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录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分型二、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三、糖尿病的评估四、糖尿病的治疗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分型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2.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0(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二、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一)糖尿病的筛查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筛查1次。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二)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糖代谢状态分类(WHO.1999年)糖代谢分类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正常血糖(NGR)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6.16.1-7.0<7.0≥7.0<7.8<7.87.8-11.1≥11.1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①随机血糖或②空腹血糖(FPG)或③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11.1≥7.0≥11.1注:空腹状态指至少禁食8小时;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以确定糖代谢状态。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空腹状态指至少禁食8小时;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OGTT应在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清晨空腹进行。口服溶于250~300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儿童则予每千克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糖水在5分钟之内服完。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试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检测时不宜剧烈运动,同时需排除药物影响。血标本应尽快送检,以免检测结果受到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GHbAl)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一种不可逆的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GHbAl有a、b、c三种,以HbAlc最为重要。正常人HbAlc占血红蛋白总量的3%~6%,不同实验室之间其参考值有一定差异,血糖控制不良者HbAlc升高,并与血糖升高的程度与持续时间有关。由于红细胞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天,因此HbAlc反映患者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由于检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无须空腹、受短期生活和饮食影响小等优点,已经被包括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部分国家和组织列入诊断标准。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5gOGTT血糖(mmol/L)空腹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5.1≥10.08.5强调妊娠期首次检查时应进行血糖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妊娠24~28周时以及28周以后直接进行75gOGTT,没有条件的地区直接检测空腹血糖,如果空腹血糖≥5.1mmol/L,直接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4.4mmol/L可不进行OGTT,仅对空腹血糖在4.4~5.1mmol/L之间的进行75gOGTT。三、糖尿病的评估主要是考虑到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评估和诊断。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这两种都属于糖尿病高血糖急症,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脱水、虚弱无力、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可伴有腹痛,类似急腹症表现。高血糖高渗状态者脱水更为严重,精神神经症状更为明显,死亡率也更高。这样的患者接诊后需立即检测血糖、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有条件者检测血气分析、血酮体等。2)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应用口服降糖药(主要是胰岛素促泌剂)还是胰岛素,均有低血糖可能,低血糖可导致不适甚至生命危险,应该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饥饿感、出汗、心慌、手抖、焦虑等,严重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及昏迷。需立即检测血糖,并及时补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严重的低血糖需要根据患者的意识和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和监护。3)糖尿病肾病的筛查: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每年均应做肾病变的筛查。最基本的检查是尿常规,检测有无蛋白尿。这种检查有助于发现明显的蛋白尿及其他一些非糖尿病性肾病,但是会遗漏微量白蛋白尿。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尿中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只需单次随机尿标本即可检测。如果结果异常,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至少每年检测血肌酐。4)糖尿病肾病的诊断:Ⅰ期为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为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晨尿或随机尿ACR正常(男<2.5mg/mmol,女<3.5mg/mmol),病理检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白蛋白尿,ACR>30.0mg/mmol,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V期为肾衰竭期。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在20~70岁成人新发失明病例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原因。患者一经确诊糖尿病,医师就应告知患者可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直至失明,故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推荐1~2年做1次眼科检查,轻度病变每年1次,重度病变每3~6个月1次,妊娠妇女需增加检查频率糖尿病患者接受眼科检查的首诊和随诊时间建议糖尿病类型首次检查时间随诊时间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病3年后确诊时妊娠前或妊娠初3个月每年1次每年1次NPDR中度:每3~12个月1次NPDR重度:每1~3个月1次注:NPDR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2002年)病变严重程度散瞳眼底检查所见无明显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NPDR)轻度中度重度增殖期(PDR)无异常仅有微动脉瘤微动脉瘤,存在轻于重度NPDR的表现出现下列任何一个改变,但无PDR表现:①任一象限中有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②在两个以上象限有静脉串珠样改变③在一个以上象限有显著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改变:
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前出血注:NPDR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后者为多见。除导致躯体不适外,还是糖尿病足和截肢的主要原因。全部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至少每年1次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3~6个月复查1次。糖尿病神经病变根据受损的部位及临床表现运行分型:①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②近端运动神经病变;③局灶性单神经病变;④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⑤多发神经根病变;⑥自主神经病变。8)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危险性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9)糖尿病足病的筛查: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导致截肢。1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与非糖尿病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这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四、糖尿病的治疗(一)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一个总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应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中国2型糖尿病的一般控制目标如下表: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检测指标目标值血糖(mmol/L)空腹4.4-7.0非空腹<10.0HbA1c(%)<7.0血压(mmHg)<140/80TC(mmol/L)<4.5HDL-C(mmol/L)女性>1.3男性>1.0TG(mmol/L)<1.7LDL-C(mmol/L)未合并冠心病<2.6合并冠心病<1.8体质指数(BMI,kg/m2)<24.0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男性<2.5(22.0mg/g)女性<3.5(31.0mg/g)尿白蛋白排泄率(μg/min)(30.0mg/d)<20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150(二)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以方便、适用、价廉、效优为主要原则,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便利性及可操作性,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及社区日常管理的可持续性。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13年版)》。注意事项:1、在口服药物中,二甲双胍(片剂、胶囊)、格列本脲(片剂)、格列吡嗪(片剂)、格列美脲(片剂)、阿卡波糖(片剂、胶囊)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药品,也是《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2014年版)》中的药品,以上药物均可在各级医院使用。格列本脲、消渴丸使用时须注意低血糖事件发生;二甲双胍使用时须注意肝肾功能;罗格列酮使用时须注意心功能;列汀类和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相对用药安全,但是价格比较昂贵。2、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第1代胰岛素)、人胰岛素(第2代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第3代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又可分为速效胰岛素、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推荐采用人胰岛素;费用许可时,可用胰岛素类似物。动物胰岛素常用于糖尿病酮症等需静脉滴注胰岛素时。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min)峰值时间(h)作用持续时间(h)短效胰岛素(RI)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谷赖胰岛素)中效胰岛素(NPH)长效胰岛素(PZI)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预混胰岛素(HI30R,HI70/30)预混胰岛素(50R)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门冬胰岛素30)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25)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50,预混门冬胰岛素50)15~6010~1510~1510~152.5~33~42~33~40.50.50.17~0.330.250.252~41~21.0~1.51~25~78~10无峰3~142~122~31~40.5~1.170.5~1.175~84~64~54~613~16长达20长达30长达2414~2410~2414~2416~2416~24注意事项:以上胰岛素中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短效、中效、预混30胰岛素)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药品,也是《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2014年版)》中药品。以上胰岛素在各级医院均可使用,如条件许可建议优先选用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任何胰岛素在使用时均须注意低血糖事件。3、降糖之外的综合治疗1)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2)调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代谢紊乱是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两者与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高风险相关。在进行调脂药物治疗时,应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作为首要的目标。首先选择他汀类药物。若甘油三酯>11.1mmol/L,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贝特类、烟酸或鱼油)3)降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增高的初始干预方案应视血压水平而定。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mmHg即应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血压≥140/80mmHg者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60mmHg时必须启动降压治疗。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疗效、心肾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其中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为达到降压目的,通常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4)抗血小板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目前,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以及对有心血管病变高风险的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一级预防。附:低血糖反应的防治低血糖反应的识别低血糖反应的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处理(一)低血糖反应的识别血糖水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值<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临床症状:低血糖症状主要由神经组织缺糖引起神经源性(自主神经)症状
-肌肉颤抖、心慌、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神经组织糖缺乏症状 -神志改变、性格变化、虚弱、乏力、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二)低血糖反应的预防(1)叮嘱患者按时进食,生活规律化。(2)要求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并按时服药。(3)要求患者运动量应保持恒定,不宜空腹或者餐前运动。(4)要求患者经常测试血糖。条件允许的病人,应要求其自备血糖仪,保证每天自测血糖。在生活、饮食、药物等变动或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时应自测血糖,每次的血糖结果应记录下来。(5)要求患者随身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