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陕西省铜川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
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
日子是否好过,浊吏之法法人也。”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他的“法身”
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
裁制百姓,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一一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
间,劝农励耕。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
县春来仕女前,黄气三书有大年。”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
为他建了“生祠”,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
时,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
“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感性上说,但是,就理性而言,因为,他也觉得只有进入
社会,有所作为。事实上,终其一生,都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扰之中。佛家的“慈悲”
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蕴皆空”,接近自己民胞物与的同情心,但是,可取不可取呢?
那么,人生最终的解脱和自由是否可能?在梦境中的淳于势过着一种贪婪而混乱的生活,到死都不曾
觉悟,经历过梦中的一番教训,“知梦游醒”,跟着师傅吕洞宾,在现实生活中寻“证盟师”去了。这样的
解脱和出路,飘然而去了。但是,对汤显祖来讲,也就够了,会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他很难做到,
这是因为
如果说“临川四梦”的“前二记”一一《紫钗记》和《牡丹亭》,表现的是对“情”的执着,是通过
“梦”而走进“情”的世界,那么,到了“后二记”一一《南柯记》和《邯郸记》,是通过“梦”而走进
“觉”的世界,从而在理性的意义上
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
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复
杂性情形,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
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单向度的人”,才会一辈子只接触一种思想,一个一辈子只知
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
魄健康的人。
班固父子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那是完全说错了,因为,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
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他对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有吸纳,而他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关于汤显祖思想
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无须把它看成多大的问题,还要认识到,正是这种复杂性
(摘编自李建军《汤显祖的情结: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年轻时代,汤显祖怀有济世抱负,想要进入社会,就理性而言,他接受了父亲的“检儒”之督。
B.儒家“入世”思想对汤显祖有一定影响,但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更大,这是由于他更认同
祖父的生活方式。
C.作为官员,汤显祖多次劝农励耕,这是汤显祖“人世”思想的体现。他的政绩赢得了百姓敬意
D.佛家“五蕴皆空”和道家“超然”让汤显祖倍感困扰,这让他难以做到像淳于禁、贾宝玉那样舍弃人
情物事,出世而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四梦”体现了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前二记”和“后二记”分别从“情”和“觉”的层面,
表现了黄老思想。
B.浊吏之法法人,即不修德行的封建统治者教别人不要“利己”而要“利人”,而自己却专门“利己”
很少“利人”。
C.由于精神焦虑,汤显祖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精神困境
D.汤显祖认为士大夫要以身作则,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这与《论语》中“其身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配
B.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两枝。
C.夕阳烟雨片江开,谶涌寒潮自去来。我亦桃榔庵下客,明珠海上寄莲台。
D.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盛在新年。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
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中
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
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
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谢赫在《古
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
“论画以形似,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
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
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
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
境,但画面上题款、书法以及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
“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加画的内涵,或古篆、或
汉隶、或草书、或正楷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使布局紧凑;有时又补充留白,便可以
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印章喻为画面上的秤坨,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
的名号章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与墨彩相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画和参与绘画的风气
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
向心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突出画者的意致和心绪的表达。《欧
阳文忠公文集•鉴画》中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沈括则从鉴赏批评角度
出发,于神而不于形,鉴赏首重神韵,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品评绘画如果只着眼于形似,其
见解就如同孩子一般的无知幼稚。同理于写诗,那也一定不会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所以就有了他最为著
名的论画不求形似之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天工与清新。”我们可以得出,神似是
文学和绘画相通的共同美学追求。在宋代画院不离法度的背景下,有对当时审美尺度的矫正之意。
在前代“神形”理论的引导下,元人比宋人更近神离形。为了尽情地写意,形似已无足轻重。由于书
法与绘画的笔法相通,引书入画。于是,绘画更不再汲汲于形似,重神遗形已成必然的趋势。元代山水画
在创作上追求逸气,最具有“士夫画”的特征。
(摘编自童节《略谈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鉴赏观》)
材料三:
元代画家王冕自幼家贫,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王冕以画梅
著称,笔意简逸,枝干挺秀,构图清新悦目。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却生动描绘出梅花含
笑盈枝的样貌。王冤在梅花枝杈间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春满冰心
雪压腰。何碍傍人呼作杏,问他杏得尔清标?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熙载夜宴图》将许多连续发生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中,能体现中国画不受空间所限的透视
原则。
B.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真实而有立体感,优点是比中国画更显逼真
C.好的画家在下笔前,一般会将题款内容、字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进行通盘考虑,力求绘画形式的
占单
兀夫。
D.在欧阳修、沈括、苏轼“神形”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元代人绘画比宋代人绘画更加重视“神似”的意
趣。
(2)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所谈中国绘画特点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A.王维在画景物时,意在笔先,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
B.马远画《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一位渔翁
C.苏轼画墨竹,为突出翠竹挺拔向上之气势,不逐节画竹
D.倪瓒画山水,不计较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
(3)请结合材料一,用动宾结构短语简要概括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年3月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
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O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
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
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
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
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扣M从思灰
交给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
父亲回忆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灿列山上石洲边上的空地上,
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士兵不像美军有帐篷,
还有口粮。
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
着他的手,说:“连长,把我背回去吧。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由卡一样的难过
21时:
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要动一动,跺跺脚。”
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
22时:
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什么是最幸福?”
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是这样想
的,可以暖暖手。”
23时:
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韩德明再次
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令也下来了,结果,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
随部队上前线了。
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
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
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说完,永远地走了。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
风声。
1时45分:
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
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
消失在风雪中……
伯格上校的回忆
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老鹰岭的这个
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
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他听到一种声
音,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
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
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
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没有
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
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
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婕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
情的浪漫幻想。
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
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
上发生的故事。
(2)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
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商之尚质,周之
尚文圉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
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
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①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强甚而不已则
折;势弱矣,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故处弱者利用威,
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则威发而天下震悚。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
下者,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
与屈者,星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节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注】①“今也”指仁宗年间,北宋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I先J定K一代之所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
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
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
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
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简。
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作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
于言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②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三月三日①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
皇甫冉
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②更可过。
处处艺兰春蒲绿,篓篓藉草远山多。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③。
更使轻楼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
【注解】①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指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
此宴游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开头,问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听说新亭这个地方值得去看看
B.颔联具体描绘,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兰花遍地、春浦泛绿,茂盛的草木构成了一道风景,则山峦连
绵。
C.颈联用陶渊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游赏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遗憾之
情,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
D.全诗描写细腻,选景自然,体现了时令节日特有的风致。诗句前后照应,颈联则照应了首联次句,浑
然一体。
(2)有人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佳兴不尽”,也有人说尾联是作者“兴尽而返”。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具
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
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仰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
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的结束出
游的方式也能够看出。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7.(H分)阅读下面的访谈稿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训诂学会:?
洪帅教授:训诂学确实属于“冷门绝学”,不过现在遇上了好时代,特别是在当前重视传统文化的大
背景下,支持学者个人和学术团队从事冷门绝学研究,可以说是“冷门”不冷
训诂学是传统学术门奥“小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其他两个是文字学、音韵学),“小学”是与“经学”
相对的,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其目的是解经,具体就是更好地阅读古书、准确地理解古义。训诂学是
涉古专业研究的基础,还是法律、军事、艺术等,都必须阅读古文,否则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代文献,那么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术也是不可靠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拟写恰当的问题,使之与洪帅教授的回答内容贴合,逻辑自洽。
(2)请根据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界定“训诂学”的概念内涵。
(3)从访谈稿的答问中可以推测出洪帅教授具有怎样的学术品质?请加以概括并提供依据。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熊不动全身。文章曾有“化境”“醇境”之说,译笔
精进之后,当然也能臻于此等境界。思果先生在《翻译研究》里却有意只谈低调。他指出,虽然应该鼓励,
但是无法传授。同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境”也偿不早了。思果先生的低调,只是针
对“恶性西化”或“畸形欧化”而发。“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境”,究其病源不济,而不是
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亚不熊出,加上中文程度有
限,(1)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
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2)思果先生的研究正好对症下药。他给译者最中肯的
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不”采用了双重否定的方式,表达强烈肯定的意思,意在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B.“功德无量”指功业德行大到无法计算,此处作者用来形容少数译者,是褒词贬用。
C.“不济”意为差、不好,和《祝福》“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中的“不济”意思相同。
D.“泥不能出”中的“泥”读ni,和“泥古不化”的“泥”读音相同,意为不知变通。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文中两处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
海棠也低垂着头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陕西省铜川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
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
日子是否好过,浊吏之法法人也。”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他的“法身”
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
裁制百姓,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一一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
间,劝农励耕。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
县春来仕女前,黄气三书有大年。”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
为他建了“生祠”,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
时,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
“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感性上说,但是,就理性而言,因为,他也觉得只有进入
社会,有所作为。事实上,终其一生,都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扰之中。佛家的“慈悲”
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蕴皆空”,接近自己民胞物与的同情心,但是,可取不可取呢?
那么,人生最终的解脱和自由是否可能?在梦境中的淳于势过着一种贪婪而混乱的生活,到死都不曾
觉悟,经历过梦中的一番教训,“知梦游醒”,跟着师傅吕洞宾,在现实生活中寻''证盟师”去了。这样的
解脱和出路,飘然而去了。但是,对汤显祖来讲,也就够了,会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他很难做到,
这是因为
如果说“临川四梦”的“前二记”一一《紫钗记》和《牡丹亭》,表现的是对“情”的执着,是通过
“梦”而走进“情”的世界,那么,到了“后二记”一一《南柯记》和《邯郸记》,是通过“梦”而走进
“觉”的世界,从而在理性的意义上
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
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复
杂性情形,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
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单向度的人”,才会一辈子只接触一种思想,一个一辈子只知
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
魄健康的人。
班固父子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那是完全说错了,因为,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
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他对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有吸纳,而他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关于汤显祖思想
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无须把它看成多大的问题,还要认识到,正是这种复杂性
(摘编自李建军《汤显祖的情结: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年轻时代,汤显祖怀有济世抱负,想要进入社会,就理性而言,他接受了父亲的“检儒”之督。
B.儒家“入世”思想对汤显祖有一定影响,但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更大,这是由于他更认同
祖父的生活方式。
C.作为官员,汤显祖多次劝农励耕,这是汤显祖“人世”思想的体现。他的政绩赢得了百姓敬意
D.佛家“五蕴皆空”和道家“超然”让汤显祖倍感困扰,这让他难以做到像淳于禁、贾宝玉那样舍弃人
情物事,出世而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四梦”体现了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前二记"和''后二记”分别从“情”和“觉”的层面,
表现了黄老思想。
B.浊吏之法法人,即不修德行的封建统治者教别人不要“利己”而要“利人”,而自己却专门“利己”
很少“利人”。
C.由于精神焦虑,汤显祖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精神困境
D.汤显祖认为士大夫要以身作则,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这与《论语》中“其身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C
A.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配
B.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两枝。
C.夕阳烟雨片江开,谶海寒潮自去来。我亦桃榔庵下客,明珠海上寄莲台。
D.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盛在新年。
【解答】(1)B.根据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从汤显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来看,儒家积极入世
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可知。
故选B。
(2)A.”表现了黄老思想”判断错误。黄老思想即道家思想,“后二记”多表现佛道思想。
故选Ao
(3)C.“莲台”亦作“莲花台”,佛座、烟雨,借佛理以求解脱。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
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中
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
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
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谢赫在《古
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
“论画以形似,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
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
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
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
境,但画面上题款、书法以及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
“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加画的内涵,或古篆、或
汉隶、或草书、或正楷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使布局紧凑;有时又补充留白,便可以
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印章喻为画面上的秤蛇,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
的名号章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与墨彩相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画和参与绘画的风气
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
向心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突出画者的意致和心绪的表达。《欧
阳文忠公文集•鉴画》中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沈括则从鉴赏批评角度
出发,于神而不于形,鉴赏首重神韵,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品评绘画如果只着眼于形似,其
见解就如同孩子一般的无知幼稚。同理于写诗,那也一定不会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所以就有了他最为著
名的论画不求形似之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天工与清新。”我们可以得出,神似是
文学和绘画相通的共同美学追求。在宋代画院不离法度的背景下,有对当时审美尺度的矫正之意。
在前代“神形”理论的引导下,元人比宋人更近神离形。为了尽情地写意,形似已无足轻重。由于书
法与绘画的笔法相通,引书入画。于是,绘画更不再汲汲于形似,重神遗形已成必然的趋势。元代山水画
在创作上追求逸气,最具有“士夫画”的特征。
(摘编自童节《略谈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鉴赏观》)
材料三:
元代画家王冕自幼家贫,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王冕以画梅
著称,笔意简逸,枝干挺秀,构图清新悦目。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却生动描绘出梅花含
笑盈枝的样貌。王冤在梅花枝杈间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春满冰心
雪压腰。何碍傍人呼作杏,问他杏得尔清标?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韩熙载夜宴图》将许多连续发生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中,能体现中国画不受空间所限的透视
原则。
B.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真实而有立体感,优点是比中国画更显逼真
C.好的画家在下笔前,一般会将题款内容、字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进行通盘考虑,力求绘画形式的
完美。
D.在欧阳修、沈括、苏轼“神形”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元代人绘画比宋代人绘画更加重视“神似”的意
趣。
(2)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所谈中国绘画特点角度不同的一项是B
A.王维在画景物时,意在笔先,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
B.马远画《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一位渔翁
C.苏轼画墨竹,为突出翠竹挺拔向上之气势,不逐节画竹
D.倪瓒画山水,不计较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
(3)请结合材料一,用动宾结构短语简要概括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解答】(1)D.“在欧阳修、沈括,原文“在前代’神形'理论的引导下。
故选:Do
(2)根据“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文坛领袖欧阳修在
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一位渔翁,不符合材料二绘画特点。
故选:Bo
(3)“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
条艺术之美”。“中国绘画中,山水,中国绘画崇尚传神写意,前后左右,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
统摄入画面中来,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中国绘画是诗、书、画,中国绘画平衡诗书画印要素。
答案:
(1)D
(2)B
(3)①富有线条艺术美。②崇尚传神写意。④平衡诗书画印要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年3月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
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
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
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
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
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扣M从思灰
交给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
父亲回忆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灿列山上石洲边上的空地上,
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士兵不像美军有帐篷,
还有口粮。
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
着他的手,说:“连长,把我背回去吧。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由卡一样的难过
21时:
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要动一动,跺跺脚。”
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
22时:
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什么是最幸福?”
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是这样想
的,可以暖暖手。”
23时:
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韩德明再次
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令也下来了,结果,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
随部队上前线了。
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
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
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说完,永远地走了。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
风声。
1时45分:
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
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
消失在风雪中……
伯格上校的回忆
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老鹰岭的这个
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
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他听到一种声
音,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
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
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
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没有
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
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
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婕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
情的浪漫幻想。
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
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
上发生的故事。
(2)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
【解答】(1)B.“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错误,从“请
一定把她送回中国,那是她的战友,她最爱的人”中可看出。
故选B。
(2)第一个视角是“金玲子的回忆”,主要人物是陈捷,并从“女兵说如果牺牲了,把她的骨灰交给一
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也是她的恋人,从而引出父亲司淮生与陈捷的故事。
第二个视角是淮生的回忆,这段回忆着重写了老鹰岭上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的严寒绝境,持续强降大暴风
雪,衣着单薄。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却始终坚守岗位,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三个角度是作为敌人的伯格上校的回忆,伯格上校印象中的这支队伍“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
定”,担心中埋伏。从伯格上校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顽强斗争的精神,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
道路,没有大衣、穿着单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尽忠职守,更令人震撼。
从不同的角度交叉印证这一历史事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幸存志愿军战士的真实回忆,从多个角
度来体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层层递进,避免单调。
(3)根据作者自己的分析,怀表描写有三方面的作用“时间的推进”“心理的期望”“战争的节点”。
“时间的推进”,怀表本身是计时的,让战士们隔半小时进屋换岗的情节,而一夜又分别以“21时”“22
时”“23时”“1时45分”这样的时间节点来展开,让人充分感到严寒夜晚时间的难熬。
“心理的期望”,战士们在渐至深夜,面临着牺牲,期望能够让战士们对抗严寒,再到副连长韩德明临
终遗言,甚至分不清谁死谁生的绝望景象,写出志愿军战士们丰富的人物形象,但直至最终壮烈牺牲,
更令人肃然起敬。
“战争的节点”,伯格上校听见的怀表的声音,已经暗示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怀表的滴答声中熬尽了生命,
更渲染出战士们屹立风雪之中不倒,完成任务的悲壮场景,故而怀表的描写是战争的节点。
答案:
(1)B
(2)①金玲子的回忆,引出父亲和陈捷的故事。
②父亲淮生的回忆,重点写无名高地那个生死之夜。
③伯格上校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
④多角度回忆和感受,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真实性,避免叙述单调。
(3)①代表时间推进,结构小说情节,用小时,现场感强。
②传达心理期望,丰富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战士们的挣扎、绝望不断呈现。(或者:希望这个夜晚
快点过去。)
③是战争的节点,渲染出悲壮的场景,暗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战争格局开始转折,让人震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
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商之尚质,周之
尚文圉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
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
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①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强甚而不已则
折;势弱矣,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故处弱者利用威,
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则威发而天下震悚。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
下者,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
与屈者,星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节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注】①“今也”指仁宗年间,北宋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I先J定K一代之所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
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
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
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
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简。
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作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
于言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②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
【解答】(1)“以自溃乱”是“不朝文而暮质”的结果,两句间需断句,其前断开,表意完整,综上应
在CEH三处断开,晚上崇尚质朴。因此圣人一出来。
故选CEHo
(2)B.“意思相同”错,根据句意“不可不在这个时候预先确定”“不被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拘束”,后
者是“表被动。
故选:Bo
(3)A.“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错,文章强调的是“审势”而定,弱则用威。
故选:Ao
(4)①“政弊”,弊端,细小的部分,大体方针,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
②“振。通“震”;“亵”;“德”。译文:势过分强劲的,也不能震慑臣下,恩惠被轻慢。
答案:
(1)CEH
(2)B
(3)A
(4)①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
②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势过分软弱的,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
参考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要确定崇尚的东西,一直到千万年之后也不会变更,后世子孙就会有所遵守。所以夏商
周三代的圣人。难道只是由于他们的百姓没有忘掉圣人们的功勋才达到这样的,才保证了国运长远,商朝
崇尚质朴,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相应的思想,以此终结,晚上崇尚质朴。因此圣人一出来。
周的时代,于是天下便尊崇文华,也想要先确定制度。现在天下有幸刚刚太平安定,不可不在这个时
候预先确定,经常先确定所崇尚的、坐享其成,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如此,老百姓不会苟
且轻慢。
现在从朝廷和民间考察一下国政,我感到有些迷惑?天下的形势有强有弱,用权宜之计来应对它,强
到过分再不停止就会折毁了,弱到过分再不停止就会弯曲变形了,使统治之势不至于太过而出现折毁或变
形的手段。势过分强劲的,也不能震慑臣下,恩惠被轻慢。所以处在弱的要利用威力。趁着强的形势来施
予恩惠;趁势弱的恩惠培养威力,天下就会震动发抖。
然而不懂得强或弱的形势,天下百姓也不会惧怕,天下百姓也不会高兴?是威力耗尽了。所以统治天
下的人,然后可以跟他讲用威力或施恩惠,却平白无故地说我能用立威严的方法,那是行不通的,有弱的
形势却用恩惠施加其上,这都是可悲的,要预先审察天下形势的强弱再来谋划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三月三日①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
皇甫冉
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②更可过。
处处艺兰春蒲绿,篓篓藉草远山多。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③。
更使轻楼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
【注解】①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指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
此宴游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问句开头,问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听说新亭这个地方值得去看看
B.颔联具体描绘,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兰花遍地、春浦泛绿,茂盛的草木构成了一道风景,则山峦连
绵。
C.颈联用陶渊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游赏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遗憾之
情,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
D.全诗描写细腻,选景自然,体现了时令节日特有的风致。诗句前后照应,颈联则照应了首联次句,浑
然一体。
(2)有人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佳兴不尽”,也有人说尾联是作者“兴尽而返”。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具
体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1)C.“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错,作者表达的是如今的清醒就像陶渊明一样。
故选C。
(2)这首诗是皇甫冉的《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欣赏着江南的美景。
首联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仿佛仙境一般。颔联描写了处处都有轨兰花开,草地上翠绿的草丛映
衬着远处的青山。这里的自然景色生动而多彩。颈联提到壶觞,意味着他们正在享受美好的时光。时俗
犹传晋永和,也增添了诗意的氛围,船悠然而行,夕阳西下,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答案:
(1)c
(2)示例:兴尽而返。①作者本去踏青、坐观远山,赏玩雅事,江波四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
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仰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
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园区场地租赁合同标准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发电设施建设泥工劳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适用范围与船舶代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境安全检测技术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销售、推广及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合同6篇
- 二零二五版新材料研发中心与实验员劳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游戏运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医疗器械贴牌研发及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304不锈钢建筑结构材料采购合同2篇
- 品质经理工作总结
- 供电抢修述职报告
- 集成电路设计工艺节点演进趋势
- 新型电力系统简介演示
- 特种设备行业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报告总结
- 买卖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控制
- 中央空调现场施工技术总结(附图)
- 水质-浊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