取液注射到一条狗的矍肱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证明了这个胰液的分泌过程不是

神经调节,而是体液调节。他们把这种能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称之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

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元,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血糖浓度较低时,胰岛A细胞细胞分泌胰高

血糖素(激素)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浓度高时,胰岛B细胞细胞分泌胰

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

血糖含量的稳定。同时,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则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它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它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主要功能为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

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

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它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运到垂斑,促使它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这种激素再运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

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甲

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

3.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传送,内分泌腺没有导置,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接受并起作用就被亚土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的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箜

避而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所以说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联系:

实例(1):体温的恒定与体内的产热与散热平衡有关。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邕

化分解释放能量,尤其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

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排便等。

实例(2):水盐平衡中,由于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食物等原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

透压过高,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一方面把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生

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还能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它们重吸

水增强,使尿量减少,这样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正是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

第4节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

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

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

线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和淋巴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

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抗原进入体液后,一经吞噬细胞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工

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

此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B细胞,大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并由它产生浆细胞,抗体与抗原进行结

食,从而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最后结合体进一步变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

胞消灭。第二次相同抗原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

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需要靠细胞免疫。大致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它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最终被吞噬、消灭。

4.免疫异常

(1)自身免疫病: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发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发作理

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

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遗传物质

为RNA,通过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被传染其它疾病。其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

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5.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人体通过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抗原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免疫反应,消

除病原。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一般需服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

第3章植物的激素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发现过程:(1)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

(2)实验探究:①达尔文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此种刺激对下部的伸长区

产生影响,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②詹森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④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⑤其他实验: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哼I噪乙酸。

(3)得出结论: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的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而引

起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

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2.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运输:(1)方式为主动运输(2)方向:①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

向形态学的下端单方向的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

通过筛管运输。③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在重力作用

下,生长素从远地一侧运输到近地一侧。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表现及特点:(1)表现: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蔬果o(2)特点: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具体实例:I.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原因: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由顶芽一侧芽,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一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3)解除措

施:摘除顶芽。(4)应用:棉花打顶。II.根的向地性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由远地侧一近地侧,远地侧

生长素浓度低f促进生长。②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f抑制生长。

3.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

使杆插枝条的生根等。

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1.常用方法:(1)浸泡法:此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2)造亚法:此法用时较短。

2.在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药液浓度,无关变量有处理溶剂剂量,温度,光照等。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1.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茎。(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蕾的叶片等。(2)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

和脱落(3)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3.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o

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增

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L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容易会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3.具体应用:(1)用乙烯利催熟,(2)用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3)用赤霉素处理

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

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壬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让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下降几种类型。

2.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

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是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人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

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

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童上、捕食等。

4.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

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

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

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2.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

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葬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砍伐森林、填湖

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L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动物: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腐生和细菌、真菌。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

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的。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6.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属于第二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

者一一青蛙属于第二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蛇属于第四营养级;四级消费者一一鹰属于

第至营养级。

7.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太阳能,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2.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热能

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化学能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呼吸作用;主要形式是热能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O

3.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能量金字

也。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乙。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四〜五个营养级。

4.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人们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左

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

态系统一一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Q&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

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

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华夏信息、行为信息等。

2.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其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3.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

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

质信息素。

4.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

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

的稳定。

6.信息传递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