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刘阳7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刘阳7/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刘阳7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现状:组织结构大多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起来很抽象内容微细零散,难以记忆理解,比较枯燥乏味课时压缩,知识的掌握上难度加大注意事项:反复讲解强调的内容为难点、重点、考点“启发式”和“问题式”教学不能死记硬背,内容要融会贯通,形态结构联系机能记好笔记理论教材: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杨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辅助教材:
(1)《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李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鲤鱼组织》秉志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
(3)《组织胚胎学》李霞,大连水产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
(4)《鱼类组织胚胎学》陈宏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
()主要参考材料:(1)沈霞芬主编,《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2)马仲华主编,《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2;(3)董常生主编.《家畜解剖学》第三版(兽医专业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1;(4)成令忠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秦鹏春等著.《哺乳动物胚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王树迎王政富主编.《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7)李德雪尹昕主编.《动物组织学彩色图谱》.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8)张端莲主编.组织学彩色图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Laboratory
manual
anatomy
﹠Physiology
fifth
edition劉家英豪写春秋,陽照万民傲神州。金光灿烂传吉祥,榜上题名更上楼。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1.掌握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2.了解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3.掌握动物组织学常用术语及计量单位。
重点和难点:
1.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2.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3.动物组织学常用术语及计量单位。思考题:
1.简述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2.常用的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名词解释:嗜酸性、嗜碱性、异染性、H.E.染色。第一节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内容。一、动物组织学(Histology)的定义及其研究的内容
1.定义: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机能的科学。
2.研究内容:细胞
微细组织基本组织器官组织3.研究方法:(1)微观结构A光学显微镜及其研究技术(显微结构)B电子显微镜及其研究技术(超微结构)特殊染色方法
A组织化学技术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C同位素示踪技术3.研究方法:(1)微观结构:
A.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scope,LM)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1.照明灯(Lamp)2.聚光器(Condenser)3.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stageandspecimenretainer)4.推进器(Mechanicalstageadjustmentknob)5.物镜(Objectives)6.粗细螺旋(Courseandfinefocusknob)7.目镜(Oculars)8.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tocamera,etc.光镜技术
分辨率(Resolution)也叫分辨力,是指能够分辨开的两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LM的分辨率约为0.2μm。
例:在明视距离(25cm)之处,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相距0.073mm的两个物点,这个0.073mm的数值,即为正常人眼的分辨距离。
微细结构的大小及长度光镜以微米(μm)作单位,电镜以纳米(nm)作单位。
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1010Â=1012pm切片(Section):将组织切薄使光线可以透过。有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火棉胶切片。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取材——→固定——→水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铺片——→脱蜡——→复水——→染色——→水洗——→脱水——→透明——→封存固定(Fixation):为保存新鲜组织的微观结构,尽快将组织浸入到酒精,甲醛,苦味酸,Bouin’s液或Zenker’s液等固定剂中。石蜡包埋(Paraffinembedding):*脱水(Dehydration):用浓度逐渐升高的酒精(70~100%)将组织中的水完全置换出来。*透明(Clearing):用二甲苯完全置换出酒精。*浸蜡(Infiltration):在60~62◦C时,用液态石蜡完全置换出二甲苯。室温时石蜡凝固成固态,内含待切组织。*切片: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4~7μm厚的蜡片,然后将其放到温水上,待其完全展开后,裱到有粘附剂的载玻片上。除切片外,还有其他处理组织的方法:*铺片(Wholemount):用于很薄的组织,如肠系膜。*磨片(Groundsection):用于很坚硬的组织,如骨和牙。*涂片(Smear):用于液态组织,如血液,精液和唾液。染色(Staining):染料可以将微观结构显示不同的颜色以便观察鉴别。在染色前,需要脱蜡入水,因为染料是水溶性的。最常用的染料是苏木素(Hematoxylin,H)和伊红(Eosin,E)。*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被苏木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Basophilic)。*伊红是酸性染料,粉红色。可以将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红色。被伊红着色的结构本身为碱性,具有嗜酸性(Acidophilic)。*不易被苏木素和伊红着色的结构具有嗜中性(Neutrophilic)。a肥大细胞的颗粒被甲苯铵蓝(一种蓝色染料)染成紫红色b.如果某结构显示的颜色和染料本身的颜色不同,该结构具有异染性(Metachromasia)。c.如果某结构能直接将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并吸附银原子而使自身显示棕黑色,该结构具有亲银性(Argentaffin);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显色的结构,具有嗜银性(Argyrophilia)。网状纤维具有嗜银性,因此可以用银盐染色来显示。特殊的显微镜技术a暗视野显微镜b相差显微镜c荧光显微镜d偏光显微镜e倒置显微镜f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y)g微分干涉显微镜(differential-interferencemicroscope)B.EM技术:.EM可分为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2类。.EM的原理和LM相似,但用电子束代替光线,磁场代替玻璃透镜。分辨率约为0.2nm,放大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EM的组织的制备与LM的相似,但有以下不同:a.通常使用戊二醛和四氧化锇作双重固定。b.切片超薄(厚度小于90nm),塑胶包埋。c.用重金属盐如醋酸铀或醋酸铅等染色。因此,所有原始的电镜图片都是黑白的。(电子密度高(深)、电子密度低(浅)、正染色、负染色)(2).特殊的染色方法:A.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细胞化学)法: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在原位产生不溶解的有颜色的反应产物,来显示微细结构的位置,然后用显微镜观察。PAS反应:用来显示多糖的分布。先用过碘酸(Periodicacid)将多糖氧化,在多糖表面形成戊二醛结构,然后用无色亚硫酸品红(Schiff试剂)还原戊二醛形成紫红色沉淀。B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染色法:a.待测结构或化学物质被看作抗原(Antigen),通过非常敏感和专一的免疫反应使抗原和被标记的抗体(Antibody)结合,然后显示标记物,在原位产生不溶有色的反应产物,最后用显微镜观察。b2种基本染色法:*直接法:第一抗体被标记。*间接法:第一抗体也被看作抗原,而第二抗体被标记。因为信号被放大,因此更加敏感。C.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给细胞所要代谢的物质分子上标记放射性物质如I125等,间隔照相,从而追踪该物质代谢途二.动物胚胎学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1.定义:研究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胚前发育广义动物胚胎学(发育生物学)胚胎发育
2.研究内容胚后发育
狭义动物胚胎学(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的形成并破膜而出(孵出)或脱离母体(产出)的整个过程。第二节动物组胚学在畜牧兽医教育中的地位1.组织学又叫微观解剖学(Microanatomy),是动物学、解剖学等知识的进一步完善。2.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学好组织学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3.只有了解正常结构,才能学习其异常变化。因此组织学是病理学(Pathology)的基础。4.胚胎学与遗传育种学有着密切关系。附实验课应注意的问题:1.体内结构为立体的,三维的,而课本、讲义和显微镜下的结构均为平面的,二维的。2.学习组织学应注意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章上皮组织教学目的: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2.掌握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及分布规律。3.掌握上皮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4.了解上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重点和难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2.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及分布规律。3.上皮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思考题: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2.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结构及分布。
3.叙述上皮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第一节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一:组成:上皮细胞、细胞间质
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三:上皮组织的极性四:营养来源及神经分布
五: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第二节
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2、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立方,核大、圆,居中)功能:吸收、分泌、排泄等3、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核长圆,近基底部)(可夹有杯状细胞)4、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高矮不等、形态不一)5、复层扁平上皮(胞多层、浅层细胞扁平、部细胞多边形、底层细胞、立方或矮柱状)6、变移上皮:(层细胞大立方形、中部细胞多边形或倒梨状、基底细胞立方或矮柱状)*_*器官收缩时:细胞层数较多*_*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变扁。角质化:皮肤未角质化:消化道前后端,口腔、食管,胃无腺部鱼类的表皮很少见到死亡的、角质化的细胞,另有腺细胞、感觉细胞、淋巴细胞第三节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1、微绒毛:纹状缘、刷状缘(细胞膜、细胞质、微丝、终末网)2、纤毛9×2+2型(细胞膜、细胞质、微管、基体)二.上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1、紧密联接(闭锁小带):它是由围绕在细胞四周的焊接线网络而成。焊接线也称嵴线,一般认为它由成串排列的特殊跨膜蛋白组成,相邻细胞的嵴线相互交联封闭了细胞之间的空隙。*+*功能:1主要封闭细胞间隙。2限制细胞膜流动。3也有机械连接作用外。2、中间连接(黏合小带):细胞间有间隙,内含丝状物,细胞膜胞质面附有致密物和细丝*+*功能:粘着作用3、桥粒(连接牢固):细胞间有间隙,内含丝状物,中间有致密中间线,细胞膜胞质面有张力细丝附于附着板*+*功能:固定、支持*+*位于:中间连接深部桥粒与半桥粒:粒在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钮扣式的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同时桥粒也是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细胞质内的中间纤维通过桥粒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整个组织的整体网络。电镜下桥粒处相邻细胞膜间的间隙约30nm,在质膜的胞质面有一块厚度为15一20nm的盘状致密斑,中间纤维直接与其相连;相邻两细胞的致密斑由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连接。与桥粒相连的中间纤维的成分依不同细胞类型而不同:上皮细胞中是角蛋白中间纤维;心肌细胞中为结蛋白中间纤维;大脑表皮细胞中为波形蛋白纤维。有证据表明,不同组织来源的桥粒复合体的化学组成也有所不同。桥粒连接也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相邻两细胞间的连接,则称为桥粒(实际上是完全桥粒);如果是细胞同细胞外基质相连,则称为半桥粒。半桥粒的连接蛋白为整合素,连接的细胞内骨架为角蛋白中间纤维。4.缝隙连接*+*功能:缝隙连接有多种功能,它与细胞的代谢和分化,物质的运输和电兴奋的传导等有密切关系三.上皮细胞基地面的特殊结构1、基膜:透明板、基板、网板2、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部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它扩大了基底部的面积,利于水和离子的转运,内褶附近的胞质中有许多纵形排列的线粒体。在光镜下形成基底纵纹。第3章结缔组织教学目的:(1)掌握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三种纤维和五种主要细胞(游走性细胞、固定细胞)。(2)掌握骨组织的组成成分:骨细胞;骨基质;骨胶纤维;掌握密质骨的结构哈氏系统;骨间板。(3)掌握血液的成分及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4)要求学生学在光镜下能正确辨认各种血细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了解致密结缔组织的特点。(6)了解网状组织的结构,分布位置。(7)了解脂肪组织的分布。重点和难点:(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三种纤维、五种主要细胞(游走性细胞、固定细胞)。(2)骨组织的组成成分:骨细胞;骨基质;骨胶纤维;掌握密质骨的结构,哈氏系统;骨间板。(3)血液的成分及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思考题: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包括那些?各有何功能?长骨的结构包括哪些?试述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一、组成:结缔组织是由少量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共同组成二、起源: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早期中胚层的间充质三、分类
(一)固有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proper)
1、疏松结缔组织2、致密结缔组织3、网状组织4、脂肪组织
(二)软骨组织
(三)骨组织
(四)血液和淋巴四、分布:广泛五、功能:连接、支持、保护、防御、营养等第二节
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细胞*-*1.成纤维细胞(1)结构:细胞呈星状,扁平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核大,扁圆形,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含丰富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2)功能:可合成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功能不活跃的时候可变成纤维细胞(fibrocyte)。2.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1)结构:形态:圆、椭圆,伪足核:小、椭圆,着色深胞质:丰富,弱嗜酸性(2)功能:①吞噬作用,有趋化性和定向运动的能力;②处理和传递抗原物质;③分泌功能(溶菌酶、干扰素等)。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膜附近有较多微丝微管;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及残余体。3.浆细胞(1)结构:形态:小、卵圆形核:小、圆、偏位、轮状核胞质:嗜碱性(2)功能: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4.肥大细胞(1)结构特点:形态:大、圆或卵圆形核:小、圆形胞质:异染性、水溶性(2)功能:合成与分泌:组织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过敏反应及抗凝血作用全身性过敏性休克胞质中(白三烯)皮肤荨麻疹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颗粒中(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呼吸道哮喘、呼吸性鼻炎肝素)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5.脂肪细胞(1)结构特点:形态:大、球形核:偏一侧,新月形胞质:中性脂肪滴(2)功能:合成与储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6、其他各种细胞(二)纤维1、胶原纤维(白纤维):由胶原原纤维构成,←胶原蛋白2、弹性纤维(黄纤维)地伊红染呈棕褐色、醛复红染色呈紫色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三)基质组成蛋白多糖蛋白质:多糖:主要是糖胺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等。纤维粘连蛋白:组织液:第三节骨组织和骨一.骨组织的一般特征(一)骨质(即细胞间质)有机物:35%,包括:胶原纤维(骨胶纤维)和基质(为粘蛋白)无机物:65%,包括:钙盐(骨盐),即羟基磷灰石结晶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二)骨细胞骨原细胞4种成骨细胞骨细胞(位于骨板内/骨板间的骨陷窝、胞体扁、有突起)破骨细胞长骨的结构骨松质1、骨组织骨密质2、骨膜: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中,分红骨髓与黄骨髓两种骨松质:针状或片状骨小梁构成多孔网架结构,网眼充满了红骨髓内环骨板骨环骨板组织外环骨板骨密质骨单位:10—20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骨间板:老一代骨单位残余的不规则骨板外层:胶原纤维粗大密集,形成穿通纤维骨外膜骨内层:富含小血管和细胞(骨原细胞)膜骨内膜:富含血管神经,有骨原细胞鱼类骨组织特点:骨组织与软骨组织统称支持组织;一层骨膜,无内外骨膜之分;结构简单,无骨髓腔和骨髓,无造血功能;可分为钙化和未钙化两种骨组织第四节血液和淋巴内容提要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种类及形态结构血液和淋巴血液和淋巴是在血管和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性结缔组织。由有形的细胞(血球和淋巴球)和液体的细胞间质(血浆和淋巴浆)组成。血液:新鲜血液呈红色,有一定的粘稠性,血细胞混悬于血浆中。血液主要的功能把氧气,各种营养和激素输送给各种组织和细胞,并把它们的代谢产物运走。纤维蛋白原血浆血清中心粒细胞血液红血细胞有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有形成分白血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1、红细胞直径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能结合氧气和二氧化碳。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的颗粒或细网,是残留的核糖体,故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体完全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作为判断骨髓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6%。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9/L。在光镜下,根据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细胞又可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各种白细胞均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μm细胞核:杆状核或分叶核,一般为2--5叶。胞质:呈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淡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淡红色特殊颗粒(溶菌酶)。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球形,直径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大小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可进行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此外还有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很少的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和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并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褶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颗粒具有溶酶体样结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大淋巴细胞直径15-18μm。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可见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分类T细胞占75-80%。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占10-15%,参与体液免疫。杀伤细胞占5-7%,依赖抗体。自然杀伤细胞占2-3%,为中淋巴细胞。血小板直径2--4μm,双凸扁盘状,无核。颗粒区:位于中央,有紫蓝色颗粒,特殊颗粒: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致密颗粒: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透明区:位于周边,浅蓝色。血小板功能参于止血和凝血(表面糖衣,凝血因子Ⅲ;颗粒内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Ⅲ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血细胞血凝块纤维蛋白保护血管内皮,参与血管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鱼类血液特点 分类方法同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核,有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嗜中性白细胞核偏位,不分叶;嗜酸性白细胞核为肾形或分为两叶,偏位,细胞质中颗粒分为粗细两种;嗜碱性白细胞核偏位,细胞质中粗大的嗜碱性颗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同哺乳动物无血小板,有血栓细胞,卵圆形,4-5个聚在一起,细胞梭形。红细胞(有分裂增殖能力,进行有丝、无丝分裂)第4章肌组织教学目的:
1.掌握肌纤维的定义;与其它纤维的区别。2.掌握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的光镜结构、分布位置及功能。掌握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及收缩原理。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三种肌纤维的结构。光镜下正确辨认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如何正确区别骨骼肌与心肌是本节重点和难点之一。思考题:试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光镜结构。2.比较骨骼肌、心肌两种肌纤维形态结构上的异同点。3.试述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及骨骼肌的收缩原理。4.名词解释:肌原纤维、肌节、横小管、闰盘一、概述1.组成:肌细胞及其间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
2.肌纤维:肌原纤维收缩的能量来源:肌糖原代谢。3.分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肌纤维:肌细胞形态如长纤维状,称之。4.几个概念肌膜:肌细胞的细胞膜。肌浆:肌细胞的细胞质。二、骨骼肌(1)肌外膜:一块肌肉外的结缔组织。1.骨骼肌的结构(2)肌束膜:一条肌纤维束外的结缔组织。(3)肌内膜:一个肌细胞外的结缔组织。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表面的扁平多突起细胞,可修复受损肌纤维。2.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1)形态大小:长圆柱形,直径为10~100µm,长1mm~40mm。(2)核:多个,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色浅,有核仁。(3)肌浆:含大量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其间有大量线粒体、糖原、脂滴和肌红蛋白。肌原纤维:与细胞长轴平行,直径1~2µm,。每条肌原纤维上均有明暗相间的带,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与暗带均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肌纤维上呈现明暗交替的横纹。骨骼肌纤维(纵切)肌膜横纹肌原纤维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横切)细胞核肌纤维(肌细胞)肌原纤维肌纤维和肌原纤维明带暗带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明/I带暗/A带Z带H带M线Z线肌节肌原纤维的明带、暗带明带(I带)中部有Z线暗带(A带)中部有H带,H带中央有M线肌节位置: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结构:由½I带+A带+½I带组成功能:为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单位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A、粗肌丝1.肌原纤维:由更细小的丝状结构(肌丝)组成细肌丝肌丝在肌节中的分布:……粗肌丝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上,另一端插入粗肌丝间。因此:H带中只有粗肌丝;I带中只有细肌丝;H带两侧的A带中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明/I带暗/A带(只含细肌丝)含粗、细肌丝M线横桥H带Z线含粗肌丝Z线肌动蛋白细肌丝(三种蛋白分子组成)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2)横小管A、定义: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绕肌原纤维行走的互相吻合的小管。B、位置: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C、功能:传递来自肌膜的冲动。(3)肌浆网A、定义: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B、位置:位于横小管间,包绕在肌原纤维外。C、功能:贮存钙离子。D、分部:★纵小管★终池三联体(triad):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形成的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原理:N冲动→肌膜→横小管→终池及纵小管,释放钙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细肌丝构型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粗、细肌丝接触→肌球蛋白分子头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粗肌丝拉着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肌节缩短。收缩结束后,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三、心肌 1.光镜结构:分支短杆状,互相连接成网;核常单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有时有双核;有横纹,欠明显;肌浆中还有线粒体、糖原、少量脂滴和脂褐素;有闰盘。闰盘:心肌纤维端端相接处的特化的细胞连接。电镜下,可见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2.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的那么规则、明显,以致横纹也不如骨骼肌的明显。(2)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3)肌浆网稀,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少且小,常只形成二联体。(4)闰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心肌细胞分支处伸出的许多短突相互嵌合而成,常呈阶梯状。在连接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四、平滑肌1.光镜结构胞体:长梭形肌浆:无横纹、无闰盘胞核:一个,居中,长椭圆/杆状2.超微结构:(1)无肌原纤维,可见大量密体、密斑、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2)肌膜仅内陷成浅凹。(3)平滑肌之间有缝隙连接,可使平滑肌协同运动。第五章神经组织教学目的:
1、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特征。2、掌握神经元、神经纤维的类型及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特点;掌握突触电镜结构特点;熟悉神经末稍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神经元特有结构、突触、运动终板的电镜下的特点。掌握神经纤维的类型及各自特征和组成结构特点。
思考题:1.试述神经元的类型及光镜结构与电镜结构特点。2.神经纤维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特征和组成结构特点如何?3.试述突触与运动终板的电镜下的结构特点。。4.名词解释:尼氏小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突触运动终板神经组织的基本特征一、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nervecell)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cell)所构成。这种细胞数目少,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表目之比为1:10~1:50。二、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neuron),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具有突起,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分泌神经递质(化学信使),是神经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三、神经胶质细胞没有传导冲动的功能,它主要对神经元有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即神经胶质。神经元1、胞体:位于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的灰质和周围神经的神经节或丛中。是神经元的代谢营养中心。胞体大小不等,直径4~150微米,胞体的形态多样,有球形、锥形、梨形和星形等。胞体结构与一般细胞一样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膜:单位膜,有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的受体,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的功能。细胞核:大、圆、浅、核仁清楚、位居中央。细胞质:又称神经浆,位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称为核周质(以别于胞体突起内的细胞质),核周质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中心体、脂滴及色素颗粒(黑色素与脂色素)外,还含有神经元特有的尼氏小体与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又称嗜染质,在光镜下,为微粒状(小脑蒲金氏细胞)或块状(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又称虎斑)结构:LM为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碱性物质EM平行排列的RER和游离核糖体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结构:LM嗜银性,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EM神经丝+神经微管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色素:常见脂褐素2.突起神经元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1)树突:树突是胞体发出的,起始部较粗,逐渐变细,呈树枝状的突起。大部分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它的内部成分与核周质相同,内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线粒体等细胞器。用银染法可见树突表面有很多棘状小突起,称树突棘它是常形成突触的部位。树突棘的存在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如小脑蒲金野氏细胞树突上的终末可有几十万个。树突的功能为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来自另一神经元的冲动,向神经元胞体传导。(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通常细而直,长度可达1m以上,直径较均一,表面光滑。轴突通常有少量的侧支,其末端有树枝状的终末分支。轴突自细胞体发出的部位呈圆锥状的隆起称轴丘,轴丘及轴突内不含尼氏小体,轴突表面的膜称轴膜,轴膜内即轴浆,内含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神经原纤维、微管、微丝、微梁网络,末端还有突触小泡。轴突的作用是借助于侧支与终末分支将胞体发出的兴奋冲动,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传递给分布在肌肉或腺体内的效应器上。神经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神经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双极神经元: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组织的器官,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假单极神经元的这两个分支,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枢突是轴突,周围突是树突;但周围突细而长,与轴突的形态类似,故往往通称轴突。
根据轴突的长短可分为:1、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Ⅰ型神经元,最长的轴突达1m以上;
2、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Ⅱ型神经元,轴突短的仅数微米。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锥体细胞根据递质胺能神经元根据神经元胞体形态星形细胞氨基酸能神经元梭形细胞等肽能神经元突触结构:神经元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其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收集信息。突触的形式:轴-树突触(最常见)轴-体突触树-树突触轴-轴突触体-树突触突触的种类:化学突触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通讯联络方式,双向传导化学突触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LM:球状、扣状膨大,为突触结突触前膜(增厚)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线粒体EM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增厚)突触后成分递质受体离子导体神经胶质(细胞)特点:数目多,有突起,但不分树突、轴突,不形成突触,无Nissl体,有分裂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大,星形,突起多(脚板)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粗而短,分支多功能:支持、营养、绝缘、修复2、少突胶质细胞形态: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功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3、小胶质细胞形态:小,细长功能: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4、室管膜细胞形态: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中央管功能:支持、保护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1.神经膜细胞又称施万细胞功能: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诱导神经再生2.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神经节内包囊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功能:营养、保护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索、髓鞘和神经膜构成成分:髓磷脂和蛋白质髓鞘结构:HE染色—网状,锇酸染色—黑色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由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融合而成*郎飞氏结、结间体、髓鞘切迹(施-兰切迹)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郎飞结(神经纤维节):无髓鞘的狭缝,轴突裸露。结间体(节间段):为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髓鞘和神经膜。一个结间体即为一个施万细胞,其细胞膜反复缠绕轴突形成髓鞘(LM下为网状,EM下为同心圆板层状);少量胞质和胞膜形成神经膜,施兰切迹:施万细胞内外侧胞质穿越髓鞘的狭窄通道。功能: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髓鞘化学成分:髓磷脂(类脂和蛋白质)中枢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的叶片状末端包绕轴突形成。无神经膜,无施兰切迹。有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式——跳跃式无髓神经纤维1、周围神经系统:由轴突和神经膜细胞构成,无髓鞘,无郎飞结,一个神经膜细胞可包裹多条轴突(无髓有膜)周围神经系统无髓神经纤维2、中枢神经系统:轴突裸露,轴突外无任何鞘膜(无髓无膜)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其他组织1、感觉神经末稍(又称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与其他组织形成的结构,能感受体表、内脏的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入中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痛觉触觉小体:感受触觉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环层小体:感受压觉肌梭:本体感受器触觉小体:又称Meissner小体,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以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其数量可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触觉小体呈卵圆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外包有结缔组织囊,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间。环层小体:又称Pacini小体,中央有一条无结构的圆柱体,称内棍或内轴,外包几十层同心圆排列的,由扁平的被囊细胞(结缔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的被囊。神经纤维进入被囊后失去髓鞘,在圆柱体内,纵贯其全长,末端形成小结。能感受压觉、振动。肌梭:分布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由结缔组织包裹小束的细肌纤维(梭内肌纤维)。神经纤维末端失去髓鞘,进入被囊包绕在梭内肌纤维中段,能感受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运动神经末梢:又称效应器(effector),是传出神经元轴突末稍终止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上皮等处形成的结构。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常见的运动神经末稍有运动终板及内脏运动神经末稍。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即运动终板(神经-肌突触)支配骨骼肌收缩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引起平滑肌、心肌收缩或腺体分泌运动终板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接近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分支成爪状细支,止于骨骼肌纤维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的结构。一般一条轴突到达肌肉之前可反复分支达200个之多,每一分支分别与一条肌纤维联系。电镜下,轴突终末分支端膨大,内含突触小泡、线粒体、等。膨大的轴膜为突触前膜,和它相对的骨骼肌纤维的膜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下陷形成许多沟槽,称突触槽,以扩大它的表面积,增加神经受体的数目,更有效递发挥突触前膜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作用。突触间隙为40~60nm间隙。器官与系统定义:四大基本组织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执行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即构成器官定义:许多器官共同执行某项功能即构成系统。实质性器官常按被膜、实质、间质三部分去研究分类中控性器官常从内到外逐层研究第六章循环系统教学目的:1.掌握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及微循环的结构。2.掌握毛细血管、动脉、静脉的分类。3.了解心脏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
掌握中动脉与中静脉,小动脉与小静脉的结构及区别。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光镜下正确辨认中动脉与中静脉,小动脉与小静脉。思考题:1.中动脉和大动脉的结构特点各是什么?各有何功能?2.毛细血管可以分为哪几类?其结构特点各是什么?3.名词解释:微循环循环系统组成组成:为连续而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功能:循环输送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内分泌。图解: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大、中、小)毛细血管静脉(大、中、小)组织液淋巴管系统淋巴导管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一、毛细血管管径最细、分布最广、分支吻合成网、代谢旺盛处最多、是血液与周围物质交换的场所。(一)毛细血管的结构管径:最细,6~8(40)µm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周细胞: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二)分类1.连续毛细血管2.有孔毛细血管3.血窦*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管径5~10µm管径不定管壁较厚管壁薄细胞连接紧密连接细胞连接有紧密连接内皮吞饮小泡多内皮孔多(有的有隔膜)基膜连续而完整基膜连续的基膜分布C.T肌组织、脑、肺等分布胃肠、肾、内分泌腺通透性大通透性更大周细胞多周细胞较血窦血窦管径30~40µm管壁较薄、不规则细胞连接不明显、间隙大内皮有孔基膜基膜连续/不连续/无分布肝、脾、骨髓等通透性最大周细胞极少或无二、动脉(一)大动脉(弹性动脉)(二)中动脉(肌性动脉)(三)小动脉(肌性动脉)(四)微动脉(一)大动脉(弹性动脉)内膜(薄):内皮含W-P小体、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厚):40-70层弹性膜为主夹少量弹性/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外膜(较薄):结缔组织、无明显弹性膜、有营养血管*W-P小体:是内皮特有的细胞器。杆状,长3μm,直径0.2μm。内含直径15nm的细管。WP小体含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VIIIRAg),该物质和凝血有关。*内皮还含有微丝和复杂的酶系,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等。(二)中动脉(肌性动脉)内膜(薄):内皮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厚):10-40层环行平滑肌肌间有弹性/胶原纤维外膜(厚):结缔组织、有明显外弹性膜、营养血管、神经纤维束(三)小动脉(肌性动脉)内膜可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无外弹性膜(四)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一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动脉管径扩张、回缩使动脉血连续。中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身体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能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故又称外周阻力血管。三、静脉静脉动脉分层不明显较明显数量多少管径较粗较细管腔较大(不规则)较小(较规则)管壁薄而软、弹性小厚、弹性好静脉按管径大小分类:大静脉d≥10mm中静脉2mm≤d≤9mm小静脉0.2mm≤d≤2mm微静脉0.05mm≤d≤0.2mm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较粗,内皮细胞高,间隙更大五、微循环(一)定义:(二)组成:1.微动脉(以及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2.微静脉3.真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5.动静脉吻合:六、心脏(一)心脏的结构1、心内膜(1)内皮(2)内皮下层(3)心内膜下层普金野氏纤维2、心肌膜3、心外膜心瓣膜心肌膜心肌f: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骨骼:房室交界处的致密CT.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的支架。(二)心脏传导系统心脏传导系统有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起博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各部,以调节心房和心室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收缩。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位于室间隔两侧的房室束左右分支,以及分布到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纤维有:1、起博细胞(P细胞):兴奋起搏点2、移行细胞:传导冲动3、束细胞(浦肯野纤维):传导冲动七、淋巴管系统(一)、毛细淋巴管(二)、淋巴管(三)、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第7章免疫系统 主要内容1、中枢和周围淋巴器官的概念2、胸腺的结构与功能3、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4、脾的结构与功能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重点和难点淋巴结与脾脏组织结构及功能上的异同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思考题1、试述淋巴结、脾脏的组织结构。2、什么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名词解释:1、初级淋巴器官2、次级淋巴器官3、胸腺小体4、血—胸腺屏障5、副皮质区6、淋巴细胞再循环7、单核吞噬系统8、动脉周围淋巴鞘9、脾小体第一节概述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主要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等;淋巴组织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及周围淋巴器官,前者包括胸腺和骨髓,后者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通过识别自我和非自我,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以发挥免疫保护、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2淋巴细胞分类根据发生部位、表面抗原、形态结构和功能表现分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囊或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包括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3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网眼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一些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交错突细胞或滤泡树突状细胞等。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4淋巴器官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胸腺淋巴结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脾骨髓扁桃体第二节胸腺胸腺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形成小叶间隔,将胸腺分成许多不完整的小叶。分化发育中的淋巴细胞是胸腺中的主细胞,故又称胸腺细胞。基质细胞为胸腺内淋巴祖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胸腺皮质淋巴细胞密集,多为分化发育中的淋巴细胞;胸腺髓质淋巴细胞较少,多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并有若干胸腺小体。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并能分泌胸腺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血-胸腺屏障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胸腺功能产生、培育T细胞,并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T细胞。胸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各种胸腺基质细胞可分泌多种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即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等,不仅促进T细胞的成熟发育,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第三节淋巴结组织结构及功能淋巴结(lymphnode)分布在淋巴循环的通路上,具有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管淋巴结结构淋巴结从外向内依次为被膜:结缔组织皮质:淋巴窦、淋巴小结、副皮质区髓质:髓索、髓窦一被膜与小梁淋巴结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小梁再行分支,彼此联络成网,构成淋巴结的支架。二皮质1、皮质淋巴窦*淋巴结内淋巴液流动的通道,它多分布于被膜下(称被膜下淋巴窦)或小梁周围(称小梁周(旁)窦)。*皮质淋巴窦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腔内有网状组织构成的网架,并有许多巨噬细胞以突起附于网架上、窦壁上或游离在窦腔内。淋巴窦腔大而不规则,淋巴流动缓慢,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细菌与异物。*淋巴窦窦壁的内皮在靠近淋巴组织一侧有较大间隙,有利于淋巴细胞穿越窦壁。a.被膜下窦:位于被膜和浅层皮质之间,接纳由输入淋巴管而来的淋巴液。b.小梁周窦(中间窦):与小梁平行,常为盲端。在深层皮质单位间的小梁周窦较窄,称窄通道,与髓窦相通。2、淋巴小结*呈圆形或椭圆形。淋巴小结的数量和大小与抗原的刺激有密切关系。有些淋巴小结有明显的发生中心称为次级淋巴小结,有的淋巴小结生发中心不明显称为初级淋巴小结。*淋巴小结中有下列数种细胞:B细胞、T细胞、网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有许多突起,突起呈薄片状或细长形。细胞表面有聚集抗原物质和诱导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能力。B细胞是淋巴小结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暗区的淋巴细胞较大而幼稚,胞质嗜碱性较强,染色较深,故称之为暗区,这些大淋巴细胞可不断的分裂分化,并逐步转移到明区,成为中淋巴细胞,再经过分裂增殖,转移小结帽部的小淋巴细胞,小结帽部的小淋巴细胞可以迁移至髓索转变为浆细胞,或者进入血液循环,转移到其它组织(淋巴组织、结缔组织)形成浆细胞,也可转移到其它淋巴器官,在那里形成新的淋巴小结。T细胞在淋巴小结中很少。3、副皮质区(paracorticalarea)又称深层皮区*是淋巴结的T细胞主要分布区,位于淋巴小结之间和淋巴小结与髓质之间的区域。为弥散性淋巴组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结的重要通道,它位于副皮质区靠近髓质的部位。其管壁内皮不是扁平形而是呈低立方形,管腔和管壁内常有许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从内皮间隙或者直接穿越内皮细胞进入副皮质区,从而由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组织中。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时,约10%的淋巴细胞穿越内皮,到达淋巴组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由单层立方/柱状细胞围成,淋巴细胞从血液中穿过内皮进入淋巴组织。三、髓质髓质位于淋巴结中央,由髓索和髓质淋巴窦构成。小梁也分布在此区。1.髓索是淋巴组织构成的囊状结构,形状不规则,彼此相连接成网状,并与副皮质区的弥散性淋巴组织直接相连。髓索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另外,还有浆细胞和巨噬细胞。2.髓窦是位于髓索之间或髓索与小梁之间的腔隙,髓窦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相通,接受过滤来自皮窦的淋巴,并将其汇入输出淋巴管。淋巴结的功能滤过淋巴:正常淋巴结对细菌的滤过清除率可达99.5%。免疫应答: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副皮质区的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再循环Cap淋巴组织动脉Cap后微静脉副皮质区髓窦心脏作用:有利于识别抗原;扩大免疫反应输出淋巴管静脉胸导管淋巴管右淋巴导管第四节脾脾:它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脾位于血液循环通路上,是血液的过滤器官,没有输入淋巴管,只有输出淋巴管。脾脏没有皮质和髓质之分,而是分为白髓和红髓(和边缘区)。被膜与实质实质结构又包括:中央动脉动脉周围淋巴鞘白髓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淋巴小结(脾小体)边缘区:该区含有T细胞及B细胞。脾索: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条索红髓脾窦:脾血窦一、脾脏的组织结构
1.被膜与小梁
*被膜较厚,由浆膜以及其下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结缔组织中有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纤维分布被膜:较厚的浆膜,含DCT和平滑肌纤维。伸入实质形成小梁,内含小梁动脉和小梁静脉。小梁是被膜结缔组织延伸出的部分,小梁分布在脾实质内,小梁彼此交连成网,构成脾内的粗大支架,小梁内也有少量平滑肌。被膜和小梁借助其内分布的平滑肌、弹性纤维等成分,可以进收缩和舒张,当脾收缩时,脾内的血腔变窄,脾内的血液(主要为有形成分)被挤出,补充血液。2.白髓由淋巴组织沿中央动脉周围分布而成。白髓分为两部分:(1)动脉周围淋巴鞘(简称PLS它是包绕于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呈长筒形,犹如血管外套了一个淋巴组织形成的套子(鞘),该处淋巴组织属于弥散型淋巴组织,主要有T细胞成分,还有一些巨噬细胞,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即也是胸腺依赖区。(2)淋巴小结又称脾小结:它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好似该鞘局部位置上形成的结节状的膨大,即淋巴小结的一侧有中央动脉穿过,该动脉有分支分出供应小结血液。白髓散在分布于红髓之中。a.动脉周围淋巴鞘b.脾小体3.红髓红髓可分为脾索、脾窦和边缘区(1)脾索(又称毕罗氏索)是淋巴组织构成的条索状结构,且这些条索状结构彼此连接成网状。脾索内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及各种血细胞。大多数毛细血管均开放于脾索,便于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异物,正常的红细胞由于有弹性可弯曲通过脾索进入血窦内。(2)脾窦位于脾索之间,窦壁内皮细胞为长杆状,沿窦壁的长轴平行排列,内皮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间隙,形成多缝隙栅栏状结构,内皮基膜不完整,有利于血细胞从脾索进入脾窦。脾窦外有网状纤维环绕。窦壁附近贴附着许多巨噬细胞,其突起常伸入内皮细胞之间。(3)边缘区位于白髓于红髓的交界处,宽约100~150um,非常狭窄。该处淋巴细胞较少,呈弥散状,较白髓疏松,主要是B细胞,另外还含有扁平的呈同心圆状排列的数层网状细胞(以白髓圆心)、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边缘区是白髓中的和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相互穿越的必经之地,在脾脏的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脾内首先接触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应答的场所。在边缘区与白髓之间,部分由中央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二、脾血通路(脾门)(白髓)(红髓)脾A→→小梁A→→中央A→→→笔毛A↓↓↓毛细血管脾索→脾血窦↓↓↓边缘区→边缘窦↓脾V←←小梁V←←←←←←←←←髓微V脾脏内的血循环通路:脾动脉→小梁动脉→中央动脉→脾索(&脾窦)→脾窦→髓微静脉→小梁静脉→脾静脉。三、脾的功能滤血: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免疫应答:脾是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调节循环血量第五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1924年,Aschoff提出了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该概念将一些能吞噬活体染料的细胞,如血中的单核细胞、结缔组织中、肝脏及脾脏内的巨噬细胞、网状细胞和血窦壁的内皮细胞等,总称为网状内皮系统,并认为它们均源于网状细胞。现已证明血窦内皮细胞和网状细胞只有弱的吞噬能力,也不能转变为巨噬细胞,不应归入此系统。因此,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mononuelearphagocytesystem)。它指出:该系统是指分散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形状不同、名称各异、但都来源于骨髓的单核细胞,且具有吞噬能力和活体染色反应的一类细胞。中性粒细胞虽有吞噬能力,但无活体染色反应,更非由单核细胞转变而来,故不属此系统。一般认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有如下几种细胞: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血液):组织细胞(结缔组织)枯否氏细胞(肝)尘细胞(肺)巨噬细胞(淋巴结、脾、骨髓)破骨细胞(骨组织)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郎格罕细胞(皮肤)1、吞噬清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2、参与免疫应答3、分泌功能第六节鱼类的免疫器官一、头肾*头肾位于围心腹腔隔膜的前背方。由左右对称的两叶构成。每一叶又由一近似三角形和一近似四边形的前后两小叶组成。*头肾是鱼类的主要免疫器官,表面覆盖有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中央区及外周区。中央区的淋巴组织排列成索状,环绕血管呈放射状分布,细胞索之间由血窦隔开。外周区则以淋巴细胞排列密集的弥散性淋巴组织为特征。在头肾实质中尚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处理、加工抗原)、前肾间组织以及大小不一的甲状腺滤泡。二、胸腺*鱼类胸腺位于鳃盖骨背联合处,呈一对卵圆形的薄片组织,紧贴在鳃腔上皮层之下,上耳咽匙肌之上,为鳃盖粘膜所覆盖。*胸腺可明显区分为三个区域:胸腺外皮质区、内皮质区和髓质区。外皮质区主要由网状上皮细胞、黏液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内皮质区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组成,以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为特征;髓质区主要由淋巴细胞和较多的网状上皮细胞构成,总体特征是淋巴细胞数量比内皮质区的少,且细胞排列较疏松。外皮质区、内皮质区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皮质;髓质区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髓质。三、脾脏*外面有被膜覆盖,其中有平滑肌和纤维组织;被膜向脾内伸人形成小梁,将脾分隔成许多小叶;脾脏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白髓染色较深,红髓较浅,两者相间排列但分界不明显;在小叶内间散在分布了为数众多的椭圆体(即厚壁毛细血管)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第8章内分泌系统教学目的1.掌握垂体的结构,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各部的组织结构及功能。2.掌握肾上腺的结构,皮质部和髓质部的结构及功能。3.掌握甲状腺的组织结构及功能。4.熟悉APUD系统的概念。重点和难点:
1.垂体的组织结构2.肾上腺和甲状腺的组织结构3.甲状腺素的合成、贮存和释放过程思考题试述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及功能。结合甲状腺滤泡的结构说明甲状腺素的合成、贮存和释放过程。试述分泌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的细胞特征及两种激素对血钙调节的机制。简述肾上腺皮质的分带和各带细胞的分泌功能。简述肾上腺髓质的细胞组成及功能。简述脑垂体远侧部的细胞构成和分泌功能。试述下丘脑与腺垂体、神经垂体的关系。第一节概述1.内分泌系统组成由独立的内分泌腺、非独立的内分泌细胞群(如胰岛、黄体等)以及分散存在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如胃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独立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等器官。内分泌腺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1)无导管,故又称无管腺。(2)腺细胞常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3)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孔型或血窦型)和毛细淋巴管。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分泌入细胞间隙,而不经过血流循环途径(即所谓旁分泌)。内分泌腺组织结构:细胞排列成索状,球状,网状或泡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多直接经过血流循环途径作用于相应的组织或器官。2.激素化学结构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激素依其化学本质不同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类:(1)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肽类激素和蛋白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肽类和蛋白质类如胰岛素、甲状旁腺素、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含氮类激素的细胞起源内或外胚层,细胞内具有较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膜包被的分泌颗粒。(2)类固醇激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分泌这类激素的细胞均起源于中胚层,腺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呈管状嵴的线粒体,脂滴。含氮类/肽类激素分泌细胞:细胞质内G,RER和分泌颗粒发达。类固醇类激素分泌细胞:细胞质泡沫状。SER,脂滴和管状嵴MT丰富。3.激素作用方式*对特定激素发生应答器官和细胞,称为靶器官或靶细胞。*含氮类激素到达靶细胞后,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生效应。*类固醇激素作用于细胞核,此类激素可透过靶细胞与胞质内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一复合物通过核膜进入胞核内而发挥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技术服务合同书
- 生产工艺承包经营合同
- 股权转让协议书投资协议书
- 户外活动合作协议新
- 美妆店铺委托经营合同(3篇)
- 住宅房买卖合同书
- 垫资工程协议合同共
- 教育行业课外活动安全免责协议
-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实战方案
- 电子通信基站装饰工程施工合同
- 4s店服务总监岗位职责4篇
- PHWYT 一体式风速风向传感器 说明书
- 汤臣一品推广策略
- 低钾血症最新版本最新课件
- 2023年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Y/T 1792-2021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仪
- GB/T 39235-2020猪营养需要量
- GB/T 32691-2016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
- 染厂公司简介(4个范本)
- PPT用中国地图(可编辑)
- 基于德育的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