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

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思维导图中国地区全球地区小尺度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空间尺度时间尺度青藏高寒区西北内陆区东部季风区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人类生产生活极地地区欧洲地区非洲地区地理环境

各要素变化(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2018江苏)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下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碳循环大气圈海洋岩石圈生物圈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有机碳碳酸盐碳水化合物呼吸与分解光合作用蒸发溶解埋藏沉积火山作用化石燃料燃烧四大碳库1.岩石圈碳库:最大碳库,储存化石燃料,碳活动缓慢;2.海洋碳库:第二大碳库3.陆地生态系统碳库:植被和土壤两个子碳库组成,受人类活动影响大;4.大气碳库青藏高寒区——热融湖发育

热融湖塘是指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后集水形成的湖泊,又称“热喀斯特地貌”。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塘发展迅速。每到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的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形成“冰泡”景观(图),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1)比较“热喀斯特地貌”与“普通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和成因的异同点。(1)相同点:地表坑洼不平。不同点:热喀斯特地貌由冻土随气温变化热融形成;普通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重要冻土分布区之一。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退化,表层土壤水分下渗,遇冷发生冻结,形成冰楔,在反复冻融作用下,冰楔体积逐渐变大,造成地表凹凸不平,形成洼地并发育出热融湖塘。1.相较于环北极圈地区,我国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数量更多,其原因主要是(

)A.降水量更丰富

B.太阳辐射更强

C.温差变化更大

D.地势起伏更大C青藏高寒区——热融湖发育(2)简述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2)夏季活动层融化,水分顺裂隙下渗;冬季再次冻结成冰楔,地表形成冻胀丘;全球气候变暖,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形成凹坑,水分汇集积水形成了“热融湖塘”。青藏高寒区——热融湖变化(3)热融湖形成后,水体面积增加,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加速周边及冰楔、下部冻土的融化,导致热融湖面积扩大,深度加深。(4)全球持续变暖,湖水蒸发加剧,湖泊水位下降;冻土层进一步融化,湖泊加深至未冻结层湖水下渗。湖水消耗量大于补给量时,热融湖逐渐消亡。(3)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热融湖形成后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原因。(4)分析全球持续变暖可能导致热融湖消亡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水面反射率低于陆面,热融湖形成后,易受环境扰动,往往具有“形成—扩张—消亡”的周期性演化过程。下图示意热融湖初期形成过程。

热融湖塘是指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后集水形成的湖泊,又称“热喀斯特地貌”。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塘发展迅速。每到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的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形成“冰泡”景观(图),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5)推测青藏高原热融湖塘“冰泡”景观的形成过程。(5)湖底水草等生物腐烂后,大量释放甲烷气体。由于冬季气温低,湖面封冻速度较快;加之湖泊无径流汇入,湖水流速慢,湖底甲烷气泡可以径直上升,不受湖水流动干扰;湖面封冻使气泡被阻滞在冰面下,逐渐封冻形成“冰泡”景观。青藏高寒区——热融湖(2021广东)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热融湖易成片出现,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青藏高寒区——热融湖带来的影响青藏高寒区——河流水文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变暖幅度明显加大(称高原变暖放大效应),同时降水的变化随气温升高呈线性递增,强降水发生频次也明显增加。伴随着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的冰川、冻土和水循环等也产生了积极响应。调查发现,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流输沙量都呈现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显著增加。(1)分析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绝大多数河流输沙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自然原因。(1)降雨量增加,降雨强度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大,冰川侵蚀作用增强,冰川融水挟带更多泥沙进入河流;气温升高,冻土层因反复发生冻胀面破裂,土壤可蚀性增强。(2)河道淤积加剧,影响河流径流;水库淤积严重,库容减少,水库使用年限缩短,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长效运行;枯水季节河床沉积的泥沙出露水面,遭遇大风天气,易形成沙尘暴。(2)指出青藏高原河流泥沙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下图为1961——2021年青海三江源区16个观测站地表土的冻结初日和冻结终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全年气候最寒冷的观测站点可能是(

)A.清水河 B.玉树C.泽库D.治多2.三江源区16个观测站地表土冻结初日和冻结终日的变化说明该地区(

)A.昼夜温差变小B.气候正在变暖C.冻结层变厚D.太阳辐射增多AB青藏高寒区——冻土退化(1)据图说明造成冻融荒漠化的过程。(1)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层融化变薄(季节融化层变厚),地下水位下降;生草土层变干,土地裸露退化,植被衰退,导致冻融荒漠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青藏高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高原出现冻融荒漠化现象。下图示意藏西-藏北冻融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及其形成过程。青藏高寒区——冻融荒漠青藏高寒区——冰川消融(2021湖南)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2)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1)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2)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2)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青藏高寒区——冰川消融青藏高寒区——冰川消融

材料一、石冰川是在高山地区出现的岩石碎块和冰的混合体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移动而形成的巨大舌状或叶状堆积体,岩石碎块主要来自于谷壁崩塌物、岩石风化物和冰碛物,冰主要来自冰川未融化部分或雪水、雨水凝结。与洁净冰川相比,石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较弱。

材料二、图1为石冰川结构示意图,图2为石冰川景观照片。青藏高寒区——冰川消融(1)分析与洁净冰川相比,石冰川对气候变化反应较弱的原因。(2)说出全球变暖背景下石冰川融化可能带来的影响。(1)石冰川表面覆盖有较厚岩块层,能减少热量向内部传递,可减缓内部冰的融化速度。(2)利:提供水资源;成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弊: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掩埋道路,阻塞交通。青藏高寒区——冰川消融

材料一、石冰川是在高山地区出现的岩石碎块和冰的混合体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移动而形成的巨大舌状或叶状堆积体,岩石碎块主要来自于谷壁崩塌物、岩石风化物和冰碛物,冰主要来自冰川未融化部分或雪水、雨水凝结。与洁净冰川相比,石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较弱。青藏高寒区——灾害——冰川泥石流(2016全国I)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青藏高寒区——灾害——冰川泥石流(2021山东)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青藏高寒区——灾害——冰川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青藏高寒区——灾害——冰川泥石流(2020浙江)材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左图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左图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右图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1)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__________部。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2)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1)东南

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2)修筑拦水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青藏高寒区——农业——作物生长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拉萨、林芝、日喀则所在的“一江两河”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研究其最重要的谷物——青稞对气候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1)青稞喜温凉,气候变暖,拉萨积温过高,作物蒸发与蒸腾加剧,造成土壤水分不足(不利于青稞生长);病虫害增加。(1)近五十年来,拉萨气温总体升高,青稞单产表现为先升后降。试分析拉萨气温升高导致青稞单产下降的原因。青藏高寒区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对照案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人类生产生活冻土融化地面塌陷发育高原热融湖土壤水分增加水体面积增加蒸发加剧热融湖塌陷消失释放甲烷冰川融化表层土壤水分减少季节性冻土层变厚永久性冻土层变薄温室气体增加整体水量减少植被衰退微生物活跃程度提升青稞生产冰川泥石流短期内河流含沙量上升长期高原季风强弱变化东部季风区——北方冻土湿地变化

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高处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如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增生作用,该作用主要是指(

)A.隔热和保储水分 B.降温和增厚功能C.储存大量有机碳 D.缓解气候的变暖2.如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

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

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减弱3.新生湿地最有可能出现在(

)A.鞍部B.山脊处C.斜坡地带 D.低洼地ABD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可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以及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北移,植被覆盖指数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冻土活动层厚度和植被生长季变化的差异,造成其植被覆盖指数的增加程度不同。从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反而会限制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下图示意我国东北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分布。据此完下列小题。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覆盖指数增加量最大的是(

)A.I区 B.Ⅱ区 C.Ⅲ区 D.IV区2.近年来,与IV区相比,I区整体上(

)①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多②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少③植被生长季变化大④植被生长季变化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东部季风区——冻土区植被生长AC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可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以及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北移,植被覆盖指数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冻土活动层厚度和植被生长季变化的差异,造成其植被覆盖指数的增加程度不同。从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反而会限制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下图示意我国东北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分布。据此完下列小题。3.长期来看,气候变暖会阻碍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水分供应增加B.土壤水分供应减少C.区域降水总量增加D.区域降水总量减少东部季风区——冻土区植被生长B东部季风区——山地林线变化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ACD东部季风区——水体环境影响

材料一:蓝藻在水体中存在上浮、下沉的垂直迁移活动,其垂直迁移受外界风速和内在的蓝藻体内碳水化合物浓度共同影响:风速较小时,蓝藻更易上浮;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密度较大,导致蓝藻整体下沉,而蓝藻体内的酶能参与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水温越高,酶的活性越强,其效果远超光合作用增强而多合成的碳水化合物。(2)气候变暖导致太湖蓝藻危害加重,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2)气候变暖,暖季延长,适宜蓝藻生长的时间更长;水温上升,蓝藻体内的酶活性增强,蓝藻密度减小而上浮,集聚在湖面;水温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强,对死亡蓝藻的分解加快,释放的有害物质增多。东部季风区——东北玉米生产

东北三省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远高于全球近百年平均升温速率和全国同期平均升温速率,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域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生产及品种布局影响较大,随着热量资源的不断增加,进行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大部分区域播种期提前,成熟期推迟,生长季延长。东北地区是我国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为东北三省不同熟型春玉米种植北界变化情况。东部季风区——东北玉米生产(2)在不改变耕作制度和更换更晚熟春玉米品种的前提下,应根据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适时调整播种期;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可在现有春玉米区种植(生长期更长、所需热量资源更多的)超晚熟高产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变一年一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制;将当前熟型春玉米品种适当北移东扩,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选育耐旱抗低温品种,以提高春玉米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1)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春玉米种植受旱灾影响严重的可能原因。(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应对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措施。(1)气候变暖导致东北冬季降雪时间推迟、融雪时间提前,降雪量和积雪量减少,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减少;春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降水时间及降水量与春玉米需求时间不一致);春季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生长期延长,对水分需求量增加。东部季风区——极端天气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D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水量和田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向北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汇入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山区是产流区,下游平原绿洲为农业灌溉与生态耗水区,近年来,随着绿洲农业面积的扩大与气候变暖的影响,和田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和田河流域。(2)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大,但河道水面蒸发量增大,且河流流经地区下渗量也增大,河流水量收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得和田河年径流量上升幅度较小。(2)从气候变化角度说明和田河年径流量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1)近年来和田河流域洪水概率增加,说明其原因。(1)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多;极端天气多发,暴雨概率增多。极地地区——“北极放大”效应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通常指66°34′N以北区域)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左图示意北极地区2013年和2019年各季节平均海冰面积统计图。(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说明“北极放大”现象的成因。(2)指出与2013年相比2019年北极地区海冰面积的变化特征。(1)海冰面积减少,洋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少,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开阔的海面长波辐射量大,加热大气,海洋大气中水汽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加。(2)海冰覆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夏秋季减少幅度最大,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极地地区——“北极放大”效应季节差异过去几十年来,北极是全球地表气温增暖最剧烈的地区,其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称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认为海冰消融是北极放大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可达0.9,而开阔海水的反照率则仅为0.1。北极放大效应主要发生在冷季,但夏季北极的增温很弱。(3)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北极地区夏季增温较弱的原因。夏季融冰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夏季更多的海冰融化并不能导致气温升高;北极地区近地面海冰面积较大,海冰的反射率较高,升温幅度较小,近地面气温略高于海表温度,感热通量(湍流热交换)的方向是从大气传向海洋;夏季,随海冰融化,北冰洋的水面也明显增多,水分蒸发使云和水汽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长波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在增加,两者几乎可以相互抵消;极地地区——海洋环境变化(4)列举全球变暖后北冰洋海洋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表现。(4)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季节性海冰变化,夏秋季海冰大范围减退,冬季海冰变薄;海洋光照增强,浮游生物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气候变暖,入海径流量加大,海水盐度下降。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地区正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升温,北冰洋环境发生快速变化。极地地区——北冰洋洋流影响

据监测数据,两极海冰范围正在发生变化(左图),其与大气环流、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1)与南极相比,概述1980-2020年间北极海冰范围变化差异特征,并从洋流的角度分析原因。(1)与南极(海冰整体范围较稳定)相比,1980-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整体缩减,面积减少趋势更明显。原因:北大西洋暖流、楚科奇海北上暖流输送热量,加速北极海冰消融。极地地区——北冰洋穿极流影响(2)说明北冰洋穿极流经过弗拉姆海峡后对表层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

北冰洋表层洋流由穿极流和波弗特海环流组成。穿极流从俄罗斯沿岸海域经北冰洋中部,流向弗拉姆海峡,其形成与波弗特海域高气压密切相关;波弗特海环流是经楚科奇海北上洋流的延伸,因受波弗特高压影响而旋转。研究表明,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波弗特高压明显西移。(2)穿极流自高纬流向弗拉姆海峡进大西洋,属于寒流,为带来了大量海冰和冷海水,使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向低纬海区流动过中,降低周边水温蒸发减弱,加之海冰逐渐消融,使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极地地区——北冰洋穿极流影响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受制于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的年内变化,穿极流在不同的季节有明显的强弱变化。(3)指出穿极流强盛的季节,并简述原因。(3)冬季。冬季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强盛,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穿极流强。极地地区——北冰洋穿极流影响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4)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4)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盖减少(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极地地区——极地生物环境贝加尔湖常年保持高水位。维德里诺沼泽地处贝加尔湖南岸,沼泽湿地植被广布,地下有冻土,且形成局地湿润的小气候。维德里诺沼泽营养物质输入较少,养分循环较慢。随着气候变暖,维德里诺沼泽的生产力会明显提高。图示意维德里诺沼泽的位置。(1)说明气候变暖导致维德里诺沼泽生产力提高的原因。(1)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大,温度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气候变暖会导致流域内风化、侵蚀增强,输入沼泽的营养物质增加,改善营养条件;气候变暖导致生物循环旺盛,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极地地区——极地生物环境影响

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AAB极地地区——极地生物环境影响1.苔原带森林化加剧当地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

)A.森林光合作用耗能更少 B.森林水汽蒸发吸收热量更少C.林下积雪时间明显缩短 D.地表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减弱2.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苔原带内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最终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消失

研究人员调查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的大片北极苔原带现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变暖,苔原带的一些地区长出了高大的树木,局部形成了森林。这些地方靠近北极,气候寒冷,以前通常只有苔藓等植物生长。植被的变化会对北极苔原带的气候造成影响。据估计,北极苔原带出现森林会使当地气温到本世纪末额外上升1—2℃。据此完成问题。DA极地地区——极地生物环境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在北极呈现出了放大效应,北极气候放大效应也加剧了北极陆地环境变化,进而对当地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以及渔业生产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对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福祉构成挑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气候的变化会影响驯鹿的冬季死亡率,原因最可能是(

)A.冰雪完全融化再冻结,损害地衣生态系统 B.冬季气温升高,再冻结事件频发C.平均气温升高,夏季降水增加D.气候愈加干燥,灌木北向扩张2.气候的变化导致北极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有(

)A.北冰洋表面淡水层变得更薄 B.阿拉斯加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减少C.植被覆盖减少,林线南移 D.病原体与寄生虫等影响鱼类生长风险减少3.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参与北极地区第一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