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制度与商朝大有不同,一是封建子弟之制,二是立子立嫡之制。两个制度分别对应的是()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 D.郡县制和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制度与商朝大有不同,一是封建子弟之制,二是立子立嫡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子弟之制即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C项正确;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诗经·大雅·瞻卯》记录了当时贵族们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造成这种土地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诸侯士大夫们的富有 D.礼崩乐坏等级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土地私有,以及贵族对土地的兼并,而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3.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农战”思想的内涵是()A.政府承认土地的私有并按亩纳税 B.推行小家庭经营政策C.农民安心生产国家才能对外攻战 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商鞅重在强调农业发展和战争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排除A项;小家庭政策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虽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但未体现农业和战争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 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C.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 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即社会的大动荡和大变革,D项正确;“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A项;“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此说法并非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秦始皇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服饰也颇为讲究。秦天子所穿的朝衣称为冕服,上面有十二种图案,如下图所示,各代表不同的含义,而且颜色是黑色。材料说明()A.黑色服饰成为秦朝男子的主要色调 B.“冕旒挡住视线”体现了独断专行C.清楚的服色划分是地域统一的理念 D.丝带经过两耳提醒皇帝“勿听谗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服饰也颇为讲究。秦天子所穿的朝衣称为冕服,上面有十二种图案,如下图所示,各代表不同的含义,而且颜色是黑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D项正确;材料所述只是秦始皇的服饰,并未体现黑色服饰成为秦朝男子的主要色调,排除A项;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并非意味着独断专行,排除B项;清楚的服色划分与地域统一的理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郡县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编制户籍,迁徙豪强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郡县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编制户籍,迁徙豪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材料所述皆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并非暴政,排除B项;材料所述信息与汉朝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信息与汉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 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B.将诸侯王与郡守并列C.封国制改为郡县制 D.增加封国以削弱封国【答案】D【解析】【详解】观察图片及文字可知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的效果便是将王国土地越分越小,从而削弱地方封国,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下的封国隶属于郡,排除B项;封国制改为郡县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说明了()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汉武帝利用中朝加强皇权 D.就任中朝的官员功勋卓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可得出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以丞相为主的外朝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不是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丞相制度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朝官员的功绩,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设置了专门的市(东市、西市)。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这说明()A.唐朝政府对待商业重视 B.唐政府对市的管理规范C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限制市 D.商业贸易活动范围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可知,唐朝的市在规定区域,且面积较小,反映了商业贸易活动范围有限,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如何规范管理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限制市,排除C项。故选D项。11.《魏书》记载:“魏孝文帝,生本北俗。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A说明统治者缺乏坚定地政治立场 B.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不断变迁C.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D.反映了文化发展格局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孝文帝,生本北俗……‘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可知孝文帝是鲜卑人,但精通儒学、道家等多种思想、文化,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明孝文帝文化上兼收并蓄,与其政治立场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不是统治者的国家政策,更不能反映不断变迁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2.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某项制度:“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层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据此推断,该制度应为()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3.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丞相王导与叛乱的王敦:“情好甚密,既不阻其称兵,反欲借敦以诛除异己……王氏兄弟布列中外,其势甚大。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谣。”反映了()A.东晋时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强大 D.两晋时期出现政治民主化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及所学,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统治,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排除A项;东晋时期没有形成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两晋时期出现政治民主化倾向,而是地方门阀士族垄断朝政,威胁皇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标志着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人地矛盾非常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根据材料中的南北人口户数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北民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A项;当时政治中心仍占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5.《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由此可知()A.唐代中书门下是当时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B.武则天时期相权占据上风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D.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材料的大意为: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下敕令惩治他,刘祎之见敕文并未经过中书省、门下省,遂说:“不经过中书省、门下省,怎么能叫做敕呢?”,从刘祎之的对话中可知,在当时“未经中书省、门下省的敕”不能叫做敕,并不能得到像刘祎之这样的大臣的认可,在刘祎之看来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当时中枢权力的运行程序,C项正确;当时掌握中央最高决策权力的是皇帝,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例并未指明刘祎之事件的后续发展结果如何,因此无法得出武则天时期,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的个例现象,并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项。16.《资治通鉴》这样概括某种赋税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它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 B.土地兼并严重是实行原因之一C.征税的标准从人厂为主转为财产为主 D.男子不服徭役纳绢代役称为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两税法下男子不服徭役纳绢代役称为庸,而不是调,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两税法下国家对农民的人生控制松弛,土地兼并严重是两税法实行的原因之一,征税的标准也从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7.有学者认为“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该学者认为()A.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B.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C.唐后期皇权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膨胀,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只好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这说明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排除A项;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皇权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8.贞观中百谏者,首推魏征。唐太宗对朝臣说:“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因病辞官,太宗挽留。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吸取教训,调整策略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戒奢从简,与民休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因病辞官,太宗挽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因此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而吸取教训,调整策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主要是经济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戒奢从简,与民休息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9.关于行省的权力和职能,《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运、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括“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据此可知,行省制度A.有利于边远地区开发 B.提高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元世祖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较好地对地方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远地区开发,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20.辽朝统治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统治机构的设置也是与此相适应的。辽朝这一统治方式()A.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完成了辽政权的封建化C.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社会矛盾,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辽政权封建化的完成,排除B项;辽朝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排除C项;民族政策和经济中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针对宋初采取的集权措施,苏洵说:“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范祖禹说:“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以上材料说明宋代这些措施()A.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稳定统治C.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中央 D.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上下相维,轻重相制”体现的是宋朝的集权措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B项正确;宋朝的集权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地方贫弱无力对抗中央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错在“根本杜绝”,排除。故选B项。22.下图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纸币),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由此推知宋代()A.纸币的使用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B.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C.纸币印制权经历了从官府到民间的过程D.会子的出现推动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下图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纸币),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纸币会子,可见纸币的使用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A项正确;纸币出现以后,并未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纸币印制权经历了从官府到民间的过程,且纸币最早是由民间富商共同发行,后印制权由政府掌控,排除C项;北宋庆历年间中国的毕昇发明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排除D项。故选A项。23.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如诗、词、话本,元代散曲和杂剧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C.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D.科举制度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A项是根本原因,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次要原因,排除。故选A项。24.1793年,清朝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政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务。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及喇嘛一律由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拣选,奏请中央任命。这一章程()A.体现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统治地位C.削弱了达赖喇嘛的政治宗教地位 D.从法律上强化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及喇嘛一律由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拣选,奏请中央任命”可知,代表清中央的驻藏大臣对西藏僧俗官员的任命有很大权力,这一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D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协商处理政务,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西藏是政教合一制,达赖喇嘛具有很高的政治宗教地位,并未因此措施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25.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实施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元朝海禁时间约占13%,开海时间约占87%;明朝海禁时间约占25%,开海时间约占75%;清朝(到鸦片战争前)海禁时间约占15%,开海时间约占85%。材料反映了该时期()A.政府对海禁政策执行不力 B.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C.对海外贸易管理相对宽松 D.外来侵略影响着贸易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从元到清时期,各朝代的开海时间均在75%以上,这说明当时政府与各国存在交流,即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排除AC项;材料与外来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6.下表是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数据统计表。由此可以推知,清朝时期()年份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1.84735.224.0017662.08780.733.7517842.86760.572.6618123.34788.932.3618223.73756.212.03A.高产作物引进促进人口增加 B.社会统治危机逐渐显现C.资本主义早期形态缓慢发展 D.人口优势助推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没有太大的变化,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这说明清朝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统治危机逐渐显现,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高产作物的引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早期形态,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27.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发明,下列有关四大发明表述错误的是()A.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火药在隋朝末年被用于战争C.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D.指南针在宋朝被应用于航海【答案】B【解析】【详解】火药在唐朝末年被用于战争,B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28.史料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出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反映了机户与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行业的纺织业情况,得不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9.下图是清朝前期的经济状况图。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可以说明()
图1清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图2《盛世滋生图》描绘清中期苏州商业景象A.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B.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C.农业发展助推工商业市镇崛起 D.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质的突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清代前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图2反映的是清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工商业市镇崛起,C项正确;图中没有体现长处贩运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质的突破是在鸦片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表是明清思想家提出的部分观点归纳表。他们的思想都()思想家主张王阳明心外无理;至良知;知行合一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B.受到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C.是对明朝空谈亡国的反思 D.使传统儒学焕发新的生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心外无理;至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李贽反对虚伪的道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个性解放的表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就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区分亡国与亡天下,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王阳明的心学不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西学东渐现象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材料中思想家的思想没有都受到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和李贽是明朝人,明朝尚未亡国,不可能对明朝空谈亡国进行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长城,又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湖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材料二图1战国形势图图2图3(1)填写材料二地图中秦、明长城的具体地点。A_____B_____C_____D_____(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的特点及各自反映的时代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城进行评价。【答案】(1)①.辽东(辽东郡)②.临洮③.山海关④.嘉峪关(2)战国时期:特点:①战国时期长度都比较短;②功能具有双重性:既是列国争霸,互相防守的防御工事也是防御匈奴的防御工事;说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秦朝:特点:①秦长城是对战国时期长城的增修扩建连成一线,长度较长;②功能:内部防御虚化,主要是防御匈奴;说明:国家完成统一。明朝:特点:长城更长、向南推移;说明:汉族政权活动空间缩小,少数民族活动空间扩大。(少数民族南下)(一个特点对应一个说明。)(3)①阻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文明;②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④对民族交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⑤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长城中中,A处是辽东,B处是临洮。明长城中,C处是山海关,D处是嘉峪关。(2)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长城长度都比较短;功能具有双重性:既是列国争霸,互相防守的防御工事也是防御匈奴的防御工事;说明这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秦长城是对战国时期长城的增修扩建连成一线,长度较长;在功能上内部防御虚化,主要是防御匈奴;说明秦朝时期国家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共210题)
- 长输管线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旅游客运包车合同示范文(试行)
- 高中物理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34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广义相对论简介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冠市联合学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道德与法治试卷(无答案)
- 优化班级交流渠道的有效策略计划
- 班主任应对班级突发事件的准备计划
- 推动社区定期交流活动的工作计划
- 增强团队抗压能力的策略计划
- 高考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全方位解析
- 电子工艺设计及技术课件
- 二年级语文上册优秀课件-第三单元复习
-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设备工作方案
- 防雷检测技术规范考试题库(汇总版)
- 口腔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牙周病学真题模拟及答案
- 卢卡奇教学讲解课件
- 二年级珍惜时间发奋学习主题班会课件
- 平行与垂直(公开课)课件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4课 连环画 ▏人美版 (共15张PPT)
- 光州事件与韩国的民主化课件
- 新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9课 正确认识广告 第2课时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